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芝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著萬言書”,此句用來形容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是再合適不過了。徐霞客畢其一生行走在大自然中,從20歲到54歲,30余年間,單裝徒步,游蹤遍天下,并在旅行過程中,逐日寫下游記,足跡遍及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qū)。
2011年3月30日,國務(wù)院將《徐霞客游記》開篇之作《游天臺山日記》中記載的第一個日子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游日”。
現(xiàn)如今,重走霞客路已成為一種時尚,很多人都喜歡沿著當(dāng)年徐霞客游覽的路線來欣賞景區(qū)風(fēng)光。那么,380多年前,徐霞客走過山西的哪些地方?他筆下的山西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本刊特推出《徐霞客游五臺山與恒山》一文,以饗讀者。
1633年(明崇禎六年)七月初,徐霞客從家鄉(xiāng)江陰(今江蘇江陰)出發(fā),擬北上入晉考察五岳之一的恒山。地處黃土高原東部的山西,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fā)源地之—,那里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向為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所景仰,而游歷考察恒山,則是其幼年蓄志游五岳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40歲時,已考察了祖國大半河山的徐霞客,還未能涉足晉地的恒山,他對好友王思任說:“予所憾者渾源之北岳,桂林之千筍,未曾置足焉?!苯K于在48歲時,他專程北上以償宿愿。對此,其另一友人謝德溥于其行至南京時,特寫詩相贈:“只今更赴恒山約,可似青柯眺白云?!币鉃椋含F(xiàn)今你更以還宿愿而游恒山,其意境當(dāng)會如同山上綠樹眺望白云那樣舒心暢意!可見,徐霞客是以虔誠美好的愿望開始晉地之游的。
七月二十八日,他取道京都(今北京市),西行經(jīng)河北境,八月四日抵阜平縣(今河北阜平),夜宿龍泉下關(guān)。五日翻越長城嶺的龍泉上關(guān),進入晉地五臺縣(今山西五臺),順道游覽五臺山。
五臺山位于五臺縣東北部與繁峙縣交界處,為太行山一脈。其主峰分東、西、南、北、中五座,環(huán)抱而立。峰頂平坦寬廣,且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均在百畝上下,故稱其“五臺”。五臺山海拔3000多米,為華北地區(qū)最高峰,氣溫較低,夏無炎暑,故別稱清涼山。據(jù)佛教傳說,這里曾為文殊菩薩講經(jīng)說法的道場,早在南北朝時,佛家所修寺廟已多達200多處。經(jīng)歷代修繕,擁有了絢麗多彩的佛教文化,發(fā)展為我國四大佛教圣地之首。徐霞客生平崇尚佛教,有此機會,自然要來領(lǐng)略一番。
徐霞客游五臺山的第一站是南臺。初秋的五臺山氣候變化無常,他在六日的游記中寫道:“風(fēng)怒起,滴水皆冰;風(fēng)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葉中?!眱H氣候帶給人的景象,就這樣不同尋常,意趣橫生,平添了徐霞客的游興。他登上臺頂?shù)钠諠潞臀氖馍崂?,極目環(huán)顧,遠(yuǎn)山近景盡收眼底。他在日記中寫道:“北面諸臺環(huán)列,惟東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臺在其下,遠(yuǎn)則盂縣諸山屏峙,而東與龍泉崢嶸接勢?!边@“諸山屏峙”、“崢嶸接勢”的蒼莽雄渾之景,加之出現(xiàn)在正南方向的古南臺,相傳大禹治水時系舟于此,故又稱系舟山,二者相聯(lián),不難使人想起遠(yuǎn)古那“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的景況。晉地山水,與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是融為一體的,徐霞客特意點出與南臺相隔二里多的古南臺,顯然亦有文化上的理解。
從南臺右道下山,沿平緩的山勢向西北行進15里至金閣嶺,再行五里抵達“寺宇幽麗,高下如畫”的清涼寺。這里有石名清涼石,亦名歇龍石、曼殊床。民間傳說是文殊菩薩從東海龍王處運來的歇龍石,后將其做了講經(jīng)說法的坐床,并說自從此石放置五臺山后,五臺山地區(qū)氣候便變得清涼宜人,故佛界視此石為鎮(zhèn)山之寶,自然也成為來往游人觀賞的重要景點,往昔文人墨客多作詩贊美,朝圣敬香者頂禮膜拜,而徐霞客則如實記載了它的形貌及特點:“有石為芝形,縱橫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銳,屬于下石者無幾。”這一記載,顯然更具有地理學(xué)的意義。
南臺回來,再到跑馬泉、獅子窠(今稱獅子窠寺),留宿寺中。
八月七日游西臺。臺頂遠(yuǎn)眺,“日映諸峰,一一獻態(tài)呈奇”。向西展望,“近則閉魔巖,遠(yuǎn)則雁門關(guān),歷歷可俯而挈也”。閉魔巖是五臺勝景之一,而雁門關(guān)則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楊家將守關(guān)的故事家喻戶曉,徐霞客“歷歷可俯而挈”的描寫,顯然流露出一種親睹塞上雄關(guān)的欣喜之情。更引他仔細(xì)觀察的是西臺頂上的維摩閣與萬佛閣,“佛俱金碧旃檀羅列輝映,不啻萬尊”,而二閣之建筑,不用支柱,凌架于石上,尤其萬佛閣外懸舞于空中的周廬環(huán)閣更為奇特,他在游記中贊嘆道:“當(dāng)此萬山艱阻,非神力不能運此。”
第三站是登臨中臺。中臺頂上有一種特殊地貌,即地理學(xué)上稱為“石?!钡谋壍孛?,還有一種特殊的自然光學(xué)現(xiàn)象,即五臺山圓光瑰景。對于二者的形成,民間將其神化了,稱“石?!睘椤褒埛保瑐髡f是當(dāng)年文殊菩薩到東海取走歇龍石,龍子尋釁五臺,龍尾翻動山石而稱;稱后者是文殊攝影,即文殊顯圣。徐霞客則從地理學(xué)角度,客觀地描述、記載了這兩種自然地貌:“余先趨臺之南,登龍翻石。其地亂石數(shù)萬,涌起峰頭,下臨絕塢,中懸獨聳,言是文殊放光攝影處?!贝送?,他還注意到了臺下四里山陰處,第四紀(jì)冰川遺留下來的萬年冰,由冰聯(lián)系到五臺山的下雪,他在日記中寫道:“臺間冰雪,種種而是。聞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正余出都時也?!笔⑹钕卵瑸槲迮_一絕,即使北方人也少見,何況對南方人徐霞客來說,更視為奇事了。
下中臺,北過澡浴池(又稱萬圣澡浴池),登北臺。是夜,他宿于臺頂靈應(yīng)寺。
北臺為五臺山最高峰。徐霞客在游記中,借靈應(yīng)寺老僧石堂之言,描述了五臺山的排列位置及北臺的險峻山勢:“北臺之下,東臺西,中臺中,南臺北,有塢曰臺灣(懷),此諸臺環(huán)列之概也?!庇终f:“其正東稍北,有浮青特銳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連嵐一抹者,雁門也。直南諸山,南臺之外,惟龍泉為獨雄。直北俯內(nèi)外二邊,諸山如蓓蕾,惟茲山之北護,峭削層疊,嵯峨之勢,獨露一斑。此北臺歷覽之概也?!边@一描述,實際上列出了五臺山勢的全貌,而又突出了北臺的高聳與絕佳,可作為他游覽整個五臺山的總結(jié)。
八月八日徐霞客開始向恒山行進,途中對五臺山的特產(chǎn)天花菜(臺蘑)進行了觀察,指出其生長的范圍大致在南起白頭庵,北至野子場(今稱野子廠)的“數(shù)十里內(nèi)”,并認(rèn)為“出此則絕種矣”。旅游家考察的精細(xì),可見一斑。
走出北臺約10里地,來到東底山一帶,山勢漸緩,道路漸寬,這里已是繁峙縣(今山西繁峙)境了。九日行走在平陸之地,但眼前又現(xiàn)綿延的山脈,東有平型關(guān),西有雁門關(guān),兩關(guān)間僅寬15里,徐霞客行走其間,觀感自會很多,但急于北上恒山,無暇多作考察。當(dāng)渡過滹沱河上游的沙河(今或作砂河)時,便進入恒山所在地的渾源縣(今山西渾源縣)境了,當(dāng)晚宿一鄉(xiāng)民家。
十日登上箭■嶺。他出乎意料地發(fā)現(xiàn),嶺南北之地貌,迥然不同:嶺南光禿荒蕪,嶺北“峰連壁賾,翠蜚丹流”。他在游記中以極大的興致做了嶺北景觀的生動描述:“其盤空環(huán)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樹;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樹之色不一也,而錯綜又成合錦。石得樹而嵯峨傾嵌者,幕以藻繪而愈奇;樹得石而平鋪倒蟠者,緣以之突兀而尤古。”真如一幅古色蒼郁的丹青圖,徐霞客典雅高潔的審美情趣躍然紙上,晉地山石,給了他難得的美的享受。
從箭■嶺下來,順山澗溪水北行,到達龍峪口,在此處的城鎮(zhèn)附近,“村居頗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一派北國田園風(fēng)光。徐霞客自如地游走在山野間的平路上,眺望周圍“高卑遠(yuǎn)近”,連綿不斷的群山,尋問查訪其名稱景況,當(dāng)其得知東面一座“嶙嶒斗峭”的大山名為龍山時,其欣喜之情在他日記中有所表述:“龍山之名,舊著知與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閫域,又北覽其面目,從不意中得之,可當(dāng)五臺桑榆之收矣。”意即過去只知龍山在山西,沒想到它竟與恒山比肩而立,至此我已走到它的范圍內(nèi),并觀賞了其真面目,這意想不到的收獲,亦可作為游覽五臺山遺漏之處的彌補吧。
從龍峪口東行約20里,折西北順大道便可直抵恒山之下。在離恒山尚有10里處,便見“其山兩峰亙峙,車騎接軫,破壁而出”。令他魂牽夢縈的北岳恒山,便這樣氣勢宏偉地聳立在眼前了。當(dāng)其走近恒山時,只見“兩崖壁立,一澗中流”。于是順著山澗小路行進,路狹窄蜿蜒,難尋去向。但其山勢“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闕雙峰,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擬之也”。游遍祖國名勝的徐霞客,選取洛陽伊闕雙峰的斷崖奇峰,武夷山勢的九曲回旋來與恒山相比,結(jié)論是“俱不足以擬之也”。其對恒山之贊嘆又可見一斑。恒山主峰由天峰嶺與翠屏峰組成,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形成天然門闕,稱為金龍峽口。峽口兩側(cè)奇峰插天,壁岸無階,兩山之間一水若帶,美如畫卷。徐霞客以上描述與贊嘆的正是恒山金龍峽口給游人的最初印象。
徐霞客還注意到,兩邊山崖上,都鑿以石坎,其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他推測為“想水溢時,插木為閣道者,今廢已久,僅存二木懸架高處,猶棟梁之巨擘也”。這是古棧道的遺跡。金龍峽可說是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由于恒山多達108峰,東西綿延500里,橫跨晉、冀兩省,西銜雁門關(guān),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云、代,莽莽蒼蒼,橫亙?nèi)希瑥亩箖煞逑鄪A的金龍峽口,成為古來的交通要沖,絕塞天險。北魏時,道武帝發(fā)兵數(shù)萬人,在這里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因此,峽口內(nèi)的懸崖中腰,有古棧道盤繞,名為“云閣”。徐霞客所見之石坎,蓋是“云閣”遺跡。
順峽谷行進,峽越隘,崖越高,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觀懸空寺便出現(xiàn)在眼前了。徐霞客動情地描述著當(dāng)時的觀感:“西崖之半,層樓高懸,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臺者,懸空寺也?!?/p>
這望去恍若海市蜃樓般的高空建筑懸空寺,初建于北魏后期(約公元471—523年)。整個寺樓建在西側(cè)翠屏峰崖壁間,背西面東,經(jīng)歷代增建修葺,大致形成一座從低到高,三層疊起的樓閣殿宇群。離地百余尺,背靠絕壁,仍有三面環(huán)廊圍抱。殿宇相互交叉,飛起棧道相連,高低相錯,木梯溝通,曲折迂回,虛實相交,可謂妙不可言。徐霞客頓有“仰之神飛”之感,便“鼓勇獨登”,細(xì)覽勝景,他描述說:“人則樓閣高下,檻路屈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巖結(jié)構(gòu),而不為巖石累者僅此;而僧寮位置適序,凡客坐禪龕,明窗暖榻,尋丈之間,肅然中雅。”既有對“天下巨觀”的驚嘆,又有對布局奇巧,“肅然中雅”的贊美。觀覽后盡興而歸,當(dāng)晚住在恒山廟山門側(cè)的鄉(xiāng)土人家,稍作休整,“為明日登頂計”。
八月十一日,風(fēng)停樹靜,碧空如洗。徐霞客“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其行進的路線是望仙亭、虎風(fēng)口、“朔方第一門”牌坊、寢宮、北岳殿、北岳山頂。
途中,他注意觀察了恒山露天煤礦的情況,看到“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現(xiàn)今渾源煤田為山西八大煤田之一,具有儲量大、埋藏淺的特點,這與徐霞客的觀察是吻合的,也可推測當(dāng)時已有采煤作燃料的情況了。
在登北岳山頂時,徐霞客調(diào)查出上山的兩條路,其一是從北岳殿右邊登山,這里有一石窟依山成室,室中群仙環(huán)列,略無空隙,稱作會仙臺。另一條便是繞過岳殿東邊,有一斷崖處,野草叢生,高達千尺,人稱為登頂便道。徐霞客選取后一條路,于是脫去長衣,攀緣而上。約走二里,方出危崖,仰望絕頂,也不過走了一半路程。前邊路途,依然是“滿山短樹蒙密,槎伢枯竹”,這些短樹枯竹能鉤破衣領(lǐng),一經(jīng)攀援踐踩,便會齊根斷折,連人帶樹滾下去,“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像所有探險家一樣,徐霞客“益鼓勇上”,終于走出了荊棘叢生的崖間小路,登上了“未曾置足”的北岳之巔,了卻其平生所愿。
在登頂行進中,他審山度勢,對恒山、五臺山和河北龍泉關(guān)一段的太行山勢,進行了考察分析,站在岳頂眺望群山時,對這些山脈的各自特點、走向、相互聯(lián)系又有了統(tǒng)觀的了解,在日記中,均有詳細(xì)記述:“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臺,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亙,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下扼沙漠者。”此外,他還將龍泉關(guān)至恒山的整個地勢,作了歸類條析:分為三重,第一重是太行山脈的龍泉關(guān)一帶,特點是“峭削在內(nèi),而關(guān)以外反土脊平曠”;第二重是五臺山一帶,特點是“雖崇峻,而骨石聳拔,俱在東底山一帶出峪之處”;第三重是恒山一帶,特點是山南“皆藏鋒斂鍔”,山北“峰峰陡削,悉現(xiàn)巖巖本色”。這些描述與分析,都具有重要的地理學(xué)價值。而作為地理學(xué)家,他對恒山的植被分布,亦有仔細(xì)觀察,在日記中寫道:“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卑匆话闱闆r,應(yīng)是南面向陽長樹,此處則北面背陰處“雜樹密翳”;應(yīng)是土山上長樹,此處則“崩崖亂墜”的石山上長樹。這一反常情況,徐霞客在登箭筸嶺時,已有過生動的描述,雖然做了記載,但并未能做出解釋。實際上,這是氣候條件造成的。恒山地接蒙古沙漠地帶,氣候干燥,降水量少而蒸發(fā)量大。南坡日照長,又加土山蒸發(fā)量大,所以山南植被反不如山北茂密,這一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的原因,我們不能苛求300多年前的徐霞客做出科學(xué)解釋,但就其屢屢對這一反常現(xiàn)象提出疑問一事看,其觀察的入微,探討角度的新穎,亦顯示了一個古代地理學(xué)家精深的專業(yè)造詣。
當(dāng)他從西峰回歸時,找到了上山時攀登的危崖,欲就此下山,但“俯瞰茫茫,不敢下”。正猶豫為難時,“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于上,因復(fù)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這一細(xì)微情節(jié),亦體現(xiàn)了徐霞客對恒山險峻的體會感受:向下俯瞰,則“茫?!薄安桓蚁隆?;向上東顧,則有人“飄搖”其上,寥寥幾句便活畫了一幅深山探路圖。處于半山中的他,于是順其人所指松柏間返回,當(dāng)在山頂遙望松柏林時,只見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走到林間,則見“合抱參天”,茫茫林海一片。走出松林,再經(jīng)懸空寺山崖從縫隙中繞出,步入平地,最后到達渾源州的西關(guān)外,結(jié)束了對北岳恒山的最后考察。后來經(jīng)由何路出山西省境,徐霞客日記中未作記載,其他人亦無追述,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從八月五日游五臺山到十一日從恒山下來,前后七天的游歷,寫成《游五臺山日記》與《游恒山日記》兩篇,收入著名的《徐霞客游記》一書中。兩篇日記提供了這兩處名勝的山脈河流走勢,資源分布,植被景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旅游景點,為研究華北的地理、地貌、氣象及旅游學(xué),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是留給山西人民以及全國人民的一份厚禮。為此,山西人民在懸空寺旁、恒山腳下特地為他筑亭,以資永久的紀(jì)念。而今日讀其日記,亦使后人對其不避艱險,風(fēng)餐露宿的科學(xué)考察精神所感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