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理哲
羅振宇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生,曾經是央視幾個談話節(jié)目的制片人。離開央視5年后,與合作伙伴利用互聯網自創(chuàng)了媒體節(jié)目“邏輯思維”,不經過任何所謂的媒體(電視臺、報社、廣播電臺或雜志)渠道,只是在網絡上發(fā)布。2012年12月21日,第一期的“邏輯思維”視頻上線,以在視頻上分享個人讀書所得為主軸,以其豐富的閱讀成果為核心,用獨特的語言表達風格進行包裝。與此同時,同名的微信公眾帳號開始每天推送羅振宇的60秒語音內容,分享其生活感悟,同時推薦一篇知性文章。
“邏輯思維”的內容引起特定閱聽大眾的共鳴,上線半年該節(jié)目在優(yōu)酷視頻的點擊率超過千萬,微信關注數以指數級快速成長到16萬,成為國內大眾和媒體關注的“現象級”媒體。
互聯網是“邏輯思維”這個新媒體的基礎建設,也是這個新媒體的養(yǎng)分,傳統(tǒng)媒體需要思考的是“邏輯思維”背后的移動互聯網邏輯,而不是去分析或模仿“邏輯思維”成功的橋段。
羅振宇認為,互聯網對媒體帶來了根本性的沖擊,因為信息傳播介質連接了全世界所有的電腦,移動網絡甚至綁住了24小時手機電腦不離身的人群。一個人如果愿意的話,可以隨時找到當今世界上已知的知識。然而,人類知識到了2014年,因為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全球的知識積累迅猛,下一刻可能是前一刻數倍的容量。
到底有多大量的已知知識?
如果用“一個多博士學位的諾貝爾得獎者的學問,和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多”來解釋,我們就知道人類累計的知識量十分龐大。如此大量的知識,讓移動網絡時代的人們無所適從。
基于以上兩點基礎,“邏輯思維”團隊認為,閱聽大眾和信息消費模式都將碎片化,傳統(tǒng)大眾媒體越來越無法發(fā)揮功能,因為沒有任何媒體可以找到“大眾”的共同需求,更難以引起大眾的共鳴。大眾媒體的傳播效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尤其互聯網本身就是電子通訊網絡布建起來的,傳播效益的數字很容易就能檢測得到。
大眾有多大?媒體越來越難渾水摸魚。
取而代之的將是社交媒體,大眾碎片化以后,底下自然形成某些共同需求的集體。同學、親友或有共同愛好的人,他們關心的事物類似,問題是信息太多需要整理,才會受到關注。
本來這就是媒體的功能,硬件上是網絡可以將一個社區(qū)的成員連在一起,但是軟件上需要引起他們共鳴的媒介,“邏輯思維”認為這個媒介必定要有特定的人格魅力,閱聽大眾因為對特定媒體“人”的喜好和共同的興趣,從而重新組合成一個相互共鳴的社區(qū)。除了特定媒體人以外,閱聽大眾的互動是最后維系這個社區(qū)的無形黏合力。
“邏輯思維”認為,他們可以用“幫大家讀書”的方式,把書中最有趣的故事、最有啟發(fā)的道理繪聲繪色地講出來,輕松勁爽,只要有趣、有料就可以穿透厚重的書本,引起某一部分有共同愛好人群的共鳴。
基于對媒體大環(huán)境變遷的正確解讀,“邏輯思維”做到了媒體想要的結果,他們宣稱這是一個10年的媒體實驗,意思是或許10年之后媒體環(huán)境還可能改變,即使是“邏輯思維”也要面對新一波媒體改革的沖擊。
這是新媒體大環(huán)境的變遷,新聞媒體確實需要行動起來,但是像中國好聲音或是其他收視率很高的節(jié)目,因為無法互動,觀眾共享的價值觀沒有互動的氛圍,他們之間毫無關系,無法形成社區(qū),新鮮度一消失,節(jié)目也就消失了。
“邏輯思維”的社區(qū)成員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這讓他們的媒體變得多樣化。不過,“邏輯思維”不僅僅是一個媒體。
今天最會賣商品的是那些賣東西給自己粉絲的高手,看看iPhone的粉絲和小米的米粉就知道了?!斑壿嬎季S”認為自己是一個社區(qū),社區(qū)的凝聚力就是粉絲的信仰。
“邏輯思維”甚至預言,媒體利用內容招攬廣告的生意模式,將會因為新媒體大環(huán)境沖擊而不支倒地。因為內容再好,如果沒有社區(qū)的垂直凝聚力,媒體也就沒有商業(yè)價值了?!斑壿嬎季S”今天可以賣電視機(電視制造商主動提出),明天就可以賣手機,有何不可?社區(qū)的凝聚力是新聞內容和讀者之間日益淡薄的關系無可比擬的,以產品銷售來說,對社區(qū)成員和產品供應商兩方面都更有說服力。
新聞媒體要行動起來,不能不了解“邏輯思維”的邏輯思維,或是不能不知道“9158”、“新浪秀”或是“YY音樂”這些新媒體,他們的社區(qū)可以吸引數百萬人,每天晚上聚集在一個虛擬聊天室里,聽主播唱歌、說故事,搶著付錢購買虛擬的鉆戒和鮮花給主播。
新媒體環(huán)境變遷,是任何媒體行動改革的舞臺,包括傳統(tǒng)大眾媒體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