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岸英 梁武華 龐瑜 林結(jié)木
(廣西玉林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玉林537000)
機械通氣是臨床治療新生兒監(jiān)護病房(NICU)患兒的有效方法,但其對患兒而言是侵入性治療,由此而引起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NICU 內(nèi)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其發(fā)生率國內(nèi)報道為17.5%~70.0%,國外報道為9%~70%,病死率高達50%~60%[1]。吸痰是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為探討不同吸痰法對新生兒VAP發(fā)生的影響,為臨床選擇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據(jù),我們進行了相關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ICU)經(jīng)口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的100 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將100例新生兒隨機分為CSS組(實驗組)和OSS組(對照組),各50例。CSS組50例患兒中,平均孕周(35.4±3.8)周,平均體重(2 560.6±1 315.8)g,平均帶管時間(149.5±121.1)h;OSS 組50 例患兒中,平均孕周(34.7±4.2)周,平均體重(2 271.6±1 344.5)g,平均帶管時間(165.9±114.0)h;兩組患兒基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VAP診斷標準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所制定的VAP 診斷標準[2]進行診斷,并經(jīng)本院院內(nèi)感染管理小組人員進行審核、確診并上報。
1.3 納入以及排除標準入選標準:氣管插管的新生兒;氣管插管時間超過48h者。排除標準:入院時即為肺不張、氣胸以及嚴重感染者。
1.4 方法
1.4.1 實驗過程 確定研究小組主要成員6名,制定規(guī)范化的開放式和密閉式吸痰流程并進行培訓、考核,制定數(shù)據(jù)收集表格并按要求進行登記。
1.4.2 吸痰管選擇 密閉式吸痰選用臺北產(chǎn)的6號密閉式吸痰管;開放式吸痰選用蘇州灣麥克林醫(yī)療器械制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8號普通吸痰管。
1.4.3 吸痰方法
1.4.3.1 CSS 方法(1 人操作) 吸痰前將FiO2提高10%~20%,設置吸引負壓為80 ~100mmHg;洗手,戴口罩,將密閉式吸痰系統(tǒng)三通分別與患者氣管插管、呼吸機Y 型管、負壓吸引裝置相連,形成密閉吸引系統(tǒng)。用2~5ml注射器吸好滅菌水,從密閉式吸痰管注水口處注入0.3~0.5ml滅菌水稀釋痰液,給病人翻身拍背后,擰開吸痰器開關和密閉式吸痰管開關,一手握著可旋轉(zhuǎn)接頭,另一手拇指和食指將管移動插入氣管導管內(nèi)到所需要的深度,按下控制按鈕,旋轉(zhuǎn)吸痰,以充分吸出痰液。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觀察痰液的顏色及量。吸痰完畢后,緩緩地抽回抽吸導管,至可見到導管上黑色指示線為止。按下吸引閥,用沖洗液沖洗管腔內(nèi)痰液,沖凈后備下次使用。
1.4.3.2 OSS 方法(2 人配合) 吸痰前將FiO2提高10%~20%,設置吸引負壓為80 ~100mmHg;洗手,戴口罩,準備好氧氣、復蘇囊,兩瓶100ml無菌生理鹽水和2~5ml注射器(吸好滅菌水),從氣管導管口處注入0.3~0.5ml滅菌水稀釋痰液,給病人翻身拍背后,另一護士配合用復蘇囊進行氣管內(nèi)正壓通氣按壓3次,將滅菌水彌散到支氣管內(nèi)。戴無菌手套,連接吸痰管,擰開吸痰器開關,一手固定氣管導管,另一手拇指和食指將管移動插入氣管導管內(nèi)到所需要的深度,旋轉(zhuǎn)吸痰,以充分吸出痰液。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觀察痰液的顏色及量,如痰液較多時可重復上述步驟。吸痰完畢后,緩緩地抽回抽吸導管,用滅菌水清洗導管。評估病人情況,如有缺氧,再用復蘇囊進行氣管內(nèi)正壓通氣至血氧濃度升達95%,調(diào)回氧濃度。
1.5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VAP發(fā)生率、病死率、NICU 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兩組患兒痰培養(yǎng)出的菌群情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兒發(fā)生VAP情況比較(例)
表2 兩組患兒病死情況比較(例)
表3 兩組患兒在NICU 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表4 兩組患兒呼吸道培養(yǎng)出的菌群情況 例(%)
在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中,氣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適當肺泡通氣、氧合作用及氣體交換功能的關鍵,而吸痰是氣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措施,其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內(nèi)的分泌物。但對于新生兒來說也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對呼吸道黏膜而言是較強的機械性損傷,加之他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更易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為控制新生兒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感染,需探索出更有利于患兒的吸痰方式。
3.1 吸痰方式與VAP 的發(fā)生表1 顯示,采用CSS法對于預防VAP發(fā)生的效果與OSS法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這與近年來國內(nèi)一些研究結(jié)果相似。石小娟等[4]認為,密閉式吸痰方法在降低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效果優(yōu)于開放式吸痰法,且對患者機體多項指標的影響較??;吳偉英[5]、王慧萍等[6]的研究報道,CSS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OSS組,且肺部感染發(fā)生的時間明顯遲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這是因為CSS法操作時無需斷開與呼吸機連接而中斷機械通氣,有利于維持較好的氧合,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環(huán)境,減少呼吸道黏膜的損傷,對患者呼吸和循環(huán)等方面影響小,操作安全性強。
3.2 兩組患兒預見情況表2顯示,實驗組患兒的病死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與胡曉靜等[10]報道的結(jié)果一致,而與石小娟等[4]的研究結(jié)果有出入。
3.3 吸痰方式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表3顯示,CSS組的住院時間比OSS組短,住院費用較OSS組低,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5)。因CSS組的VAP 發(fā)生率低,縮短了住院時間;CSS組吸痰管每周更換一次,不需戴手套操作,所消耗的醫(yī)用耗材相對較少,從而降低了住院費用;而OSS法需每次更換一次性普通吸痰管(至少2條)及手套(至少兩對),消耗醫(yī)用耗材多。這與Freytag等[7]研究結(jié)果一致(開放式吸痰比密閉式吸痰每天每例多花費1.88美元)。
3.4 兩種吸痰方式與呼吸道內(nèi)的菌群情況表4顯示,CSS組(實驗組)和OSS組(對照組)呼吸道內(nèi)培養(yǎng)出的菌株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偶有真菌,OSS組的菌株種類雜、數(shù)量多,其中有2 例為復合菌感染,與麥天恩等[8]的報道相似。這是因為OSS法需反復脫機操作,破壞系統(tǒng)的密閉性,吸痰時氣道與外界空氣相通,易受到環(huán)境污染,如無菌操作不嚴、手衛(wèi)生不到位等,易造成污染,從而增加交叉感染機會;其次是OSS法易增加呼吸道黏膜損傷[9],增加肺部感染機會等。
總之,密閉式吸痰具有操作簡便、省時、高效、不中斷呼吸機治療、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環(huán)境,減少呼吸道黏膜損傷,對患者機體多項指標影響較小等優(yōu)點,比開放式吸痰法更為科學、合理、適用而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顯示:CSS組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明顯低于OSS組,住院時間較OSS組短,住院費用較OSS組低,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5)。由此可見,密閉式吸痰在降低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中的效果優(yōu)于開放式吸痰法,其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安全性強,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陳勝蓮,譚育華,葉晴,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兒科護理,2009,16(8B):45-47.
[2] 劉又寧.機械通氣與臨床[M].第2 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6.
[3] 蔡小狄,曹云.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9,36(1):11-13.
[4] 石小娟,汪曉萍,曹愛芬,等.不同吸痰方法在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海南醫(yī)學,2012,23(6):148-149.
[5] 吳偉英.兩種不同吸痰方式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應用效果評價[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38(9):1778-1779.
[6] 王慧萍,張建英,黃斌.密閉式與開放式吸痰法在機械通氣病人應用中的對比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3):13-14.
[7] Freytag CC,Thies FL,Konig W,et al.Prolonged application of closed in-line suction catheters increases microbial colonization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and bacterial growth on catheter surface[J].Infection,2003,31(1):31-37.
[8] 麥天恩,陳志鳳,方潤婷,等.層流條件下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22例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08,15(2):162-163.
[9] 陳清秀,蔡榕.機械通氣患兒氣管內(nèi)開放式與密閉式吸痰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10):1736-1739.
[10] 胡曉靜,張玉俠,顧鶯.兩種吸痰法對新生兒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0,10(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