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生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理論和課堂實踐的方法完成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
我國近代教育蔡之培提出:學校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美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在各項活動中努力建立一種美的形式。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形式,而學生的審美觀往往會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氣氛、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提出:要使學生在課堂上過著一種積極的甚至沸騰的精神生活,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因此在課堂中注重培養(yǎng)審美能力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了。
一、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培養(yǎng)審美觀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文學語言是經過加工的、凝練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形象化語言,它既可以描繪鮮明生動的形象,又成功的反映生活,而且能夠以其形態(tài)和語言變化直接表現(xiàn)人的感情,喚起欣賞者的共鳴。在小學階段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的文字優(yōu)美的文章。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形象思維有占優(yōu)勢,他們沒辦法達到自己欣賞美文的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領著學生品讀課文,逐步引領他們學會欣賞美。比如:我在教學第六冊《美麗的南沙群島》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從課題上知道南沙群島是美的,但它的美在哪?我讓學生初讀全文,而這些在海邊土生土長的孩子覺得南沙群島的海與平時所見的海沒什么兩樣?怎么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語言的美呢?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文章,讓語言的節(jié)奏和文中生動的描寫直接影響他們,接著讓他們欣賞南沙群島大海的錄像,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情不自禁地朗讀課文,此時我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自己認為美的句子。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南沙群島的美。從而使學生獲得豐富、深刻的美感。
二、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chuàng)美活動的出發(fā)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象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于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fā)現(xiàn)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么,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yǎng)的結果,但由于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xiàn)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xiàn)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xiàn)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xiàn),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fā)現(xiàn)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tǒng)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三、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我們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門豹》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西門豹和巫婆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fā)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對美丑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再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描寫桂林山水的作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绔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yōu)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xiàn)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學實錄,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xiàn)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jù)教師的點撥,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fā)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