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越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睂τ谖闯赡甑暮⒆觼碚f,興趣永遠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一節(jié)課,要抓住學生的內心、吸引學生的眼球,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的導語,顯得尤為重要。課堂導入,尤其是語文教學的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是一節(jié)課教學的開始,它的成功,意味著一節(jié)課成功了一大半了。
那么,如何把每一堂課的導入設計好,并發(fā)揮出它的魅力呢?根據(jù)多年來的從教經驗,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都能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以下,筆者將對幾種有效的導入方法進行簡要討論。
一、生活活水,無痕導入
由生活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增強學生對新授課的領悟能力,拉近學生與語文學習的距離。
比如,在教學《本命年的回想》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在上課一開始,一起欣賞一段《喜洋洋》的新年音樂。聽到這歡快的音樂,學生馬上會想到最熟悉的節(jié)日——春節(jié)。在學生興高采烈之時,請他們說說自己了解的過節(jié)的風俗。然后,引導啟發(fā)學生:是否知道爺爺奶奶他們小時候是怎么過節(jié)的,他們有沒有說起那時過節(jié)的風俗??梢赃m時請同學們交流一下,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爺爺奶奶小時候過年和我們現(xiàn)在有了很大的差別。這個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一起隨著著名的鄉(xiāng)土作家劉紹棠到他的家鄉(xiāng)過一次年,領略一下那兒的民俗風情。這樣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們暢所欲言,學生學習的興致高揚,學習興趣就能被激發(fā),教學效果自然會有顯著的提升。
再如,在教學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網絡或電視節(jié)目尋找濟南冬天的信息。在課堂上,讓去濟南過過寒假的同學談談關外或濟南冬天的特點。這樣,學生們在談論天氣中,在輕松的氛圍下,就能了解到北方冬天整體上的特點:寒冷異常、白雪覆蓋。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之前同學的介紹,來閱讀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看看老舍筆下的冬天,是怎樣的。這樣的啟發(fā),能把老舍筆下“溫晴”的特點凸現(xiàn)出來。
課堂因為引入了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課堂中又會引發(fā)我們對生活更深的思考,激發(fā)我們進一步去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欲望。在這個時候,老師給出相關的話題、布置恰當?shù)淖鳂I(yè)會讓學生在課外自覺地去體驗、發(fā)現(xiàn)生活。尤其是老師對一些善于捕捉生活信息的學生給予適當?shù)谋頁P,更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巧妙引用,興趣盎然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這說明開頭很重要,語文課堂教學同樣如此。好的導語可以在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從而順利地完成后面的教學任務。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常??梢酝ㄟ^恰當?shù)摹耙谩保瑸槲覀兊恼n堂增光添彩。那些經典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比如,教學《端午日》一課時,老師可以先為學生念幾句民謠,請他們猜一猜,民謠中描述的是中華民族的哪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拔逶挛澹嵌宋?。門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顯然,這些習俗都是學生們非常熟悉的,一下子就能猜出是端午。這時,老師要進一步引導告知學生,中華大地非常遼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還是會體現(xiàn)出同中有異的特點。請同學們跟著作家沈從文的筆墨,走進他的家鄉(xiāng)湖南,看看湘西全茶峒人是如何過端午的?
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自己熟悉的事物走向不甚了解的角度,既是學習,又是探究,語文課就是文化尋旅之課,何樂而不為!
再比如,我們學習《蒹葭》前,也可以通過“引用”一些經典來激發(fā)興趣??梢韵茸寣W生讀《論語》,《論語》中有一句“不學詩,無以言”。教師提出問題,看看《論語》中的“詩”指的是哪一部作品。自然,學生可以答出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教師可以順帶介紹《詩經》的特點,并告訴學生,古人認為經過《詩經》的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教師和學生一起來誦讀《詩經》中非常優(yōu)美的抒情詩《蒹葭》,共同體會其中的無窮魅力。把學生引入詩經的氛圍中,然后再品讀、解讀、回味,課堂之妙妙不可言。
從這些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語文本身具有文學味、文化味。這些中華文化,包括對經典的引用,可以在提升學生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喜愛中華文化,特別是對語文的熱愛。
三、背景釋疑,化解難度
許多經典美文之所以歷久彌新、常讀常新,就在于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時,或者是有著不一般的人生經歷,或者是處于特殊的時代環(huán)境下。因此,在語文學習中,只有盡可能多了解這些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更快地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比如,教學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一詩時,可以先對作者坎坷的一生作一介紹:有這么一個人,幼時逢亂世,跟著族人顛沛流離,寒窗苦讀數(shù)十載,成年后滿懷理想走上仕途,卻因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斗爭被貶十年;剛奉詔回京,似乎仕途迎來轉機,又因詩作中有諷刺權貴的嫌疑再次被貶;二十三年后才再有機會回到京城。面對朋友的洗塵宴會,他的心中會涌起怎樣的感慨呢?這樣的導入,既激起了學生的好奇,使他們急于弄清什么樣的人如此不幸,又為學生們讀懂這首詩、理解這首詩提供了背景,簡化了教學的難點。
不僅是詩歌和小說,有的時候說明文也可以從背景介紹入手。比如,《蘇州園林》的教學就是如此。由于這篇文章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巨匠葉圣陶先生所寫的,所以可以先對作者的情況作一簡單介紹。例如,葉老因自小生長在蘇州,所以他對蘇州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不同于常人的深厚的感情,特別是與馳名中外的蘇州園林結下了不解之緣。然后,教師通過圖片等介紹,《蘇州園林》是葉圣陶在1979年寫的,當時的背景是他被邀請為《蘇州園林》圖冊作序。因為葉圣陶自小生長在蘇州,所以在這篇序文中,能夠準確而又深情地道出蘇州園林的魅力。這樣,在閱讀中,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作者筆下的《蘇州園林》是如此的靈動、如此的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此外,還可以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以“境”導入。今天,很多教師都在嘗試把“微課”、“微視頻”引入到語文教學中,更有人將之引入到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借助音、視等多種媒體合一的載體,來調動學生的感知和情感。當然,借助媒體進行課堂導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用得巧,用得合適,才不會喧賓奪主,才能獲得導入真正需要的教學作用。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美妙的導入方法遠遠不止這些。但是,好的導入,都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們在課堂的一開始,就被牢牢吸引,跟著教師走進文本深處,細細體會語文的美妙深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港學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