涂建華
[摘 要]在辯證唯物主義領(lǐng)銜下,有一個包括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在內(nèi)的方法論群體,他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方法論,這些方法論是相互聯(lián)系的,他們的結(jié)合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充實和完善。
[關(guān)鍵詞]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 實證主義 人文主義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4-0027-02
方法論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是指導方法的理論,與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相關(guān)。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一個復雜的方法論系統(tǒng),我們一般可以從哲學流派上粗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等方法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已有定論的方法論即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就是一門具體學習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主要課程和領(lǐng)銜課程。但是,在文化哲學的視閾里,我們還可以借鑒別的方法論,如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從而獲得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方法論群體,更好地服務(wù)于高校思政教育。
一、文化、文化哲學和文化教育
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可分為形上和形下兩個層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識(理論)、制度和器物(技術(shù))三個領(lǐng)域;其形上者為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在這里,精神、理念和價值觀的形而上決定著知識、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處于靈魂地位。
文化哲學是哲學角度的文化研究,其研究要求以哲學的方式面對文化。文化哲學是一種功能性哲學范式,它不是把對象世界看成是與人無關(guān)的獨立自存物,而是把它們看作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guān),是人類符號化活動的成果。在文化哲學范式中,對象世界擺脫了其直觀性、外在性和僵化性。文化哲學認為,不同的文化形式不是給定之物的映象,而是人類精神實踐的客觀化形式和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顯現(xiàn)。
文化和知識的關(guān)系,是整體與局部的關(guān)系、全面與片面的關(guān)系。文化教育就是把教育的內(nèi)容當作文化的教育,這是對長期以來把教育當作知識傳授的一種顛覆。在文化范疇談教育,就是變知識傳授為文化宣傳、變知識灌輸為文化探討、變知識授受為文化交流、變真理服從為思想理解,如懷特海所說,“我們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門知識的人才。專業(yè)知識為他們奠定起步的基礎(chǔ),而文化則像哲學和藝術(shù)一樣將他們引向深奧高遠之境?!盵1]
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和靈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方法論。正因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歷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作為重點課程以領(lǐng)銜全部思想政治理論課。
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指導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就是要把辯證的唯物主義的思想貫徹到具體的教學方法上。辯證的教育,就是要注重無所不在的辯證法,處理好被動與主動、灌輸與接受、理性與情感、科學與人文、教書與育人、求知與做人的關(guān)系,創(chuàng)造出講授法和自學法、灌輸法和探討法、科學實證法和情感認同法、應(yīng)試教育法和素質(zhì)培養(yǎng)法等一系列的具體方法。
把辯證唯物主義用做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論,要懂得用好唯物主義。實事求是的觀點、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的觀點、因材施教的觀點等是這個方法論的具體闡釋。
1929年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的決議中,毛澤東提出了教學十原則,俗稱“十大教授法”,其內(nèi)容是:1.啟發(fā)式(廢止注入式);2由近及遠;3.由淺入深;4.說話通俗化(新名詞要釋俗);5.說話要明白;6.說話要有趣味;7.以姿勢助說話;8.后次復習前次的內(nèi)容;9.要提綱;10.干部班要用討論式?!笆蠼淌诜ā遍W爍著辯證唯物主義的光輝。這些原則和方法目前仍不過時。
三、用實證主義指導思政教育實踐
實證主義強調(diào)感覺經(jīng)驗在認識上的先決意義,排斥形而上學傳統(tǒng),在本體論意義上是唯物主義的。實證主義作為一個方法論能夠獨立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理論的自恰性和視角的獨到性。馬克思沒有明確自己的觀點和學說與實證主義的聯(lián)系,但是他認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里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tài)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意識形態(tài)本身只不過是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2],唯一的科學就是歷史科學,這正是他的實證主義態(tài)度。何以如此?從馬克思主義的來源,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實證主義將哲學的任務(wù)歸結(jié)為現(xiàn)象研究,以現(xiàn)象論觀點為出發(fā)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xiàn)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實證主義指導下的教學方法,如實驗法、調(diào)查法和實踐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廣泛應(yīng)用于理科和工科課程教學,但是它同時也可以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近現(xiàn)代史,本身就是實證的歷史科學,我們在教授這些課程的時候,主要應(yīng)該采用的思想方法就是“是什么”的事實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導。
當然,這并不等于對于這些政治問題,我們不能找到歷史的必然性,回答“為什么”。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自覺,就是要求我們知道怎樣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注重歷史事實的重要意義,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導和假設(shè)。太多的假設(shè)不但與實證主義的態(tài)度相左,而且也容易滑向唯心主義。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yǎng),本身就經(jīng)得起實證。因此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可以通過實證來檢驗。因為學校的工作,不僅是為了傳授學生以知識,還包含樹立學生科學的世界觀,養(yǎng)成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實證主義方法論可以成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成績與實際表現(xiàn)結(jié)合的方法依據(jù)。
四、用人文主義引導學生理解思政
馬克斯·韋伯針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傳統(tǒng),提出了人文主義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義的文化教育觀點,是后現(xiàn)代重要的教育理念,為針對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學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構(gòu)建文化哲學理念下人文主義的思政教學方法論體系,就能重新審視邏輯實證法、案例分析法、實驗教學法、實地教學和文獻教學法等思政教學方法。endprint
人文主義方法論的迷人之處,在于它注重對于事實的理解,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里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論來源,其下更衍生出“扎根理論”這樣的次級方法論,訪談和個案研究在人文主義方法論下普遍采用。這種方法的通俗表述就是:你認為怎樣,大家認為怎樣,并以此解釋現(xiàn)象。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時代性和社會性,需要與社會實踐結(jié)合起來。拿人文主義方法論來獲得的教學方法,不但要求教師懂得用理解的眼光掌握學生、詮釋學生,而且還要指導學生以理解的方法獲得對政治、時代和社會的認識。我們不但可以走出去,而且也可以請進來,通過多樣的實踐,獲得對于課程的掌握、理解和認同。
五、構(gòu)建多樣的思政教育方法論群體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有一個多樣的方法論體系,在文化哲學視野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是要具備全面的文化哲學知識、獲得全面的文化哲學眼光、養(yǎng)成全面的文化教育自覺。辯證唯物主義、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不僅是分別的方法論,同時,他們又是互相滲透、互相聯(lián)系、互相貫通的。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這個方法論群體的制高點和統(tǒng)帥。對于社會主義國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既然我們已經(jīng)站在了制高點,為什么還要到學術(shù)低地找方法論呢?這是因為:
第一,推行多樣的方法論群,并不影響我們主要采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相反,我們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為根本的方法論,不懂得這一點談思想政治理論課方法論,就會走偏、走邪。第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是科學性革命性的統(tǒng)一,是科學的世界觀,但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主要組成部分的辯證唯物主義從來也不是、永遠也不會是封閉的僵死的,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zhì),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懷,具有與具體實際結(jié)合的理論要求。因此,兼顧其他方法論、博采眾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第三,我們在辯證唯物主義統(tǒng)領(lǐng)下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還因為這些方法論的側(cè)重點不同,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下能獲得很多的具體方法,在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方法論下,也能獲得一些別樣的方法。第四,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方法論,已經(jīng)在理科和工科課程教學中廣泛采用,并被實踐證明是有用的、具有很大的適應(yīng)性。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它適應(yīng)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嗎?回答是肯定的。
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辯證唯物主義語境里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就是要注意到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各自獨特的地方,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方法論更加完善、更加充實。
[ 注 釋 ]
[1] [英]懷特海著,徐汝舟譯.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陳 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