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彬++關旭++楊成會++楊新宇
摘 要:時間域激發(fā)極化法是以巖(礦)石的激發(fā)極化電化學特征為基礎的一種勘探方法。在進行石英脈型金礦勘查中,激發(fā)極化法對尋在與金礦相伴生的指示礦物具有很好的勘探效果。通過在遼東太平溝金礦進行的勘查,我們獲得多處較好的極化率異常,這與地質、化探成果是一致的。
關鍵詞:激發(fā)極化法 激電測深 極化率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078-02
1 激發(fā)計劃法的基本原理
激發(fā)極化法便是以不同巖、礦石激電效應的差異為基礎,通過觀測和研究大地激電效應來探查地下地質情況的一種勘探方法。時間域激發(fā)極化法是指觀測在穩(wěn)定電流激發(fā)下電場隨時間變化的激電效應,其中時間域激電法中用得比較時間變化的激電效應,其中時間域激電法中用得比較廣泛的有中間梯度、聯(lián)合剖面、近場源二極、對稱四極測深等裝置。
2 工區(qū)地質概況
2.1 地層
工區(qū)內東北、東南和西南三個方位出露高家峪組地層,高家峪組為變質含碳泥質巖—砂巖—碳酸鹽建造及變質酸性火山巖—泥砂巖建造,為鉛、鋅礦產重要含礦層位。巖石類型以片巖、變粒巖、含墨透輝透閃變粒巖夾斜長角閃巖、大理巖以及透閃石巖。
2.2 構造
工作區(qū)內構造發(fā)育,工區(qū)東部存在一近北北東向斷裂構造。
2.3 巖漿巖
工區(qū)內侵入巖比較發(fā)育,呈大面積分布,而且成分單一,以元古代二長花崗巖為主。
3 地球物理特征
工區(qū)內出露主要巖性有長英質巖、花崗巖、閃長巖、石英脈,在工區(qū)西南角發(fā)現(xiàn)黃鐵礦,采用標本架強迫電流法對本區(qū)物性標本進行測定,經不同巖礦物性標本測定結果詳見表1。
4 方法技術選擇
剖面測量采用激電中梯裝置,網度為線距100 m×點距20 m。供電極距AB=1500 m,測量極距MN=40 m,點距20 m,方波供電,供電周期為8 s。疊加2次讀數,觀測參數為視極化率和視電阻率。
激電測深采用對稱四極裝置,供電周期8 s。
5 激電成果推斷解釋
通過視極化率變化特征,對工區(qū)內電性特征有以下認識:工區(qū)視極化率異常特征明顯,呈東部大面積高極化,局部地區(qū)有明顯極化現(xiàn)象。于工區(qū)整體來說屬于高阻低極化,該特征與相關等值線圖對應較好。工區(qū)東部低阻高極化特征明顯,判斷為隱伏地層所致。在工區(qū)西南角采集到黃鐵礦,低阻高極化特征明顯。根據以上特征推斷出礦體三處、斷裂一條、石英脈一條以及碳質地層。
1號異常:視極化率異常呈近東西向條帶狀、中心極值3%,異常2.3%以上等值線面積約0.3 km2,異常相對低阻,方向近東西向。地表出露為花崗巖,發(fā)現(xiàn)石英脈。該異常測深斷面圖,視極化率相對較低。在相對于地表下300 m附近可能存在一個中心極值約2.7%的極化體,平面圖異常形態(tài)為二度體,異常范圍較小,形態(tài)不突出,其異常特征與地球化學金異常吻合較好,推斷該異常由石英脈引起。
2號異常:異常位于角閃輝石巖與花崗巖接觸帶附近,視極化率異常呈近東西向條帶狀,異常中心極化率最高為6%,異常范圍較大,有明顯的低阻高極化特征。與觀察到的黃鐵礦化一致。異常點測深斷面圖,在相對地面深度約70 m附近有一個明顯的極化體,其對應的視電阻率表現(xiàn)為低阻的特征。該異常與地球化學金異常特征吻合較好。綜上所述,該異常位于高家峪組、角閃輝石巖與花崗巖接觸帶上,為成礦提供較好的條件,同時表現(xiàn)為低阻高極化的特征,實地工作中在異常附近發(fā)現(xiàn)黃鐵礦化,就此推斷該異常為黃鐵礦引起。
3號異常:地表大面積出露花崗巖,視極化率異常近橢圓狀,無明顯的方向性,呈區(qū)域性的低阻高極化特征。推斷該地區(qū)低阻高級化特征為花崗巖下隱伏高家峪組地層中含碳板巖引起,為找礦干擾異常。
4號異常:異常位于高家峪組地層與花崗巖接觸帶,視極化率異常近橢圓形,近東西向展布,中心極化率16%,異常周圍受高家峪碳質板巖影響視極化率普遍較高。從測深斷面圖中,可以看出在地表150 m附近有一個明顯的極化體,根據異常形態(tài)推斷為與多金屬硫化物有關的三度體。通過視電阻率測深斷面圖,對應視極化率斷面圖能夠發(fā)現(xiàn),高極化對應低阻特征,同時能夠看到一條明顯的高阻帶,其成因的研究可能對極化體形成有一定意義。綜上所述,推斷該異常為在花崗巖與高家峪組地層接觸帶上形成的高極化體引起,初步認為是由多金屬硫化物造成的。
6 結語
根據工區(qū)激電特征,結合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圈定的四個異常,認為:一號異常由石英脈引起的低緩條帶狀異常;二號異常位于高家峪與花崗巖接觸帶上,斷面圖相應反應出在垂向100 m附近存在一個礦體,推斷異常是由黃鐵礦引起;三號異常位于隱伏的高家峪含碳地層上,受含碳地層影響較大,對于該異常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四號異常位于工區(qū)東南部高家峪組與花崗巖接觸帶上,推斷存在成礦條件,但地表未發(fā)現(xiàn)礦化現(xiàn)象。該異常極值較高,形態(tài)較好,根據測深斷面圖推斷該極化體形態(tài)為三度體。
參考文獻
[1] 劉國興.電法勘探原理與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2] 黃力軍,劉瑞德,陸桂福,等.電法在尋找隱伏礦方面的定位預測作用[J].物探與化探,2004,28(1):49.
[3] 黃力軍,劉瑞德,陸桂福,等.相位激電測深在有色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6,28(1):22.
[4] 羅延中.頻譜激電法勘探新進展[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
[5] 傅良魁.頻譜激電法若干理論研究[J].物探與化探,1985,9(6):410.
[6] 李金銘.激發(fā)極化方法技術指南[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 要:時間域激發(fā)極化法是以巖(礦)石的激發(fā)極化電化學特征為基礎的一種勘探方法。在進行石英脈型金礦勘查中,激發(fā)極化法對尋在與金礦相伴生的指示礦物具有很好的勘探效果。通過在遼東太平溝金礦進行的勘查,我們獲得多處較好的極化率異常,這與地質、化探成果是一致的。
關鍵詞:激發(fā)極化法 激電測深 極化率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078-02
1 激發(fā)計劃法的基本原理
激發(fā)極化法便是以不同巖、礦石激電效應的差異為基礎,通過觀測和研究大地激電效應來探查地下地質情況的一種勘探方法。時間域激發(fā)極化法是指觀測在穩(wěn)定電流激發(fā)下電場隨時間變化的激電效應,其中時間域激電法中用得比較時間變化的激電效應,其中時間域激電法中用得比較廣泛的有中間梯度、聯(lián)合剖面、近場源二極、對稱四極測深等裝置。
2 工區(qū)地質概況
2.1 地層
工區(qū)內東北、東南和西南三個方位出露高家峪組地層,高家峪組為變質含碳泥質巖—砂巖—碳酸鹽建造及變質酸性火山巖—泥砂巖建造,為鉛、鋅礦產重要含礦層位。巖石類型以片巖、變粒巖、含墨透輝透閃變粒巖夾斜長角閃巖、大理巖以及透閃石巖。
2.2 構造
工作區(qū)內構造發(fā)育,工區(qū)東部存在一近北北東向斷裂構造。
2.3 巖漿巖
工區(qū)內侵入巖比較發(fā)育,呈大面積分布,而且成分單一,以元古代二長花崗巖為主。
3 地球物理特征
工區(qū)內出露主要巖性有長英質巖、花崗巖、閃長巖、石英脈,在工區(qū)西南角發(fā)現(xiàn)黃鐵礦,采用標本架強迫電流法對本區(qū)物性標本進行測定,經不同巖礦物性標本測定結果詳見表1。
4 方法技術選擇
剖面測量采用激電中梯裝置,網度為線距100 m×點距20 m。供電極距AB=1500 m,測量極距MN=40 m,點距20 m,方波供電,供電周期為8 s。疊加2次讀數,觀測參數為視極化率和視電阻率。
激電測深采用對稱四極裝置,供電周期8 s。
5 激電成果推斷解釋
通過視極化率變化特征,對工區(qū)內電性特征有以下認識:工區(qū)視極化率異常特征明顯,呈東部大面積高極化,局部地區(qū)有明顯極化現(xiàn)象。于工區(qū)整體來說屬于高阻低極化,該特征與相關等值線圖對應較好。工區(qū)東部低阻高極化特征明顯,判斷為隱伏地層所致。在工區(qū)西南角采集到黃鐵礦,低阻高極化特征明顯。根據以上特征推斷出礦體三處、斷裂一條、石英脈一條以及碳質地層。
1號異常:視極化率異常呈近東西向條帶狀、中心極值3%,異常2.3%以上等值線面積約0.3 km2,異常相對低阻,方向近東西向。地表出露為花崗巖,發(fā)現(xiàn)石英脈。該異常測深斷面圖,視極化率相對較低。在相對于地表下300 m附近可能存在一個中心極值約2.7%的極化體,平面圖異常形態(tài)為二度體,異常范圍較小,形態(tài)不突出,其異常特征與地球化學金異常吻合較好,推斷該異常由石英脈引起。
2號異常:異常位于角閃輝石巖與花崗巖接觸帶附近,視極化率異常呈近東西向條帶狀,異常中心極化率最高為6%,異常范圍較大,有明顯的低阻高極化特征。與觀察到的黃鐵礦化一致。異常點測深斷面圖,在相對地面深度約70 m附近有一個明顯的極化體,其對應的視電阻率表現(xiàn)為低阻的特征。該異常與地球化學金異常特征吻合較好。綜上所述,該異常位于高家峪組、角閃輝石巖與花崗巖接觸帶上,為成礦提供較好的條件,同時表現(xiàn)為低阻高極化的特征,實地工作中在異常附近發(fā)現(xiàn)黃鐵礦化,就此推斷該異常為黃鐵礦引起。
3號異常:地表大面積出露花崗巖,視極化率異常近橢圓狀,無明顯的方向性,呈區(qū)域性的低阻高極化特征。推斷該地區(qū)低阻高級化特征為花崗巖下隱伏高家峪組地層中含碳板巖引起,為找礦干擾異常。
4號異常:異常位于高家峪組地層與花崗巖接觸帶,視極化率異常近橢圓形,近東西向展布,中心極化率16%,異常周圍受高家峪碳質板巖影響視極化率普遍較高。從測深斷面圖中,可以看出在地表150 m附近有一個明顯的極化體,根據異常形態(tài)推斷為與多金屬硫化物有關的三度體。通過視電阻率測深斷面圖,對應視極化率斷面圖能夠發(fā)現(xiàn),高極化對應低阻特征,同時能夠看到一條明顯的高阻帶,其成因的研究可能對極化體形成有一定意義。綜上所述,推斷該異常為在花崗巖與高家峪組地層接觸帶上形成的高極化體引起,初步認為是由多金屬硫化物造成的。
6 結語
根據工區(qū)激電特征,結合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圈定的四個異常,認為:一號異常由石英脈引起的低緩條帶狀異常;二號異常位于高家峪與花崗巖接觸帶上,斷面圖相應反應出在垂向100 m附近存在一個礦體,推斷異常是由黃鐵礦引起;三號異常位于隱伏的高家峪含碳地層上,受含碳地層影響較大,對于該異常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四號異常位于工區(qū)東南部高家峪組與花崗巖接觸帶上,推斷存在成礦條件,但地表未發(fā)現(xiàn)礦化現(xiàn)象。該異常極值較高,形態(tài)較好,根據測深斷面圖推斷該極化體形態(tài)為三度體。
參考文獻
[1] 劉國興.電法勘探原理與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2] 黃力軍,劉瑞德,陸桂福,等.電法在尋找隱伏礦方面的定位預測作用[J].物探與化探,2004,28(1):49.
[3] 黃力軍,劉瑞德,陸桂福,等.相位激電測深在有色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6,28(1):22.
[4] 羅延中.頻譜激電法勘探新進展[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
[5] 傅良魁.頻譜激電法若干理論研究[J].物探與化探,1985,9(6):410.
[6] 李金銘.激發(fā)極化方法技術指南[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 要:時間域激發(fā)極化法是以巖(礦)石的激發(fā)極化電化學特征為基礎的一種勘探方法。在進行石英脈型金礦勘查中,激發(fā)極化法對尋在與金礦相伴生的指示礦物具有很好的勘探效果。通過在遼東太平溝金礦進行的勘查,我們獲得多處較好的極化率異常,這與地質、化探成果是一致的。
關鍵詞:激發(fā)極化法 激電測深 極化率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078-02
1 激發(fā)計劃法的基本原理
激發(fā)極化法便是以不同巖、礦石激電效應的差異為基礎,通過觀測和研究大地激電效應來探查地下地質情況的一種勘探方法。時間域激發(fā)極化法是指觀測在穩(wěn)定電流激發(fā)下電場隨時間變化的激電效應,其中時間域激電法中用得比較時間變化的激電效應,其中時間域激電法中用得比較廣泛的有中間梯度、聯(lián)合剖面、近場源二極、對稱四極測深等裝置。
2 工區(qū)地質概況
2.1 地層
工區(qū)內東北、東南和西南三個方位出露高家峪組地層,高家峪組為變質含碳泥質巖—砂巖—碳酸鹽建造及變質酸性火山巖—泥砂巖建造,為鉛、鋅礦產重要含礦層位。巖石類型以片巖、變粒巖、含墨透輝透閃變粒巖夾斜長角閃巖、大理巖以及透閃石巖。
2.2 構造
工作區(qū)內構造發(fā)育,工區(qū)東部存在一近北北東向斷裂構造。
2.3 巖漿巖
工區(qū)內侵入巖比較發(fā)育,呈大面積分布,而且成分單一,以元古代二長花崗巖為主。
3 地球物理特征
工區(qū)內出露主要巖性有長英質巖、花崗巖、閃長巖、石英脈,在工區(qū)西南角發(fā)現(xiàn)黃鐵礦,采用標本架強迫電流法對本區(qū)物性標本進行測定,經不同巖礦物性標本測定結果詳見表1。
4 方法技術選擇
剖面測量采用激電中梯裝置,網度為線距100 m×點距20 m。供電極距AB=1500 m,測量極距MN=40 m,點距20 m,方波供電,供電周期為8 s。疊加2次讀數,觀測參數為視極化率和視電阻率。
激電測深采用對稱四極裝置,供電周期8 s。
5 激電成果推斷解釋
通過視極化率變化特征,對工區(qū)內電性特征有以下認識:工區(qū)視極化率異常特征明顯,呈東部大面積高極化,局部地區(qū)有明顯極化現(xiàn)象。于工區(qū)整體來說屬于高阻低極化,該特征與相關等值線圖對應較好。工區(qū)東部低阻高極化特征明顯,判斷為隱伏地層所致。在工區(qū)西南角采集到黃鐵礦,低阻高極化特征明顯。根據以上特征推斷出礦體三處、斷裂一條、石英脈一條以及碳質地層。
1號異常:視極化率異常呈近東西向條帶狀、中心極值3%,異常2.3%以上等值線面積約0.3 km2,異常相對低阻,方向近東西向。地表出露為花崗巖,發(fā)現(xiàn)石英脈。該異常測深斷面圖,視極化率相對較低。在相對于地表下300 m附近可能存在一個中心極值約2.7%的極化體,平面圖異常形態(tài)為二度體,異常范圍較小,形態(tài)不突出,其異常特征與地球化學金異常吻合較好,推斷該異常由石英脈引起。
2號異常:異常位于角閃輝石巖與花崗巖接觸帶附近,視極化率異常呈近東西向條帶狀,異常中心極化率最高為6%,異常范圍較大,有明顯的低阻高極化特征。與觀察到的黃鐵礦化一致。異常點測深斷面圖,在相對地面深度約70 m附近有一個明顯的極化體,其對應的視電阻率表現(xiàn)為低阻的特征。該異常與地球化學金異常特征吻合較好。綜上所述,該異常位于高家峪組、角閃輝石巖與花崗巖接觸帶上,為成礦提供較好的條件,同時表現(xiàn)為低阻高極化的特征,實地工作中在異常附近發(fā)現(xiàn)黃鐵礦化,就此推斷該異常為黃鐵礦引起。
3號異常:地表大面積出露花崗巖,視極化率異常近橢圓狀,無明顯的方向性,呈區(qū)域性的低阻高極化特征。推斷該地區(qū)低阻高級化特征為花崗巖下隱伏高家峪組地層中含碳板巖引起,為找礦干擾異常。
4號異常:異常位于高家峪組地層與花崗巖接觸帶,視極化率異常近橢圓形,近東西向展布,中心極化率16%,異常周圍受高家峪碳質板巖影響視極化率普遍較高。從測深斷面圖中,可以看出在地表150 m附近有一個明顯的極化體,根據異常形態(tài)推斷為與多金屬硫化物有關的三度體。通過視電阻率測深斷面圖,對應視極化率斷面圖能夠發(fā)現(xiàn),高極化對應低阻特征,同時能夠看到一條明顯的高阻帶,其成因的研究可能對極化體形成有一定意義。綜上所述,推斷該異常為在花崗巖與高家峪組地層接觸帶上形成的高極化體引起,初步認為是由多金屬硫化物造成的。
6 結語
根據工區(qū)激電特征,結合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圈定的四個異常,認為:一號異常由石英脈引起的低緩條帶狀異常;二號異常位于高家峪與花崗巖接觸帶上,斷面圖相應反應出在垂向100 m附近存在一個礦體,推斷異常是由黃鐵礦引起;三號異常位于隱伏的高家峪含碳地層上,受含碳地層影響較大,對于該異常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四號異常位于工區(qū)東南部高家峪組與花崗巖接觸帶上,推斷存在成礦條件,但地表未發(fā)現(xiàn)礦化現(xiàn)象。該異常極值較高,形態(tài)較好,根據測深斷面圖推斷該極化體形態(tài)為三度體。
參考文獻
[1] 劉國興.電法勘探原理與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2] 黃力軍,劉瑞德,陸桂福,等.電法在尋找隱伏礦方面的定位預測作用[J].物探與化探,2004,28(1):49.
[3] 黃力軍,劉瑞德,陸桂福,等.相位激電測深在有色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6,28(1):22.
[4] 羅延中.頻譜激電法勘探新進展[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
[5] 傅良魁.頻譜激電法若干理論研究[J].物探與化探,1985,9(6):410.
[6] 李金銘.激發(fā)極化方法技術指南[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