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愛玲,張金彩
(扶溝縣人民醫(yī)院兒科 河南周口 461300)
新生兒敗血癥(neonatal septicemia)是指新生兒期病原體侵入血液循環(huán)并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炎癥反應,發(fā)生率占新生兒的 0.1% ~0.8%[1],是新生兒時期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但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而且疾病進展迅速,目前新生兒敗血癥確診的金標準是血培養(yǎng),但血培養(yǎng)陽性率低、培養(yǎng)時間長,不利于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病死率比較高,嚴重威脅新生兒的存活率。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與細菌感染密切相關(guān),被認為對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診療具有指導作用。本文主要探討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來扶溝縣人民醫(yī)院就診的新生兒敗血癥患兒60例作為治療組,其中男39例,女21例,胎齡35~41周,體質(zhì)量2 500~4 000 g,入院時日齡3~20 d。所有患兒均符合2003年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里的診斷標準[2]。同時選取同期在本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兒30例作為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胎齡37~41周,體質(zhì)量2 600~4 000 g。兩組患兒年齡、胎齡、體質(zhì)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患兒在入院當天未應用抗生素之前,抽血測定患兒的PCT與hs-CRP,同時行血培養(yǎng);經(jīng)過7~10 d的治療后復測PCT與hs-CRP。對照組健康新生兒僅在出生后出院前抽血測定PCT與hs-CRP。血清PCT用免疫熒光法測定,hs-CRP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分析對比治療前治療組PCT與hs-CRP水平,并對治療前后進行對比。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進行處理,定量數(shù)據(jù)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檢驗水準取 α =0.05。
2.1 治療前降鈣素原PCT與hs-CRP水平對比 治療組治療前PCT和hs-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兩組對比()
表1 治療前兩組對比()
2.2 治療組治療前后PCT與hs-CRP水平對比 治療后治療組PCT和hs-CRP水平與治療前相比較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治療組PCT與hs-CRP水平對比()
表2 治療前后治療組PCT與hs-CRP水平對比()
新生兒敗血癥是兒科的急重癥之一,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比較高,對患兒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血培養(yǎng)是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的金標準,但陽性率低、培養(yǎng)時間長,不利于早期診斷。因此臨床上需要一些炎性反應標記物來協(xié)助本病的早期診斷感染的存在以及病情轉(zhuǎn)歸的監(jiān)測。臨床文獻報道,PCT、CRP可為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判斷預后提供依據(jù),作為常規(guī)檢測細菌感染的輔助和鑒別診斷指標[3]。
PCT為降鈣素的前體,是由114~116個氨基酸組成的無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分子。人體正常情況下,PCT是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合成,而且血清PCT含量甚微。當全身出現(xiàn)炎性反應和敗血癥時,PCT也可由甲狀腺以外的細胞大量產(chǎn)生,如肺和腸道組織的淋巴細胞、肝臟中的巨噬細胞、單核細胞,以及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等都能合成分泌PCT[4],此時血清PCT水平會明顯升高,并且隨著感染的進展PCT水平會上升到比較高的水平。患兒的降鈣素原不受母體的降鈣素原和窒息缺氧損傷引起的急性炎性反應的影響,僅與新生兒自身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有關(guān)[5],對于診斷細菌感染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有研究稱,PCT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04%和93.33%[6]。從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也可以看出,敗血癥患兒的PCT水平明顯比健康新生兒的PCT水平高,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過臨床治療后,患兒的PCT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超敏C反應蛋白是機體在應激狀態(tài)下由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期反應蛋白,受細胞因子的觸發(fā),在細菌感染或機體受創(chuàng)傷后超敏C反應蛋白迅速增加,6~10 h后濃度成倍增加,達到可監(jiān)測水平,并且隨著炎癥因子的增多而增加,也與感染危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可及早發(fā)出預警和病情判斷[7]。hs-CRP是區(qū)分新生兒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的良好指標[8]。細菌感染時,細菌分泌的內(nèi)毒素是hs-CRP最有效的刺激,感染6 h后血液中其濃度水平可達2 mg/L,當達到高峰時其濃度水平甚至超出10 mg/L。而病毒感染引起hs-CRP濃度水平比較低,一般不超過2 mg/L。因此,hs-CRP有利于細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在缺少確診診斷依據(jù)時可以早期、及時地給予抗生素治療,降低病死率。有研究認為,細菌感染時hs-CRP敏感性高于PCT,但特異度比較低[9],因此在診斷時需要結(jié)合PCT或者其他感染性檢測指標。從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也可以看出,敗血癥患兒的hs-CRP水平明顯比健康新生兒的PCT水平高,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過臨床治療后,患兒的PCT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時可借助于監(jiān)測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其敏感性及特異性比較高,有利于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發(fā)現(xiàn),減少誤診及漏診,便于估計感染的嚴重程度和抗生素療效,提高新生兒敗血癥的治愈率,減少病死率。
[1]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等.實用新生兒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340.
[2]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97-899.
[3]郝玲,任常軍,王炳輝,等.CD64、降鈣素原在新生兒敗血癥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兒科雜志,2011,29(3):216-218.
[4]梁玉美,陳霞靜,潘紅飛,等.降鈣素原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86):2684-2686.
[5]朱江麗,朱兵,王秉林,等.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對早期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價值[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11(21):4126-4127.
[6]初云霞.降鈣素原聯(lián)合C反應蛋白在診斷和治療早期新生兒敗血癥中的應用[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5(1):26-28.
[7]陳大慶.新生兒敗血癥輔助檢查評價[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20(2):102-104.
[8]王前,鄭磊,曾方根.超敏 C反應蛋白的研究現(xiàn)狀及臨床應用[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4,27(8):542-544.
[9]楊濱,康梅.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9,36(3):59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