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問天
魏瑪共和國到納粹德國再到聯(lián)邦德國,《德意志之歌》三度被定為正式國歌,但使用情況并不一樣。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德國的歷史變遷,更反映了德國人對歷史的反思。
《德意志之歌》的誕生
19世紀(jì)初的拿破侖戰(zhàn)爭促成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愛國主義隨之高漲。1806年11月法國軍隊進入柏林,在當(dāng)年腓德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βe,1712-1786)作為“凱旋門”(triumphal arch)修建的勃蘭登堡門下耀武揚威地舉行了閱兵式,并且把門上的四馬戰(zhàn)車青銅像擄掠回巴黎。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Ffiedrich Wilhelm Ⅲ,1770-1840)逃往東普魯士柯尼斯堡(K6nigsberg,二戰(zhàn)后劃歸蘇聯(lián),現(xiàn)在叫加里寧格勒)。法軍占領(lǐng)柏林三年,在此期間,德國哲學(xué)家、柏林大學(xué)首任校長約翰·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發(fā)表了系列演說《致德意志民族》(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其中說道:
我只有一個祖國,它的名字叫德國。只有它,而不是它的一個部分,才值得我把整個身心獻出……我希望德國強大起來,重新獲得獨立和自主。(Ich habe nur ein Vaterland,das heiβtDeutschland,Nur ihm und nicht einem Teil desselben bin ich vonganzer Seele ergben…,Mein Wunsch ist,dap Deutschland gropund stark werde,um seine Selbstlindigkeit und Unabhangigkeitwiederzuerlangen)
可以看出,菲希特心目中的祖國(Vaterland),是普魯士(PreuBen)作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的整個德國(Deutschland);德意志民族(Deutsche Nation)則是普魯士人僅僅作為其一部分的整個德意志人(Deutschen)。德國人開始認(rèn)識到,面對外來侵略,德意志“第一帝國”各邦團結(jié)起來還是不夠的,需要整個德國統(tǒng)一起來。
1841年,當(dāng)時的北海還屬于英國的小島赫爾果蘭(Helgoland),一位名叫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Hoffmann vonFallersleben,1798-1874)的日耳曼語言學(xué)家、詩人寫下了著名的《德意志之歌》(Deutsehlandlied或Das Lied der Deutschen)。他的原名叫奧古斯特-霍夫曼(August Heinrich Hoffmann),因為出生在沃爾夫斯堡(Wolfsburg)附近的小鎮(zhèn)法勒斯雷本(Fallersleben),遂以“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為筆名,意思是“法勒斯雷本的霍夫曼”。他參加過1848年在法蘭克福舉行的,在德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國民會議(FrankfurterNationalversammlung),但在寫那首詩的時候,一個統(tǒng)一的德國還沒有正式形成,與當(dāng)年菲希特發(fā)表《致德意志民族》一樣,表達的仍然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在德國,法勒斯雷本是人們熟悉的一位大眾詩人,還寫了許多兒歌,結(jié)集出版為《兒歌50首》(FunfzigKinderlieder)、(《新兒歌50首》(Fiinfziffneue Kinderlieder)和《老兒歌與新兒歌》(Alteund neHe Kinderlieder)。他雖然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音樂教育,卻會作曲,為自己不少作品譜了曲。不過在寫《德意志之歌》的時候,他是按照奧地利國歌《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Gott erhalteFranz den Kaiser)的旋律來寫的。原來,為了與英國國歌《上帝保佑國王》抗衡,奧地利詩人羅倫茨-哈什卡(Lorenz LeopoldHaschka,1749-1827)受命寫了《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Gotterhalte Franz den Kaiser),以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皇帝四重奏》(Kaiserquartett)的第二樂章為樂曲,1797年2月12日在弗朗茨二世生日慶典上首演?!痘实鬯闹刈唷肥呛nD一首c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編號為“Quartet No,62 in c major,Opus了6 No,3”,現(xiàn)在是他諸多四重奏中最為知名的一首。而這顯然與其第二樂章被用為奧地利和德國國歌有關(guān)。
從魏瑪共和國國歌到納粹德國國歌
但是,《德意志之歌》在半個多世紀(jì)里并沒有傳唱開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它才開始引起德國人的注意。1914年在比利時境內(nèi)的蘭惹馬克(Langemarck)發(fā)生過一次德軍損失慘重的戰(zhàn)斗,據(jù)說年輕的德軍士兵(許多是還不滿16歲的“娃娃兵”)是唱著“德國高于一切”的戰(zhàn)歌沖向英軍陣地的,在英軍機槍掃射下成排地倒在戰(zhàn)壕前。德國許多報紙都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壯烈的一幕,引起強烈反響。那個小村子后來又發(fā)生過多次·慘烈戰(zhàn)斗。所以至今仍然有一個德軍士兵公墓,埋葬著超過44,000名陣亡者,包括一戰(zhàn)中德國著名的“王牌飛行員”維爾納·佛斯(Werner Vog,1897-1917),他共擊落敵機48架,這個戰(zhàn)績僅次于曼弗雷德-馮·李?;舴遥∕anfred AlbrechtFreiherr yon Richthofen,1892-1918)的80架。
1922年8月11日,根據(jù)魏瑪共和國總統(tǒng)弗里德里?!ぐ兀‵riedrich Ebert,1871-1925)的建議,《德意志之歌》被正式定為德國國歌。
1933年1月納粹上臺,《德意志之歌》被保留下來,和納粹黨歌《旗幟高揚》(Die Fahne hoch)一起作為“共同國歌”(co-nafionalanthem)?!镀鞄酶邠P》又稱《霍斯特·威塞爾之歌》(Horst-Wessel-Lied),詞作者霍斯特·威塞爾(Horst Ludwig Wessel,1907-1930)本是柏林大學(xué)一名學(xué)生,因為狂熱地參加納粹沖鋒隊活動而放棄學(xué)業(yè)。1930年被刺身亡,他是納粹宣傳的“殉道者”。
納粹保留《德意志之歌》作為國歌,也與希特勒有直接關(guān)系。原來,他雖然是奧地利人,一戰(zhàn)爆發(fā)后卻作為“志愿兵”(Kriegsfreiwilliger)加入德國巴伐利亞第1 6步兵團(Reserve-Infanterie-Regiment 16),在比利時境內(nèi)與英國軍隊作戰(zhàn)。應(yīng)該承認(rèn)他是個勇敢的傳令兵,曾兩次受傷(其中一次是因為英軍施放毒氣),也曾兩次受獎,第二次獲得的且是一枚很少授給普通士兵的一級鐵十字獎?wù)隆OL乩兆苑Q“接受過蘭惹馬克炮火的洗禮”,曾經(jīng)親耳聽見戰(zhàn)友們唱著這首歌沖向陣地。
《德意志之歌》共三段,但納粹只用它的第一段為歌詞。由于起首句子是“德國,德國高于一切,高于世界上的一切”(Deutschland,Deutschland fiber alles,fiber alles in der Welt),所以也被稱為《德國高于一切》。
擯棄“德國高于一切”
1945年德國戰(zhàn)敗,《德國高于一切》和其他一些納粹歌曲被同盟國禁唱。1949年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成立,貝多芬《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等多首歌曲都曾被提議用作國歌,但未能確定下來。1952年4月29日聯(lián)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Adenauer,1876-1967)給總統(tǒng)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1884-1963)寫信,建議仍以《德意志之歌》為國歌,但只用其第三段歌詞。5月2日豪斯復(fù)信表示同意,就這樣定了下來。
下面是(《德意志之歌》第一、三兩段的歌詞,并試譯為漢語:
第一段歌詞聲稱“德國高于一切,高于世界上的一切!”是因為包括菲希特在內(nèi)的不少德國思想家在喚起德意志民族覺醒、奮發(fā)的同時,又把拉丁民族(尤其是法國人)、波蘭民族、猶太民族等看成是腐朽的民族,認(rèn)為能夠“復(fù)興”的只有德意志民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格奧爾格-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也預(yù)言說“德意志時刻”將要到來,德意志人將要承擔(dān)起振興世界的歷史使命。這消極的一面被希特勒繼承下來并且發(fā)展到極致,“德國高于一切,高于世界上的一切!”正符合他的思想。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新成立的聯(lián)邦德國擯棄這段歌詞,反映的是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不再自命高人一等,而要做國際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
聯(lián)邦德國擯棄第一段歌詞,還因為它所劃出的疆域?qū)嵱小按蟮聡敝印!皬鸟R斯到麥梅爾”,表示的是德國的東西跨度:馬斯(荷蘭語Maas,Maes)發(fā)源于法國,流經(jīng)比利時而在荷蘭注入北海,法國稱默茲河(Meuse);麥梅爾發(fā)源于白俄羅斯,注入波羅的海,部分地段是東普魯士與立陶宛的界河?!皬陌⒌辖艿截悹柼亍?,指的是德國的南北所至:阿迪杰(意大利語Adige,德語名字Etsch)發(fā)源于鄰近意大利、奧地利和瑞士三國邊界的阿爾卑斯山,注入亞得里亞海:貝爾特(Belt)指丹麥日德蘭半島與菲英島之間的小貝爾特海峽。
二戰(zhàn)后德國損失了大片領(lǐng)土,擯棄第一段歌詞,反映出它面對現(xiàn)實,承認(rèn)是由于自己發(fā)動戰(zhàn)爭,傷害了別人,理應(yīng)受到懲罰。1994年8月1日,當(dāng)時的德國總理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Schroder,1944-)便在華沙說:“德國人清楚地知道是誰發(fā)動了戰(zhàn)爭,是誰首先成為受害者”。別忘記,二戰(zhàn)后東普魯士小半劃給蘇聯(lián),大半劃給波蘭,原來的德波邊界更是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對于德國那不啻有“斷臂之痛”。丘吉爾在他那著名的回憶錄里便曾表示:“德國的糧食大部分就是從波蘭人奪去的那片土地得來的,……就歐洲未來的和平而言,這是一個大錯,……總有一天德國人會想要回他們的領(lǐng)土,而波蘭人將無法阻止他們。”但是,丘吉爾擔(dān)心的事直到今天也沒有發(fā)生,這證明德國人對當(dāng)年發(fā)動二戰(zhàn)的悔罪是真誠的,甚至對在一般人看來過于苛刻的懲罰,他們也接受了,并無反悔。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德國失去的土地不但面積巨大,對民生亦十分重要(就像丘吉爾指出的,那是德國重要的糧倉),而且是不少德國名人的故鄉(xiāng),這些名人里有德國古典哲學(xué)奠基人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首先闡明能量守恒原理的物理學(xué)家赫爾曼·赫爾姆霍茲(Hermann vonHelmholtz,1821-1894)。電學(xué)、光譜學(xué)奠基人之一古斯塔夫·基?;舴颍℅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2-1887),以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che Vermutung)聞名于世的數(shù)學(xué)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1764),20世紀(jì)最重要的數(shù)學(xué)家大衛(wèi)·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xué)或醫(yī)學(xué)獎獲得者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1918年諾貝爾化學(xué)獎得主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1934),1931年諾貝爾化學(xué)獎獲得者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1884-1949),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xué)獎獲得者奧托·施特恩(Otto Stern,1888-1969),1954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瑪麗亞·格佩特·邁爾(Maria Goeppert-Mayer,1906-1972),還有包括興登堡、魯?shù)堑婪?、布隆別格、克魯格、維茨勒本、李?;舴业鹊萝娫獛?,古德里安、布拉斯科維茨等德軍大將在內(nèi)的大量高級將領(lǐng)。此外,柯尼斯堡大學(xué)(1544年建立)和布雷斯勞大學(xué)(1702年建立),這兩所德國非常重要的大學(xué)也隨之劃出國界,(《德意志之歌》作者霍夫曼就在布雷斯勞大學(xué)學(xué)習(xí)過。
對于《德意志之歌》,納粹德國欣賞的是第一段的“德國高于一切”,聯(lián)邦德國重視的則是第三段的“統(tǒng)一、正義和自由”(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這句話還取代第二帝國的“上帝與我們同在”(Gott mit uns),用作德國軍人的銘言。
總之,看一個國家的過去,恐怕還不足以判斷它的現(xiàn)在。看它的過去,更看它如何對待過去,這樣才能對它的現(xiàn)在做出準(zhǔn)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