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餐飲連鎖集團拓展海外市場的探索雖然一直沒有間斷過,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卻并不多。中餐海外擴張的春天來了嗎?
據統(tǒng)計,目前美國的中餐館數量為5~6萬家,已經超過麥當勞、溫迪和漢堡王等快餐連鎖店的總和。對于許多美國人來說,現在的中餐不再是蛋卷、宮保雞丁和放在飲料邊彩色的小紙傘了,吃中餐已經成為一件尋常事。
中餐在美國經營時間長達一百多年,現在中餐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多達30多萬人,但其中75%以上仍屬于個體經營,多是廉價的快餐和外賣店,且絕大部分以家庭小店為主,幾乎沒有形成像樣的品牌和規(guī)模。
中餐出海,今天回頭看,實際經歷了三次浪潮。
中餐海外開店的第一次浪潮可追溯到160至190年前,而第二次浪潮則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包括全聚德在內的一批國營知名企業(yè)走出去,卻因缺乏對當地的了解、投資選址不夠謹慎、經營不善等原因幾乎全軍覆沒。
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時,全聚德在美國、德國、緬甸、阿曼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qū)開了分店,而全聚德2013年半年報披露的信息顯示,海外店分別位于緬甸1家、澳大利亞1家、日本2家。至少,全聚德在美國、德國和阿曼的店鋪已全部關停了。與其有類似遭遇的還有東來順等國企。
事實上,在這波出海潮中,失敗的不只是全聚德。面對不堪回首的往事,許多企業(yè)的負責人都不堪回首。
“花的錢多了,本虧大了,很多店鋪的店長、廚師長都跑了,有些遺留的法律糾紛持續(xù)近10年未解決?!币晃徊辉敢馔嘎缎彰臉I(yè)內人士表示,當初這些企業(yè)都是國企,缺乏了解海外市場的人才,有些開店比較盲目、管理跟不上,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而目前正是中餐海外開店第三次熱潮來臨之際。“把中國菜燒到紐約和巴黎”成了國內不少餐飲集團企業(yè)家的夢想。然而,中餐要走出去,并非易事。
“到海外經營前期投入大,風險高,包括從菜品改良,人員培訓出國,當地法律和經營環(huán)境的熟悉等都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需要做好前期虧損的準備。”國內某餐飲集團負責人表示。
“幾年前我們就想召集一批中國大陸的知名餐飲企業(yè)在洛杉磯開設一家大型高檔的中餐廳,做各個地方特色的中國味道薈萃。但是太多企業(yè)家對于美國的融資、法律和市場不熟悉的猶豫,讓計劃擱淺了?!泵绹胁蛥f(xié)會執(zhí)行會長兼秘書長龔權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分析認為,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除了不熟悉當地的法律、市場、人文環(huán)境,也有外匯監(jiān)管、人員簽證等一系列隱藏更深的問題。如果盲目在當地獨立開店,不僅建設周期長、投資成本高,經營風險也非常大。
“對于剛剛踏出國門的企業(yè)來說,采用海外并購的方式更加穩(wěn)妥?!编嵆庌r十分支持狗不理的做法。他說,中國企業(yè)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必然要付出成本,積累經驗,摸清目的國政策法規(guī)、習俗、人文環(huán)境等,而被并購的企業(yè)具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
“與改革開放初期,以全聚德、東來順等國有餐飲企業(yè)為主的第一輪海外開店熱潮相比,如今的餐飲企業(yè)在開拓海外市場上更加謹慎,他們大都不再選擇獨立開店,而是采取與當地公司合作的方式。” 中國烹飪協(xié)會副會長邊疆坦言,就現階段看,品牌餐飲進軍海外還只是在探索模式,不太可能成為獲得很高收入回報的內容。
“客觀地評價,從企業(yè)實力來說,近些年,大型中餐企業(yè)其自身的資金實力、經營管理人才儲備、企業(yè)家個人能力都得到極大的提升,其中,不乏中餐單店經營額億元的門店。從外部環(huán)境來說,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擴大,海外對中國餐飲文化的接受能力增強,中餐的認可度也呈上升趨勢。”邊疆表示。
正因如此,包括他在內的多位業(yè)內人士表示,這一輪中餐名企海外投資的步伐明顯扎實、清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