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選材的優(yōu)劣可以說是決定作文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筆者在參加本市中考作文閱卷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存在選材陳舊、落入俗套的問題。比如命題“其實我也很幸?!钡淖魑?,學生大多都是寫父母給自己端牛奶、下雨到學校送傘、生病半夜到醫(yī)院、老師給自己補課等內(nèi)容,老套陳舊,毫無新意可言;選寫話題作文“快樂生活”的,內(nèi)容也大多是寫家庭聯(lián)歡聚會、學校里的惡作劇、課堂哄鬧等,內(nèi)容簡單,主題膚淺,缺乏真情實感。
“借我一雙慧眼吧!”這可能是所有學生在寫作時共同的心聲。實際上,擁有一雙“慧眼”并不難。筆者在多年的寫作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告誡學生記敘文選材要別具“慧眼”,這雙“慧眼”就是“撿破爛的眼睛”。這里并不是說讓我們?nèi)焓澳切捌茽€”,而是要學習撿破爛人那雙犀利敏銳的眼睛。大家不要小看那些撿破爛的人,他們都是非常細心的人,觀察能力很強,他們總是能從別人視而不見、看似無用的東西中找出有價值的東西,這不正是我們記敘文需要的精神嗎?記敘文選材也需要深入生活,睜大眼睛,仔細觀察,尋找身邊的點滴小事,用心體會,選取典型事例抒發(fā)自己獨特的感悟。
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記敘文寫作教學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引導學生學習撿破爛人的細心、用心和耐心,讓學生人人別具“慧眼”,擁有一雙“撿破爛的眼睛”。
“撿破爛的眼睛”是善于觀察的眼睛,能“見人所未見,發(fā)人所未發(fā)”。
魯迅曾說過:“留心各樣的事物,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边@是魯迅長期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總結(jié)。這也告訴我們要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這樣才有可能寫出好作文。
比如在話題作文“快樂生活”寫作中,當別人都在寫自己在班級、校園和家庭中的快樂生活時,有一位考生卻選寫了自己奶奶的快樂生活,令閱卷老師眼前一亮?!白蠲啦贿^夕陽紅”,考生用快樂的文筆描寫了奶奶去相親、學跳舞、上網(wǎng)聊天等幾個生活片段,把一位達觀自信、與時俱進、快樂幸福的老人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字里行間流露出自己對奶奶晚年生活的的關(guān)注、對奶奶無盡的愛與祝福。這位考生非常善于觀察,他在選材上跳出了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發(fā)現(xiàn)了別人沒注意的,可能是視而不見的素材——寫自己身邊的親人。這必定是需要學生有良好的觀察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雙“撿破爛的眼睛”,否則是寫不出甚至是想不到這樣讓人耳目一新的素材的。
要做到“見人所未見”,實際上也很簡單,就是選材時不要隨波逐流、趨之若鶩,盡量避開那些常見的、使用頻率很高的素材。別人都寫的,自己不寫;別人不寫的,自己把它“撿”起來。要學會另辟蹊徑,另選視角,也就是把眼睛睜大些,視野放開闊一些,多搜索一些相關(guān)的生活事例,圍繞主題認真做好篩選,這樣才能寫出選材獨特、內(nèi)容新穎的好作文。
筆者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一直采取“雙管齊下”的辦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課內(nèi)大作文訓練,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課外練筆,要求每周一篇隨筆,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提高觀察能力。寫隨筆,就是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材自由,命題自由,文體自由,字數(shù)自由,只管寫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起初學生寫的內(nèi)容還比較簡單,講評引導了幾次之后,學生們觀察的視野漸漸放大了,就從身邊的小事寫開去,試著去寫社會,寫人生,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人間萬象,世間百態(tài),盡入筆底。通過堅持隨筆練習,學生的寫作素材得到積累,寫作興趣大大提高,因創(chuàng)作熱情而引發(fā)的觀察興趣也愈加濃厚。學生寫作文不僅有話可說,而且更加真實,更貼近生活,作文教學效果顯著。
“撿破爛的眼睛”是細心的眼睛,善于在細微之處找財富,細微之處寫真情。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過,撿破爛的人是不會放過身邊任何一個細小角落的,他們總能從細微之處找到財富。同樣,我們的作文選材,也需要從細微處著手,以小見大,從細微之處顯真情。
比如“其實我也很幸?!币活},大多數(shù)考生為了凸顯幸福主題,體現(xiàn)父母的無私偉大,都選取了生活中很常見的考試失利父母鼓勵,深夜伴讀,生病陪護,雨中送傘等事情,平淡無奇,落入俗套,很難激起感情共鳴,終與高分無緣。但有一篇作文卻讓閱卷老師為之動容。這位考生選材也很簡單,就是寫暑假回家?guī)蛬寢尩教镩g除草,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到了以前沒有體會到的幸福。這篇作文最大的亮點是生動描繪了一個細節(jié):除草休息時,媽媽把田邊唯一的一小塊樹蔭留給了自己。烈日當頭,無遮無攔的田野上一棵小樹留下的蔭涼傳遞著母親深深的關(guān)愛。二人之間沒有過多的話語,但是通過周圍環(huán)境的形象烘托,此時無聲勝有聲,母親在樹蔭下鋪上衣服讓孩子坐下休息的細節(jié)足以體現(xiàn)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而細心敏感的孩子也通過母親的這一小小舉動感受到了愛與幸福。細微之處見真情。這位考生是一個非常細心的孩子,她作文的成功之處就是抓住了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從細節(jié)入手,以小見大,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事來表現(xiàn)大主旨,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的確是考場作文中的佳作。
記敘文寫作十分注重一字一情、細節(jié)見真情,因為這類作文最能打動人心,從而產(chǎn)生共鳴。要讓文章做到一字一情,細節(jié)見真情,流淌出令人艷羨的情水,就必須關(guān)注材料的細節(jié),就必須在選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時時關(guān)注身邊人身邊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緊緊看出小人小事的閃光點,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實質(zhì)。我們的作文就是要學會用“撿破爛的眼睛”,尋找“一滴水”“半瓣花”來反映萬千物象,蕓蕓眾生。
“撿破爛的眼睛”是多情的眼睛,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用心感受,傾注情感。
“撿破爛的眼睛”肯定是專注的、投入的、用心的眼睛,這樣才不會錯過身邊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的記敘文選材同樣如此。
要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世界的熱情人。因為作文選材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作者對外在的感受,而對人事景物淡然漠然,漫不經(jīng)心的人或不熱愛生活的人,對事物形象就不可能有情感性的感受。所以要寫好文章,必須關(guān)心時代,投身社會,熱愛生活,關(guān)注自然。同時,要注意調(diào)動起多種心理功能,觀察外物時,要注意體驗;深入感受時,要展開聯(lián)想,進入想象,把情感充分激發(fā)起來。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看中生活給予的感動,提煉生活給予的一切。人是時常會被生活所感動的,成功時的一句祝福、失落時的一句暖言、跌倒時一次攙扶、哭泣時的一張紙巾等等,這些具有生活味的細節(jié)最能打動人。生活給予的有很多都是情感的源泉,只要你用心挖掘生活的深井,它就會噴涌出濃濃情水。但這絕不意味著生活原生態(tài)的情感一定能打動人。一篇只是表達膚淺、粗糙、庸俗的情感的作文,是無法打動人的。情感應(yīng)是對生活的提煉,是富有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張力的情感,寫作時對情節(jié)不夸大或縮小而導致內(nèi)容變形失真,內(nèi)容要經(jīng)得起推敲,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因此,我們在選材時,一定要用眼睛去辨別,一定要用心靈去感受。
“撿破爛的眼睛”是創(chuàng)新的眼睛,要善于廢物利用,變廢為寶。
“撿破爛”的目的是廢物利用,變廢為寶,這里體現(xiàn)的是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擁有一雙“撿破爛的眼睛”就是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在記敘文選材上同樣要追求創(chuàng)新,要能做到別人說過的話,我不原樣地說;別人用過的材料,我不照搬來用,這樣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賞心悅目,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蘇東坡曾說過“文章最忌隨人后”。陸游也說過“文章最忌百家衣”。要做到創(chuàng)新,記敘文選材上要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選材時,可以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礎(chǔ)上,借假設(shè)推理而生發(fā)出新的材料。也可以用移花接木法,把別的事物、人物、故事轉(zhuǎn)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別處的題材表現(xiàn)人物性格,表現(xiàn)深刻的主題。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生活和藝術(shù)的真實。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將體驗過的事物特征轉(zhuǎn)借到類似的事物上,使描寫符合真實。如范仲淹對洞庭湖的描寫,范仲淹沒有到過洞庭湖,但他到過太湖和鄱陽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寫得有聲有色。
綜上所述,記敘文選材貴在“用眼”“用心”“用情”和“創(chuàng)新”,這就需要我們別具“慧眼”——“撿破爛的眼睛”,擁有了這樣一雙眼睛,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從而寫出富有生活氣息、具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達到點石成金的寫作效果。
姜梅,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十堰。責任編校:洪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