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大福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無錫分院 江蘇 無錫 214153)
近代詩歌,汪辟疆是最有影響的研究者之一,他將之分為六派?!暗谝皇呛媾?,以王闿運為領袖,提倡漢魏六朝詩,和宋詩派相抗衡。第二是閩贛派,即同光派,以陳寶琛、鄭孝胥、陳衍、陳三立為領袖,宗尚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兼及李白、王維、白居易、柳宗元、孟郊、梅堯臣、王安石、陳師道諸家,一時羽翼呼應者甚多,成為近代聲勢最大的一個流派。第三是河北派,以張之洞、張佩綸、柯劭忞為領袖,張祖繼、王懿榮、李剛己、嚴修諸人為羽翼,推崇杜甫,出入韓愈、蘇軾,雖然與閩贛派宗旨相近,但一為直溯杜甫,一為取徑黃庭堅,又有不同。第四是江左(江浙)派,以俞樾、金和、李慈銘、馮煦為領袖,翁同龢、陳豪、顧云、朱銘盤、周家祿諸人為羽翼,取法唐人,宗風在錢起、劉長卿、溫庭筠、李商隱之間。第五為嶺南派,以朱次琦、康有為、黃遵憲、邱逢甲為領袖,譚宗浚、潘飛聲、丁惠康、梁啟超、麥孟華諸人為羽翼,或取法杜甫沉郁之境,或學習白居易諷喻之風,致力于社會變革,多以詩歌詠嘆古今,指陳得失。第六為西蜀派,以劉光第、顧印愚、趙熙、王乃征為領袖,王秉恩、楊銳、宋育仁、傅增湘、鄧镕諸人為羽翼,詩歌宗尚介于唐宋之間,追求綿遠的情韻。這六派覆蓋了中國近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地區(qū),也體現(xiàn)了近代詩歌的主要特色與成就?!庇捎趽P州在近代的沒落,盡管當時揚州文人的詩社——冶春后社在當?shù)貥O為知名,詩歌創(chuàng)作也比較豐富,但傳播與影響非常有限,基本沒有進入同時代人和后人的研究視野。而李涵秋為人特立獨行,雖然與冶春后社中不少詩人多有交往,也深得詩社盟主臧谷的稱賞,但他并沒有加入冶春后社。但李涵秋后來大約是當世揚州本土之外最有影響的一位詩人,其詩自具面目,后期詩作被時人譽為“得陶詩神髓”,其人在辛亥革命前的武漢詩壇被尊為“詩伯”,忽略李涵秋,近代詩歌研究尤其是晚清詩歌研究應該是不完整的。
李涵秋(1874—1923),名應漳,字涵秋,別號韻花館主、沁香閣主,生于揚州一個經(jīng)營煙業(yè)的小生意人家庭。父親早逝,自幼家計艱難,年十六即設帳授徒,“歲入修脯,半資家食,半制衣履”(李涵秋《小滄桑志(自十六至二十五歲)》)。光緒乙未(1895)歲試冠軍,得補廩膳生。隨后放棄舉業(yè),立志于詩古文詞。自光緒丙午(1906)年始,涵秋應鄉(xiāng)人之邀奔走武漢,任觀察府西席。此間涵秋除了嘗試小說創(chuàng)作外,主要還是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直至宣統(tǒng)元年己酉(1909)離開武漢。涵秋之詩雖然有一些詩友唱和、迎來送往、吟風詠月的閑適之作,但詩人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國事之艱,民生之苦,家庭之困,謀生之勞,親朋的生離死別,詩中也有不少反映。由于涵秋以小說家名于世,他的詩名在后來的文學史中幾乎湮沒無聞。本文著重探討李氏詩歌創(chuàng)作,以補學界缺憾。
李涵秋的同鄉(xiāng)好友貢少芹曾在《李涵秋》一書中指出:“由十七歲起,以迄三十六歲止,此二十年中,皆有著作,共成十有八冊。三十六以后,君一志從事于說部,不復吟詠矣。”涵秋三十六歲(1909)之前共作詩三百四十余題,六百多首,之后就“冗于筆墨,不常作韻語”了;逝后四年,即民國十六年(1927),友人李警眾將其十七歲至三十六歲詩作按時序編為兩冊《沁香閣詩集》,由上海震亞書局出版。沁香閣詩,若以體裁論,近體律絕占大多數(shù),有五百一十多首;古體和歌行體雖然只有一百多首,但呈現(xiàn)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的態(tài)勢,且主要集中在二十八歲以后的九年中,多達九十首,這顯然與詩人生活經(jīng)歷的豐富、詩歌技巧的成熟與抒情方式的遞進有關。單就律絕二體論,律詩尤其組律的寫作也呈現(xiàn)出此種態(tài)勢。二十九歲時(1902),涵秋因家計艱難第一次離開揚州去安慶就館,此后四年又去武漢,本年也是沁香閣詩詩風發(fā)生變化的一年,因此,我們可以這一年為界把他的詩作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索之《沁香閣詩集》,前期詩作中提到的詩人:唐代有李白、白居易、杜甫、杜牧,魏晉有阮籍、曹植,清代有王漁洋;后期詩作中提到的詩人除了前述詩人外,又有陶淵明、王粲、蘇軾等人。我們當然不能僅僅根據(jù)沁香閣詩中所提到的詩人來判斷其所學以及其風格,但是至少能說明涵秋對這些詩人熟悉的程度高些,或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根據(jù)涵秋自道以及貢少芹的看法,沁香閣詩早年主要受到白居易和杜牧的影響較大,多“香艷”、“綺麗”之詞,詩人衣食基本無憂,又經(jīng)受了情感挫折,言為心聲,難免“曼聲綺調(diào)”;后來家計艱難,游幕旅食,貧窮愁苦,情感漸轉深沉,言詞淡遠,有時也不乏牢騷激越之詞,所以具有老杜、淵明之風致。但是,我們也不應忽視清代揚州詩壇生態(tài)對沁香閣詩的直接影響。
縱觀清詩史,有清三百年揚州并沒有產(chǎn)生過著名的大詩人。但是康乾嘉道年間,揚州憑借獨特的經(jīng)濟、交通地位,吸引聚集了許多詩人,這些詩人多為因生活所迫而依附鹽商、官府的寒士,這些寒士詩作的抒情特征在沁香閣詩中也體現(xiàn)得極為明顯。道光以后,太平軍興,鹽業(yè)衰敗,運河阻塞,揚州的區(qū)位優(yōu)勢盡失,四方布衣寒士來揚旅食者日少,詩歌多存于揚州民間的不第寒士之口。
清末民初,揚州最著名的詩人團體是冶春后社,該社之所以號稱“后社”,是相對于康乾年間的“冶春詩社”而言的?!耙贝骸钡妹陧樋的觊g曾經(jīng)任職揚州的詩壇盟主王士禛的《冶春詞》,涵秋二十四歲時曾作組詩《和王漁洋冶春詞江都童大令外課取第三名》,其一云“:兩岸疏籬系短舟,落花隨水水東流。平山此去無多路,露個青簾即酒樓。”頗饒漁洋山人的“神韻”風致。自王士禛以下,承平時期的歷任兩淮鹽運使多有風雅之舉,借冶春詩社而雅集文士,舉行紅橋修禊活動。道咸以還,揚州屢遭兵燹,其事稍息。直至光緒中,辭官返里的臧谷創(chuàng)立冶春后社,詩友多為揚州本土的不第寒士,其時涵秋年尚即冠,未與其事。揚州自清初直至嘉道間一直是布衣寒士詩人麋集唱和的圣地,冶春后社的布衣寒士詩人進一步平民化市民化,他們的常聚地點只是一家名曰“惜馀春”的小酒店?!捌矫窕浪谆说暮吭姼?,其生動形象性、客觀真實性都是廟堂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它對世道人心的反映,也遠比寄跡廓廡的廟堂文學要廣泛深刻得多。而在藝術上,正如‘窮’而‘工’之規(guī)律所揭示的那樣,寒士詩歌獨具其感發(fā)人心的意味?!晕恼聻閷崿F(xiàn)自我人生價值目標之手段,以彌補立德立功之缺憾,故嘔心瀝血以從事,……而寒士于詩體演進、詩題拓展、語言變化(通俗化、口語化)的貢獻,更是不言而喻的。”論者的這一段話主要是針對嘉道年間的寒士詩群而發(fā),而以臧谷為代表的冶春后社的詩人群體的境遇比之更為困頓,“時當清末,變法伊始,或困于資,或狃于習,文人學士,歧路徘徊,不得已詩酒自娛,消磨歲月。其情可憫,其志堪憐”。涵秋雖然沒有參加冶春后社,但其詩歌精神與他們是有共同之處的,詩社的活動也經(jīng)常邀請他參與。其詩繼承了寒士詩歌的傳統(tǒng),多用賦比的手法,體征了“詩與人合一”的創(chuàng)作精神。
涵秋前期詩歌三百余首,不到《沁香閣詩集》的一半,且多為簡短的律絕,長篇歌行約十六首,五古四首,詩作的體式選擇往往制約了內(nèi)容的抒寫,因此,涵秋前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情之作。至于涵秋早年寫詩的初衷和為詩的旨趣,其十九歲所寫詩序頗見一斑:
春光明媚,動草生隋苑之悲;秋雨蕭條,唱楓落吳江之句。于以知古人即情寫志,對景抒懷,未嘗不借佳句之流傳,動后人之景慕者也。仆也生當晚近,志在蕭騷。游宦何心,門少乘車之客;謀生乏術,家無負郭之田。慕白傅之情多,言言綺麗;羨青蓮之志達,故故疏狂。于是月下徘徊,悟三生之夙業(yè);花前沈醉,證一笑之姻緣。鴛譜傳來,人拈紅豆;魚書寄去,夢幻黃粱。明知流水東風,都成虛境;無奈浮云皓月,難懺癡心。所由金鑰雖嚴,莫鎖懷春之約;況是玉樓深貯,并非沒字之碑。乘夜月之蒼茫,挑燈握手;忍曉風之凄寂,垂幕談心。感慨成詩,半屬曼聲綺調(diào);縱橫信筆,未刪俚句荒辭。不敢冀人必我知,一點龍睛而飛去;要不過情隨境觸,稍留鴻爪于將來。是以沁到詩脾,弁一言于冠首;欲說香生齒頰,仍有望于同心。
就這段文字而言,證之于《沁香閣詩集》,我們可以看出涵秋前期之詩的主要風格是“綺麗疏狂”,貢少芹說他“竭力學晚唐”,涵秋自言羨慕李白和白居易,晚唐詩人本有受白居易和溫、李影響的兩派,因此二人的說法不無相通之處。涵秋二十一歲《題家鏡庵二弟<漱香詩稿>》中的兩首絕句如此指點其弟作詩:“枯腸鎮(zhèn)日費尋思,老卻春光總不知。檢點閑情入詩句,梨花風雨閉門時。 莫教綺語窒聰明,莫把癡懷苦自縈??勺R阿兄方懺悔,一生憔悴誤多情?!彼坪跏钦f作詩不必在乎“綺語”、“癡懷”,而要關注自然、生活,才能寫出好詩。但他二十二歲的《春詞有序》又說“綺詞靡語,輒移我情”,這就透露出他前期的喜好還在“綺語”。同時代的揚州詩人、冶春后社的成員李伯樵在涵秋二十七歲時曾作《贈涵秋》云:“中唐詩筆元才子,艷雪濃香聚筆花?!瓰閷懏媹D含意思,欲從錦瑟問年華”;《又題涵秋<沁香集>》云:“綺語性空道性靈,屏風隔著有人聽。……不分巫山云會散,定情滄海水曾經(jīng)”。元白并稱,綺語感傷本是他們的看家本領,李伯樵指出涵秋前期詩歌的特點由元稹兼及李商隱應屬知人之論。
前期沁香閣詩中純粹直尋眼前景而成詩的并不多,比較典型的如“兒童渡水橫牛背,山澗飛泉濺馬蹄”(《鄉(xiāng)村即事》),“秋揭天光連水白,晚收山氣入城青”(《偕李伯樵登南門城觀音樓晚望》)等,大多景中有“我”,富于強烈的主體抒情色彩。如果說開始學詩的詩人表現(xiàn)的有“我”之情多為莫名的閑愁的話,那么在經(jīng)歷了一場愛而不得的痛苦戀情之后,愛情就成為涵秋前期詩歌主要融情入景的內(nèi)容,難免“艷雪濃香”,多以“綺語”出之。如“守禮不教郎暖頰,頻來猶累汝煎茶”(《病訊》),但“昨宵花壓粉墻低,久坐談深夜色迷”自能驅散“寂寥”之感,以致詩人不覺“鐘聲未斷又聞雞”(《無題》)。這些詩句確能表現(xiàn)涵秋詩歌“艷麗深情”的一面。
中國古典詩歌中直現(xiàn)“真我”的大約要算那些名異而實同的《詠懷》詩了,自阮籍以下,代不乏人,前期沁香閣詩中這樣的詩作也不在少數(shù)。如果說涵秋的戀情詩因為綺語而粉飾了“真我”的話,那么此類詩作就把一個“疏狂”的“真我”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真是白居易所謂“疏狂屬年少”了。如《遣懷》寫道:“自笑阮郎最蕭索,年來贏得一狂名?!边@里的“阮郎”恐怕不僅指遇仙的阮肇,應該也有縱情詩酒的阮籍的影子,才顯寂寞凄涼,也讓“狂名”有了著落。“嫉世釀成孤僻性,學禪難破愛嗔關”(《寓感》)或許道出了造成“疏狂”個性的原因。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涵秋寫下了一組《感時》詩。根據(jù)詩集的編年,緊隨其后的就是一組詠雪詩,這組七律應該作于變法失敗之后。
慧愁天忌巧愁人,死后芳心難后身。滿地瓦灰前代寺,隔墻花韻別家春。朝廷變法謀生拙,家室遺艱入世辛。后路蒼茫思不得,敢云吾亦樂吾真?
烽火迷離近幾秋,臚言風聽未曾休。豺狼在野城城警,猿鶴無山夜夜愁。夷有文章開圣教,朝無斧鉞愧神州。杜陵及見清河北,恐怕蕭蕭已白頭。
小園誤啟竹笆門,草木侵階日色昏。粉墨已無人面目,西南新辟鬼乾坤。棋經(jīng)劫后終殘局,酒到醒時又舉樽。一把離騷悲壯淚,湘沅來吊屈原魂。
秋水于今久不磨,魂消髀肉太蹉跎。百千萬劫偏生我,三十六天都降魔。婦子指星驚彗孛,漁樵何日共煙蓑。旁人莫怪歌喉啞,昨夜聲聲喚過河。
這組詩把眼前景、身邊事和舊典故結合起來,融入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復雜情感,境界闊大,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傷之情。第一首發(fā)句以倒裝互文的筆法敘寫詩人秉持“疏狂”“真我”陷入了個人生存的危機,天人共忌巧慧之我,身心俱遭死難折磨;落句直陳想到后路,詩人也許被迫放棄“真我”,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社會對人性的戕害扭曲;頷聯(lián)直取眼前之景,通過鮮明的對比象征著祖國與列強的現(xiàn)實境況;頸聯(lián)由國而家,揭示貧困老大的家國謀取新生的艱難。第二首仿佛詠史,借唐代安史之亂寓指列強的入侵,頸聯(lián)直接切入現(xiàn)實,伴隨著堅船利炮而來的洋教勢力在揚州以致全國的迅猛發(fā)展,令詩人對清廷的無能為力充滿憤慨。第三首喻寫變法失敗,首聯(lián)以景喻人,寫變法失敗后光緒帝處境的艱危;中間兩聯(lián)寫變法失敗,剛剛稍微有點新氣象的祖國又陷入破敗昏聵的狀態(tài),而列強對我國西南的侵略更加深入,面對此種現(xiàn)實,詩人自然想到了為國投江的屈原。最后一首把個人遭遇和國家命運綰合起來,無奈之情滲于其間。發(fā)句的“秋水不磨”、“魂消髀肉”表面上寫書生文弱,不堪一戰(zhàn),內(nèi)含自是國家的衰敗萎靡;中間兩聯(lián)個人遭受各種磨難,欲求歸隱而不可得,國事混亂,民眾反應強烈;落句借用北宋抗金名將宗澤臨死大呼“過河”的典故,寓指國事危急。這組詩一洗詩人綺麗纏綿的風格,轉為沉痛抑郁,頗具杜詩風力,即使放在同時代人的同類詩歌中也不遜色,這又讓我們體察到多愁善感的年輕詩人愛國憂世的情懷。
大概“詩以窮而工,詩以閑愈多”(《雜詠》),涵秋后期八年的詩作不僅在數(shù)量上超過了前十二年,而且詩歌的藝術質(zhì)量也大大超前,突出表現(xiàn)在詩歌體裁的多樣化,尤其長篇古體和歌行體的大量熟練寫作,展示了詩人抒情方式的進步;由于生活面的拓寬,詩歌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多樣。
涵秋的學生龔夔石曾作《李涵秋先生詩話》:“茍有所作,亦皆清新俊逸,莫不嘆為庾鮑之遺?!焙铩对俅鸢指吩疲骸皩W詩如學禪,須參最上乘?!彼院镏?,從香山、青蓮入手,上溯阮、陶、鮑、庾,結穴定在老杜,這在前期詩歌已現(xiàn)端倪,后期詩作多徜徉于陶、鮑、老杜之間。涵秋《題董逸滄<香雪樓集>》云:“感懷班老杜,俯首拜蒙莊?!薄妒钕涚R安弟》也說:“相思不相見,來寄杜陵詩。”涵秋詩風的轉變,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綺語”的減少甚至于不作,詩中多次提到“屏除綺語詞少作”、“年來綺語噤無聲”,后來又說“才子文章慘少作”大約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且看被陳蝶仙譽為“得陶詩神髓”的《詠懷》之一:
炎風爍流云,樹影圓新綠。睡起苦煩熱,汲泉漱寒玉。縱橫二十步,斗室逼如獄。譬似鶴在籠,引吭悲林麓。憶我舊庭除,惜我新花木。團扇讓誰人,臥月聽風竹。楚語不可學,舌滯聲復粗。偶爾出門行,失落難問途。比鄰有婦女,妝束與人殊。腳禿緊束帛,乳大垂胸脯。因之憶吾鄉(xiāng),嫋嫋酒家胡。調(diào)笑嬌不拒,十三才當壚。六月荷花時,秋風瘦西湖。
所謂“陶詩神髓”,主要當指陶詩的平淡自然、樸素真實,而“陶淵明就正是代表了一個‘寒士’的階層來反對當時半貴族的門第的”。就這首詩而言,時年三十二歲的涵秋在經(jīng)歷了一番貧困折磨之后,初來武漢,生計稍有著落,詩句洗脫綺麗疏狂,純以平淡樸素表出,在現(xiàn)實與回憶的交織敘寫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和好奇,對遠方家鄉(xiāng)的眷戀,誠富淡遠之致。
涵秋在《白桃花詩分詠》的序中說:“獨風雅一道,所以搖蕩性情,抒寫物理,可以亙千古而不滅。蓋比興非干祿之具,金石無媚世之術?!薄洞鹆_浙波》云:“亡風不亡頌,昔已薄殷周。真士貴性情,纖人工應酬?!倍轀妗断阊羌妨钤娙恕胺磸筒蝗套x”,就在于讓他“始識性情正,未妨兒女癡?!薄都睦畈浴纷缘溃骸疤裢吮拘郧椋坏├⒅晔??!痹娙巳鶜q時還寫過一首論詩的詩,題名就為《詩》:“小時學詩重性靈,長大為詩重辭旨。性靈生,辭旨死。辭旨死,性靈起。試聽隔壁老翁話到明,不及孩嬰昵語為可喜。能知此意能詩矣?!边@可以看作涵秋對詩歌認識的總結,“性靈”就是“性情”。詩人如此反復強調(diào),可見對“性情”的重視。就“性情”而言,結合沁香閣詩,我們可以分開來看,“性”指詩人個體的“稟賦和氣質(zhì)”,“情”則指由個性觸發(fā)引起的男女愛情、家庭親情擴展至山水自然之情和社會上的友朋之情、師生之情、憫人之情、憂國之情等等,表現(xiàn)“性情”的要旨在于“真、正”。
如果說詩人的“真我”個性在前期詩歌中主要以少年“疏狂”的面目出現(xiàn)的話,那么已經(jīng)飽嘗人情冷暖和世態(tài)炎涼的詩人不得不對“疏狂”有所修正,轉為“恬退”,通過家貧己窮的寒士生活的敘寫表達怨憤之情,一方面恥于憂貧,一方面又為貧困所迫而遠行依人,直接在剖露矛盾之“我”中見出詩人的“真性”。二十九歲開篇就是送乃弟鏡庵離家謀生,“饑軀出門去,相對兩茫然”,經(jīng)過嚴冬凍餓的詩人實在沒什么好說的了。當友人也為生計將應官大梁,餞別時卻以“尖語”譏刺:“好官不過多得錢,……趨蹌拜跪趁腰腳,十年歸來金滿橐?!眻猿帧罢嫖摇钡脑娙撕芸煜萑肓嗽馊私藲⒌木车?,但又必須依朱門而求溫飽,“我”的矛盾在濁世中實在難以“全真”,但誰又能說勇于暴露矛盾的“我”不是最真實的“我”。且看《述懷》:
世人欲殺我,我亦欲殺人。殺劫不可開,閉戶全吾真。人生寄傳舍,飄忽如飛塵。忍抑乞溫飽,孤憤安所伸?金風馳素節(jié),芳華凋嚴晨。檐角鐵馬語,商夜答吟呻。朱門座上客,笑我長賤貧。何如扶錦瑟,酒肉雜遝陳。但博顯者顧,仆輩忘主賓。昂然傲妻子,清夜慚形神。我無逐逐才,遂安閑閑身。拙矣自了漢,遐哉葛天民。
本詩前四句說明自己的處境,也表明自己的立身處世態(tài)度,排除世俗的干擾,力求保全我的“真性情”。后四句回應“真”,既然不能象“朱門座上客”那樣去為謀求個人私利而喪失“真我”,就只好從容地過自己的安靜日子。“自了漢”是佛教要斫脛的只顧自己之人,“葛天民”是儒家理想中生活在自然淳樸之世的人,前者為詩人所輕,后者又遠不可及。家室累人,自知逃避不可能,但又不愿太委屈自己,“忍抑”就是最好的選擇,中間十六句鋪敘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慚”字作了自我否定,把人生看作過客又不無慰懷。全詩洗盡鉛華,直抒胸臆,用對比的手法揭示“我”之矛盾而不失處世底線,這些都體現(xiàn)了詩人的痛苦。
“不平則鳴”、“詩窮而后工”,這既是對我國“興觀群怨”的儒家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詩教觀的突破,也強調(diào)了詩歌抒情言志的主體色彩,成為唐宋以降我國優(yōu)秀詩人創(chuàng)作的強大原動力。后期沁香閣詩很好地繼承了這一中國詩歌的新傳統(tǒng),涵秋明言“詩以窮而工,詩以閑愈多?!瓫r乎出語多逆邅,見之忌諱休來前”(《雜詠》),宣稱“吾不以文鳴,吾又無以鳴也”(《上武漢報館主筆愚庵》),更不諱言“吾舌吾所有,寧能媚公卿。豈為遭世忌,兼欲負狂名”(《席中贈報界諸君子,想有同感》)。以致他的后期詩作,友人包柚斧認為有“善罵之句”,女學生葛韻梅謂“多牢騷語”,因為“詩多為恨深”(《遣興》)。“恨”也是“不平”之一種,一方面源于個體才不堪用怨不得伸的憤懣,另一方面也因為“人生茍可謀溫飽,慎勿遠行哀別離”(《莫飲酒》)的感傷之情,再就是來自于渾濁衰頹的現(xiàn)實社會給詩人造成的悲憫之感。如寫對妻子的思念“最無聊賴是臨眠,自展狐裘壓衾腳”(《寄閨人柔馨》),寫兄弟之情“哀哀兄弟心,天性真不移”(《暑夕憶鏡安弟》)。涵秋自幼喜與人通譜,非常珍視友情,盡管曾經(jīng)受過朋友的欺詐,但是對性情、文字相近的朋友時常眷念。即使自己的境況不好,也還替舊友擔心,“來書道是尚無依,烏鵲尋巢繞樹飛”(《寄哈蓉村》);互相勸勉多加保重,“各到中年需愛惜,況當少小便同盟。開緘莫當寒暄看,一度臨箋一淚傾”(《寄張君賡廷》)。對于真正的文字知己,即使未曾謀面,詩人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激之情:“鑪鞴奇才歸鍛煉,醉心譽我《詠懷》詩(君論詩甚苛,去秋從漢上《消閑錄》見余《詠懷》詩五古三首,遂致專函,謂得陶詩神髓,為當今詩家數(shù)一數(shù)二之作等語)。只今又是秋風熟(《詠懷》詩中有‘秋風瘦西湖’之句),投報瓊瑤已悔遲”(《懷人詩》之“天虛我生陳蝶仙”)。學生新婚,詩人作詩慶賀,不乏幽默感:“被池香軟女兒慵,體貼人情我最工。此后讀書休早起,莫令小語罵冬烘”(《門人陸儀閣新婚賀之以詩,時仍從余讀書》)?!爱嬅挤亮死C工夫,細數(shù)年華一笑初。郎十七齡卿十八,由來明月姊稱呼”(《賀門人李伯永新婚》)。這些實在是后期沁香閣詩中難得的“快詩”。
涵秋走出了揚州,當然也暫時走出了狹小的自我天地,對現(xiàn)實社會的普遍關注成為后期沁香閣詩迥異前期的突出之處。詩人曾在《勸農(nóng)民息訟歌(甘邑白朵卿大令校士課作,取第一名)》的序中寫道:“自來山謳村笛,流露無心;童謠叟歌,言情最切。本一心之愷惻,思萬口之流傳。務使雀角鼠牙,跡消囹圄;和風甘露,澤溥閭閻。言之者,樸而不文;聽之者,味而彌永。斯為善矣。若夫文人詠物,翻矜刻畫之工;學士梨葩,貴稱頌揚之體。茲之所撰,亦無取焉。蓋不貴杜子美之憂國,寄托遙深;而翻恃白香山之為詩,老嫗卻解耳。”明言這類詩取法于白居易的新樂府詩。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社會小說”大都延續(xù)了這一風格。
家庭貧困給詩人帶來莫大的痛苦,貧富分化嚴重的社會現(xiàn)實又給詩人以強烈的刺激,詩人對窮人的無奈和富人的驕橫當有深刻的體會。愛憎分明地嘆貧嫉富成為后期沁香閣詩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這在當時應該具有普遍意義。如《窮士行》:“窮士汝來惜已遲,且留一飯飽汝饑。貴人倦矣請暫息,屏后笙歌鼎沸時。”《貴人行》中貴人的驕橫:“貴人氣焰高于山,入門下馬恣心顏。揉花摘草不稱意,欲闖瑣闥窺云鬟?!薄洞箫L傷覆舟者》對覆舟落水而死者的同情:“低泣長號天下聞,但見濤頭一千里。明朝風定江妥帖,上流亂尸多于葉?!薄镀碛辍纷I刺旱魃肆虐、官員不思抗災、卻一心求神的丑行?!短詹奖鴶嘀父琛犯侵苯臃从钞敃r的保路風潮,呼吁愛國。
《沁香閣詩集》中這一類直面現(xiàn)實、關心民瘼的詩作雖不多,但在復古風熾的晚清詩壇頗為難得。特別是李涵秋此類詩歌的語言通俗易懂,口語化,命意在于“務使雀角鼠牙,跡消囹圄;和風甘露,澤溥閭閻”,富于教化色彩,體現(xiàn)了詩人的社會使命感,與他后來的小說在創(chuàng)作精神上是相通的。有些詩作浸透傳統(tǒng)陳腐思想,體現(xiàn)了詩人的局限性。如《郝烈婦詩》序云:“烈婦蕭姓,揚州甘泉西鄉(xiāng)人,歸同邑郝煦春。郝設豆腐作坊于揚郡南門街。四月染疫,垂死,父持之而泣,烈婦夜禱于庭,愿以身代。禱畢,擁兒于懷,飽乳之,而后越墻出,死枯隍中?!睂τ谶@樣典型的禮教殺人事件,涵秋缺乏深刻的反思意識,沒有揭示事件的血腥本質(zhì),卻要“志之當貞珉”,這與晚清國門已開、婦女解放的號角已經(jīng)吹響的時代氛圍多么不諧調(diào),我們怎能原諒詩人的麻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涵秋的認識在后來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有所改觀。
后期沁香閣詩中寫景抒情的詩作仍然不在少數(shù),與前期此類詩作相較,不僅寫景范圍不再局限于揚州,而且詩歌體式更為多樣,尤擅古體雜言。如寫皖地山水“遠山生云云平天,近山過雨雨成泉。在家枉自說登眺,那有千累萬疊夐絕之峰巔”(《雨后山行》),寫江漢平原“殘照墮林木,朔風做刀剪。鶴樓忽俯仰,石塔微明閃。長天一雁過,哀唳寒云卷”(《江口晚渡》)等。
總之,清末民初,李涵秋雖然是與林紓、包天笑齊名的“小說三大家”之一,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內(nèi)容豐富,體裁多樣,取法多途,遠紹魏晉,近采康乾,非唐非宋,亦唐亦宋,在晚清壁壘森嚴、流派林立的詩壇頗有自身特色,對于我們認識當時的社會、研究清詩史和地域文學富有價值,因此,我們不應忽視對李涵秋詩歌的研究。
〔1〕張宏生.汪辟疆及其近代詩系的建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2(3).
〔2〕貢少芹.李涵秋〔M〕.上海:天懺室出版,明星書局發(fā)行,1923.
〔3〕陳玉蘭.清代嘉道時期江南寒士詩群與閨閣詩侶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4〕杜召棠.惜馀春軼事〔M〕.揚州:廣陵書社,2005.
〔5〕龔夔石.李涵秋先生詩話〔J〕.半月,1923(12).
〔6〕林庚.中國文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