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藝術通感:攝影創(chuàng)作騰飛之法

2014-09-29 10:17:41索久林
文藝評論 2014年11期
關鍵詞:通感攝影家特質(zhì)

○索久林

攝影術誕生以來,在攝影創(chuàng)作上,人們就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一種多種感官相互挪移、共同合作的認知和表達方式。我們稱這種表現(xiàn)方式為“攝影藝術通感?!?/p>

研究和運用攝影藝術通感,將有助于攝影人走出攝影“進門容易提高難”的困惑;有助于構建和豐富我國的攝影藝術理論,推動在全民攝影、全社會攝影大潮的健康發(fā)展!

通感,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不同學科的通感,在認知和表達上具有不同的意義。在攝影層面,藝術通感的運用,對于攝影創(chuàng)作來說,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通感的特殊意義:它會促使我們攝影人在認識能力、表達能力上產(chǎn)生一種前所未有的飛躍,讓創(chuàng)作進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境界。

一、運用攝影藝術通感可以增加攝影主體藝術感覺的觸角,多層次、全方位地感受生活,為創(chuàng)作采擷取之不盡的素材

大千世界,博大豐富,異彩紛呈,為各種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永不枯竭的素材。然而,許多攝影人在創(chuàng)作上卻長期面臨著一種“找不到感覺”的現(xiàn)象,成為攝影作品生產(chǎn)的一個瓶頸?!皦衾飳にО俣取?,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走進藝術通感,可以為我們打開這個瓶頸,讓攝影創(chuàng)作的潮水奔涌而出,源源而來。

(一)以心靈的感悟去喚醒的視覺

許多人視覺疲勞,看不到藝術美,是因為視覺“無心”,視覺里邊無情感、無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認為:人的五官各有分工,但是,心為“天君”。他強調(diào)了心的作用?!疤炀保谀莻€年代的語言里,“君權神授”,統(tǒng)管天下,主宰一切,各個感官必須聽命于心這個天君。陳育德先生進一步闡釋這種現(xiàn)在看來有點奇異的比喻,認為是“心統(tǒng)五官”。心的感悟,來自五官,心的感應又統(tǒng)帥和支配五官。藝術通感把五官收集到感覺賦予視覺,視覺就會產(chǎn)生動力和激情,走出“習以為?!?、“熟視無睹”的麻木狀態(tài),進而去能動地實現(xiàn)“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如此,攝影家的心被激活了,生活中的創(chuàng)作素材就會靈動起來。

可以在無關的事物上找到與自己情感的關聯(lián)。被譽為20世紀攝影大師的美國攝影家尤金·史密斯,以戰(zhàn)時題材成名,這樣一位表現(xiàn)重大事件和生活熱點的攝影家,面對逆光蹣跚行走的兩個小孩——這樣一個看似與己無關的素材,卻挖掘出了重大主題:創(chuàng)作了迎著陽光、充滿希望、《走向樂園》的嶄新形象。當時,二戰(zhàn)剛剛結束,人們的生活需要希望和信心。作者通過作品的形象,表現(xiàn)積極向上的精神,也是一個關乎社會的重大主題。這是作者用心中的意覺,捕捉生活中的物象的結果。被譽為“當代攝影之父”的美國攝影家斯蒂格利茨,提倡“純攝影”,發(fā)揮攝影自身的特質(zhì),拓展攝影藝術的獨立空間,攝影創(chuàng)作上有巨大成就。他在人們每天都可以見到的云朵與天空的尋常景象中,抓到《對應物》這一特殊的形象,用看似與人無關的物象,表達了主觀的特殊感受。這些作品,都是視覺被心里激活的收獲。

可以在小事物上,找到“大”的意義?;ɑú莶菔俏覀兊纳磉叧R姷氖挛锼夭?,也是攝影人拍“爛”的題材。有時候想找到一個奇花異草很難(更何況攝影家并不是專門研究植物的專家),然而在藝術通感的視野里,則是另外一種情形。美國當代攝影家克里斯托弗·布爾凱特用多感的視角,把花花草草素材表現(xiàn)得極為生動。他說,他頻繁地來到阿拉斯加的藜蘆叢中,總是試圖找到最佳的表現(xiàn)方法,最終在特殊的審美中找到了“最佳”。這一點,很多攝影人都有感受。在江西三清山下創(chuàng)作時,趕上連續(xù)降雨,三清山上不了,一時感到?jīng)]什么可拍的素材。當?shù)剞r(nóng)民講,這雨對剛插秧的水稻很有益處,這個季節(jié)的雨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這是老天給送來的福氣?!疤於鳌薄@個心里的感悟,喚醒了我的視覺:仔細觀察雨中的生命,那些小花小草似乎都在享受著一種恩賜。這對于我是一種提示。我注意到身邊的一株小草:纖細的枝葉間,掛著碩大的雨珠,晶瑩剔透;周圍還留著許多雨絲的痕跡。雨珠的這種質(zhì)感、雨絲的這種動感,給人們的感覺是十分深刻的——《雨的恩澤》,如此意覺,給了我創(chuàng)作上的動力。這是大自然對生命何等無私的給予!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生命如此地存在著的!作為智能生命的人類,也應該意識到自己和大自然的關系!另一幅以樹為題材的作品,也是身邊小事,同樣得益于心的感悟。小興安嶺三月,雪化了,草未綠,山上的色彩不算好。就風光而言,按說沒有什么拍的。但我們仔細觀察此時山中的生命,發(fā)現(xiàn)了紅柳枝條上那種可看的信息:那些執(zhí)意向著陽光伸展的枝條上,怯生生而又捺不住探出頭來的“毛毛狗”,很有節(jié)奏地分布著,它們質(zhì)感地存在著,并一意地爭取春光,似乎在演奏著春的序曲。這幅《序曲》,讓人們看到了轟轟烈烈的季節(jié)更替是怎樣從這幾個小樹枝上開始的,每個生命應當負有什么責任。

可以讓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舊”事物,洗心革面,綻露新的藝術風采。公路邊陽溝有落雪,落雪上有樹的影子,這在北疆的冬天,實在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現(xiàn)象。一般地看,看不出什么“意思”來。當我們感覺到生活在冰雪環(huán)境中的人們,那種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懷之后,生活之中的各種冰雪物象,在眼前頓時閃出了光亮,一切都不一樣了:雪地上,樹木的投影充滿著節(jié)奏韻律;他們在結構一種生活,詮釋一種生活,也在昭示一種生活?!堆┑氐穆蓜印肪褪潜磉_這樣一種感受的。

可以讓長期“潛伏”的意覺,勃然而起,帶來視覺的沖動。太陽是古今中外文藝作品中絕不少見的題材。屈原在《九歌》中就有“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钡脑娋?。白居易、楊萬里、高適、王維等都有描寫太陽的名篇,聞一多、艾青關于太陽的詩歌,也享譽詩壇。太陽是無私的,公允的,太陽把它的恩典給了整個世界,而不是世界的某個部分——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庶民百姓,不管是高山大河還是小花小草,誰也不能獨享太陽!這個意念常常在我的思緒里繞來繞去,但一直沒有合適的表達機會。一次我們在海邊拍攝日出時,這個意覺喚醒了我對太陽這個題材新的理解。早晨天邊沒有云霧,太陽出來就是黃的。仔細觀察,太陽把黃色的關愛,給了海浪、給了浪花、給了沙灘上的水泡、給了細小的沙的紋理——遠處,這黃色的關愛又給了云海與蒼穹……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太陽!這幅作品稱之為《給予眾生》。表現(xiàn)上,通過變形夸張、質(zhì)感張揚等方法,較好地體現(xiàn)了“光照全球——不許獨占”的立意,產(chǎn)生了較為理想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羅丹說:“對登堂入室的藝術家來講,自然的一切,無一不美。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fā)現(xiàn)。”借助攝影藝術通感,我們就會強化美的發(fā)現(xiàn),獲得生活中那些豐富多彩的攝影素材。

(二)以特殊的審美取向糾正視覺的誤區(qū)

攝影藝術審美活動,是各種感官的集體活動。有時候,我們欣賞一幅作品的美,其實,不僅僅是視覺在活動,其他感官也在我們的心里“默默”地配合著:可能是嗅覺嗅到了氣息,可能是聽覺聽到了樂感,也可能是觸覺感到了溫度等,這些感官共同向大腦發(fā)送審美信號。創(chuàng)作活動也是這樣。但各種感官因其功能不同,存在著不同的審美的差異。不同的感官,對審美有著不同的要求。各種感官,同樣互有長短。視覺有時候出現(xiàn)的某些對審美認識的“誤差”,需要其他感官予以校正。否則,很難完成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

藝術通感可以糾正視覺片面“求全”認識的誤區(qū)。視覺上習慣的“全”,往往指物體形態(tài)上的完整。藝術要求的完整,是藝術感覺形態(tài)上的“到位”,它要求的不是物體的外在形態(tài)如何。許多攝影大師,正是借助通感的作用,有意利用視覺上的“不完整”性,創(chuàng)造極佳的藝術效果。著名攝影家阿諾德·紐曼為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拍了一幅彈奏鋼琴的照片。作品讓一個黑色的巨大的琴蓋占了絕大部分畫面,而史特拉汶斯基只在畫面的左下角的琴臺邊露出一只手托著腦袋的不完整的影像。按照視覺習慣,一般拍這種工作照,會把鋼琴和彈奏者都放到畫面中心位置,或者人比鋼琴更突出一些。但紐曼沒有那樣拍,他著力表達作者和音樂的關系,突出強調(diào)音樂感覺。如此拍下來的作品《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人物雖然不完整,但作品的音樂感覺是完整的,強烈的、富有沖擊力和感染力的,因而成為紐曼的成名作。這一點,我們也經(jīng)常遇到。北方早春的小河邊,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片一片融冰的場面。那場面里,有各種形態(tài)的冰融雪化的痕跡。按視覺要求,它們不夠規(guī)則、不夠完整,甚至有些臟亂。但聽覺讓我們感覺到它們在節(jié)奏韻律方面的藝術美是完整的,給了我們創(chuàng)作沖動。攝影作品《河畔春汛》便是這樣的題材。它通過特殊的構圖,突出了節(jié)奏韻律;通過曝光和色溫控制,消解了“臟亂”,讓一首獨具魅力的春曲油然而生。

藝術通感可以糾正視覺片面“求大”的認識誤區(qū)。視覺的“大”,一般指物體存在空間的物理形態(tài);藝術通感的“大”,是指感覺中的意義,是觀念形態(tài)的。它們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近年來,許多人追求全景圖,迷戀記錄大場面的氣勢。但這種“大”,不一定是藝術。片面追求“大”,至少有兩個弊端:一是以“大”為目的,影響對表現(xiàn)對象審美屬性的捕捉和開掘;二是過分地追求“大”,勢必造成表現(xiàn)對象魚龍混雜,影響對主體的表現(xiàn)和對主題的表達。“大”的作品并不動人;獲取藝術還必須研究藝術感覺。拍冰雪時,面對晶瑩剔透、潔白神圣的童話世界,多種感官參與的藝術通感告訴我們,白雪對世界是一種洗禮,對生命是一種凈化、一種提純、一種升華。這種意覺,讓我們從洗禮和圣潔的角度確定立意,讓雪的表現(xiàn)服從于這個立意,而不是服從“大”?!妒嵉闹厮堋肪瓦@樣創(chuàng)作的:在漫山遍野的雪松中,選擇兩株最典型的雪松做主體,背景展示出不可勝數(shù)的雪松群,色溫和對比度的控制,又使畫面呈現(xiàn)版畫般單純、簡潔、厚重的藝術效果——奇異的大雪,就這樣為世界塑造了一個超凡脫俗的形象!雖然樹的形態(tài)不夠“全”,場面也不夠大,但這樣的表現(xiàn),比起“大”和“全”更有藝術感染力。

藝術通感可以糾正視覺片面“求真”的認識誤區(qū)。就表現(xiàn)對象而言,視覺中的“真切”,往往指物體邊緣清晰,形態(tài)逼真;而藝術上的“真切”,主要看它的典型意義,體現(xiàn)出來的審美價值。完全依賴視覺里物理形態(tài)真實,就會丟掉藝術?!讹L雪中的徜徉》是表現(xiàn)樹叢間落雪的動態(tài)作品。按視覺要求,這種落雪有些模糊,看不準環(huán)境和主體,看不出“大小多少”。但觸覺卻認為,它有強烈的動感效果,從環(huán)境中的落雪到主體的小樹,似乎都處在運動之中,展示一種愉快的運動美——作為北陲的樹木,風雪中它們應當是歡愉的,因為這種風雪對它們是一種愛撫,給了它們一個放逐靈魂的天堂。這一感覺,是真切的、不容置疑的。藝術通感就這樣讓許多視覺忽略的素材死而復生,為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開辟了素材的源泉。

(三)以各種感官的聯(lián)合協(xié)作,提高感覺的捕捉能力

博克認為:“美是由能引起人愛或某種情感的一種或幾種品質(zhì)產(chǎn)生的。”他證明了物體審美品質(zhì)的多向性。攝影創(chuàng)作中,感受生活的過程,就是認識生活的過程。表現(xiàn)對象審美品質(zhì)的多向性,對攝影家的認識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它要求攝影家要運用多種感官,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地認識和把握生活。藝術通感恰好以多種感官的聯(lián)合行動,為攝影家提供了這種能力。

各種感官可以在發(fā)揮“各有所長”的運作中,捕捉各自的感受。人的各種感官,職能“有分有合”,功能有長有短。長白山的冬天,經(jīng)常是漫天飛雪。面對這類冰雪題材,我們仔細研究它的審美意義:可以表現(xiàn)冰雪的嚴寒圣潔,可以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嚴酷,也可以表現(xiàn)樹木不畏嚴寒的品格。但觸覺讓我們從一簇被風雪反復折倒、反復彈起的樹枝上,體會到了“歷練”的意義。風雪對樹木擁來擁去,是冬天北陲大山里的常態(tài)生活;風雪過后,樹木照樣茁壯成長。從這個意義上看,風雪對樹木不是摧殘,是一種生命成長過程中必要的歷練,正如個人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坎坷一樣。這種向度的感覺給了我創(chuàng)作情趣和動力,利用一陣大風雪刮來把樹枝拉成彎弓的瞬間,完成了《季節(jié)的歷練》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沒有觸覺的作用,風雪刮過樹枝瞬間藝術美,可能會被忽視。

多種感官的聯(lián)合協(xié)作,可以產(chǎn)生一種“綜合性”藝術效果。生活當中的許多素材,用單一的感官去感覺,看不到什么藝術價值。當多種感官共同去感覺時,“多感相加”,就會產(chǎn)生“一加一大于二”效果,其藝術價值就會顯現(xiàn)出來。有時候還會使攝影家在“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困境中,擷取“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收獲?!堆┖G樗肌肥窃陂L白山創(chuàng)作的作品。作品取材于大森林中的冰雪。二十多公里的冰雪景觀地帶,我們跋涉了一個上午,冰雪片子已經(jīng)拍了很多了,實在找不到什么可拍的東西了。我們努力調(diào)動各種感官,捕捉新的發(fā)現(xiàn)。果然,在漫山遍野的大雪中,有幾縷陽光從樹縫里透出來,給人一種新感覺:一種嚴酷中的柔情,一種奇寒中的溫暖,一種雪霧彌漫中的清新,一種大雪圍剿中的生存的希望,或者還可以理解為大自然給冰雪中生命的一種庇護。冰雪中的大自然,也不僅僅是摧殘或煉獄,也有充滿人情味的關愛。風雪中的大山,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世界!這個收獲,既來自觸覺的“溫暖”,又來自嗅覺中的“清新”,也來自意覺中的“柔情”、“希望”、“庇護”。試想,如果不是多種感官的聯(lián)合捕捉藝術感覺,表現(xiàn)對象的藝術價值就很難得到體現(xiàn)。

二、運用攝影藝術通感可以加深攝影主體對生活的理解,更深刻地領悟和發(fā)掘表現(xiàn)對象的意義,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通感能使客觀對象的審美屬性更深入地得到發(fā)掘……通過一系列感官系統(tǒng)的轉(zhuǎn)移、滲透,不僅不會使原有的直接感知受到破壞,反而會獲得更為深刻的內(nèi)容,形成更為突出的特征”。這是美學家對美術創(chuàng)作運用藝術通感的分析。這種分析對攝影也是適用的。

藝術通感,較之視覺單一感官而言,它給了我們更全面、更深刻、更生動地認識和表現(xiàn)生活的方法。

(一)可以更好地捕捉表現(xiàn)對象的審美特質(zhì)

攝影創(chuàng)作的任何表現(xiàn)對象,都具多種審美向度,但一定有一種向度代表其特有屬性的審美品質(zhì)。比如樹木的審美品質(zhì)。很多大樹都具有高大、粗壯、生機勃勃等審美品質(zhì),但不同的樹木又有不同的特質(zhì):松樹的特質(zhì),可能是挺拔;老榆樹的特質(zhì),可能是滄桑;垂柳的特質(zhì),可能是柔性。每一種“特有”的審美品質(zhì),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

抓住了表現(xiàn)對象的審美特質(zhì),有利于塑造攝影作品的藝術個性。攝影作品的藝術個性是作品創(chuàng)作立意、表現(xiàn)手法、藝術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作品藝術價值的體現(xiàn)。

表現(xiàn)對象的審美品質(zhì),有時候存在于多種感覺層面,需要在多種感官的比較中去發(fā)現(xiàn)、去認識、去采擷。藝術通感為我們提供了利用多種感官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對象的審美特質(zhì)的條件。歐洲大森林的秋天,秋霜把樹枝、樹葉、草叢染成五光十色的花海:它的審美品質(zhì),有豐富的向度,有成熟的向度,有“落葉歸根”的歸宿的向度,有樹木排列的節(jié)奏韻律,也有落葉鮮活表現(xiàn)出來的生機。哪一種是它的特質(zhì),需要在各種感官比較中鑒別。最后,覺得這些秋霜染黃的樹木,樹葉黃而不枯,落葉落而不萎,這在觸覺表現(xiàn)出的生機活力和樹干排列的節(jié)奏更為突出,更能體現(xiàn)歐洲秋色的不同凡響,也是其最為突出的審美特質(zhì)。從這一感覺出發(fā)立意、選材,使《金色生機》在秋色素材的“群象”中脫穎而出,展示了更好的藝術價值。

表象對象的審美特質(zhì),有時候只存在于某種特殊的感覺中,需要特殊的感官去感覺它;其他感官,此時處于無感狀態(tài)。這種情況下,就要發(fā)揮特殊感官的作用,使其揚長避短,盡其所能,在通感的統(tǒng)一框架內(nèi)有效地捕捉感覺。

表現(xiàn)對象的審美特質(zhì),有時候存在于動態(tài)之中。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表現(xiàn)對象存在的條件和其自身,也會發(fā)展變化。這種變化也會產(chǎn)生新的審美因素,使其審美特質(zhì)發(fā)生變化。在暴風雨的環(huán)境中,松樹的審美特質(zhì),可能不是俊俏,而是堅韌與無畏;老榆樹的審美特質(zhì),可能不是滄桑,而是堅定與沉穩(wěn);垂柳的審美特質(zhì),可能不是柔性,而是韌性。要表現(xiàn)好物象的審美特質(zhì),我們認識它的角度也要不斷調(diào)整,借以適應不同感官對它的認識。

(二)可以表達攝影家特有的情感

“以物寄情”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普遍規(guī)律和常用手法。然而,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攝影家“以物”表達特有的感情,卻并非易事。單一的視覺,很多時候使主體抓不住與物象情感的聯(lián)系。攝影不同繪畫,缺什么“憑空”可以畫上什么。攝影面對許多“沒有”的表現(xiàn)要素,難免陷入尷尬。然而,藝術通感調(diào)動多種感官,為主體與物象的情感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了較多的途徑。

一個物象在多種感官中,可以產(chǎn)生多種感覺形態(tài),給主體以更多的選擇空間。秋天在許多地方都出現(xiàn)“應接不暇”、“如醉如癡”的“盛況”。有些層面,也滋生出與醉生夢死相聯(lián)系的頹廢。面對秋天的大山,那壓頂而來且又擁擠的五彩樹木,我感到很需要表達一種超脫感,抒發(fā)一種“寧靜志遠”的情懷。但視覺里,一時很難捕捉到合適的物象。仰望天空時,藍天的背景下,那傲然伸出的樹枝,卻讓人嗅到一種清新、高雅。這是一種“潔身自傲”的“修煉”,也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嗅覺,催生了《向往》這篇作品的立意。

特有的情感,也可以在多種感覺醞釀出來的意覺中得到很好的表達。李商隱的《嫦娥》詩中寫道:“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崩钌屉[表述的是仙境的寂寥,追求成仙的悔悟,向往人間的美好與執(zhí)著。這里邊既有視覺感受,又有觸覺和意覺感受?!短焐先碎g》,便把《嫦娥》詩中文學意念引發(fā)出來的特有情感作了較為理想的表達:云霧中的月亮,半遮半掩,透出一種清冷;而月光卻一意地投向大地;大地是朦朧、親切又充滿節(jié)奏感的豐富的人間生活。多種感覺,讓人看到了月與大地、與人間的一種關系、一種情感,這是生命的一種境遇;也可以看到一種人格、品格。

(三)可以開掘表現(xiàn)對象的最佳的審美屬性

對表現(xiàn)對象審美屬性的發(fā)現(xiàn),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表現(xiàn)對象的特質(zhì)屬性、攝影主體特有情感的屬性,可能是很有特色的審美屬性,但不一定是最佳的審美屬性。最佳的審美屬性,一般應理解為,具有或新穎、或奇特、或深刻的審美特征和典型意義的審美屬性,它能使作品思想和藝術價值得到最大化的表現(xiàn)。

在通感的作用下,人們對物象的審美屬性可以運用多種感官,反復比較:看它們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看現(xiàn)實意義、長遠意義;看時代氣息、生活氣息;看內(nèi)涵的凝結力和視覺的張力等等,從中選擇最有意義的審美向度。以表現(xiàn)北大荒黑土地題材的作品為例。面對深秋的田野時,我們看到了它一望無際的遼闊;當走到遠處感受那些田壟的線條時,在起起伏伏中聽見黑土地那不平凡的生活旋律。僅僅這些,覺得還不足以表現(xiàn)出北大荒的境界。意念告訴我們:北大荒人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把生命與理想投注了這片土地;這片土地吸引著他們,左右著他們,他們一代一代人的情感與這片土地永恒著,他們與這片土地已經(jīng)融為一體……多種感官的比較中,讓我們認識到了北大荒最佳的審美,應當包括更豐富、更深邃的內(nèi)涵?!镀纷x北大荒》就體現(xiàn)了北大荒的特質(zhì):大地,蒼茫、遼闊、厚重、嚴峻、博大,既有歷史感,又有時代氣息,這是真正——最佳的北大荒!它比起比僅僅表現(xiàn)田園的大場面和表現(xiàn)田壟韻律要深刻、豐富得多。

藝術通感的運用,有利于攝影家創(chuàng)造最佳的作品意境。通感為我們提供了多種感官橫向比較的條件,也提供了縱向比較的條件。它可以跨越時間的界限,把某種感覺同“過去”的感覺加以比較,從中遴選最佳的感覺。

三、運用攝影藝術通感可以延伸、豐富攝影主體的藝術感覺,催生奇思妙想的攝影語言,提高藝術的傳遞功能和藝術感染力

通感機制,使作者的藝術感覺由一種演變?yōu)槎喾N,由一個側面擴展到多個側面,有時各種感覺互相交織,拓寬了感覺的時間和空間,擴大了感覺的內(nèi)涵和外延。表達這種特殊感覺的特殊藝術手法、特殊藝術語言,也會應運而生,創(chuàng)造出不同尋常的奇妙的藝術效果。

(一)感覺的挪移有利于產(chǎn)生推陳出新的藝術效果

新穎奇特,是構成藝術美的一個重要要素。英國17世紀著名文學家愛迪生認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人們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新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他得到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就是這個因素,使一個怪物也顯得有迷人的魔力,使自然的缺陷也能引起我們的快感。”追求新奇,是所有藝術家的共同熱望,也是一種無法輕易得到的困惑。攝影家自然要受制于這種規(guī)律。

在單一視覺感官的支配下,許多生活讓人感到“太過熟悉”、以至于熟視無睹;許多題材在反復拍攝、展覽后,作者和讀者同時為此感到視覺疲勞。追求認識和表現(xiàn)上的創(chuàng)新,是人們的一種迫切要求。文學界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提出一種“非相似化”理論,要求作者通過語言和技巧的變化,把熟悉的事物當成陌生的事物來描寫,進而創(chuàng)造陌生感。

文學的“非相似化”的要求,也是攝影界面臨的迫切問題。藝術通感,可以幫助攝影家有效地除去“相似化”,創(chuàng)造陌生與新奇。人們習慣于用眼睛看具體事物,用耳朵聽聲音,用嗅覺聞氣味,如此等等。藝術通感打破了這種規(guī)律,讓視覺之外的感官提供新的感覺要素。這種新的感受,會促使攝影家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起來,產(chǎn)生新的創(chuàng)作立意和創(chuàng)意。殘荷,是我們常見的、常拍的題材。走馬觀花地看,很難找到感覺。當我潛心地聽它們的時候,感覺發(fā)生了變化:從兩株荷葵相望的姿態(tài)上,從它們搖動產(chǎn)生的漣漪上,仿佛可以聽到他們的竊竊私語:它們在述說自己的事情,它們或者在談論這個世界??傊@個世界有它們的存在;存在的空間又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畫面里的整個世界只有它們!就這樣,藝術通感讓一個司空見慣的題材,產(chǎn)生了與往常很不一樣的感覺。這幅攝影作品,就是《他們》。

“以意尋象”的感覺挪移方式,也會給攝影作品帶來新意,拍出來的作品,在相同題材的表現(xiàn)上,有了一定的突破。

(二)多種感覺的交匯、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通感給予攝影家的“多感性”攝影語言,也會增強攝影作品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具有多感要素的素材,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單一的感官或者較少的感官,可能感覺不到它的意義,將較多的感官作用它,就可能產(chǎn)生“顛覆性”效果。夕陽下,水庫里幾條小船。這樣的素材,人們司空見慣,無法產(chǎn)生興趣。但當我們用多種感官去感受它時,它的意義發(fā)生了變化:一片斜射的霞光讓遠處的小船成了剪影,水邊的小船露出質(zhì)感,給人溫情和親切;落霞中水面波浪的動感,又使畫面產(chǎn)生了生機;水面的曲線,給人以樂感的溫馨;山影的黑暗、水面的紅光、整個畫面的靜謐,又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意境。這種意境,可謂陳育德先生講的“象通于意”,化景物為情思。古人“自在飛絮輕如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的詩句中,“飛絮”生“夢”、“雨絲”生“愁”,化實為虛,以象取意。這種效果,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同樣產(chǎn)生了:多種感覺,讓《遙遠的記憶》生發(fā)了更深的意蘊。

(三)藝術通感催生了許多鬼斧神工的表現(xiàn)手法

攝影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手法,并不是攝影家隨心所欲可以選擇的,很多時候它是立意提出的要求。沒有好的立意,許多表現(xiàn)手法——包括藝術表現(xiàn)技巧、前期拍攝技術和后期制作技術等,都無法找到用武之地,甚至長期“閑置”起來。藝術通感使主體和客體之間意象互通,打開了主體審美情感賦予客體的大門,攝影主體的審美追求,可以在廣闊的物象空間里縱橫馳騁,從而拉動攝影表現(xiàn)手法隨機應變,花樣迭出,甚至出神入化。

去澳大利亞攝影創(chuàng)作的人,都少不了要拍悉尼歌劇院。相互重復,千“院”一面,令人困惑。當我們從悉尼歌劇院特殊造型和音樂載體上認識它的音樂特質(zhì)時,“表現(xiàn)它的音樂性”這一立意,便使許多藝術、技術手段應運而出。當夜幕降臨,歌劇院及其周圍的一切落入藍色的夜幕和海灣的倒影里。歌劇院要成為錯落的旋律,這就需要選一個特殊的角度,把燈光中的屋頂拍成貝殼疊加一樣的效果;路燈投入到水中的影子,要成為一個個跳動的音符,這就需要鏡頭抖動拍攝、變焦曝光等方法;海灣要拍成一個墨藍的舞臺,需要用慢速拍攝,表現(xiàn)出水的柔性……多種手法、多底合面成的攝影,孕育了《神奇的演奏》。

藝術通感給予攝影主體不同的表意要求,會催生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數(shù)字攝影技術的發(fā)展、后期制作軟件研發(fā),為攝影藝術感覺的表達提供了很多往日不敢想象的方法。只要我們藝術感覺到位,技術支持就一定會到位。攝影手法的“鬼斧神工”,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猜你喜歡
通感攝影家特質(zhì)
說通感
中華詩詞(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癡顛狂怪”特質(zhì)
國畫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6
大攝影家
大攝影家
大攝影家
大攝影家
通感:一扇讓詩人不老實的門(外一則)
中華詩詞(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風過洞庭》
中華詩詞(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質(zhì)
金山区| 潞城市| 建始县| 门源| 称多县| 玉龙| 无锡市| 印江| 黔江区| 张家界市| 莱西市| 留坝县| 彭泽县| 平塘县| 巫溪县| 汶上县| 千阳县| 方山县| 黎川县| 遂溪县| 多伦县| 泰宁县| 梓潼县| 六枝特区| 盈江县| 安康市| 深泽县| 翁牛特旗| 太湖县| 长白| 屯昌县| 龙州县| 福清市| 原平市| 老河口市| 松滋市| 宣恩县| 名山县| 方正县| 松潘县| 巴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