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壽,莫重輝,常 蘭,吳啟之
(青海大學農(nóng)牧學院動物醫(yī)學系,青海 西寧 810016)
棘豆為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黏性,莖極短。羽狀復葉,長7~15 cm。生于山坡草地、沙土和河灘上,分布于甘肅、青海、新疆、四川等地。棘豆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和生態(tài)價值,是重要的牧草資源,其中部分物種對牲畜是有毒植物。國際上將黃芪屬和棘豆屬中含苦馬豆素的有毒植物稱瘋草。棘豆中所含的苦馬豆素是瘋草植物的主要有毒成分[1]。它可以引起牲畜神經(jīng)紊亂、生殖障礙、體格消瘦和食用成癮等方面的慢性中毒,即瘋草病。一般在牲畜采食瘋草一段時間后才表現(xiàn)出中毒癥狀。
狼毒為瑞香科多年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20~50 cm,生于海拔2 600~4 200 m的干燥而向陽的高山草坡、草坪或河灘臺地。瑞香科植物在世界上約有50屬500余種,主要分布于熱帶和溫帶地區(qū),尤以亞洲最多,我國有9屬90余種,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2]。狼毒花根系大,吸水能力強,能夠適應干旱寒冷的氣候,生命力強,周圍草本植物很難與之抗爭,在一些地方已被視為草原荒漠化的“警示燈”。而在高原上狼毒的泛濫,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人們放牧過度,其他物種少了,狼毒乘虛而入。因狼毒有毒,而且其春季返青早,生長快,春季家畜對草選擇性差、貪青或處于饑餓狀態(tài)而誤食,發(fā)生狼毒中毒,如不及時救治則會死亡,其中毒多為急性中毒,主要癥狀為嘔吐、腹痛、腹瀉、四肢無力、臥地不起、全身痙攣、頭向后彎、心悸亢進、糞便帶血,嚴重時虛脫或驚厥死亡,母畜可導致流產(chǎn)等[3]。
狼毒、棘豆是青海省的主要毒害草之一,同樣為青海省的畜牧業(yè)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危害,本試驗進行棘豆、狼毒對小鼠組織中的NO含量的研究,為今后棘豆、狼毒的有效開發(fā)利用和中毒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參考依據(jù)。
1.1 棘豆、狼毒水煎液的制備 由青海大學農(nóng)牧學院動物醫(yī)學系實驗室自制,稱取采集陰干的棘豆、狼毒草各10 g,加水煮沸30 min后過濾,然后將過濾出的藥液分別濃縮至1 000 mL(青綠色液體帶有中草藥的氣味),保存?zhèn)溆谩?/p>
1.2 供試動物 健康小鼠60只,體重18~22 g,由青海省地方病研究所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常規(guī)飼養(yǎng)7 d,觀察,取無異常者備用。
1.3 主要試劑 一氧化氮(NO)測定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4 主要設(shè)備 FSH-2A可調(diào)高速勻漿機(常州市普達教學儀器有限公司);TD25-WS多管架自動平衡離心機(長沙湘儀離心機有限公司);HH-60數(shù)顯恒溫攪拌循環(huán)水箱(常州市普達教學儀器有限公司);UV-1600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上海美譜儀器有限公司)。以上儀器均由本系基礎(chǔ)獸醫(yī)學實驗室提供。
2.1 動物分組及處理 選取60只健康小鼠,適應性飼養(yǎng)7 d后將雌雄分開并隨機分成棘豆組、狼毒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每天灌服生理鹽水0.25 mL/只,棘豆組每天灌服自制棘豆水煎液0.25 mL/只,狼毒組每天灌服自制狼毒水煎液0.25 mL/只,連續(xù)灌服40 d,并在每天灌服前稱重記錄,各組小鼠自由攝食,自由飲水。末次灌胃24 h后迅速將小鼠處死,同時剖檢并取出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備用。
2.2 臨床癥狀觀察 每天觀察并記錄各試驗組小鼠的飲食狀況,精神狀況,行為活動及臨床癥狀等變化,并每天測量各試驗組小鼠的體質(zhì)量。
2.3 組織勻漿的制備 每個組織塊取2 g左右,放在冰冷的生理鹽水中漂洗,除去血液并用濾紙拭干;稱重,放入5~10 mL的小燒杯中;用量筒量取9倍于組織塊的預冷勻漿介質(zhì)(0.86%NaCl溶液),用移液管將其總量的2/3移至小燒杯中;用眼科剪剪碎,將剪碎的組織塊倒入玻璃勻漿杯中,再用剩余的1/3勻漿介質(zhì)沖洗殘留于燒杯壁的組織碎塊,一起倒入勻漿杯中用勻漿機進行勻漿(用10 000~15 000 r/min左右研磨,勻漿時間10 s,間隙30 s/次,連續(xù)3~5次,在冰水中進行)制成10%組織勻漿,將制備好的勻漿用普通離心機3 5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備用。
2.4 NO含量的測定 嚴格按照NO測定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測定。
2.5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各指標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性顯著。
3.1 棘豆對小鼠各組織中NO含量的影響(見表1)。
表1 棘豆對小鼠各組織中NO含量的影響 μg/mL
由表1可知,與對照組相比,棘豆組小鼠脾臟中的NO含量均顯著降低(P<0.05),其他組織中NO含量差異不顯著。
3.2 狼毒對小鼠各組織中NO含量的影響 見表2。
表2 狼毒對小白鼠各組織中NO含量的影響 μg/mL
由表2可知,與對照組相比,狼毒組小鼠心臟、脾臟中的NO含量均顯著降低(P<0.05),其他組織中NO含量差異不顯著。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棘豆中所含的苦馬豆素生物堿,是瘋草植物的主要有毒成分。國內(nèi)外研究認為,苦馬豆素引起家畜中毒的機理為苦馬豆素是甘露糖苷酶的特異性抑制劑,可導致低聚糖在溶酶體內(nèi)蓄積,從而影響糖蛋白的合成,其特征性病理變化為組織細胞的胞漿空泡變性,從而能使動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損害。狼毒提取物對腫瘤細胞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此外還有抗菌、抗病毒與抗氧化等作用,是一個理想的天然藥物開發(fā)品種[4]。狼毒中所含的二萜類化合物具有抗癌活性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5]。
一氧化氮是體內(nèi)非特異性防御反應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體內(nèi)的巨噬細胞嗜中性粒細胞等在細胞因子和細菌性內(nèi)毒素脂多糖刺激下可以激活一氧化氮合酶合成大量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對細菌、真菌、寄生蟲、瘤細胞有殺傷作用,對體內(nèi)的腫瘤細胞有毒性作用,但在其發(fā)揮免疫作用的同時,對那些表達一氧化氮合酶的細胞自身及其附近細胞也有毒性作用[6]。一氧化氮還可以通過與其他各種細胞因子復雜的相互作用,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抑制特異性免疫反應[7]。NO是一種難溶于水的脂溶性氣體,也是一種自由基,它在體內(nèi)廣泛參與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和介導免疫應答等諸多病理和生理過程,其產(chǎn)生異常與臨床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guān)系,同時影響著衰老的進程。正常情況下,神經(jīng)元合成并釋放適量NO,并不產(chǎn)生毒性。如果神經(jīng)元釋放過量NO,就會產(chǎn)生細胞毒性作用致使神經(jīng)細胞死亡,從而引起腦功能的衰退。NOS存在于體內(nèi)許多臟器細胞,在體內(nèi)有多種異構(gòu)體。NOS可催化L-精氨酸形成NO,是NO產(chǎn)生的關(guān)鍵酶,隨著年齡增長,各種類型NOS表達水平會發(fā)生相應變化,從而改變了細胞內(nèi)NO水平。當NOS活性升高,細胞中NO也相應增多,因此在NOS活性較高的老年動物中,組織細胞中NO的含量也較多[8]??椎戮甑仍l(fā)現(xiàn)自然衰老大鼠與D-半乳糖催老小鼠血漿中的NO和NOS均有所增加[9]。D-半乳糖衰老模型是目前較常用的一種人工催老模型,具有衰老變化明顯,模型穩(wěn)定的特點,其原理是使機體產(chǎn)生大量自由基,降低機體抗氧化能力,而脂質(zhì)水平增加而引起亞急性衰老,其表現(xiàn)為多種抗氧化酶活性下降[10]。
本次試驗結(jié)果表明,棘豆與對照組相比,棘豆組小鼠脾臟中NO的含量顯著降低(P<0.05),其他組織中NO含量都有降低,但差異不顯著;狼毒組小鼠心臟、脾臟中的NO含量均顯著降低(P<0.05),其他組織中NO含量都有降低,但差異不顯著。說明試驗劑量的狼毒、棘豆能降低小鼠組織中NO的含量,但臨床上沒出現(xiàn)明顯的中毒癥狀和死亡。由于本次試驗對狼毒、棘豆的劑量方面未做進一步研究,究竟小鼠對狼毒、棘豆的耐受性有多大?家畜(牛、羊等)對狼毒、棘豆的適應量是多少?狼毒、棘豆能否作為家畜日常飼料?這些問題有待于以后的研究中探討。
[1]高新磊,韓冰,趙萌莉,等.瘋草及毒性成分研究進展[J].草業(yè)學報,2011,20(3):279-286.
[2]侯寬昭.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修訂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4-5.
[3]黃祖杰,周淑清.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狼毒[J].四川草原,1993(4):24-27.
[4]王敏,賈正平,馬駿,等.瑞香狼毒總黃酮提取物的抗腫瘤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8):603-605.
[5]劉文粢.狼毒大戟萜類和蒽類化合物的分離鑒定[J].中藥材,1992,20(7):351-353.
[6]劉耕陶.一氧化氮的研究前景[J].中華醫(yī)學雜志,1996,76(8):563-564.
[7]白杰,李彥東.一氧化氮生物學特性研究進展[J].中國商界,2009,5(174):154-155.
[8]王懷穎,張秋燕,肖鋒,等.一氧化氮與衰老的研究[J].醫(yī)學綜述,2005,11(4):302-305.
[9]孔德娟,陳永春,李恩,等.老年大鼠體內(nèi)NO、NOS、AGEs和SOD水平與衰老的關(guān)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9,19(3):175-176.
[10]崔旭,李文彬,張炳烈,等.D-半乳糖對神經(jīng)元和成纖維擬老化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1997,13(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