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天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學校文化的使命,因其獨特的教育價值而彰顯了厚重的文明使命。但是,筆者根據近幾年的調查與分析,發(fā)現深圳市文化建設面臨著許多問題,集中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目的意義不清楚,認識不深,理解片面,缺乏整體和長遠規(guī)劃;二是呈現功利性趨勢,校園文化核心價值觀沒有發(fā)揮導向引領作用;三是缺乏對課堂文化的關注。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學校文化促學校發(fā)展的策略。
一、學校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學校文化建設的“誤區(qū)”
隨著深圳特區(qū)經濟快速發(fā)展,我市中小學校的“硬件”水平越來越好,但“軟件”建設特別是學校文化建設十分薄弱。據筆者調研走訪了解到,目前,我市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還停留在以經驗型管理為主,每天忙著應付日常性工作,重工作形式,輕學校內涵建設,校長辦學缺少獨立思考和個性創(chuàng)新。沒有從思想上樹立起自覺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意識?!拔幕癁橹贫戎浮保瑳]有將校園文化建設從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的高度來重視,不善于以文化內在力量凝聚、激勵師生,以獨特的制度文化影響規(guī)范、約束師生。
(二)學校文化建設的“浮躁”
對學校文化概念的理解眾說紛紜,結果造成一些學校把學校文化等同于校園文化、墻壁文化,花巨資做“面子工程”,學校文化建設在表面上大做文章,在校園環(huán)境設計上求大、求奇、重形式、輕內涵。如“國學熱”就一窩蜂地讓學生讀“國學”,來了“書法熱”就放下國學,一窩蜂地讓學生寫“書法”等;并且將其他學校有亮點的“文化主題”硬挪到自己學校。筆者認為,學校文化建設要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統一體,學校文化的“物化”產品掛在教室、教學樓走廊、活動場所墻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過有效的教育活動訓練,使其成為師生的行為方式。筆者建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對學校進行評價時,除了看“面子”如校園環(huán)境文化氣息是否濃厚外,更重要的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檢查學校文化提煉出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學,核心價值觀是否符合科學發(fā)展觀,師生是否有理想信念,校園文化在課堂上落實得如何、師生是否以“校園文化”引領自己的教學及學習行為等為標準。
(三)學校文化建設的“斷根”
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而課堂文化是指根據學校主旨文化提煉出的文化理念要素,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并成為師生自覺遵循的教學理念、價值取向和教學行為。然根據筆者細心調查,卻發(fā)現有的學校文化的表現形式基本是在課堂之外。在課堂中很難感受到學校主旨文化的存在和文化魅力。課堂外是開放、民主、充滿生機的,課堂內則是封閉、集權、死水一潭。這恐怕是校園文化的“斷根”,失去了“校園文化”于教育教學中的根本作用,在中國知網中,“課堂文化建設”的研究文章很少,這說明在現代學校文化建設進程中,課堂文化容易被人們所忽略或忘記,文化與課堂脫節(jié),失去了校園文化于學校內涵發(fā)展的根本意義。
二、學校文化建設的策略措施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內涵發(fā)展的本質所在,學校文化要成為師生員工的共同價值取向,要體現在師生的言談舉止中和行為方式上,然后,還要固化于學校的環(huán)境、校史、制度和??小6鴮W校內涵發(fā)展要體現為師生素質的提升、學校制度的完善和落實、課堂文化的形成和學校特色的創(chuàng)建。
(一)文化導航,特色鮮明
鮮明的特色是學校文化的魅力所在,它主要反映在三個層面:“一是學校文化建設形成的校園文化精神;二是學校文化建設發(fā)展的規(guī)模、速度等方面的目標定位;三是管理方式與運作機制等。”根據這三個層面,可以判定學校在文化特色發(fā)展中的正確定位和恰當行為。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筆者結合自己辦學十多年的經驗,在廣泛吸收專家智慧的基礎上,提出了“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校園文化理念,此理念源自孔子之“君子和而不同”及朱熹之“言明明德、親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的精辟論述中,筆者付之以時代意義?!昂投煌逼湓⒁馐恰鞍l(fā)掘潛能,鼓勵創(chuàng)新,個性發(fā)展”;而“止于至善”則解讀為“善心善行,至善至美,潤澤生命”?!昂蜕啤笔切@文化的“靈魂”,包括了師生的思想意識、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反映了學校師生的群體精神面貌、文明氣質、學校風氣,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從“和善”文化出發(fā),生發(fā)出“和善家?!薄ⅰ昂蜕茙熧Y”、“和善課堂”等諸多文化內涵。
筆者認為,定位學校文化要考慮兩點,一是教師和學生及家長對文化認同,并能得到他們的廣泛參與;二是主題文化內涵要有深刻度,有文化品味,能體現出辦學的思想性、教育性、實踐性,能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
(二)主次分明,文化漸進
學校文化建設應遵照認知規(guī)律,呈階梯狀的表層文化、淺層文化、中層文化和高層文化。不同層次的文化有其發(fā)展階層及特征,表層文化是學校的外表文化與視覺形象;淺層文化是維持學校運行的規(guī)范;中層文化是學校管理系統運行的制度、機制以及運行的狀況、效率、質量等的綜合體;“高層文化指自覺的文化精神、自覺的學習能力與不斷創(chuàng)新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卓越的個體才能”。如筆者所了解到的深圳市龍崗區(qū)六約小學的“幸福教育”校園文化,幸福教育所追求的就是要將教育的目的回歸到人自身,使教育造福于學生,造福于教師,造福于人本身。幸福教育的核心是“幸?!?,讓孩子們享受學習的幸福,讓教師享受職業(yè)的幸福,讓家長享受孩子成長的幸福,讓社區(qū)享受學校文明的幸福。幸福的內涵十分寬泛,六約小學的幸福教育有五個內涵:一是生本,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二是和諧,校園環(huán)境和諧,幸福課堂和諧,人際關系和諧;三是優(yōu)質,教學質量優(yōu)質,學生發(fā)展優(yōu)質,學校發(fā)展優(yōu)質;四是健康,師生身體健康,師生心理健康;五是安全,成長環(huán)境安全,個人行為安全??梢钥闯?,守望師生幸福的幸福教育體系層次分明,關注了核心文化即主要文化的“人本”幸福,通過課堂、心理、安全、環(huán)境等多方面聯動,促進了師生和諧融洽,充滿了人性感動和靈性感悟。
(三)踐行理念,文而化之
辦學理念是學校文化的靈魂。辦學理念是前瞻的、先進的,“更應該是和諧的、可發(fā)展的”。辦學理念是校園文化的落腳點和支撐點,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校辦學的戰(zhàn)略發(fā)展之路,即辦學指導思想、發(fā)展目標、培養(yǎng)目標和學科布局等;二是學校育人的治學文化,即校風、校訓和學校精神等。以這兩方面為基點,在校園內逐步形成一種具有教育熏陶和凝聚功能的文化底蘊,充分體現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風貌,通過理念引導和文化的浸潤,使其成為推動學校長遠建設和發(fā)展的源源不絕的財富。筆者所調查的可園學校,其辦學理念可圈可點??蓤@學校位于深圳布吉,是近年來龍崗區(qū)發(fā)展迅猛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該校的辦學理念:“三全、四愛、五服務”?!叭敝傅氖侨尕瀼亟逃结槨⒚嫦蛉w學生、對學生全面負責;“四愛”指的是“愛祖國、愛事業(yè)、愛學校、愛學生”;五服務則細化為“為學生服務、為家長服務、為學校服務、為社區(qū)服務、為人民服務”??梢钥闯?,“三全”強調以人為本,體現了素質教育要求?!八膼邸闭蔑@了辦學的核心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拔宸铡边@一理念體現了“教育為民”服務的理念。如此理念,能夠細化于教師及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對學校的文化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持續(xù)發(fā)展
(一)以人為本是校園文化的內核精髓
1.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校園文化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持久推進。而最根本的動力,就應該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教師認同了,并為校園文化做不懈努力,校園文化的精神才能在學校土壤中生根發(fā)芽。教師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導者、實踐者,他們通過課程與活動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要建設共同的精神家園,必須使教師具有歸屬感,增強學校的家園凝聚力,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動與創(chuàng)造性。“傳道授業(yè)解惑”之課堂教學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和基石,通過教學,教師傳播文化知識,并在潤物細無聲中內化為人的內在精神結構的一部分。而校園文化也實現了自身的延續(xù)、更新和發(fā)展。所以說,學校文化建設要扎根教學,融于課堂,在教學中實現學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生態(tài)循環(huán)。
2. 引領學生積極參與。以人為本,必須關注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學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體現者、參與者。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效,更多地體現在作為學校群體主體的學生身上。因而,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實際,有側重地選擇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作為文化建設的重點。既要重視價值觀高層精神層面的建設,也要重視平時文明禮儀初級層面的建設。在教學中,重視學科課程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成長,得到校園文化的濃厚熏陶。
(二)課堂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根本推動力
建設學校文化,以環(huán)境文化作基礎,以制度文化作框架,以師生行為方式為體現,其關鍵核心,更應該以課堂文化作底蘊。課堂是學生在?;顒訒r間最長最固定的場所。聚焦課堂既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又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可以說,課堂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根本推動力。
1. 課堂文化承載學校的主旨文化。為人師者,應該意識到課堂教學不僅是認識活動,更應讓學生受到精神文化的洗禮。文化是促動學生心靈深處的“琴弦”,其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不可小覷。斗轉星移,當學生長大走入社會,可能會忘記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卻不能忘記物化在心靈深處的“精神琴瑟”。故而,筆者認為,學校應建立體現主旨文化的課堂文化評價指標體系,引領教師進行課堂文化的實踐研究,身體力行地將學校文化精神的精髓灌輸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生命的要義、沐浴校園文化的光輝,從而使得知識與心靈陽光成長。
2. 課堂文化揚起課程改革理念。新課改核心要義指出,要改變課堂的“單向型教學”向“多向型教學”轉變,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構建“交流文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互動創(chuàng)造條件,善于引導學生親歷課文情境,讓學生通過思考、眼看、耳聽、嘴說,與課文對話、與作者編者對話,逐步產生心靈體驗。在教學中,教師應倡導“問題式”的探究式教學,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統一性、開放性、啟發(fā)性、思考性和反饋性,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利于學生開口表達,以不同觀點和意見的碰撞、融通,引導學生對知識始終保持足夠的興趣,充滿探究的活力。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qū)德興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