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郁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上海 200083)
《荷馬史詩》體現(xiàn)的古希臘文明特點
王 郁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上海 200083)
古希臘在詩歌、神話寓言、戲劇等文學領(lǐng)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對古希臘文學名著《荷馬史詩》中所表現(xiàn)的突出思想內(nèi)容和特點進行解讀與分析,探索古希臘文學特點和所反映的古希臘文明特征及民族精神。
《荷馬史詩》 古希臘文明特點 民族精神
古希臘人在民主政治制度、哲學、科學、文學、藝術(shù)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在前人有限的文化遺產(chǎn)基礎(chǔ)上建立了輝煌的人類文學藝術(shù)豐碑。古希臘在包括詩歌、神話寓言、戲劇在內(nèi)的文學領(lǐng)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古希臘早期作品《荷馬史詩》深刻反映了古希臘人從原始氏族到奴隸制過渡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化和當時人們的生活、斗爭和思想感情,為我們探索古希臘文明特點提供了較好的材料和視角。本文重點對古希臘文學名著《荷馬史詩》所表現(xiàn)的突出思想內(nèi)容和特點進行解讀與分析,進而探索古希臘文學特點和所反映的古希臘文明特征及民族精神。
《荷馬史詩》是希臘文化早期的主要文子成就,它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著作構(gòu)成。以《伊利亞特》為例,它集中敘述了特洛伊戰(zhàn)爭中發(fā)生在第十年里約五十天中發(fā)生的一段戰(zhàn)事,對戰(zhàn)爭、人際間的對抗和各種強烈感情作了熱烈的描述[1]。全詩主次人物皆個性鮮明,如阿喀琉斯的英武、埃阿斯的勇猛、狄俄墨得斯的暴烈、俄底修斯的智慧、赫克托耳的強悍、帕里斯的輕浮、阿伽門農(nóng)的傲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荷馬史詩》通篇充滿了“荷馬式的比喻”。例如,史詩中作者這樣描寫阿喀琉斯的盾牌:“然后他拿起了那面又大又厚的盾牌,遠遠的射出光芒,好像是月亮,又好像是水手們在海上被逆風從家鄉(xiāng)飄進魚游的大道去時回頭望見的荒涼高原上農(nóng)場的火光?!边@些比喻多半取材于大自然的景象、狩獵、農(nóng)事等,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伊利亞特》是一部謳歌英雄的史詩。它對英雄的自由意志和抗爭精神給予充分肯定,表現(xiàn)了古希臘人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現(xiàn)實人生意義的充分肯定[2]。盡管《伊利亞特》歌頌氏族英雄的偉大業(yè)績和崇高美德,但并非將之塑造得完美無缺,而是指出了英雄也具有的弱點,這些弱點即為他們自身悲劇的根源。全詩籠罩蒼涼悲壯的氣氛。
(一)對人與命運沖突的悲劇性的思考。
按照古希臘當時的宗教觀念,神明決定人間的事情,命運決定一切,人通常對神祇表現(xiàn)出無法抗衡的無力感。古希臘文學中,神是最大的主角,而神和人的頭上永遠高懸著一把命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命運是籠罩在所有人頭上的陰影[3]。在史詩中,神無處不在,神成為每件事的理由,但詩人在塑造人物時更鼓勵人的主動進取精神,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古希臘人隱約感覺到了人在注定了的命運里擁有的無限可能性,人的意識開始覺醒。為了責任,赫克托耳盡管說埃阿斯必須死,但是他還是要上戰(zhàn)場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人開始對自己有了更多的理解,就像俄底修斯感到了凡人生活的苦樂和責任都是生命的必需;更多的,還有人直面無可抗拒的神諭、黑暗苦難悲劇的勇氣,這非凡的勇氣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萌芽一同產(chǎn)生的。在荷馬史詩里,我們看到人和神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較勁的過程[4]。人的意識開始覺醒,對神的安排和命運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顯示抗爭的意義,這種抗爭的意義在后來的古希臘悲劇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這種神力、命運和人的奮斗精神的混合展示和相互雜糅,其實正是古希臘社會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轉(zhuǎn)換時代人們認識狀況的反映。
自身的追求與命運的矛盾,就形成悲劇。嚴格說,每個民族都有悲劇性,但希臘最濃,似乎只有日本與其向近?!逗神R史詩》就是悲劇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爾是兩種典型的悲劇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與命運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與國家使命矛盾?!逗神R史詩》對后來希臘人的思維和表達產(chǎn)生巨大影響,不斷地強化希臘人對人類偉大力量的信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1]。
(二)尊重個體尊嚴和價值,彰顯人本主義。
《荷馬史詩》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古希臘尊重個體價值的文化傳統(tǒng)。希臘文學強調(diào)個體生命,以個人為出發(fā)點[5]。伊利亞特的主人公阿喀琉斯是古希臘文明和古希臘民族精神最充分的代表。他身軀健美,無所畏懼,面對命運不消極躲避,而是奮起反抗。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以個體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精神。他為了個人榮譽和尊嚴,置整個希臘民族利益于不顧,退出戰(zhàn)斗且請求宙斯讓古希臘人流血犧牲,看同胞一批批死去。但古希臘人歌頌他,并把他神話,形成了一種英雄崇拜的民族集體心理,這集中體現(xiàn)了對以個體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的肯定與頌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兩部史詩中的主人公很少耽于沉思,他們非常不注意蒙受恥辱,完全是為了自己的榮譽而戰(zhàn)[1]。其實,整個希臘文學里一系列英雄的行為往往并沒有高尚的目標,他們的行動動機往往不是處于城邦的責任或民族的利益,而僅僅是為了個人的愛情、王位或是財產(chǎn)追求,但在追求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力量和勇氣,于是他們就成了英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希臘人對以善與惡、正義與邪惡為主要內(nèi)容的倫理道德并不十分重視,他們輕道德、毫不掩飾個性的優(yōu)劣,顯示了最本真、最毫無顧忌的人性。
古希臘文學中反映的人本主義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崇尚人的形體美;肯定人的原欲,歌頌自由愛情;推崇個人力量與智慧。
崇尚形體美的觀念貫穿于古希臘神話乃至整個古希臘藝術(shù)中。古希臘文學中的神或英雄,男性大多具有英俊的相貌和發(fā)達的肌肉,女性則有驚世的容貌、誘人的胴體。他們認為形體美是力量與強壯的基礎(chǔ),這是他們重視個體差異最直接、最明顯的表現(xiàn)形式[6]。這當然也可以用來解釋古希臘在視覺藝術(shù)上作出的斐然成就 (雕塑和建筑)的突出特點——神被刻畫成人形,著重突出人的形體的美。顯然,他們認為沒有什么比人體更美、更值得敬畏的了[1]。我們還不難看出,文學和藝術(shù)作品中的神就是古希臘人自身,他們并未把神想象成一個超自然超現(xiàn)實的力量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希臘民族的確是馬克思所言的“正常的兒童”。
在古希臘文學中,愛情是永恒的主題,如荷馬史詩中愛神阿弗洛狄忒與戰(zhàn)神阿瑞斯之間有了私情,被其丈夫用落網(wǎng)罩住,眾神并沒有指責而是忍俊不禁當堂大笑,她的丈夫赫爾墨斯說:“但愿此事當真,即使罩上三倍于此的繩線,不盡的絲網(wǎng),即便所有的神明全都站旁觀望,我仍愿和她在一起,睡躺在金色的阿弗洛狄忒身旁?!边@無疑是對原欲的肯定,對人性的肯定。
《荷馬史詩》第二部《奧德賽》集中體現(xiàn)了古希臘人對個體智慧的越來越深的推崇。史詩主人公奧德修斯經(jīng)歷重重困難,利用智謀屢次克險,最終回到家鄉(xiāng),這種以智慧引導的冒險精神對古希臘文明甚至后來的西方文學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
(三)追求現(xiàn)世的享樂和幸福。
《荷馬史詩》中,隨處可見盛宴、琴音、舞蹈、狩獵、沐浴、愛、運動和酣睡等場景,古希臘人在自然的美景、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以及賞心悅目的文化藝術(shù)和競技游戲中尋找快樂,沒有一個民族像他們那樣充分享受現(xiàn)世的快樂,珍惜生命本身[7]。快樂是他們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在《奧德賽》中,奧德修斯在冥府里遇到了阿喀琉斯的亡靈,阿喀琉斯對他表達了對生的無限懷念:“我寧愿做個幫仆,耕作在別人的農(nóng)野,只有剛夠糊口的收入,也不愿當一位王者,統(tǒng)管所有的死人?!庇纱丝梢姡畔ED人認為活著本身就是幸福的,認識到世界的美好和生于其中的無限樂趣,是希臘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點。
(四)理性精神。
古希臘文明中不乏理性反思精神。無疑,古希臘人是奔放的,擁有所謂的“酒神情緒”,但比起其他民族,其理性色彩還是比較突出的。古希伯人信奉上帝,埃及人崇敬太陽神,印度人膜拜的就更多了。希臘人對神的態(tài)度與其說是崇拜不如說是追求向往。他們甚至敢開神的玩笑。這種理性主義使得蘇格拉底可以為真理喝下毒酒。古希臘人將這運用到哲學中,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討悖論的邏輯;運用到科學中研究杠桿原理,發(fā)現(xiàn)數(shù)的奧秘。而在文學領(lǐng)域,從神話到悲劇無不展示了對自身文明精神的反思。譬如,古希臘人對個人主義的反思集中體現(xiàn)在“阿喀琉斯之踵”的隱喻上。英雄阿喀琉斯身上有致命的弱點,最后因太陽神阿波羅一箭射中了自己的后腳跟而死。阿喀琉斯的悲劇正是對古希臘民族弱點的擔憂。
古希臘文學正是在描寫人對現(xiàn)世價值的追尋、人與命運的矛盾和抗爭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潑與美麗,表現(xiàn)了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由、樂觀與浪漫。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和自由觀念是古希臘文明的基本特點,是古希臘民族精神的基本內(nèi)核。
[1][美]羅伯特·E.勒納,等.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第2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古希臘)荷馬.羅念生,王煥生,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3]李家寶.中外文化精神十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劉建軍.外國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葉勝年.西方文化史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文聘元.話說西方(第二卷),羅馬的故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7]王煥生.古羅馬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