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粉芳
“老師,我有強迫癥,用了很多辦法都沒用,怎么辦???”一個學生見到我就急切地問。我先讓她穩(wěn)定情緒,然后問她為什么說自己有強迫癥。原來這是她曾咨詢過的一位心理老師告訴她的。她自己也買了書,對照強迫癥的癥狀,覺得自己很多癥狀都符合,但采用治療強迫癥的方法后沒有什么效果。在聊天中我發(fā)現(xiàn)其實她并不是強迫癥,只是經歷了一些事情,情緒控制上有些障礙,加上性格比較內向,平時也比較少與同學交往,喜歡想東想西,但聽別人講她有強迫癥,就開始在生活中找一些證據(jù)證明自己有強迫癥,因此陷入了痛苦的漩渦中。
在心理咨詢時,有些咨詢師似乎不給出一個名目就難以說清問題,不定義一種癥狀就證明不了自己的高明。一位心理專家講,大部分孩子遇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都是在成長道路上必經的困惑。我們應該做的是傾聽,和他們一起共同面對,而不是告訴他你是什么癥狀,這種癥狀應該用什么療法就完事。
這種貼標簽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見。父母或老師覺得孩子學習成績差,事情沒做好,往往沒有多加考慮就將一個消極標簽貼在孩子身上:“你怎么這么笨”“你一點也不如某某”等,孩子聽了后往往不會去思考怎樣做得更好,而是會自我否定:“我做不好,不用白費力氣了。”有些學生在標簽的影響下甚至開始自暴自棄。這種消極標簽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危害很大。
其實不僅是消極標簽,貼積極的標簽也要適可而止,盲目地肯定也容易對孩子造成誤導,過分或不當?shù)目洫剷o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做事永遠不會錯,當受到其他人的批評時,會很受不了。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心理暗示”,即人或周圍環(huán)境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信息,個體無意識中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作出一定的心理或行為反應。我們貼的各種標簽就是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孩子接受了標簽的誘導,就會作出與標簽一致的行為。而教師、家長的威信也會加大標簽對孩子的心理暗示效果。所以,作為師長,我們每天都應問自己:今天我“貼標簽”了嗎?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廈門,361009)
編輯/黃才玲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