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芹
在濟南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教材中有多處所提及到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結構,它們是小腸絨毛壁、毛細淋巴管壁、具有外壁和內(nèi)壁的腎小囊腔、肺泡壁、毛細血管壁、腎小球毛細血管壁、腎小管管壁。這類結構又分為兩類,其中小腸絨毛、毛細淋巴管、具有外壁和內(nèi)壁的腎小囊腔、肺泡壁構成的是盲管結構,毛細血管、腎小球毛細血管、腎小管都是兩段通暢的管道結構。由于管壁都是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它們都具有利于物質(zhì)的交換的特點。它們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節(jié),理解其結構特點是所在章節(jié)教學的重點。為此,我在結束本冊教材的新授,對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結構及相關知識進行復習時,創(chuàng)新性地設計了下列小制作實驗,并讓每個小組在課余時間完成。
實驗內(nèi)容:限用下列材料,或采用其他類似材料完成下列小制作。
1.實驗材料:玻璃球若干(或豌豆粒若干)、502膠水。
2.實驗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用玻璃球狀粘貼一個試管型結構,一個類似燒瓶式結構,一個兩端通氣的類似試管式結構,底部凹陷的燒瓶式結構。
3.操作步驟:學生第一步,先用新聞紙制作好上述兩種結構的紙質(zhì)模型;第二步,將一個玻璃球(或豌豆粒)粘貼在紙質(zhì)模型上;第三步,緊貼著新聞紙質(zhì)模型將玻璃球(或豌豆粒)逐粘在第一個玻璃球(或豌豆粒)上,直至排滿新聞紙質(zhì)模型的外表面,注意粘貼時在玻璃球(或豌豆粒)與新聞紙之間盡量不要黏粘。
4.造型制作完畢停放3~5分鐘,然后放入水中一段時間,直至新聞紙在水的作用下變軟,此時用小棒可以輕輕將浸濕的新聞紙剝落,取出晾干,即得到我們所要制作的模型。
課堂上,學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作品。我與學生在學習“教材中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結構”這一知識點時,我與學生展開了思、學、辯活動:“請同學們思考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結構與我們手中制作的模型有哪些相似之處?”“我們用的每一個玻璃球(或豌豆粒)相當于各種管壁的一個細胞”“我們用玻璃球狀粘貼成的試管型結構相當于小腸絨毛、毛細淋巴管、肺泡壁構成的等結構”“我們用玻璃球狀粘貼成的類似燒瓶式結構相當于肺泡壁”“我們用玻璃球狀粘貼成的兩端通氣的類似試管式結構相當于毛細血管、入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腎小管等兩段通暢的管道結構”。學生七嘴八舌,短時間的學生交流后,我指示學生制作的模型進行了針對性講解,學生深刻理解與掌握了這一教學難點。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