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域道“四路五關”考略*

2014-09-27 09:30潘竟虎潘發(fā)俊
克拉瑪依學刊 2014年3期

潘竟虎+潘發(fā)俊

摘 要: 絲綢之路中段古名西域道,包括南道、中道、北道和新北道。早期西域道的起點是嘉峪山玉門關,西漢南北兩道的共同起點是陽關,東漢南、中、北三道的共同起點是敦煌玉門關,隋唐新北道的起點是瓜州玉門關,明代西域道的起點是嘉峪關。

關鍵詞: 西域道;四路五關;考略

中圖分類號:K87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829(2014)03-0003-08

1877年,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舴以谄涿吨袊芬粫校褟暮犹椎貐^(qū)出發(fā)、通過今新疆地區(qū)聯(lián)結中國和印度、中亞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對象的交通道路,稱為“絲綢之路”。[1]128-139絲綢之路既是一個經濟、文化交流主通道的抽象歷史概念,同時還是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絲綢之路各主要路段每一歷史時期的實際路線,至今仍是學術界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走向和路線多有變化,[2]10-16一些主要路段雖然是清楚的,但是由于文獻記載的局限和不同歷史時期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局部地區(qū)的變化在所難免。習慣上把從陽關、玉門關以西到帕米爾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qū)稱之為西域道,[3]22-31西域道的變遷以及古玉門關、陽關的地理位置也是學術界爭論已久的老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正史和方志記載,對歷史上河西通西域諸道路“四路五關”及其相關問題作進一步考述,敬祈方家指正。

一、早期西域道起點嘉峪山玉門關

1.西域道

西域道包括南道、中道、北道和新北道。玉門關是漢唐西境的大門,西域四道開通時間有先后,每新開一道,玉門關就遷徙一次,或另置新關為新道起點(見圖1)。西漢初匈奴占據河西走廊,原住民月氏和烏孫被驅逐到西域。建元三年(前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此行奠定了開通西域道的基礎,被司馬遷譽為“鑿空”。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返回,“于是西北國初通于漢矣……而漢始筑令居以西(長城),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fā)使抵安息、奄蔡、軒、條枝、身毒國……使者相望于道?!盵4]3170-3171 上述記載表明西域道的開通時間是元鼎二年(前115年),西域道開通的標志是始筑河西長城,初置酒泉郡。

西漢經營的西域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及以西地區(qū)。盆地中間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面是昆侖山,北面是天山,西面是高峻的蔥嶺,南北山流出多條內陸河,其終端湖是盆地東面的鹽澤。內陸河在沙漠四周山麓造成一個環(huán)狀綠洲帶,西域36國分布在環(huán)狀綠洲帶上?!妒酚洝ご笸鹆袀鳌穂4]3167-3168、《漢書·西域傳》[5]2694、《資治通鑒·漢紀》[6]3872均記:“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通鑒作循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波河(通鑒作循河)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蹦系涝绞[嶺后順阿姆河而下,經阿富汗北部至安息;北道越蔥嶺后向西北至費爾干那盆地,再順錫爾河而下,經咸海至康居、奄蔡,并可再經里海黑海以北草原抵南俄,進而可達希臘、羅馬。

圖1“四路五關”位置示意圖

2.酒泉郡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建設絲綢之路的首要任務是在河西置郡縣,從內地移民,屯田實邊。置郡必須移民,而移民的難度很大,只能分期分批置郡。首先,“置酒泉郡,稍發(fā)徙民以充實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絕匈奴與羌通之道?!盵6]3868第二批置張掖郡,第三批置敦煌郡。選擇在酒泉置郡的原因有三:一是靠近西域,便于通西北國;二是地勢險要,“南有雪山嵯峨萬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為諸夷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雹偃亲匀粭l件優(yōu)越,發(fā)源于南山的討賴河、洪水河等多條內陸河流經酒泉盆地,造就了富饒的酒泉綠洲,提供了移民屯田的基礎?!凹斡皆冢C)州西七十里,山之西麓即嘉峪關。一名玉石山,下有九眼泉?!雹诩斡P“在肅州西七十里,嘉峪山西麓,乃漢遮虜障之處,即古玉石山,以常出玉,故名?!雹蹡|漢以后玉石山更名金山,蒙元更名嘉峪山。嘉峪南山俗稱文殊山,屬祁連山系;嘉峪北山俗稱黑山,是走廊北山向南突出的高大山體,兩山之間形成10多公里寬的隘口,名曰嘉峪?!凹斡诰迫髌呤?,即古之玉石山?!雹芗斡亲呃茸瞠M窄的地段,史稱“河西第一隘口”,酒泉郡置于嘉峪東面的酒泉綠洲上。元封四年(前107年)河西長城從令居修到酒泉,沿酒泉北山向西修到嘉峪山的長城史稱酒泉塞,漢長城的正式名稱是遮虜障或塞垣,故名。又沿嘉峪山/玉石山向南修到祁連山腳討賴河岸,這段長城稱為玉石障。酒泉塞和玉石障圍繞酒泉綠洲而筑,成為酒泉郡的北界和西界,也是西漢當時的北境和西境,南面則有祁連山以邊山險,討賴河因河為塞,東面是內地。

3.嘉峪山玉門關

嘉峪山玉門關是西域道的起點?!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酚洠涸馑哪辏ㄇ?07年)“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盵4]3172這是《史記》也是正史第一次出現(xiàn)玉門關,記載就此一句,有關問題都需要考證:

(1)置關時間。玉門關是西域道的起點,元鼎二年之前西域道未通,所以不會置關,元封四年玉門關已經存在,所以置關時間應在元鼎二年至元封四年之間。置邊郡的同時置邊關是歷史慣例,張掖郡的肩水金關和敦煌郡的陽關都是這樣。酒泉郡是當時的邊郡,玉門關是邊關,元鼎二年初置酒泉郡的同時置玉門關,符合歷史慣例,所以玉門關初置于元鼎二年(前115年)。

(2)關址。玉門關始于何地,是中外學術界爭執(zhí)了一個世紀的懸案。1907年斯坦因聲稱在敦煌發(fā)現(xiàn)了玉門關,[7]王國維[8]831、沙畹[9]補正玉門關是從敦煌以東遷來,夏鼐[10]、向達[11]、陳家夢[12]12否定西遷說,始于敦煌說成為主流觀點,國家地圖也這樣標示。1982年趙永復[13]175質疑玉門關始于敦煌,趙評春[14]46-54、侯曉星[15]62-66、侯玉臣[16]40-42等認為始于敦煌以東,李并成[17]103-106、李正宇[18]106-114堅持始于敦煌。2000年筆者提出玉門關始于嘉峪山石關[19]并陸續(xù)發(fā)文論證,[20]1-113 [21]10-13 [22]59-64此觀點被學界有限認同。[23]323 [24]122-124“關,境上門也。” ⑤嘉峪山是當時酒泉郡也是西漢的西境,玉門關只能置于這里,嘉峪以西當時還被稱為“匈奴西域”,玉門關不可能置于千里之外的西域敦煌。無獨有偶,嘉峪山有兩個古關遺址,一個是明代的嘉峪關,另一個是石關?!笆P兒口在嘉峪關西北,去(酒泉)城七十五里?!雹苁P是玉石山/嘉峪山/黑山石關峽的東口,石關峽東西長10公里,穿越玉石山,兩岸峭壁,常年流水,峽東峽西廣布泉沼湖灘,水草豐盛,是酒泉西去穿越戈壁大漠的傳統(tǒng)古道;石關是進入玉石山之門,古名玉門,《山海經·大荒西經》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雹薮蠡募创竽S沮即大沼,玉門即石關,西漢初置的玉門關非石關莫屬。石關門口現(xiàn)存一道石梁,人為痕跡明顯,應為封鎖玉門關的石墻坍塌堆積而成。

4.玉關道

《史記·大宛列傳》記:太初元年(前104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經玉關道出西域,首伐大宛失利,次年率殘部“還至敦煌……使使上書言……愿且罷兵……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盵4]3873-3874這里雖然未說玉門關在嘉峪山,但在敦煌以東的方位十分明確。向達先生說“其玉門當指玉門縣”,[11]錯在其時尚未置玉門縣,《史記》三見玉門都省去關字,無虞關縣混淆,《漢書》記載此事時就在玉門下增一關字。同傳又記“歲余,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乃分為數(shù)軍,從南北道?!盵4]3874二伐大宛出敦煌,其時的敦煌西只有南道和北道,沒有陽關和玉門關,說明當時的敦煌尚未開發(fā),沒有郡縣和居民,只是一個遠征軍的兵力集結點。同傳記:太初四年(前101年)貳師破大宛凱旋歸來,“軍入玉門者萬余人”。[4]3874有學者認為上一年玉門關已西遷敦煌西,所以“軍入玉門”。如是,六萬人的凱旋之師只有萬余人歸來,不可思議。合理的解釋是多數(shù)人留在敦煌屯田戍邊,置郡設關,萬余人入嘉峪山玉門關復命?!稘h書》卷96《西域傳》第66記:是“時漢軍正任文屯玉門關,為貳師后距”。[5]96-101貳師兵屯敦煌,如果玉門關在敦煌西,后距之說豈能成立?!稘h書·匈奴傳》記“其秋……又使右賢王入酒泉、張掖,略數(shù)千人。會任文擊救,盡失所得而去”。[5]162此役再次證明玉門關在酒泉附近的嘉峪山,若在千里之外的敦煌西,任文無法及時擊救。同傳又記:征和三年(前90年)漢遣馬通“率四萬騎擊西域,道過車師,”返回時糧草斷絕,“羸者道死數(shù)千人。朕發(fā)酒泉驢、橐駝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甚眾?!盵5] 205-215從酒泉出玉門,出的必然是嘉峪山玉門關。同傳又記:元始二年(公元2年)“車師后王國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門關,往來差近,戊已校尉徐普欲開,以省道里半,且避白龍堆之厄?!盵5]199車師后王國在天山北吉木薩爾縣,舊道先向南行至敦煌,再向東偏北至嘉峪山玉門關。新道不繞敦煌,向東南走直線到嘉峪山玉門關,既避白龍堆,又省一半路。開新道負擔重,又靠近匈奴,車師國王懼怕,逃亡匈奴。同年,羌國王“胡去來王唐兜國比大鐘赤水羌,數(shù)相寇,不勝,急告都護。都護但欽不以時救助,唐兜急困,怨欽,東守玉門關。玉門關不內,即將妻、子、人民數(shù)千人亡降匈奴?!盵5]199羌近陽關,嘉峪山玉門關在陽關東,后來設置的敦煌玉門關在陽關北。唐兜不是北上而是“東守”地勢險要的嘉峪山玉門關被拒,北逃匈奴。其時已是西漢晚期,王莽篡權,朝政腐敗,西域政策錯誤,導致二王叛逃。

終西漢之世,玉門關都在酒泉郡嘉峪山。但是班固的《漢書》有時把玉門關和陽關并列,如《西域傳》記“蒲昌海,一名鹽澤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里?!?[5]2855又記西域“東西長六千余里……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盵5]2909《地理志》龍勒縣條下班固注:“有陽關玉門關”。[5]960這三處講的都是地理問題。歷史學講的是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以時間順序為線,各時期的事物不能相混;而地理學講的是地球表面物的空間關系,與時間無關。班固是東漢人,他把當世的敦煌玉門關和西漢的陽關并列,共同作為描述西域、鹽澤、龍勒地理位置的參照物,無可厚非,不能由此說西漢玉門關也在敦煌。他記述的神爵二年“都護置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里”,[5]738就沒拿玉門關并列?!稘h書》所謂“列四郡據兩關”,指的是金關和陽關,不是玉門關和陽關。

二、西漢兩道起點陽關

1.西漢獨護南道

西域道早期,匈奴控制西域各國,設置機構派駐官員賦稅各國,匈奴騎兵經常出沒,往來使者商旅遭受襲擾、搶掠和屠殺,苦不堪言。元封三年(前108年)漢兵出擊,“其明年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先至,擄樓蘭王,遂破姑師”。[25]473破樓蘭后,鹽澤歸屬西漢,以西則有大沙漠阻隔,匈奴再不能到達南道各國,南道從此暢通,而北道仍被匈奴控制。為了打通北道,西漢和匈奴五爭車師,經過半個世紀的較量,車師國于地節(jié)三年分裂為前后兩部和山北六國,匈奴勢力受到重創(chuàng),日逐王在6年后降漢,北道遂通,西漢結束了獨護南道55年(元鼎二年至神爵二年)的歷史。

2.置都護并護北道

《漢書·西域傳》記: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其后日逐王叛單于,將眾來降,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耸辜⒆o北道,故號曰都護”。[4] 2908都護的職責一是保護南北道各國,保證兩道暢通;二是管理屯田;三是督查諸外國。陽關原為南道起點,西漢打通北道后,陽關成為南北兩道的共同起點。南道“出陽關自近者始,曰羌,辟在西南,不當孔道?!髋c且末接……西北至鄯善,乃當孔道”。[4]2489《新唐書·地理志》引賈耽《四道記》云:“又一路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漢伊修城也。又西(一百)八十里至石城鎮(zhèn),漢樓蘭國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艷典為鎮(zhèn)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艷典所筑。又西經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鎮(zhèn),故且末城也……五百里于闐東蘭城守捉,又西經移杜堡、彭懷堡、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闐。”[26]1150

北道出陽關沿鹽澤東岸北行,《酒泉史話》云“向北行經二墩農場、蘆草井到(后來設置的東漢)玉門關,為漢時玉門關和陽關之間往來的道路”⑦現(xiàn)有古道遺跡。然后沿鹽澤北岸西行,經白龍堆沙漠,至樓蘭故城,再向北行至車師前王庭,按《元和郡縣志》記載,總路程二千一百三十里。北道的另一條線路出陽關西至鹽澤南岸的鄯善,再沿鹽澤西岸北行至樓蘭故城,再向西北沿孔雀河到達焉耆。敦煌文書P.5034“六所道路”云:鄯善“一道北去焉耆一千五百里,有水草,路當蒲昌海西,度計戍河?!雹啾钡缽能噹熐巴跬?、焉耆西至疏勒,越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及地中海國家。

3.陽關

陽關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的龍勒縣境內。漢龍勒即唐壽昌,縣城遺址在今敦煌南湖鄉(xiāng)北工村古城,至今殘跡猶存。東晉《壽昌縣地境》云陽關在壽昌城西五里,《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寰宇記》均記為縣西六里,而《新唐書·地理志》、巴黎收藏的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圖經》、敦煌文書P5034陽關條下則記為縣西十里,該條云“右在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地見存?!雹峤癜词窌浄轿豢疾?,在北工村農田以西、青山子梁以東、元臺子山以北、墩墩山以南的范圍,沙渠間的礫石平地上暴露有兵器、貨幣、工具、用品、飾品、陶片等漢魏文物,人稱古董灘,當為西漢陽關遺址。古董灘位于墩墩山南麓,水之北山之南為陽,故名陽關。

西漢天漢二年(前99年),按邊郡邊關同時設置的慣例,置敦煌郡并設陽關為南道起點。神爵二年(前60年)打通北道后,陽關為南北兩道的共同起點。東漢永平十八年(75年)陽關廢棄,歷時174年。永平十八年玉門關西遷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后陽關已無存在的必要,即行裁撤。兩關僅距60公里,不可能在這么短的邊境上設置兩個邊關,并立兩個口岸?!逗鬂h書·西域傳》記“自敦煌西出玉門,陽關涉鄯善,北通伊吾千余里?!盵27]1576意為“出玉門關,南涉鄯善,北通伊吾”,這里的陽關指代方向,不是關口。東漢永平十二年(100年)班超上疏“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時,[5]2482陽關已不存在?!度龂尽肪?0《魏書》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傳》記“從敦煌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從玉門關西出經羌轉西,越蔥嶺經懸度入大月氏,為南道……”[28]859曹魏時的南道也出玉門關,陽關已不存在。《北史·西域傳》記:董琬使西域,“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后更為四:出自玉門渡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為一道。自玉門渡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車師為一道……”[29]22-40北朝時的敦煌只有玉門關而無陽關,南道也走玉門關。西晉在故陽關置陽關縣,關城已改縣城。東晉天福十年寫本《壽昌縣地境》無陽關條,而謂西壽昌城,在壽昌城西五里,連陽關這個名稱也改了。到了唐宋,陽關遺址已成沙丘中的考古對象,所以有關文獻對陽關的道里不能準記。

敦煌置郡設關后,酒泉郡和嘉峪山玉門關括于內地,其邊關和商貿口岸的職能轉移到陽關,酒泉玉門都尉的去向自然是調往敦煌戍守陽關,所以夏鼐先生在敦煌小方盤城挖出了“酒泉玉門都尉護眾侯畸”的漢簡,駐在這里的是酒泉所屬的玉門都尉之下屬護眾侯,名畸。敦煌6縣共置3部都尉,其中宜禾都尉治昆侖塞(瓜州北境),中部都尉治中部障(敦煌北境),玉門都尉治陽關及西至鹽澤各亭,小方盤城其時尚未置關,而是玉門都尉下屬一侯官的治所。趙評春先生考得“在敦煌郡已經分置于酒泉后……駐軍確實曾由酒泉郡太守統(tǒng)領”,[14]46-54于是在敦煌郡境內出現(xiàn)了隸屬于酒泉郡都尉的3個部都尉,《史記》中合記為“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澤往往有亭”。[4]3167后來防務交割,敦煌也置郡都尉,酒泉玉門都尉改稱敦煌玉門都尉,有漢簡為證:“敦煌玉門都尉子光,丞萬年謂大煎都侯……”⑩班固《漢書》龍勒縣條下注文稱“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5]1613意為有西漢陽關和東漢玉門關,都是都尉治所,或者說都在玉門都尉治下,不是兩關并存,皆“置”都尉。兩漢三史和漢簡中均未發(fā)現(xiàn)有陽關都尉一職,也無一縣置兩都尉的先例。

三、東漢三道起點敦煌玉門關

1.閉玉門關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一些國家反叛,匈奴乘機入侵,重新統(tǒng)治了西域,絲綢之路中斷。《后漢書·光武帝紀》記:建武二十二年(46年)光武“詔罷諸邊郡亭侯吏卒”,[27]3583河西邊郡敦煌境內的亭障和陽關全部裁撤,防線向東收縮,酒泉重新成為邊郡,嘉峪山玉門關重新成為邊關,恢復到西漢初置酒泉郡時的狀態(tài)?!逗鬂h書》略云“光武中興,厭苦兵戈,閉玉門關,專務休息”。[27]1352罷敦煌陽關5年后,光武又閉嘉峪山玉門關,專心休養(yǎng)生息,恢復國力?!逗鬂h書·臧宮傳》記:“閉玉門關以謝西夷之貢,卑辭幣以禮匈奴之使”。[27] 697由此可見,東漢前期的玉門關依然在嘉峪山,如果在敦煌,為何詔罷敦煌5年后才閉玉門關,又為何只閉玉門不閉陽關。

2.東漢三道

永平“十六年春二月……竇固出酒泉”,[27]32取伊吾廬后,次年又向天山以北進軍。十六年春二月出酒泉,破天山屯伊吾廬城,十七年夏復出酒泉嘉峪山玉門關,與耿秉、劉張合兵于瓜州,十七年冬十一月出昆侖塞,破白山蒲類海,降車師。十七年降車師后,各國震懼,紛紛歸順,東漢在車師前后部署西域都護、戊校尉和已校尉,天山南北50余國全部歸屬東漢,天山北路暢通無阻,于是將天山北路作為北道,天山南路改稱中道。《隋書》卷67《裴矩傳》引裴矩《西域圖記·序》曰:“發(fā)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水河至佛林國,達于西海。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又經鈸汗、蘇對沙那國、康國、何國、曹國、大小安國、穆國,至波斯,達于西海。其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喝盤陀,度蔥嶺,又經護密、吐火羅、邑旦、帆廷、漕國,至北波羅門,達于西海。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波羅門等,并隨其所往,諸處得達。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門戶,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盵30]1581

李正宇認為竇固在永平十七年夏“復出玉門”,是十七年冬十一月“出敦煌昆侖塞”的復出,而與永平十六年春二月“出酒泉”無關,玉門關在昆侖塞內的瓜州,所以玉門關是十七年從敦煌遷來的。[18] 106-114此說顛倒了出與復出的時間順序,定錯了出與復出的空間位置。另外,竇固十六年的行軍路線可能是從瓜州經敦煌走大海道直達高昌附近的伊吾廬,十七年的行軍路線無考,走的是瓜州至伊吾的莫賀延磧道一說,是把伊吾和伊吾廬混為一談。莫賀延磧道北朝成為民間道路,隋朝才成為官道,竇固是否走過,史書沒有明載。

3.敦煌玉門關

陽關本為南道而置,西漢打通北道后,為兩道的共同起點。東漢再開天山北路后,作為南中北三道的共同起點,陽關的位置顯然偏南,需要北移。居中的位置在敦煌西北90公里的小方盤城,從這里向南走陽關道可達南道門戶鄯善,向西走大磧道或大海道可達中道門戶高昌,向北走伊吾南道可達北道門戶伊吾。新關址沒有水之北山之南之勢,不宜再稱陽關,于是西遷無須設防的嘉峪山玉門關至小方盤城,這便是東漢設置的敦煌玉門關。新關設置后,陽關即裁撤,南道旅客也走玉門關過境。

永平“十六年春二月竇固出酒泉”、十七年夏“復出玉門”時,玉門關還在嘉峪山,建初元年(76年)三月耿恭從西域至敦煌時,玉門關已在敦煌,說明玉門關西遷的時間是永平十八年(75年)。傳記李賢注云:“玉門,關名,屬敦煌郡,在今沙州。臣賢按酒泉又有玉門縣。據《東觀記》曰‘至敦煌,明記玉門關也。”?從元鼎二年(前115年)初置到永平十八年(75年)西遷,嘉峪山玉門關歷世190年;敦煌玉門關歷經東漢、三國曹魏、西晉、北朝,至隋大業(yè)五年(609)東遷瓜州,歷世534年。

從敦煌出玉門關有三條路,一路由縣城到南湖鄉(xiāng),再向北到玉門關,此路最遠,是古道;一路出孟家橋鄉(xiāng),西北行經頭道溝等地到大方盤城(漢河倉城),再到玉門關,沿途有泉水沼澤,是東漢大道;另有一條小路,最近但很干旱。

4.魏晉北朝玉門關

魏晉北朝因襲東漢,絲綢之路基本暢通,陽關早已廢棄,西域各道都以敦煌玉門關為共同起點。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連年混戰(zhàn),但西域道并未梗阻。《三國志·魏書》注引《魏略·西戎傳》記:“從敦煌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從玉門關西出,經羌轉西,越蔥嶺經懸度,入大月氏,為南道。從玉門西出,發(fā)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經居盧倉,從沙西井轉西北,過龍堆,到故樓蘭,轉西詣龜茲,至蔥嶺,為中道。從玉門關西北出,徑橫坑,辟三隴沙及龍堆,出五船北,到車師界戊已校尉所治高昌,轉西與中道合龜茲,為新道?!盵31]706

魏南道即漢南道,出玉門關經故陽關、羌轉西至鄯善、于闐,史稱陽關道或于闐道。魏中道即漢中道,沿途多砂磧而少水草,通過白龍堆,史稱大磧道。魏新道是新開的捷道,出玉門關向西北,通過大沙海直達高昌,唐代文書稱為大海道。敦煌文書2009《西州圖經》曰:“大海道,右道出柳中縣,東南向沙洲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誤,有泉井,水堿苦,無草,行旅負水擔糧,履踐沙石,往來困弊”。?大海道雖然捷近,但行旅困難,于是又開了敦煌向北至伊吾的伊吾南道。

四、隋唐新北道起點瓜州玉門關

1.隋唐新北道

從南道到中道再到北道,從陽關道到大磧道、大海道、再到竿道,交通線從南向北遷移,其社會原因是兩漢向北推進,匈奴向北敗退,其自然原因是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新北道自瓜州向西北至伊吾,再向北至蒲類海,轉西至庭州,唐在此置北庭都護,統(tǒng)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qū)。從庭州經漢烏孫地,取碎葉路進入伊犁、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涉伊犁河至伊塞克湖地區(qū),再至碎葉,全程三千里。

2.瓜州玉門關

裴矩《西域圖記》撰于大業(yè)初年,此時伊吾還為土屯設所有,玉門關仍在敦煌,所以西域三道仍“總湊敦煌”?!端鍟の魍回蕚鳌份d,大業(yè)六年西突厥處羅可汗占領天山東部一帶,高昌王向隋告狀,“帝遣裴矩將向氏親要左右,馳至玉門關晉昌城?!盵30] 1864是年玉門關已在瓜州晉昌縣城,說明玉門關是大業(yè)五年由敦煌東遷來的。從永平十八年(75)置關到大業(yè)五年(609)東遷,敦煌玉門關歷世534年。天室十五年(755)內地安史作亂,吐蕃乘機占據河西,絲綢之路被阻,瓜州玉門關隨之消亡,歷世146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諸版本如清英武殿本、金陵本、通經樓鈔本、陳樹華鈔本、岱南閣本、畿輔叢書本、戈襄校仿本等,瓜州晉昌縣條下均記:“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32]591清人王琦《李太白集注·胡無人》注“元和郡縣志玉門關在晉昌縣東二十里”,?顯然是引文筆誤。唐慧立、彥棕《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記:貞觀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三年(629)玄奘西行求法至瓜州問路,“或有報云:從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廬河……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谑茄b束,與少胡夜發(fā),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去關上流十里許”。[33]12“上置玉門關”是說玉門關是一座橋。從瓜州北行五十余里,加上去關上流十里許,正好是瓜州鎖陽城和晉昌縣雙塔堡之間的實測距離34公里。由此可證《元和郡縣志》所記玉門關橋口在晉昌縣東二十步,無誤。鎖陽城東面沿扇形洲邊緣也有古河道影像顯示,便是“回波甚急、深不可渡”的唐葫蘆河,后來轉音禿葫蘆河。

五 、隋唐新北道起點瓜州玉門關

1.元明西域道

蒙元王朝為了發(fā)展中西交通,在中國境內沿絲綢之路舊基開辟了通往西方的驛運大道,沿途設立驛站,由邊防直通京師。明朝前期繪制的《蒙古山水地圖》長卷以圖畫的形式繪制了元明西域道的走向路線,途經地名十分詳細,起點嘉峪關,終點天方國(阿拉伯麥加),沿途凡211個地名。

2.嘉峪關

漢唐絲綢之路走石關峽,在石關置玉門關為過境口岸。石關東西一路水草,有利于駝驢步行,但道路狹窄。元修驛道最初也走石關路,后來南移7.5公里,在嘉峪隘口正中的九眼泉通過。洪武五年在九眼泉山坡上筑城置關,距故玉門關南7.5公里。玉門關因玉石山之門而名,其時的玉石山已改名嘉峪山,新關不宜再稱玉門關,只能命名嘉峪關?!凹斡P堡,設在臨邊,土城周二百二十丈,東至肅州七十里,北至野麻灣四十里,南至卯來泉四十里,西接邊墻,外險。” ?前期的嘉峪關只是一座土城,沒有大樓,沒有長城,沒有烽燧,沒有駐軍設防,駐守的都是交通驛運和通商海關的管理人員。如果說元明絲綢之路是漢唐絲綢之路的復興,那么嘉峪關就是玉門關的重生。繼蒙元之后,明代西方各國知道中國是最發(fā)達富庶的文明古國,連年派遣使節(jié)來朝貢,都經嘉峪關驗訖關文,稽查核準方得進口。中國也派使節(jié)出使各國,往來使節(jié)絡繹不絕。西域道起點嘉峪關是明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口,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通商口岸,從至元八年(1271)重開西域道,到洪武五年(1372)置嘉峪關,再到宏治七年(1494)閉關絕貢,元明絲綢之路暢通223年,嘉峪關對外開放122年。注釋:①引自清黃文煒《重修肅州新志》,酒泉博物館鉛印,1983年,第34頁②引自清黃文煒《重修肅州新志》,酒泉博物館鉛印,1983年,第44-45頁③引自清常鉤《敦煌雜鈔》卷二④引自清黃文煒《重修肅州新志》,酒泉博物館鉛印,1983年,第54頁⑤引自唐徐堅《初學記》⑥引自《山海經·大荒西經》,作者不詳⑦引自甘肅省酒泉地區(qū)《酒泉史話》編輯組《酒泉史話》,1987年,第85-88頁⑧引自敦煌出土的文書P2942號《河西巡撫使判集》⑨引自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志》P5034號⑩引自小方盤城西烽燧T.6出土的漢簡記載[?]引自唐李賢于《后漢書·耿傳》“三月至玉門”句下所注[?]引自敦煌文書唐《西州圖經》殘卷P2009號[?]引自清王琦《李太白集注·胡無人》[?]引自清黃文煒《重修肅州新志》,酒泉博物館鉛印,1983年,第35頁參考文獻:[1]陳霞.絲綢之路的開通及其對新疆歷史的影響[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25(1).[2]李宗俊.唐代河西通西域諸道及相關史事再考[J].西域研究,2013(3).[3]巫新華.西域絲綢之路——孕育文明的古道[J].中國文化遺產,2007,4(1).[4]司馬遷.史記[M].北京: 中華書局,1982.[5]班固.漢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82.[6]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 中華書局,1965.[7]奧里爾·斯坦因.新西域探險考察大系——斯坦因西域考古記[M].向達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8]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一七)[M].香港:中華書局,1984.[9]沙畹.斯坦因從東土耳其斯坦荒漠中發(fā)現(xiàn)的古文獻[M].牛津出版社,1913.[10]夏鼐.新獲之敦煌漢簡[A].考古學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11]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12]陳家夢.玉門關與玉門縣[J].考古,1965(9).[13]趙永復.漢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門關考[J].歷史地理,1982(2).[14]趙評春. 西漢玉門關縣及長城建置時序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2).[15]侯曉星. 西漢玉門關遺址質疑[J].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4(2).[16]侯玉臣.漢玉門關與西域南北道[J].甘肅社會科學,2002(1).[17]李并成.東漢中期至宋初新舊玉門關并用考[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板),2003,40(4).[18]李正宇.新玉門關考[J].絲綢之路,2011(18).[19]潘發(fā)俊.玉關來遠[N].嘉峪關廣播電視報,2000-04-06(14).[20]潘發(fā)俊.嘉峪史話[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0.[21]潘發(fā)俊,潘竟虎.西漢玉門關地理位置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2).[22]潘竟虎,潘發(fā)俊.漢玉門關地理位置再考[J]. 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8(4).[23]劉興義.論最古玉門關在酒泉玉門之間[A]//嘉峪關年鑒編纂委員會.嘉峪關年鑒.2004[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24]李并成.石關峽:最早的玉門關和最晚的玉門關[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20(2).[25]岑仲勉.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1.[2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7]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8]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29]周連寬.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M].中華書局,1984.[30]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31]盧弼.三國志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2.[32]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33]慧立,彥棕,道宣.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4.

涡阳县| 珠海市| 苏尼特左旗| 紫云| 呼和浩特市| 绩溪县| 隆德县| 修武县| 甘德县| 顺昌县| 平昌县| 张家港市| 三亚市| 五家渠市| 定陶县| 荔波县| 中宁县| 沁源县| 黄大仙区| 兴义市| 龙州县| 乐陵市| 临沭县| 来安县| 清水河县| 拜城县| 沂南县| 综艺| 保康县| 榆树市| 合川市| 黄浦区| 灵川县| 工布江达县| 洪洞县| 黔西县| 洛浦县| 永年县| 巴彦淖尔市| 明溪县| 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