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西方鏡像中發(fā)掘出版資源

2014-11-17 07:09唐明星
現(xiàn)代出版 2014年6期
關鍵詞:甲午戰(zhàn)爭報刊筆者

2014年8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歷史題材圖文書《甲午:120年前西方媒體的觀察》?!斑@是一本獨特的圖文書,以少有的第三方觀察角度來呈現(xiàn)120年前西方媒體對于甲午戰(zhàn)爭的關注和報道。這些圖片就像一面鏡子,忠實地映照出百年前那段滄桑歷史?!?月23日,《北京青年報》在其專題版對該書如此評價。與此同時,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北京電臺、新浪網(wǎng)歷史頻道、財新網(wǎng)、《文匯報》等16家媒體主動聯(lián)系出版方,并對該書展開報道。筆者有幸擔任該書的責任編輯,欣喜之余,回想起該書從選題策劃、編輯到裝幀設計、推廣的歷程,感觸頗多,今不惴淺陋,整理出些許編輯手記,權且當作對這段工作的經(jīng)驗總結,更期待得到方家指正。

一、邂逅一段沉寂的歷史

對于“萬國報館”主要成員田彤先生來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的問世,與他們小組名“萬國報館”的誕生一樣,完全是意外產(chǎn)物。

田彤因工作需要,經(jīng)常出國,在閑暇之余,他最愛去各地的舊貨市場閑逛。2012年,他在倫敦負責奧運會報道間歇逛舊貨市場時,一張1843年的《倫敦新聞畫報》瞬間吸引了他,報紙上有一版關于中國的畫特別美。田彤向來對歷史頗有興趣,憑著其媒體人的敏感性,他連著好幾天都泡在舊貨市場的老報刊里。令他大為震撼的是,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洋務運動、甲午戰(zhàn)爭、庚子賠款、辛亥革命……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國外報刊幾乎全有報道,有些報道的角度與內(nèi)容為首次見到。于是,田彤一口氣買下了三十多份涉及“清末報道”的老報刊“背”回國。

隨后,田彤細細研讀這些老報刊,不斷查閱當年的歷史背景。他發(fā)現(xiàn)19世紀中葉隨著英、法等國的全球性擴張,遠東成了當時新興歐美報刊的新聞源,古老的大清帝國更為西方民眾所關注,人們像關注歷史小說一樣熱切地關注著中國及東亞的一切。為了弄明白19世紀末期那些“歐美列強”的媒體如何報道中國發(fā)生的一切,田彤委托精通英語與法語的朋友王昱在法國幫忙代購當年的老報刊。最初,王昱只是給朋友幫忙代購,后來自己也完全“陷”了進去,用他的話說:“自己心甘情愿地被田彤帶進了溝”。他的“陷入”將田彤的發(fā)現(xiàn)帶進了更廣的歷史空間。他們將搜集工作從英國、法國擴展到美國、德國、俄國等當時報刊媒體已經(jīng)發(fā)達的西方國家。

當老報刊搜集到大約一千五百份時,他們統(tǒng)計了一下,這些老報刊主要有英國的《圖片報》《倫敦新聞畫報》,法國的《插圖報》《小日報》《小巴黎人報》,美國的《哈珀斯周刊》《紐約時報》,俄國的《田野》周刊等數(shù)十種。其中,報道甲午戰(zhàn)爭、庚子賠款的老報刊最多,與甲午戰(zhàn)爭相關的達三四百份,與庚子賠款相關的有二百多份。每搜集到一份老報刊,他們都會認真地閱讀,越讀越覺得有些東西應該拿出來與更多人分享。王昱坦言:“我們在讀這些報道時,就感覺是穿過了時光隧道,雖然我們知道歷史的結局,可當年的細節(jié)只有在這些報道里才感知得到,而且真的希望自己若能有超人之力,與歷史中的那些人對話與分析,那該多好,這種想改變恥辱歷史的焦灼心態(tài)很熬人。”因關于甲午戰(zhàn)爭的報道最多,這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最終,“萬國報館”興趣小組把整理研究工作首先落在了“甲午”上。

有了這個想法,田彤與王昱想到了先出一本關于甲午報道文字的編譯書。2014年年初,他們與筆者作了溝通。筆者一方面感到他們手頭的資料很豐富,一方面覺得這么多的材料如何取舍、運用,并以一個主題集中展現(xiàn),這有待進一步思考、細化。于是筆者提出先看看他們搜集的那些老報刊。2013年一個寒冬的早晨,筆者站在堆積如山的老報刊前,異常震撼,手心微微出汗。雖一時間無法細讀那些外文,光報道中配的大幅圖片已令人無比震驚,有許多報道圖片直接上了當年報刊的封面和封底。這些圖片都是當年西方媒體記者、畫師在現(xiàn)場拍攝的圖片與繪圖,后制成木刻版畫呈現(xiàn)在報刊上,可謂當年鮮活、真實的歷史再現(xiàn)。憑直覺,筆者認為將這些圖選取出來,配上圖說,就是一本直觀又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大書。田彤與王昱有些驚異于筆者的提議:“這樣做出來不就是一本畫冊嗎?這樣的書能有讀者嗎?”

二、三條編輯策劃理念

可以說,面對這么豐富的成書資料,筆者最初的思路就不同意將其簡單地定為畫冊來出版。這應該是一本含有巨大信息量且有相當史料價值的歷史題材圖文書。筆者在翻閱這些國外舊報刊期間,也逐漸閃現(xiàn)過一些編輯策劃理念。

第一,過去的新聞在今日就是歷史。除對這些新資料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好奇心外,筆者意識到,這些史料的發(fā)掘是給歷史打開一扇新窗戶,會隨即帶來新的視野和新的方法。國外老報刊的報道圖片,時隔120年被發(fā)掘,大多為第一次進入國人的視野。筆者的這一觀感,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專家馬勇先生那里也得到證實。他在本書的序中寫道:“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新毋庸置疑,相信一定會在不久的未來加進并豐富近代中國歷史的表達,為近代中國歷史敘事的重構提供一些基礎性資料?!?/p>

第二,應用全球史的眼光來分析這些資料。晚清中國已經(jīng)進入全球的語境之中,不僅李鴻章、郭嵩燾等外交人物在西方登臺亮相,需要拿捏分寸把握時機,中國的事件也不再單單是帝國的家事,而是世界性的事件。這些圖片報道就是一種很好的歷史敘述。普通讀者對故事感興趣,但是故事絕對不應該是戲說,而應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返回歷史現(xiàn)場的直觀感,也要有一種精心的引導,盡量客觀,是一種紀錄片式的呈現(xiàn)。在本書第十一章“故國人民有所思”中,李鴻章的出訪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1896年9月12日《哈珀斯周刊》報道:“如果李鴻章再年輕25歲,中國必定會獲得重生。但從這樣的觀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此次訪問的悲劇因素,毫無疑問,此次訪問也見證了中國文明的終結。為了保全國家,中國必須犧牲它古老的(政治)體系。李鴻章看清了這個問題,因為在談及中國的未來時,他難道沒有說‘我們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的神圣權力嗎?這一次,李鴻章又扮演了和俾斯麥一樣的角色,因為祖國的統(tǒng)一始終都是俾斯麥心之所系。同樣,中國的主權和傳承也是李鴻章心之所系?!痹谶@里,西方除了一種對于中國來客并不十分刻薄的評論和奚落之外,還有一個對于彼時中國命運的基本判斷:“為了保全國家,中國必須犧牲它古老的(政治)體系?!崩铠櫿庐斎粵]有力量去撼動那個帝國的體系,所以他的出訪成為了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似乎意味著一個時代的開始,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都孜纾?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通過報紙的大圖復制,將原來的圖像直接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并且配文,就像電影回放一樣將讀者拉進一個歷史隧道,在這種返回現(xiàn)場中,讀者不難有回歸歷史時局的激蕩之感。

第三,新書應是文明論視野下的戰(zhàn)爭書寫。甲午戰(zhàn)爭改變了東亞的政治格局,進而影響了20世紀前半葉世界史的走向。老報刊中對于甲午戰(zhàn)爭的報道,既有意識形態(tài)化的正義論的分野,也有軍事力量的數(shù)據(jù)化比拼。例如,美國《哈珀斯周刊》于1894年11月24日、英國《圖片報》于1894年12月1日都對中日軍艦作了一番詳細的對比,從報道數(shù)據(jù)來看,在黃海海戰(zhàn)中,中國擁有戰(zhàn)艦14艘、魚雷艇4艘,日本有9艘戰(zhàn)艦,兩國裝備上也相等,硬件懸殊并不大,但為何大清帝國慘敗給“蕞爾小國”日本?面對這些確鑿數(shù)據(jù),怎能不深思!

在以前的出版物中,我們也讀過類似意識形態(tài)正義論的分析視野,例如相藍欣《義和團戰(zhàn)爭的起源》一書在對義和團戰(zhàn)爭的解讀中,就提到在西方因為某種東方主義的遮蔽而帶來的戰(zhàn)爭書寫話語,但他對義和團戰(zhàn)爭的分析是一種歷史化、學術化的分析,當然他的分析是從許多史料的研判中得出的。但《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則是將媒體與戰(zhàn)爭的學術視野巧妙地隱含在背后,該書以這個視角梳理了若干史料,但最直接出場的并不是學術的分析,而是精彩紛呈的史料。這在該書第十二章“媒體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中有很充分的展現(xiàn)。

三 、五個月的奮戰(zhàn)

2014年3月初,筆者與作者達成成書共識。但能否趕在甲午首開戰(zhàn)事的7月25日前將書推向市場,這對作者及出版方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

首要難題是,如何從這么多的資料中選取最適用的來搭建書的框架結構?為此,我們根據(jù)整個事件的發(fā)展順序擬了一個提綱,設“戰(zhàn)前報道”“戰(zhàn)時報道”“戰(zhàn)后分析”三大部分,將相關的人與事放入相應部分,全書以圖為主,配圖說。

明確方向后,田彤與王昱立即行動起來。此時,他們認識到了工作的艱巨:要將所有的報道文章一一讀完,才能選取合適的圖與文,然后才能翻譯、整理……幸運的是,他們的工作得到了許多朋友的支持。很快,十幾個人加入進來,“萬國報館”小組成立。這幫群情激昂的人,有時為了某篇文章的取舍能夠通宵不眠地討論、翻譯、整理。短短兩個月后,他們翻譯了三百多篇文章。在這期間,筆者也一直與他們同步進行工作,就書的結構、內(nèi)容、設計等進行交流,更要督促書稿進度,畢竟要實現(xiàn)7月下旬出書的計劃,時間太短了。這根弦繃得實在有點緊。

為了趕進度,作者每寫好一章就立即給筆者進行編輯整理。5月初,書稿全部完工,筆者又將整部書稿進行最終統(tǒng)稿、加工。最后一遍加工時,筆者對書稿篇章結構作了大調(diào)整,以時間為序將原來過于籠統(tǒng)的三部分拆成了十二章,每章交待一段歷史,很清晰地呈現(xiàn)了甲午海戰(zhàn)的前因后果,讀起來也順暢?,F(xiàn)在看來,這種“流水作業(yè)法”使編輯與作者始終處于交流之中,我們能隨時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效地加快了出書的進度。

一本書的內(nèi)容主要取決于作者的水平,同時編輯的加工能夠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書的呈現(xiàn)形式則主要取決于出版方,在裝幀設計與印制上,筆者將自己的想法與美編、印制不斷交流、碰撞。三聯(lián)書店向來非常重視書的品質(zhì)。此書選題通過后,筆者就去書店翻看一些圖文書的裝幀設計,如《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zhàn)場影像》《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從中尋找可以借鑒之處,但最后都沒有采用這些書的形式。因為《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中的圖都是百年前的報刊上的,有的還是封面或封底的整版圖片,為了完整呈現(xiàn),帶有當年報頭的圖片都整版放在了書上,甚至跨版呈現(xiàn)海戰(zhàn)場景,這樣使得圖片視覺沖擊力更強,同時帶有報頭等顯示了確鑿的出處,增強了史料價值。在色彩上,為了體現(xiàn)老報刊所透出的歷史滄桑感,該書采用雙色印刷,外加一個印張的彩色印制,封面與內(nèi)文的顏色偏棕色,使人一下子能夠與百年滄桑的歷史產(chǎn)生呼應,腰封卻用了幾張帶有報頭名稱的老報刊,呈現(xiàn)了當年報刊的原生態(tài)。有位讀者在網(wǎng)上評價說:“最不喜歡那些花里胡哨充滿宣傳語的腰封,但這本書的腰封沒有一句宣傳語,卻能一下子說明主題?!?/p>

對于一本書來說,用什么樣的紙張印刷、定多大的開本也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在紙張的選擇上費了很多功夫。書稿一進入出版流程,筆者即與美編、印制商討用紙問題。先挑了印制《鄧小平時代》的75克特種紙,做了打樣,發(fā)現(xiàn)紙有點薄,背面會透出圖的影子,且圖片的很多細節(jié)呈現(xiàn)得不理想。我們接著挑了印《百年佛緣》的90克藝術紙,打樣后感覺不錯,但紙張有點厚,成書后書會較重,成本也比較高,按成本算定價至少上百元,這樣不太利于銷售。我們一共挑了六次紙,打了六遍紙樣,最終定下用印制效果與成本都較理想的80克藝術紙;為了盡量呈現(xiàn)大圖,成品尺寸定為185cm×260cm的16開,這在同類書中算是開本較大的,但整體來看,寬度與高度都較協(xié)調(diào),且不是異形開本,在用紙上不會造成太多浪費。

四、兩個獨特性與四個缺憾

從讀者與媒體報道的反饋來看,《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能夠引起眾多讀者的關注與喜愛,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書稿的內(nèi)容與同類書比起來較為獨特。201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20周年,有關甲午的書出了不少,如劉亞洲、金一南等人編寫的《甲午殤思》,陳悅的《甲午海戰(zhàn)》,宗澤亞的《清日戰(zhàn)爭》,戚其章的《甲午戰(zhàn)爭史》,馬勇的《甲午戰(zhàn)爭十二講》等。與這些書相比,《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的作者只是一個興趣小組,既不是軍事方面的專家,也非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者,但該書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主要因為此書完全將百年前西方人眼中相對真實的甲午呈現(xiàn)了出來,這與教科書或一般的歷史書所書寫的百年前的清未歷史的角度迥異,豐富了近代史的研究,也擴展了讀者的視野。一位讀者來信說:“一百多年前的清未歷史,看教科書時感覺就像另一個國度那樣遙遠,但看到這本書時,老報刊上的生動場景就像發(fā)生在眼前,讓我拿起來就不想放下?!?/p>

二是品相上乘。許多讀者都說第一次打開這本書時,覺得印得太好了。書中圖片的細節(jié)非常清晰,甚至當年報紙上的文字都一清二楚,完全可以讀下來;紙張細滑,讀時有種高雅的品質(zhì)享受。一些同行追問為何此書的圖片這么清晰,圖片能有如此好的效果,作者所做的努力功不可沒。百年前的報紙原件,許多已經(jīng)很脆薄,多碰幾下都可能會破碎,根本無法掃描,拍攝清晰度也不夠,后來他們借來了哈蘇最先進的數(shù)碼后背5000萬像數(shù)鏡頭來一張張翻拍,責編與美編又一張張、一遍遍地調(diào)修電子版圖片??梢哉f,光圖片就把大家折騰得苦不堪言,現(xiàn)在看來,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

都說出版是一項遺憾的事業(yè),盡管書出版后獲得不少好評,筆者從編輯角度看來,依然有諸多缺憾。首先,書比既定計劃晚了十來天上市,這對書的前期銷售有一定影響。7月25日是當年甲午海戰(zhàn)的開戰(zhàn)日,各類媒體都在7月份推出甲午話題的報道,新浪網(wǎng)、《三聯(lián)生活周刊》《北京日報》等媒體得知三聯(lián)書店即將出版這本書后,進行了多方位采訪,做了較多的報道,但書卻還在趕制中,沒能跟上宣傳的步伐。其次,與圖相關的知識背景文字不足。圖書主要以圖片為主,配圖說,在章節(jié)開頭與結尾等處有少量文字,所以一些讀者反映,書中的圖具有震撼力,但有助于進一步解析的文字偏少。為了彌補這個缺撼,“萬國報館”正在緊鑼密鼓地翻譯120年前西方媒體對甲午海戰(zhàn)的報道文章,編譯成書后,會提供更多的文字史料與信息給大家。再者,圖片的選取還可以再精練些。該書前三章對甲午開戰(zhàn)前的背景作了全面交待,但現(xiàn)在看來所收的同類圖片多了一些,雖然在編加時,筆者刪除了一些圖,但還不夠精練,同時,“萬國報館”小組還一直在搜集老報刊,就在成書前,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關于甲午海戰(zhàn)非常有意義的圖片,當時若將新發(fā)現(xiàn)的圖片收入書中,已不可能,對圖片的進一步增刪工作只能留待此書增訂時來做。此外,書中有幾處圖片人物的中文名未能翻譯出來,有待查找。在翻譯過程中,最難的是對地名、人名、艦名等專有名詞的核對、確認。因為英、美、法、俄等老報刊所用的名稱都是當時的叫法,與今天的叫法差距較大。無論是作者還是筆者都多方查找未果。

總體而言,《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作為一本史料性質(zhì)的圖文書,具備學術價質(zhì),但讀來生動而不晦澀,這主要基于編輯和作者之間的共識:讓學術價值隱藏在生動的圖文內(nèi)容呈現(xiàn)之下。為此,編輯所要做的主要是如何將結構“簡化”,這個減法的過程就是剪裁作者文本的過程,減法不是刪去,而是凝練。對于歷史類題材圖書出版,一個好的選題應是既有歷史的深景,也有現(xiàn)實的碰撞。甲午戰(zhàn)爭已經(jīng)過去120年,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變。如果結合百年來的滄海桑田回望這個歷史節(jié)點,相信讀者也能從這一歷史事件中獲得啟示,進而建構自己的歷史框架,甚至從一本書去尋找、策劃另一本書。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讀者閱讀的至樂和對歷史的好奇、解謎,也是編輯創(chuàng)新的動力與自覺。

(唐明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編輯)

猜你喜歡
甲午戰(zhàn)爭報刊筆者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2017年“少兒報刊閱讀季”啟動
淺談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的原因
美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偏袒日本的經(jīng)濟原因
在“門”字內(nèi)加字可以組成新的字,試著填填下面的空吧!
2009年10月報刊廣告刊登額排行榜
性能相差達32%
《初中生》榮獲首屆中國優(yōu)秀少兒報刊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