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所謂“第二落點”,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指新聞第一時間發(fā)布之后,尋找、挖掘新聞的更多內(nèi)涵和外延,使第一新聞事件更加豐滿,并增加可視性和信息量,更容易吸引更多的新聞觀眾。同樣,筆者以為,在課堂教學中,也要善于尋找“第二落點”,尋找、挖掘教學創(chuàng)新或出人意料的生長點,讓教學更加生動,更加飽滿,從而令學生從中收獲更豐富的語文成長。不妨以名師王文麗《二泉映月》一課的教學片段,談一談筆者的學習思考。
(文字投影第四自然段內(nèi)容。)
片段一:
師:請你們小聲讀一讀,看看當時是怎樣的情形?(學生自由讀書。)
師:(指名匯報)這一段當中講到了“月光似水”,講到了“靜影沉璧”,你是怎樣理解“月光似水”這個詞語的呢?
(師生交流討論理解“月光似水”“靜影沉璧”詞語的意思,感受月色的美好。)
片段二:
師:孩子們,你們想一想,無錫的惠山樹木蔥蘢、藤蘿搖曳。中秋之夜,月光似水,靜影沉璧,如果你就處在這樣的景色當中,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生:我感覺特別美。
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的心會非常靜寂。
師:你會擁有一顆恬靜的心。
生:我會把這番美景好好享受。
師:(聲調(diào)低沉)可是,我們感受到的這番美景、這份恬靜、這種享受,對于阿炳來說卻只能是夢境。因為他再也看不到了。這成了他一生的遺憾。所以這個時候,我請你走進阿炳的內(nèi)心,你想想,他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生:我覺得這樣的美景他再也看不到了,內(nèi)心里會非常痛苦。
師:于是,這個時候他想起了師傅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請你聯(lián)系前面的3個自然段想一想,師傅究竟跟他說過什么?他自己又經(jīng)歷了什么?
(生默讀前3個自然段,用筆標畫出相關(guān)的句子。)
師:(引導學生讀文解答后)他想起了師傅跟他說過的話,師傅到底跟他說過什么?
生:(讀相關(guān)句子)師傅說:“你年紀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會從二泉的流水中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
師:他還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他到底經(jīng)歷了些什么?
生:十多年過去了,師傅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
片段三:
師:阿炳到底經(jīng)歷了些什么呢?他所生活的時代和我們距離似乎太遙遠了。但是我們往往可以通過一個畫面,通過我們自己生活的一點積累,想像得到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請同學們看屏幕——(展示4幅圖畫,教師在樂曲聲中敘述)——可能是在某一個秋雨連綿的早晨,也可能是在一個雪花飄飄的黃昏,蹣跚前行的阿炳不小心撞倒了一個水果攤,受到兇惡店主的一番污辱,再加上貧困交加,使得阿炳最終臥倒在病床上……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請你拿出筆,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和對生活的感受,寫一寫你心目當中的阿炳經(jīng)歷了怎樣的坎坷。
(學生在音樂聲中靜靜地思考、動筆寫,教師巡視時間約為8分鐘。)
師:我看到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筆傾訴著自己的理解。我們請幾位同學做代表讀一讀自己用心寫就的文字。
(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反饋。)
生:貧困交加,阿炳最終病倒在床上,陪伴他的只有掛在墻上的那把二胡。
生:阿炳不小心碰倒了一個水果攤,老板揪住他讓他賠錢,可是阿炳沒有錢。老板一把搶走了他的二胡,還打阿炳。
生:老板向他怒吼:“你沒長眼睛啊!快給我撿起來,否則我打斷你的腿!”阿炳傷心地不停地摸索著把掉在地上的水果一個一個撿起來,雖然他看不到老板憤怒的兇狠的面貌,但是他的內(nèi)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師:他看不到老板憤怒的臉,內(nèi)心里充滿了恐懼和痛苦。你說,他摸索著撿起一個一個水果,我想,那不只是水果,他同時撿起的也是他的自尊哪!
(學生繼續(xù)交流,體驗阿炳艱難坎坷的經(jīng)歷。)
片段四:
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阿炳過的就是這樣凄涼辛酸的日子。當我們感受到月光似水、靜影沉璧是一種享受、一份恬靜的時候,而阿炳的內(nèi)心里卻涌動著這樣復雜的情感。請你自己再來練習讀這一段話。(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敘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表現(xiàn)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王老師帶領(lǐng)學生學習的是阿炳在歷經(jīng)人生不幸后,再次來到二泉邊,心潮起伏,思緒萬千的課文片段,為接下來阿炳情難自禁,拿起二胡,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創(chuàng)作出名曲《二泉映月》進行鋪墊。以上教學,王老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理解描寫月色的詞語,感知美好的環(huán)境;由學生對環(huán)境的內(nèi)心體會到阿炳的心情,尋找造成這樣心情的原因;回顧阿炳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內(nèi)心共鳴,從而能夠入心朗讀,情動辭發(fā)。圍繞這樣的教學思路,老師可以抓住課文語言展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理解,品味,感受中不斷加深對文本的內(nèi)蘊“把握”。這樣的教學是樸實的,也是踏實的,但王老師在教學中,結(jié)合課文對阿炳經(jīng)歷敘述過于籠統(tǒng),不夠感性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寫話,打造出課堂教學的“第二落點”,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深入思考的興趣和欲望,發(fā)展學生聯(lián)系生活想象,運用文字表達的語文能力,不僅在寫話交流中帶給學生高峰的學習體驗,形成課堂教學的情感高潮,也豐富了學生對阿炳人生的感性認識,為接下來文本學習的深入進行情感的積聚,在不斷喚醒中產(chǎn)生與人物命運強烈的共鳴。應該說,正是王老師把握住了課堂教學的“第二落點”,才令課堂教學如此精彩,讓語文學習過程如此生動。
尋找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二落點”,其實是讓教學在按部就班外,能夠突出重點,展現(xiàn)亮點,拒絕平淡,在富于變化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學過程中,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顯現(xiàn)語文學習的無限活力。這樣的“第二落點”,需要教者吃透教材,善于發(fā)現(xiàn)語言的“空白點”和“生成點”,也需要教者以深化學生語言實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圍繞文本主旨和學生學情,學會聚焦,學會取舍,獨具慧眼,別具一格,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生生命與語文學習的共同成長。擁有“第二落點”,教學方具個性和魅力。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