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潤
[摘 要] 時下,小語課堂百花齊放、空前繁榮,同時也有著不少問題。筆者多年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本文旨在提出自己的一些困惑和思索,“入乎其里,出乎其外”,就低年級文本的另類解讀淺談一二。
[關鍵詞] 入乎其里 出乎其外 另類解讀 目標 定位 切入
低年級語文教材大多是語言規(guī)范標準,內容淺顯易懂,便于進行朗讀、背誦、復述和口語交際等語言學習的優(yōu)秀范本。不過,如今的學生在語言學習上的早智,使其在面對簡單的文本時興趣寥寥。另一方面,許多常年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老師面對文本已再難迸發(fā)出新的火花,教學出現瓶頸。
王國維曾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贝髱熣f的是文學欣賞,我們的語文教學何嘗不是這樣的一種過程?對文本“入乎其里”,看到學生所看不到的,想不到的,或者看得到、想得到卻表達不出來的。而后“出乎其外”,以更高的視野、新穎的角度關照文本的解讀、教學的掌控和對學生學習的指引。以下是我的一點淺見:
一、目標明確,定位準確
一切新奇的切入點和教學方法,最后都應服務于文本和學生本身。而不應是為了達到搏人眼球的課堂效果,置文本和學生不顧的任意拔高。這樣的做法只能使剛處于起步階段的學生的閱讀自尊受到傷害,個性得不到發(fā)展,閱讀體驗喪失,思維受阻。
筆者曾執(zhí)教《黃山奇松》一課,在進行板書設計時注意到了課題的價值,“黃山奇松”反之即“松奇黃山”。筆者決定先引導學生感受黃山松的“奇特”之美,然后升華認識,引導學生體悟“奇松”使黃山顯得更“神奇”。但最終的整個教學設計卻完全架空了對文本語言文字的學習,閱讀文本如同走過場一般。一味想著標新立異,卻不管學生的閱讀體驗,造成學生始終游離于文本之外。
又如,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的《誰的本領大》,也是一篇特別簡單的課文。教者往往是按照故事發(fā)展的脈絡讀讀講講,最后水到渠成理解人物特質,挖掘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要正確認識自己、看待他人”的課文主旨來。這次,筆者以風和太陽的比賽內容為切入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剖析。
師:太陽要和風比什么?
生:比誰能先脫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誰贏了。
師:那你們知道太陽為什么要和風比這個嗎?
(出乎意料的追問讓課堂多了一大片舉起的小手,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生:因為太陽知道只要自己發(fā)出強烈的光,就能讓那孩子熱得把外衣脫下來。
生:太陽很清楚自己的本領。
生:太陽覺得自己一定能贏,所以和風比這個。
生:太陽要用自己的長處戰(zhàn)勝風。
生:(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平時也會挑自己最有把握的和好朋友比試。
生:太陽一定得意極了。
生:……
師:誰再來讀讀太陽的話?
(學生興致盎然,都搶著要把自己感受到的表現出來)
不一味地拔高難度,而是不動聲色地調整教學思路,順著學生的興趣點,引導他們制造出新的思維生長點,借此即能達到理想的課堂實效。兩個案例的對比更讓筆者體會到:“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不是反文本,“另類”應建立在透徹地理解文本、明確目標、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只有服務于文本和學生的解讀才是真正的“另類解讀”。
二、找準切口,準確切入
如何能做到對文本獨到、新穎、又有實效的解讀呢?關鍵還是要反復獨立鉆研文本,找準切口,準確切入,這樣才能有自己獨到的閱讀見解,才能夠找到師生視角下文本解讀的交匯點,架起由教師解讀到學生解讀的橋梁。
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木蘭從軍》是一篇傳統的經典課文。文中第三段寫道木蘭“披戰(zhàn)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了前線”,這句話中“披”、“跨”、“渡”、“過”四個動詞用得準確傳神,生動地向我們展現了一位英姿颯爽的女英雄。不少老師在處理這一段的教學時,選擇了欣賞豫劇《花木蘭》的經典唱段。但二年級的小朋友除了感到新奇有趣外,對人物形象的感知并沒有更加深入,難懂的唱詞又為他們的理解增添了新的障礙。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1、初讀感知語言鏗鏘之美
師:作者是怎么描寫戰(zhàn)場上的花木蘭的?請讀一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木蘭告別了親人,披戰(zhàn)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了前線。在多年征戰(zhàn)中她為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師:再讀一讀,你又有什么發(fā)現?
生:“披戰(zhàn)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這些詞組都是三個字的,第一個字都是動作。
師:聽老師來讀這一句。(師讀)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木蘭?
生:我覺得木蘭威風凜凜,很神氣。(生讀)
生:木蘭十分的英勇善戰(zhàn)。(生讀)
生:真是一位英姿颯爽的女英雄啊?。ㄉx)
齊讀感悟。(鏗鏘的短句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初步感知了語言之美。)
2、對比解讀文本用詞之妙
師:作者在第四段中又是如何描寫回到家中的花木蘭的?
生:木蘭勝利回鄉(xiāng)后,脫下了戰(zhàn)袍,穿上了心愛的女裝。
師:老師把這兩處稍作變動,你們看好不好?
出示: 木蘭披戰(zhàn)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了前線。
木蘭披上了戰(zhàn)袍,跨上了駿馬,渡過了黃河,越過了燕山……
木蘭勝利回鄉(xiāng)后,脫下了戰(zhàn)袍,穿上了心愛的女裝。
木蘭勝利回鄉(xiāng)后,脫戰(zhàn)袍,穿女裝。
師:(不少孩子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小朋友們?yōu)槭裁炊夹α耍?/p>
生:用三個字的詞組更能顯示出木蘭有多么的英勇善戰(zhàn)。
生:如果用三個字的詞組來寫回鄉(xiāng)后的木蘭,就看不出她的文靜俊美了。
(男女生分別朗讀兩處描寫,進一步體會作者的用詞之妙。)
3、側面解讀加深理解感悟
師:木蘭從軍多年,為何將士們一直沒有發(fā)現她是位姑娘?(學完全文追問)
生各抒己見。
師:再看看插圖一,再讀讀第三自然段。
(稍一點撥,學生立刻恍然大悟,此前各種不著邊際的猜想立刻被文本中找到的現實的依據所否定,他們更為自己閱讀后的二次發(fā)現感到雀躍)
小結:是啊,木蘭如此的颯爽英姿,和將士們同甘共苦、馳騁沙場,甚至更勝于其他人,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別人又豈能看出她是一個姑娘家呢!學貴有疑,小朋友只有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才能對文章有更深的體會。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我把文本解讀的目標設定為:引導學生感知木蘭英勇善戰(zhàn)的人物形象,扎扎實實地從感知語言文字,對比解讀前后文描寫,以及側面解讀人物經歷三個角度準確切入,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于是,最終有了與既定目標一致,甚至超出既定目標的課堂實效。
綜上所述,即使我們面對的是既簡單又熟絡的教材,只要能用心去解讀文本,做到“入乎其里”,就一定會有新的感悟和發(fā)現,最終“出乎其外”。我們也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引導學生進乎文本之里,得到出乎文本之外的更高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