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開
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兵”來說,就“備課”而言,不但耳熟能詳,而且是有感而發(fā)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教小學低年級語文。一天,校長和我說下周有外地的領導及骨干教師要來聽一節(jié)課,學校暫定你來承擔。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應允下來。先是組長召集本組人員商定講哪一課,后是教導主任提原則要求,再后來是全體語文老師拿初稿,作比較,討論出一個初步的方案。我把那節(jié)課的方案拿復寫紙寫了十來份發(fā)給有資歷的老師,讓眾人找毛病、“挑刺”,定下了講課的“坯子”,用現(xiàn)在的時髦說法就是“集體備課”。
兩三天的工夫,我腦子里全是這些程序內(nèi)容,校長又把縣教育局教研室的兩位五旬老人請來作最后的定奪。隆冬時節(jié)的辦公室,學生放學后爐子也就“下班”了。兩位老人看完教案后先讓我對著他們試講一遍,一位做記錄,一位看時間,完畢每人又提了N個意見。于是我再按老專家的意見修改,并仔細推敲每一個細節(jié):怎么出現(xiàn)生字,象形字與形聲字該說到什么分寸,哪個時候組詞造句,學生可能怎樣呼應,等等。
“不行,小李,咱們還得來一次!”聽到這嚴肅且不容置疑的話語,肚子餓腳板凍的我滿臉不高興地嘟囔了一句,“不就是學幾個生字嗎,吃點飯再說吧!”一位劉姓長者笑嘻嘻地頂了我一句,“我們吃飯了嗎?”
哎,沒辦法,該咋呢,再來吧。又一遍“課”下來,已是九點多了?!《木劈c是什么時候,讀者都明白。這時兩位教研員才面露喜色地說:“暫時就這樣吧!”
講課那天,一進教室,面對黑壓壓一群聽課者的確有點緊張,但程序嫻熟、胸有成竹的我順利地按“教案”完成了教學任務。一節(jié)獲得贊譽之聲的公開課,讓我內(nèi)心感到:成功來自精心的自我準備、同事的合作,還有行家的幫助、指點……
時代在進步,備課這點營生也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著變化。上世紀末,市場上有了多種版本的“教案”,為了方便我也買過幾本,課前粗略地看一看,課上照本宣科,結果大相徑庭:看是很好的方法,一拿到課堂上就不靈驗了,不是這個環(huán)節(jié)不緊湊就是那個過程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于是我還是回到現(xiàn)實中,靜下心來仔細研讀課本,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寫出恰到好處的教案,課堂上用起來得心應手。
如今我也早不登講臺了。年輕教師們的“命真好”, 碰上網(wǎng)絡時代,常見不少老師備課時上網(wǎng)查一查,哪一章哪一節(jié)哪一課,山南的、海北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然后一連打印機,“自己”的教案就“寫”好了——下載現(xiàn)成貨,省時省勁。
一位種地把式告訴我畝產(chǎn)比別人多的真諦——頭年秋天就翻一遍地,春耕時施足底肥,然后選籽下種,及時查苗、間作、鋤草、澆水、滅蟲、收割、拉運、碾打、晾曬、收儲,一個程序挨著一個程序的忙碌,一點兒也不能馬虎偷懶。
完了,這位老農(nóng)又極認真地補上一句:“要是人哄地一季,地就哄人一年!”
我不禁聯(lián)想到備課講課,教書育人,不也是這個“理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