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陳禮 唐君玲
摘 要:中國武術在北美地區(qū)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媒體關注度不夠、缺乏足夠的宣傳力度、文化背景及語言的差異、只注重技術、忽視文化傳播、管理松散、無序競爭等問題,是影響中國武術在北美傳播的主要因素。只有將武術通過科學的分析,溶入教育、健身和中國歷史文化的總體傳播當中,才會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0-0258-03
具有上千年歷史的中國武術,現今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雖然流傳的途徑各種各樣,但自信息革命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互聯網的興起及廣泛應用,為中國武術的傳播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和途徑。當我們翻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史時就會發(fā)現,傳播技術和手段是傳統(tǒng)文化賴以生存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改革開放及中國各個領域不斷融入世界大家庭,中國武術也不例外,我們不難找到中國武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身影,中國武術已逐步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武術在北美的現狀
(一)北美學者對中國武術的研究現狀
中國武術在北美地區(qū)流傳已久,許多學者對中國武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并開展了相關研究,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獻研究法學者是布雷克林(Brecklin)。她以文獻研究法為手段,分析和評價了婦女防身(武術)訓練的結果,她發(fā)現婦女參加武術防身練習是為加強自身抵御人身攻擊的可能性。她通過查閱大量心理、行為、態(tài)度、自信、憂慮、害怕性攻擊以及自我成就感方面的學術文獻,揭示了婦女參與防身武術的動機。以梅西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Massey et al)在互聯網上發(fā)表了關于自律理論在混合武術中的運用(Toward a grounded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 in Mixed Martial Arts)。他們訪談了9位混合武術參與者并作了錄音記錄,同時結合實地觀察記錄,發(fā)現在訓練營中,自律行為對訓練有著較大影響,其研究成果擴展了自律理論的文獻及其運動心理學在混合武術中的運用。多雷斯及他的研究小組(Douris et al)曾就中年武術參與者的身體機能進行了測試并參照同齡組的數據進行比較,這些數據包括體脂、平衡、柔韌性、力量、耐力和心肺功能。體脂指標受試組低于參照組,平衡能力受試組高于參照組,軀干柔韌性受試組高于參照組,俯臥撐次數受試組高于參照組,其他測試指標均高于不參與者[1]。沃爾博士及他的同事(Wall et al)對波士頓一所中學學生進行了練習中式太極拳和心理的減壓研究,在實驗條件下他們使用太極拳練習作為心理減壓的教學模式來檢驗參與了5周太極拳練習的男女學生。研究發(fā)現,經歷了太極拳訓練的學生在自信、安靜、放松、睡眠、反應時、自我照顧及溝通和獨立性方面有長足進步。這一模式可推廣于護士、教師和咨詢人員對青少年的引導。埃及學者侯賽因(Hussein)也在互聯網期刊《科學方向》上發(fā)表了他的有關太極拳練習對提高生理和心理機能的論文。他的研究顯示,中國太極拳練習者生理指標(如心率、血壓)及心理素質(如注意力、想象力、放松、成就動機、自信)等方面均有顯著作用[2]。他認為太極拳不僅能在歐洲、北美、亞洲開展,也益于在中東阿拉伯世界的傳播。
在互聯網的《科學方向》網站上,也有一定數量有關武術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其中也不乏問卷調查方式的研究報告,如在探討中國武術方面,美國巴倫和華博特(Baron & Faulert) 和英國的斯扎伯和帕金(Szabo & Parkin)就針對武術隊心理的影響及自我規(guī)范的宣傳所起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巴倫和華博特側重點在太極拳對減低兒童的憂慮沖擊情緒進行問卷式調查。他們使用了普通級特定憂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來測試不同太極拳訓練時段的小學員。結果表明,有目的地介入參與者的憂慮調整效果顯著。研究者建議采用單一研究設計對該年齡組是最為有益的方面[3]。反之,斯扎伯和帕金則使用健康量表(Well Being Questionnaire)和情緒狀態(tài)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 Inventory)來測量日本武術練習者停訓的心理影響。他們將20個受試者從武術訓練班中停止訓練一周并觀測是否有心理變化或男女有別。研究發(fā)現停訓者均表現出異常的急躁、失意、緊張等負面情緒干擾。在研究國外互聯網對武術傳播時,課題組成員也發(fā)現在來自馬來西亞大學的尼基提拉和福羅卡(Nikitina & Furuoka)的研究中,馬來西亞青少年對中國龍、功夫及武術明星成龍的認知及中國文化的理解對中文的學習有著非常大的影響[4]。這一研究不但鑒別了其內容,同時也比較了與安靜學習模式的差別。通過學習中國武術及其功夫明星的模式為學習者提供了對中國多元文化的理解,其中包括政治、文化、語言、歷史、氣候、競技、環(huán)境、宗教和中華民族的全面了解。
(二)中國武術在北美的傳播途徑及發(fā)展狀況
中國武術在北美的傳播主要通過教育傳播、影視娛樂傳播、移民和交流傳播以及互聯網傳播等幾種途徑。中國武術傳入北美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最早比較有影響的是在1897年。中國老一輩華僑到北美謀生,出賣苦力,開礦山、修鐵路時帶去的。但當時他們很受當地人的歧視和欺負,為了保護自己,功夫是不輕易外傳的,只在中國人內部流傳。再就是帶去的功夫不很全面,加上一些練習方法不太科學,各派之間的門戶之見又比較嚴重,所以,發(fā)展水平不是很高,傳播也不是很廣。直到上世紀60-70年代以后隨著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影視明星的相繼出現和他們的電影在北美地區(qū)的播映以及當地媒體對中國功夫的報導,當地人才真正知道中國功夫。改革開放后,大量的學者和學生到北美留學工作,以及中國武術隊到北美的訪問交流,使中國武術在北美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北美,許多學校也開設了中國武術,如美國的春田大學,常年開設有中國武術課和太極拳,其他學校如著名的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也都如此。更多的大學則將中國武術作為體育普修的課程。比如美國紐約的巴沙的拉城市大學的武術課程,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中國功夫課[5]。加拿大的哥倫比亞大學開設有氣功、太極拳和中國武術;多倫多大學開有中國武術學生俱樂部等。另外,還有一些具有武術技藝的人移居美國和加拿大,也有越來越多熱愛武術的華人華僑來到中國學習武術,這些人在回到北美后,出于各種原因,紛紛開辦了傳授中國功夫的武術館校,成為中國武術在北美傳播的重要力量[6],為中華武術在北美地區(qū)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應用,以及互聯網本身所具有容量大、傳播速度快、具有交互性和多媒體傳播的特性,為推動中國武術在北美的傳播起到了重大作用。當前,在北美,許多人是通過各類網站(如協(xié)會網站、科學教育網站、商業(yè)網站以及興趣娛樂網站等)了解中國武術信息。在美國幾乎所有與老年保健、兒童健康、心里治療、運動生理和心理、休閑動力有關的科研網站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宣傳中國武術的平臺,比如《體育與健康》(Sport and Health)、《科學方向》(Science Direct)、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ACSM)等,均載有中國武術、太極拳、氣功、輕功等,為美國人民所知曉的項目大多載有科研論文及科普文章。更為多見的網站是以教育為宗旨的網站。政府網站常見于州及以下政府網站的教育部或休閑部門網頁。例如美國特拉華州政府網站中,休閑部門網站宣傳和介紹“太極拳”,并開設訓練班,是他們常辦的室內活動。
二、中國武術在北美傳播中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雖然中國武術在北美的傳播已經有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北美,中國武術與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及韓國的跆拳道相比,無論是影響力還是當地人的印象都存在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個方面:
1.媒體關注度不夠,缺乏足夠的宣傳力度。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許多城市的公園,早上都可見到練習太極拳的人,但很多人不清楚太極拳是中國武術。
2.文化背景及語言的差異。由于文化背景和語言的不同,所以體育價值觀和對同一事件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在美國和加拿大每年都有武術比賽,而且次數還不少。但在他們眼中“太極拳”“武術”和“功夫”是不一樣的,他們認為“功夫”是用來防身的,“武術”是表演欣賞的,而太極拳是平靜思想、放松心情和健身的。
3.注重技術,忽視文化傳播。在北美地區(qū),各地開設的武術館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亞裔人口較多地區(qū),來學習的人很多,學員們學習武術的目的主要是強身健體,愉悅心情,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想通過學習武術來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但他們在武館能學到的只是武術的技術,很少有武館能向他們傳授有關武術技術之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知識。武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個性,只有真正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表演中才能真正表現出中國武術的“韻味”。
4.管理松散,無序競爭。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在北美地區(qū)開設的武館到處都有,但都各自為陣,缺乏整合。在規(guī)模、品牌和效應的經營方面與跆拳道、空手道和拳擊等項目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三、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趨勢
1.中國歷史文化的總體傳播。中國武術在國外的傳播應看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歐美和東南亞人民學習中華武術是中國歷史文化整體的影響下的發(fā)展和傳播,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淵遠流長,使不少教育程度較高的歐美人群深感神秘和敬仰。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觀賞性、實用性和可見性易于被歐美民族所接受。中華武術的傳授者也是中華整體文化的傳播者,在此點上功不可沒。正是這一理念的確立,多如春筍的海外中文學校和中國漢辦的孔子學院大多開設了介紹或教育課程。在他們傳授漢語及中國文化(歷史、語言、習俗、哲學、宗教、工藝、藝術等)的同時,也利用中華武術來深化傳播的過程。正是這種總體文化和現代科技(互聯網)的融合,中華武術才得以有效地在海外傳播和繼承。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中華歷史文化與中國武術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洋人也不會以某項體育“中為洋用”。正是中華武術精深的文化內涵并利用互聯網之載體,才推動中華武術的國際化傳播。
2.科學學科的介入。各自然科學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和傳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當人們對疑難雜癥特別是心理治療不得其所時,往往試圖在中醫(yī)或“中道”上尋求幫助。所以太極拳、氣功等并無科學定論的載體成了科學和醫(yī)學工作者研究的對象。在《科學方向》《武術與健康》等科研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無形中有力地協(xié)助和佐證了中華武術對健康和疾病的功效??蒲姓撐牡目尚哦饶苓M一步堅定人們對這些從中國進口的“硬”武術和“軟”功夫的需求和練習的動機。從而在地域的廣度和參與者的數量上逐年增多,這些信息和資料很容易從互聯網上快速獲取,對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3.對教育和健康的影響有加大的趨勢。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中華武術的研究成果,人們漸漸認識到中華武術在教育和健康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體育教育是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體育課不可能完全滿足不同情況的兒童和青少年成長需要,因此吸引外來體育模式能為現有體育課模式帶來革新和生機。歐美的大中小學都在或多或少地引進“新”的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尋求更為適合的運動方式來解決特定年齡學生的體育活動的質與量的問題。如果不能從中國聘請到真師,那么互聯網就是一個很好“拜師”平臺,用來學習和模仿中華武術。再者,在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人們對健康和壽命的延長變得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在“嬰兒潮”群體中,體能的限制迫使這一年齡人群尋求更為適合自身的運動方式,中華武術的“軟”功夫就變得倍受青睞。統(tǒng)計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二戰(zhàn)后出生的人群步入老年,中華武術中的某些項(太極拳、氣功)正迎合了他們的需要。在互聯網時代,他們可以在家里模仿和練習,已成為一種普遍趨勢。
參考文獻:
〔1〕Douris , P., Chinan, A., Gomez, M., Aw, A., Steffens , D., & Weiss, S. Fitness levels of middle aged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3, 38:143-147.
〔2〕Hussein, S. S. Use of tai chi trainings to development some of the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and psychological skills for karate players [J]. Proscen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5): 2063-2066.
〔3〕Culin, S. Games of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s [R]. Games, of Skill, Twenty-fourth Annual Report of the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1992, 2: 449-450.
〔4〕Nikitana , L., & Furuoka, F. "Dragon, kung Fu and jackie Chan...” Stereotypes about china held by Malaysian students [J]. A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 17(2): 175-195.
〔5〕李政,陳禮.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北美的傳播與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12):109-112.
〔6〕孟濤,周慶杰等.中華武術在海外的傳播與發(fā)展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5):7-10.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