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明
【中考真題】
有一種情感讓我們刻骨銘心,包蘊在《社戲》里的友情,流淌在《春水》里的親情,彰顯在《土地的誓言》中的愛國情。
有一種精神,讓我們追慕不已,夸父與日逐走道渴而死的執(zhí)著;聞一多拍案而起怒斥黑暗的無畏;鄧稼先埋葬戈壁鞠躬盡瘁的奉獻。
有一種思想,讓我們高山仰止,兼愛非攻高賢節(jié)用的博愛,物我同一道法自然的睿智,忠義孝悌推己及人的仁厚。
……曾幾何時,這些珍貴的東西,卻在某些人心中漸行漸遠。那一個遠去的背影,那一段美好的時光,那一種堅定的信仰……都值得我們去追尋,使之成為我們的珍寶,潤澤我們的人生。
請你以“追尋漸遠的______”為題,寫一篇600-650字的文章。
【文題解讀】
一、構思:可根據(jù)材料要求,從不同角度立意,表現(xiàn)友情、親情、愛國情,以及執(zhí)著、無畏、奉獻、博愛、睿智、仁厚等主題。
二、選材:緊扣自己的立意,選取新穎、切題、有深度的材料,才能彰顯文章個性。這個題目規(guī)定了“追尋漸遠的”, 只要是指“追尋”過去的某種精神。
三、文體:在文體選擇上,此題最好寫成記敘性文體。包括游記、訪談、散文、小說等。如寫議論文,可以對“追尋”的對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觀點。
【考場佳作一】
追尋漸遠的背影
◎貴陽一考生
小車停泊在茫茫的大漠之中,不知是因為那大漠的落日,還是因為駝鈴的悠揚,把我的思緒帶入了漸遠的歷史長河……
荒漠的戈壁灘,看不清要去的方向,更望不到來時的路。在黃沙漫漫中追尋著那個零碎的片段。在這片土地上,我的心中,只是那漸遠的背影,還有那依戀不舍的淚水,載著我相思的祝愿,載著紅塵的夢囈,奔馳在那車轍留下的通往雪域的漫漫長路上。
那個漸遠的背影,不因時光的流逝而在我心中消失,即使蘭草般孤高傲世,楊柳般婀娜曼妙,海棠般嬌羞柔弱,都在這大漠中消逝,唯有那懷抱琵琶的背影,泛著別樣的光彩。自從踏上這條漫漫長路,便仿佛聽見這大漠的落日在隱隱地嘆息。
那漸遠的背影中,有一種淡淡的惆悵,不堪回首。長安的輪廓被漫漫黃沙所掩埋,對未來的前景一片茫然。惆悵終歸是惆悵,依稀的背影中也帶著些許欣喜,那是為了永世的和平、安寧和興旺!
那個漸遠的背影里,我仿佛看到夜晚漢匈兩地載歌載舞的篝火,看到那熱情的人們相互應答,相互祝愿;仿佛看到她在人群中欣然的笑容,笑容中也許有她對家鄉(xiāng)美好時光的回憶,有她對故鄉(xiāng)一山一水的依戀,也有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對她的安慰。仰望天邊那輪新月,仿佛看到她開心地笑了,皎潔的月光同時照亮了她思念的故鄉(xiāng)。
那個漸遠的背影,因為歷史的塵封,誰還能想起那碎片中動人的故事?不,那是歷史,不是傳說。只要踏上茫茫大漠,就會讓人思緒萬千。只要追尋,就有她的故事。那青青的草原,閃動著她漸遠的背影;那江南笛聲,應和著她優(yōu)美的琵琶聲;那天邊的明月,向人們娓娓訴說她動人的故事……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彼褪悄莻€漢元帝時期出塞的美女王昭君。小車的喇叭聲讓我的思緒停止,我的腦海中,只留下那漸遠的背影和那思鄉(xiāng)愛國的情愫。
【評點】
選材:視野廣闊。以大漠為立足點,采擷落日,新月、駝鈴、長安、匈奴,江南等意象,表達對王昭君的追尋與牽掛。
立意:觸景生情,憑借豐富的想象能力,穿越歷史,借對王昭君的懷念,抒發(fā)自己愛國思鄉(xiāng)的情感。
【考場佳作二】
追尋漸遠的信仰
◎貴陽一考生
身處物質世界的人們,窮盡一生的努力,而追求的卻不單單是物質,還有“信仰”。這個看起來虛緲的東西,并不妨礙人們擁有各自的理解。人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他們對信仰的追求,而自己心中的期盼,又被別人理解多少呢?
人是需要信仰的。在萬念俱灰時,信仰是唯一能支撐他們最后活下去的支點。
基督教要求人們在一個充滿邪惡和不公、痛苦和恐懼的世界里有擔當?shù)厣?,其中真諦就在于承受苦難與愛他人。
德蘭修女認為:人類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因此,她用她的一生,為貧苦百姓傳播了上帝超越世俗的大愛。
人就像一根有思想的蘆葦。盡管外表看起來無比強大,內心卻早已像飄搖欲墜的玻璃瓶。而心中的信仰,就是它唯一能堅持到最后的立足點,只要擁有這個支點,他們就擁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好市民方俊明,一個見義勇為的救人舉動,縱身一躍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28年來,癱瘓的他全靠84歲的老母和女兒照顧,世俗的偏見讓他受盡了人生的折磨。是什么支撐他活下來,并獲得今天的殊譽?
方俊明原本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可是他同許多人一樣,同樣找到了生命的支點,那就是愛。他從28年漸遠的生活實踐中,追尋到“生命是合理的”這一道理。這成了他的信仰,他的精神動力。有了這個支點,他才能夠直面死亡,正視人生,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為生活重新找到解釋和意義。
這時,我想到了《人間草木》中的一句話:“信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他們在信仰中獲得內心的安寧與入世的使命;信仰生命無意義的人是幸福的,他們同樣在信仰中獲得安寧與出世的使命?!?/p>
【評點】
文章圍繞“在萬念俱灰時,信仰是唯一能支撐他最后活下去的支點”展開論述,用德蘭修女、方俊明例子證明了文章的主旨。小作者對素材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尤其是對方俊明這一人物的了解和闡發(fā),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