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峙 金駿 王金磚 伏榮進
摘 要:丙烯酰胺是一種神經毒素且對人體可能致癌。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檢出率高達47%,含量在0.014 g/kg~1.232g/kg之間。文章探討了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檢測方法,分析了其來源和含量分布,介紹了國際上關于丙烯酰胺毒理學的共識,依據GB/T 22760-2008《消費品安全風險評估通則》的規(guī)定對這類產品做出了總體風險評價,得出了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傷害發(fā)生的嚴重程度為“嚴重”級,風險等級為“嚴重風險”的結論。旨在為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參考,促進我國綠色建材行業(yè)發(fā)展,保護消費者權益和健康。
關鍵詞: 建筑膠粘劑; 丙烯酰胺; 風險分析
中圖分類號:TQ 437+.1 文獻標識碼:B
建筑膠粘劑主要用于配制墻面膩子、鋪貼陶瓷墻地磚等,在裝修施工中應用十分普遍。由于其市場需求大、生產工藝簡單、進入門檻低,因此生產企業(yè)較多,而且不同企業(yè)的生產工藝也不盡相同。傳統(tǒng)的以聚乙烯醇縮甲醛(PVF)工藝生產的產品由于殘留的甲醛含量高,很難達到GB 18583-2008《室內裝飾裝修材料 膠粘劑中有害物質限量》的強制規(guī)定和健康環(huán)保的要求。近年來隨著石油漲價導致與之相關的化工原料價格上漲,造成這類膠粘劑的生產成本提高,取而代之以丙烯酰胺為主要原料生產的膠粘劑日益興起,由于不含苯、甲苯、二甲苯,且消除了PVF中游離甲醛的存在,有資料宣稱這種無醛膠為新一代的“環(huán)?!蹦z[1],但事實上它也并不是真正的環(huán)保膠。
現(xiàn)有的建材行業(yè)標準JC/T 438-2006《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膠粘劑》和國家標準GB 18583-2008均沒有對丙烯酰胺含量進行限制。國外標準BS EN 12963-2001《膠粘劑 基于合成聚合物的膠粘劑中單體含量的測定》規(guī)定了膠粘劑中丙烯酸樹脂、苯乙烯、乙烯等含量測定,也未提及丙烯酰胺。研究發(fā)現(xiàn)丙烯酰胺具有神經毒性、生殖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其列為“可能致癌”的2A類物質之一[2-3]。因此丙烯酰胺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監(jiān)控其在建筑膠粘劑中的含量具有重大意義。
1.相關的檢測方法
1.1丙烯酰胺的分析和檢測
鑒于丙烯酰胺的安全性影響,其在食品方面的檢測技術研究已比較深入[4],主要的檢測方法包括兩大類,即運用氣相色譜(GC)或液相色譜(LC)進行分離,并與多種類型檢測器結合,如質譜(MS),其中使用最多的為GC-MS,LC-MS和LC-MS/MS。此外,氣相色譜也可與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電子捕獲檢測器(ECD)等結合使用,液相色譜也可與紫外檢測器聯(lián)用。在飲用水源方面已有GB/T 11936標準發(fā)布[5],在聚丙烯酰胺中含量已有檢測標準GB/T 22312發(fā)布[6]。
1.2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分析和檢測
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檢測目前尚無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報道很少,孫行等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工作[7],該研究以三氯甲烷作溶劑提取樣品中的丙烯酰胺,用毛細管氣相色譜分離,用FID檢測,以保留時間定性,峰面積外標法定量。筆者研究采用一定量的甲醇-水溶液,加入到試樣中,在40℃條件下恒溫振蕩3h,提取樣品中的丙烯酰胺,然后離心取上清液進氣相色譜分離,用FID檢測,以異丁醇為內標物,采用峰面積內標法定量,檢測建筑膠粘劑中殘留丙烯酰胺的含量,該方法對的檢出限可達0.002 g/kg,加標回收率在97.0%~103.0%之間。該方法檢測周期短、效率高,在多家實驗室確認后經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膠粘劑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jiān)測運用,其測試結果準確可靠。
2.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來源和含量
2.1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來源
用于建筑裝修、裝飾方面的建筑膠,對結構強度要求不高,其在施工過程中起輔助增強作用,丙烯酰胺為原料生產的膠粘劑粘度可以滿足要求,且能降低生產成本,又是無醛工藝,便于市場推廣,正逐步受到生產企業(yè)的青睞。以丙烯酰胺為原料生產建筑膠粘劑的工藝可概括為以下三種:第一種是用聚乙烯醇和丙烯酰胺膠混合復配而成,第二種是聚乙烯醇和丙烯酰胺共聚而成,第三種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交聯(lián)改性。以丙烯酰胺為單體,在引發(fā)劑的作用下進行水溶液聚合,即可合成聚丙烯酰胺(PAM),它作為膠粘劑流動性、保水性的主體材料,并輔助提供一定的粘結性,能夠和水泥、石灰等堿性材料相容。聚合過程中使用N-羥甲基丙烯酰胺、亞甲基雙丙烯酰胺等交聯(lián)劑,可改變丙烯酰胺的線狀排列分子結構,轉變?yōu)榱Ⅲw網狀結構,提高產品強度,并使施工時干燥速度降低,解決丙烯酰胺膠水施工時干燥速度快的缺點。近年來,由于淀粉的成本更低,不少廠家在生產工藝中復配了淀粉,這種經過適當改性的淀粉膠粘劑具有很好的施工操作性能和適當的粘結強度。
2.2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安排了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膠粘劑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jiān)測,在杭州地區(qū)流通領域采樣35批次,在南京地區(qū)流通領域采樣20批次,共計55批次。樣品生產企業(yè)覆蓋了上海、江蘇、浙江、陜西和廣東四省一市。根據樣品檢測數據統(tǒng)計,55批次產品中,檢出丙烯酰胺殘留的有26批次,占樣品總數的47 %。檢出樣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在0.014 g/kg~1.232 g/kg之間,如圖1所示,圖中為丙烯酰胺含量超過0.002 g/kg企業(yè)數量和各自產品中丙烯酰胺含量作圖。
結果表明,丙烯酰胺含量超過0.002g/kg企業(yè)有26家, 檢出率為47%,這一結果已遠遠高于日常監(jiān)督抽查中建筑膠粘劑中游離甲醛的檢出率,處于較高的風險水平,說明目前企業(yè)采用丙烯酰胺為原料制造建筑膠粘劑的情況非常普遍;而33%的企業(yè)產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大于0.05g/kg,說明采用丙烯酰胺為原料的生產工藝對生產過程控制尚不完善,丙烯酰胺殘留量較大。
3.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風險分析
3.1丙烯酰胺的毒理學
丙烯酰胺是一種較為活潑的合成化學物質,無色片狀晶體、無味、無臭、熔點84.5 ℃、沸點125 ℃,易溶于水,結構式見圖2。丙烯酰胺毒性很大,它可通過皮膚、口腔或呼吸道進入生物體內,一旦進入體內,它可以快速分布于全身的組織中,例如肌肉組織、肝臟、血液和皮下組織、肺部和脾臟等,它對于人的神經毒性已得到了許多試驗的證明[8-9],且具有累積性。它會在體內與DNA上的鳥嘌呤結合形成加合物,導致遺傳物質損傷和基因突變。根據毒理學的研究,丙烯酰胺對小鼠、兔子和大鼠的半致死量(LD50)是100 mg/kg~150 mg/kg[10]。在用動物為材料的研究中證實了丙烯酰胺是一種致癌物,IARC已將其列為“可能致癌”的2A類物質之一。
3.2接觸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風險評估
至今,尚未見到國內外對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任何監(jiān)測情況報道,檢索到相關產品和環(huán)境中丙烯酰胺限量的規(guī)定如表1所示。由表1世界各國的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直接攝入類食品中丙烯酰胺殘余的限量值最低(數量級僅為μg/kg (ppb));人體皮膚接觸類產品中丙烯酰胺殘余限量值(數量級為mg/kg (ppm))要遠低于水處理劑聚丙烯酰胺的丙烯酰胺殘余限量(數量級為g/kg (‰))。
綜合以上所述,從世界各國頒布的法規(guī)及標準、醫(yī)學科技資料、相關報道和實際檢測結果來看,建筑膠粘劑中的殘余丙烯酰胺確實存在著危害人體健康的風險。
本研究風險評估方法依據GB/T22760-2008《消費品安全風險評估通則》的規(guī)定,并結合其附錄A《消費品危害類型》、附錄B《消費品傷害類型》、附錄C《傷害發(fā)生的可能性估算示例》、附錄D《消費品危害的風險等級劃分方法示例》的要求,下面對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殘留所引起的傷害類型和傷害程度進行分析,做出總體風險評價:
按照上述標準附錄A和附錄B給出的屬性分類,建筑膠粘劑中的丙烯酰胺屬于化學危害中的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危害;具體會產生皮膚過敏,器官系統(tǒng)損傷和神經系統(tǒng)損傷三種傷害。
按照上述標準4.4的規(guī)定,并結合附錄C給出的示例,通過對建筑膠粘劑流通鏈節(jié)點的分析,以及每個節(jié)點中對接觸使用者造成傷害可能性進行估計,進行傷害發(fā)生的可能性估算。建筑膠粘劑流通鏈節(jié)點為:生產過程節(jié)點、裝修使用過程節(jié)點,裝修完畢后消費者使用節(jié)點。估算每個節(jié)點對丙烯酰胺對使用人群傷害的可能性如下:
a.生產過程節(jié)點:該節(jié)點的接觸人員主要為生產工人,以丙烯酰胺作為原材料生產建筑膠粘劑的企業(yè)約占膠粘劑生產企業(yè)的50%,在稱量、溶解、攪拌、分包裝、清洗等環(huán)節(jié)的工人都有可能直接接觸到丙烯酰胺原料,而80%的小型生產企業(yè)都沒有配備相應的防護用具,該節(jié)點的接觸人員通過皮膚粘膜、呼吸道途徑受到丙烯酰胺傷害的可能性最大,估算丙烯酰胺對生產工人所引起的傷害可能性為:(5/10×8/10)= 4/10。
b.裝修使用過程節(jié)點:該環(huán)節(jié)類似生產過程節(jié)點,使用者為裝修工人,在進行攪拌、物料混合和涂裝等裝修環(huán)節(jié)時,裝修工人長期直接接觸到建筑膠粘劑的可能性為100%。本次有丙烯酰胺殘留含量大于0.05g/kg的樣品占樣品總數的33%,因此實際使用中,丙烯酰胺殘留含量大于0.05g/kg的樣品比例可能性為:3/10,因此對裝修工人所引起的傷害可能性估計:(10/10×3/10)=3/10。
c.裝修完畢后消費者使用節(jié)點:涂裝后,膠水逐漸干燥成膜后,建筑膠粘劑中殘余的丙烯酰胺此時富集于干基固體相中,即使最后膠水層上要粉刷內墻涂料,但內墻涂料均是水溶性的,丙烯酰胺又很易溶于水,因此,丙烯酰胺極易遷移至涂層中,待涂層干燥后,也會富集于干基固體相中,含量會相對增高。目前,家庭居室和辦公室大量使用建筑膠粘劑。人體觸摸涂層、膠水層和墻紙等其他部位的機會頻繁。學校教室和游樂場等兒童經常玩耍的場所,內墻飾面面積很大,對于喜歡在墻上畫畫,并有吮指習慣的兒童其觸摸機會更多。本節(jié)點中,日常生活中80%消費者都可能觸摸內墻墻壁,而其中觸摸墻壁后不洗手直接飲食的比率估算為10%,而本次有丙烯酰胺殘留含量大于0.05g/kg的樣品占樣品總數的33%,選擇實際使用中,有殘留的樣品比例可能性為:3/10,而所引起的傷害可能性估計為:(8/10×1/10×3/10)=3/125。
按照上述標準4.5的規(guī)定,并結合附錄D給出的示例,建筑膠粘劑在生產過程和裝修使用過程中傷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分別為4/10和3/10,特征描述為“經常發(fā)生傷害事件”,對傷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定為“Ⅱ”級;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可能性為3/125,特征描述為“有一定的傷害事件發(fā)生可能性,不屬于小概率事件”,對傷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定為 “Ⅲ”級。因此,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傷害發(fā)生的嚴重程度為“嚴重”級,風險等級為“嚴重風險”。
4.結論
市場競爭、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致使部分建筑膠粘劑生產企業(yè)改用丙烯酰胺為原料,調整生產工藝,達到產品無醛化要求。然而,整個行業(yè)忽略了產品中殘留丙烯酰胺的危害性。我們通過國家質檢總局風險監(jiān)測在華東四省一市的市場監(jiān)測結果并依據GB/T 22760-2008標準對丙烯酰胺的風險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建筑膠粘劑中丙烯酰胺的風險等級為“嚴重風險”。本研究結果將促進相關生產企業(yè)加強技術研發(fā),生成更加安全環(huán)保的產品,充分保障生產者和消費者人身安全,也提醒相關的監(jiān)管職能部門對此類產品加強監(jiān)管。
參考文獻
[1] 徐峰、薛黎明.環(huán)保型建筑膠粘劑的研制[J].新型建筑材料,2008,5:55-57.
[2] Awad M E, Abdel-Rahaman M S, Hassan S A. Acrylamide Toxicity in Isolated Rat Hepatocytes [J]. Food Chemistry, 2005, 90: 875-881.
[3] Qiu Yanyan, Qu Xiangjin, Dong Jing, Ai Shiyun, etal.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DNA Damage Induced by Acrylamide and its Metabolite at the Graphene-ionic Liquid-Nafion Modified Pyrolytic Graphite Electrode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0: 480-485.
[4] 周爽、趙美萍,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污染問題及分析方法[J], 大學化學,2009, 24, 45-49.
[5] GB/T 11936-1989,水源水中丙烯酰胺衛(wèi)生檢驗標準方法 氣相色譜法[S].
[6] GB/T 22312-2008,塑料 聚丙烯酰胺 殘留丙烯酰胺含量測定方法[S].
[7] 孫行、戴雙燕.水溶性膠粘劑中丙烯酰胺單體含量的測定[J], 中國膠粘劑, 2012, 21(9): 41-43.
[8] Sun Shi-yu, Fang Yun, Xia Yong-mei. A Facile Detection of Acrylamide in Starchy Food by Using a Solid Extraction-GC Strategy [J]. Food Control, 2012, 26: 220-222.
[9] Quan Ying, Chen Menling, Zhan Yuehua, Zhang Genhua. Development of an Enhanced Chemiluminescence ELISA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Acrylamide in Food Product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2011, 59: 6895–6899.
[10] Hashimoto K, Sakamoto J, Tanii H. Neurotoxicity of Acrylamide and Related Compounds and Their Effects on Male Gonads in Mice [J]. Arch Toxicol, 1981, 47: 179-189.
[3] Qiu Yanyan, Qu Xiangjin, Dong Jing, Ai Shiyun, etal.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DNA Damage Induced by Acrylamide and its Metabolite at the Graphene-ionic Liquid-Nafion Modified Pyrolytic Graphite Electrode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0: 480-485.
[4] 周爽、趙美萍,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污染問題及分析方法[J], 大學化學,2009, 24, 45-49.
[5] GB/T 11936-1989,水源水中丙烯酰胺衛(wèi)生檢驗標準方法 氣相色譜法[S].
[6] GB/T 22312-2008,塑料 聚丙烯酰胺 殘留丙烯酰胺含量測定方法[S].
[7] 孫行、戴雙燕.水溶性膠粘劑中丙烯酰胺單體含量的測定[J], 中國膠粘劑, 2012, 21(9): 41-43.
[8] Sun Shi-yu, Fang Yun, Xia Yong-mei. A Facile Detection of Acrylamide in Starchy Food by Using a Solid Extraction-GC Strategy [J]. Food Control, 2012, 26: 220-222.
[9] Quan Ying, Chen Menling, Zhan Yuehua, Zhang Genhua. Development of an Enhanced Chemiluminescence ELISA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Acrylamide in Food Product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2011, 59: 6895–6899.
[10] Hashimoto K, Sakamoto J, Tanii H. Neurotoxicity of Acrylamide and Related Compounds and Their Effects on Male Gonads in Mice [J]. Arch Toxicol, 1981, 47: 179-189.
[3] Qiu Yanyan, Qu Xiangjin, Dong Jing, Ai Shiyun, etal.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DNA Damage Induced by Acrylamide and its Metabolite at the Graphene-ionic Liquid-Nafion Modified Pyrolytic Graphite Electrode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0: 480-485.
[4] 周爽、趙美萍,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污染問題及分析方法[J], 大學化學,2009, 24, 45-49.
[5] GB/T 11936-1989,水源水中丙烯酰胺衛(wèi)生檢驗標準方法 氣相色譜法[S].
[6] GB/T 22312-2008,塑料 聚丙烯酰胺 殘留丙烯酰胺含量測定方法[S].
[7] 孫行、戴雙燕.水溶性膠粘劑中丙烯酰胺單體含量的測定[J], 中國膠粘劑, 2012, 21(9): 41-43.
[8] Sun Shi-yu, Fang Yun, Xia Yong-mei. A Facile Detection of Acrylamide in Starchy Food by Using a Solid Extraction-GC Strategy [J]. Food Control, 2012, 26: 220-222.
[9] Quan Ying, Chen Menling, Zhan Yuehua, Zhang Genhua. Development of an Enhanced Chemiluminescence ELISA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Acrylamide in Food Product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2011, 59: 6895–6899.
[10] Hashimoto K, Sakamoto J, Tanii H. Neurotoxicity of Acrylamide and Related Compounds and Their Effects on Male Gonads in Mice [J]. Arch Toxicol, 1981, 47: 17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