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勁松
對于詩歌而言,在這個文學狂歡化的時代,或許愈發(fā)突顯出其寫作的難度。人人皆為詩人不過只是表象,背后潛藏的可能是詩歌寫作的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正因如此,撼動人心的佳作才更加難覓,當然也就更加值得品讀。此等不俗文字,縱然棲身于隱秘角落,總會與知音不期而遇,譬如,阮雪芳(冷雪)的詩歌。
當我讀到“深夜,地球上的一個國家/國家的一個省份/省份的一座小城/一條江,江邊的/一個人,站著,好像一枚釘子/一枚醒著的釘子/冷冷地釘在地球表面/”這樣簡潔有力的句子的時候,我的內心深處瞬間閃出一個聲音:“多么恰切的比喻!多么跳躍的思維!多么強烈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透過那枚冷冷的釘子,我看到了一個卑微卻不茍且的生命,他的存在不容忽視。揣摩整首詩,時間與空間融為一體,仿佛一部文藝片的開頭,鏡頭由遠及近,而那位無名之人,就像是一個浩瀚宇宙中的參照物或者坐標點,倏然闖入鏡頭之中,正有待辨別時,鏡頭卻戛然而止。此情此景,我想多數(shù)讀者都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他從哪里來?他又要到哪里去?詩人沒有告訴我們,我們也無需知曉,但腦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斷然久久抹之不去。
如果說文如其人的話,那么,阮雪芳的詩歌就像她的筆名冷雪一樣,具有一股天然的清幽之氣。無論是《一枚醒著的釘子》,還是《一把剃須刀》,亦或是《那一夜我們走在山中》,讀來都有一種悵然若失卻又意猶未盡之感。而倘若從文本結構和情感鋪陳予以考察,則會發(fā)現(xiàn)阮雪芳的詩歌總能于不動聲色之中,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意蘊深遠。譬如:《一個人看江水》,又譬如:“許多時候/愛的幽微/只是一種無力的冒犯/當我越過言語/聽見嘶叫的馬匹消失/新月在天,眾鳥飛盡/”。此時此刻的她,無疑是一位冷靜的表達者和呈現(xiàn)者,且在視角和情緒的冷靜之外,力求從思想藝術上達到一種無限的高度與深度。
相較于某些空洞而宏大的詞匯,阮雪芳尤為偏愛鳥毛、樹葉、蝴蝶、晚霞、蝙蝠、蝸牛、露水、麥粒、田野、高山、陽光、雨絲這些幽微之物。正是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意象,彰顯出詩人柔軟而豐富的內心。就此而論,我敢斷定她是一位熱愛生活并有著非凡洞察力的詩人。
此外,在文字和情緒的處理上,阮雪芳顯得節(jié)制而又審慎,她追求的絕非“無所不見”、“無所不言”,恰恰相反,精煉之余多有留白,卻自在、流暢。就如馬拉美所說,詩歌是一種“克制的行動”,或者如雅克·拉康所言,詩歌是一種“恰當?shù)难哉f”。正是這樣一種特性,才讓她的詩歌傳達出通透世事般的澄明、寧靜。她用她與眾不同的文字,建構了完全屬于自身的詩歌文本,照亮她自己靈魂的同時,也讓我得以洞見一種可貴的詩歌理念與精神,即:“真正的詩歌就是外化的另一種生命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