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鋒
“鷸”式和“海豚”式這兩種機型是老牌飛機制造廠索普威斯在一戰(zhàn)戰(zhàn)斗機領域的最新貢獻,也是最后的貢獻。關于“鷸”式,筆者已經(jīng)在2014年第2期的本欄目做過介紹;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服役時間短暫卻性能優(yōu)秀的“海豚”的真面貌。
消除視覺盲區(qū)
一代格斗名機“駱駝”式自1917年夏天開始在西歐的天空展現(xiàn)其強悍的實力,不過在其老東家索普威斯公司,有關新型換代機型的研究工作甚至早在1917年初就已經(jīng)著手進行了,那時“駱駝”的生產(chǎn)線才剛剛完成準備而已。
不僅在時間上趕早,精力過人的設
計師史密斯幾乎是同時鋪開兩種新機的平行設計,而在時間上,“海豚”式的進度比另一種,即“鷸”式還要更早一些,因此前者的公司內部編號是5F.1,后者是7F.1。
在新機型的設計重心上,史密斯最看重的一點是要為飛行員爭取到更加廣闊的視野范圍,尤其是向上的視野。一般而言,受到上層機翼布局的影響,一戰(zhàn)戰(zhàn)斗機飛行員的向上和向前的視線總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區(qū),僅就索普威斯之前開發(fā)的“駱駝”、“幼犬”以及三翼機等機型來說,無一例外地都存這樣的問題。而現(xiàn)在史密斯要做的,就是要消除這種盲區(qū)。
為此,他嘗試了多種辦法。在“鷸”式的設計上,他采取了在上層機翼中部打開一個“天窗”的做法來保障向前和向上的視線,而對于“海豚”式,他就做得更加“過份”。這種新飛機的上層機翼實際上被分成了兩段,兩段的翼根部緊貼在座艙邊緣,而將整個座艙上方留出,令那里都成為無遮無擋的觀察區(qū)。
而且,一方面上層機翼的高度比一般雙翼機的上層機翼要低,另一方面同時抬高了飛行員的座椅,使得飛行員的頭部位置高過上層機翼。這樣一來,飛行員不僅可以自由地向上觀看,還可以俯察左右兩側機翼翼面及之下的情況,這樣廣闊優(yōu)越的視野范圍確實將帶給飛行員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
實戰(zhàn)條件下的測試
1917年5月23日,第一架“海豚”式的原型機順利完成了首飛,試飛員哈里·霍克表示一切“OK”。這架最初的原型機配備了1臺150馬力(110千瓦)的發(fā)動機,不過生產(chǎn)型全部換成了200馬力(147千瓦)的依斯帕諾-蘇伊扎8B型發(fā)動機。史密斯為新機設計了一種類似汽車所采用的散熱器結構。散熱器位于機身兩側,其連接導管則布線經(jīng)過座艙側壁,這就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座艙內的溫度總是舒適宜人。
戰(zhàn)爭進行到這時,軍方對于新飛機的要求更為嚴苛,因此“海豚”原型機并沒有一味留在國內的試驗場上接受測試,而是于6月13日便飛越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的圣奧梅爾,交付前線中隊以進行實戰(zhàn)條件下的測試。
從那時起開始的好幾個月時間里,多名一線飛行員對“海豚”式進行了試駕,包括第60中隊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比利·畢曉普在內。前線試飛期間,試駕者們普遍認為“海豚”的速度超過了“駱駝”,靈活性又勝過了SE.5a,因此紛紛對新機給出了“令人滿意”的評價。
據(jù)說在一次對抗演練中,“海豚”可以輕易地跟上“駱駝”的機動動作,而“駱駝”則很難獲得理想的攻擊機會。而在12月初,一位名叫哈斯金森的上尉本來甚至有機會用這種尚未正式裝備部隊的飛機贏得一次空戰(zhàn)勝利。當時,他駕駛著“海豚”原型機追蹤數(shù)架德軍的“戈塔”式轟炸機。就在他快要進入理想的攻擊位置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來到雙方戰(zhàn)線的交界線上,由于新型飛機被嚴令不得飛越本方戰(zhàn)線,哈斯金森只得悻悻而回。
在前線測試獲得良好反饋之后,軍方便正式下發(fā)第一份為數(shù)200架的訂單,并很快另外追加700架,這些任務量配給包括索普威斯自己在內的三家工廠接單。此時,史密斯已經(jīng)打造了幾架后續(xù)原型機,主要改動包括機身細節(jié)和散熱器布局等,最終確定以第四架原型機為批量生產(chǎn)的定型機。該機的批量生產(chǎn)于1917年10月展開,到當年底共向前線交付了121架;此后這種飛機不斷贏得新訂單,其最終的總產(chǎn)量定格在2072架。
磨合期
“海豚”式正式裝備前線部隊的時間是1917年底,最初的接收者是第19和第79中隊,第87和第23中隊在次年初接收了該機。這四個中隊是全部使用“海豚”式的單位,此外有若干個中隊部分使用過。
在戰(zhàn)場上亮相之初,“海豚”式留下的記錄不是成功退敵,而是遭到多起誤擊。最開始,當這種飛機在空中巡航時,就頻繁招致協(xié)約國軍隊地面對空火力的攔截。后來,由于不認識這種新飛機,英國和比利時的飛行員們也不時對“海豚”發(fā)起攻擊。為此,駕駛“海豚”的飛行員們還接到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警告:飛行時,請離自己人的飛機遠一點。
這種尷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和“海豚”自己的外形有關。這種飛機是索普威斯系列飛機中第一種沒有采用星形發(fā)動機、而是配備了直列水冷發(fā)動機的機型,這就使得其外觀和其他索普威斯飛機有顯著的不同,或許友軍的飛行員們是把這種看起來機身圓滑的飛機當成了德國“信天翁”飛機的某種改型吧。
除了友機誤擊,“海豚”的獨特機翼設計也在使用者中引發(fā)了一些擔憂。是的,分成兩截的上機翼確實保障了良好的視野,但是飛行員擔心,一旦發(fā)生劇烈的迫降動作,那么某一側的機翼在撞地后豈不是正好把自己伸出來的脖子切斷?為了消除顧慮,許多飛行員專門在座艙邊緣加裝了附加保護裝置來保護自己的腦袋,不過“海豚”在服役一段時間之后證明這種擔心完全是毫無根據(jù),于是保護裝置也就被陸續(xù)除掉了。
新機磨合期的另一個問題是機載武裝。本來,“海豚”式號稱配備了超強火力,除了2挺前向射擊的帶協(xié)調器的7.7毫米維克斯機槍外,還有裝有座艙前部支架上的2挺7.7毫米劉易斯機槍,全機機槍達到4挺,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在最初使用之后,許多飛行員拆掉了支架上的劉易斯機槍,一是在飛行中難于操縱,二是機槍晃來晃去反而威脅著飛行員的頭臉,他們也害怕一旦迫降,槍托就會砸上自己的腦袋。當然也有一些飛行員保留著4挺機槍的配置,支架上的劉易斯可以向上呈一定射擊角,這樣用來從下方射擊飛得比自己高的德國偵察機倒是不錯的選擇,這簡直有點像是二戰(zhàn)中著名的德國夜間戰(zhàn)斗機“斜樂曲”武器系統(tǒng)的雛形意味。endprint
除了上述這些,“海豚”的其他問題還包括新手在飛行過程中較難將機身保持在穩(wěn)定的水平飛行狀態(tài)、由法國工廠提供的依斯帕諾-蘇伊扎發(fā)動機的性能不夠可靠,等等。不過,在磨合期的麻煩之后,“海豚”式戰(zhàn)斗機便將展現(xiàn)出自己出眾的性能,而成為英國皇家陸航和英國皇家空軍在一戰(zhàn)末期的空戰(zhàn)利器之一。
第一次損失和第一個戰(zhàn)果
“海豚”的第一個使用者是皇家陸航的第19中隊。該部自1916年8月起就一直在法國參戰(zhàn),在接收新機之前,相繼使用過本國的BE.12和法制的斯帕德S.VII戰(zhàn)斗機,在1917年的激戰(zhàn)中,這個中隊誕生了多位王牌飛行員。
那里的人們對于索普威斯的新機已是有所耳聞,正熱切地期盼著它的到來。從1917年12月28日接收最初3架開始,到次年1月9日,這個中隊成為第一個完全裝備“海豚”的飛行中隊,并于2月3日展開正式的作戰(zhàn)行動。
該部“海豚”的第一次巡航就受到了友機的誤擊,所幸并未命中。2月16日,數(shù)架“海豚”本有機會從后方對德機發(fā)起偷襲,但在最后時刻德機及時發(fā)現(xiàn)了“海豚”并加速逃離。21日,那位曾經(jīng)駕駛“海豚”原型機放跑了“戈塔”的哈斯金森駕機試圖攻擊1架德國偵察機,但是機上的2挺維克斯機槍不知何故卻無法擊發(fā),這時他一定非常后悔拆掉了支架上的2挺劉易斯機槍。
26日這一天,迪潘塞、加德納、麥克林托克三名飛行員聯(lián)袂行動,他們和2架德國雙座偵察機以及3架??藨?zhàn)斗機相遇并展開交戰(zhàn)。加德納擊中了一架??巳頇C,并報告稱其“可能墜毀”,但同時麥克林托克的飛機卻被德國人擊落,他落地后成了俘虜。麥克林托克所駕駛的正是第四架原型機,也即“海豚”批生產(chǎn)型的模本飛機,而打下他的則是德軍第2狩獵中隊的新人飛行員理查德·普蘭格少尉,這是他的第三次勝利。普蘭格在報告中稱自己打下的是“斯帕德飛機”,足見德國人仍未意識到一種新型敵機的到場。
到了3月8日,“海豚”終于取得了對德國飛機的第一次勝利。這天清晨,第19中隊的資深飛行員布萊森上尉攻擊一個由4架紅色“信天翁”組成的敵機編隊,他成功地打掉了其中1架的翅膀,令其“失去控制而墜落”。這個戰(zhàn)果后來被確認有效,這算是“海豚”的第一勝,也是共有12個戰(zhàn)果的布萊森的唯一一次“海豚”勝利。
飛行精英
首度開張后,第19中隊很快便產(chǎn)生了第一位“海豚”式王牌,他就是約翰·里克洛夫特上尉。一戰(zhàn)爆發(fā)時,里克洛夫特是陸航派駐埃及的一位雙座機后座觀察員,1917年春加入第19中隊,到當年年底已取得14次空戰(zhàn)勝利。
他在1918年3月15日以小隊長身份取得在“海豚”上的首勝,那一天,他一共打下了2架“信天翁”D.V戰(zhàn)斗機。兩天后,里克洛夫特又擊落了一架法爾茨D.III戰(zhàn)斗機;就在這一天午后的短短一段時間之內,第19中隊一共打下了5架德國飛機。到3月23日,里克洛夫特駕駛“海豚”已經(jīng)獲取了8個戰(zhàn)果。
他后來評價道:“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作戰(zhàn)飛機,爬升率和武裝都令人滿意,不過總體上比SE.5還稍遜一點。我們中隊的地勤人員真是值得大加贊賞,因為在我記憶里從未遇到過發(fā)動機出故障或者迫降之類的事?!边@名首位“海豚”王牌在一戰(zhàn)結束后升任聯(lián)隊長,1937年退役,不過在二戰(zhàn)爆發(fā)后重新入役皇家空軍,又為國服役了一陣。
里克洛夫特是第19 中隊里戰(zhàn)績第二高的人,表現(xiàn)在他之上的是加拿大人阿爾貝特·卡特少校。他于1911年入伍后隨加拿大遠征軍赴英國,曾在西線嘗過塹壕戰(zhàn)的滋味,曾負過重傷,從1917年9月開始轉入陸航,享受飛翔在藍天中的自由。他的總戰(zhàn)績是29次空戰(zhàn)勝利,其中駕駛“海豚”獲得的有10次。不過他在1918年5月19日被德國第52狩獵中隊的保羅·比利克擊落后成為俘虜,未能刷新戰(zhàn)績??ㄌ卦谝粦?zhàn)結束后回到英國,不幸于1919年5月差不多自己被俘一周年之際在一次飛行事故中身亡。
德軍在1918年3月21日發(fā)起代號“米夏埃爾行動”的大攻勢,皇家陸航開始不間斷地投入反制作戰(zhàn),一方面對抗德國的空中艦隊,一方面努力支援地面部隊反擊。在這種吃緊狀態(tài)下,原本還在接收和調整狀態(tài)的第79中隊受命立即參戰(zhàn),其后有多架“海豚”很快就折損在地面炮火下,而且相繼陣亡兩個中隊長。但正是這個第79中隊,產(chǎn)生了“海豚”飛行員中最成功的兩位人物。
“海豚”式的頭號王牌就來自第79中隊,他是美國人沃林頓·吉勒特。這個巴爾的摩人最初在美軍的信號班服役,接受飛行訓練后取道前往英國加入皇家陸航,這是因為按照美軍的規(guī)定,以他的年紀尚不能在美軍航空隊中駕駛飛機。在英國進一步受訓后,他于1918年3月29日加入第79中隊,不過直到8月3日才首開紀錄,而且打下的是一個觀察氣球。到當月18日,他駕駛“海豚”打下第一架德國飛機,而從那時到一戰(zhàn)結束,他的成績是17架敵機加上3個觀察氣球,而且全部是清一色的“擊落”,而不是那種“令敵失去控制”之類的模糊表述。吉勒特在戰(zhàn)后回到美國,成了一個頗為成功的商人。
第79中隊同樣產(chǎn)生了“海豚”的第二號王牌,新西蘭人羅納德·班納曼。此人于1917年3月加入陸航,次年初夏加入第79中隊,在1918年8月初打下第一架敵機,于同月29日成為王牌飛行員。他駕駛“海豚”的總成績是擊落17架敵機,其實僅就打下的飛機數(shù)量而言,他和美國人吉勒特是平分秋色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