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
我做第一張唱片是1988年,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的吳海綱老師負責我的唱片制作。我那時是個懵懂的20歲年輕人,侯牧人老師幫助我編曲,他用一個簡單的合成器來找音色、寫譜,還有臧天朔老師也做了兩首編曲,我的唱片合約是每首歌200元人民幣。老侯做的內(nèi)斂流行一些,老臧做的前衛(wèi)一些。
那還是一個模擬音樂的時代,錄音棚里要用很大的磁性開盤帶,普通人聽音樂用收音機,還有walkman磁帶機。磁帶錄音不能錄很多個軌道,錄錯了,錄音師要一次次接起來錄,所以吉他貝斯手和歌手都得是能力很強的人才可以。錄音師萬曉源因為經(jīng)常錄音,人又很結實,有一首歌《爺爺奶奶故事》他很喜歡,就試著開了錄音機器,跑進錄音棚關好門唱,結果大家都很喜歡他的高音。當時北京的老侯和陳哲有個小圈子,加上南方作曲的解承強,大家喜歡往來探討音樂。
1994年,我開始在北京電視臺錄制《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唱片,制作人是賈敏恕,他以前是臺灣金屬樂隊的吉他手,后在趙傳的演唱會上做伴奏吉他手,他低下頭狠狠地玩了一段失真噪音效果器,那年首體的觀眾也許都不太知道他在干什么。
我的音樂他把握得很好,我們之前也溝通了很多次,我還總是問他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有些鉆牛角尖地想問題,又沒有答案。他給了我一本美國人出版的《音樂人怎么面對工作》的書,那實際上是一個法律意識很好的音樂人讀本。我們一起住了一個月酒店,還是在模擬的環(huán)境下錄了一個月的音。唱片出版以后,我開始了幾年可以拿到版稅的短暫生活,現(xiàn)在還覺得有一種很現(xiàn)代的感覺。
1997年我再錄制《造飛機的工廠》的時候,CD早已普及,還開始有了VCD,人們接觸視覺的東西越來越豐富,聲音品質被壓縮成MP3開始出現(xiàn)。我在模擬的尾聲用電視的磁帶錄像機分軌錄制了唱片的原始素材,老賈還是制作人,但他沒有來,錄音師金少剛幫我做的前期錄制,等他到北京拿到我混音好的音樂聽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用了很多混響技術,素材變得更干凈,多了些現(xiàn)代的光滑的美感。這張唱片發(fā)行以后就沒像上一張那么多盜版了,世界幾大唱片也到了中國,做了很多流行樂。但年輕人好像還是有很多迷茫和追求,因為主流音樂只是比較電視化,內(nèi)容并不反映他們太多內(nèi)在想法。我沒有想到那時候只是大工業(yè)時代的尾聲。
我覺得從那個時候到現(xiàn)在,我周圍的生活沒有什么質變,科技越來越快地把很多我們以前知道、看到的東西快速地送到我們面前,并讓人適應它的存在,也圍繞在它周圍競爭,甚至讓人變得“裸露”。這暴露了科技還有比自然更獸性的一面,當只能倒向一邊的時候,當最體現(xiàn)人存在的美學沒有位置的時候,群體在思考和理解上也變得越來越單一。當然我還是不滿,前幾年又自己開始去錄音棚制作了一張專輯,這回是自己做制作人,我用很笨的辦法,就是靠耳朵聽,身體感受來確定每種演奏和節(jié)奏的好壞,但不控制自己的感覺和想象。前兩天參加極客公園的論壇大會,包括蘋果沃茲、小米老板等很多厲害的人上臺講話,我還是喜歡聯(lián)想突然轉行去做農(nóng)業(yè)的負責人和洪晃的講演,我更喜歡農(nóng)業(yè)和時尚的內(nèi)容,這些都事關活著本身的趣味。
(作者系八十年代活躍于我國流行歌壇的搖滾歌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