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翠英
關于修改反饋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這一課題,國外已做了大量的調查。而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對此問題的實證性調查和研究不多,所以在外語寫作教學中,有必要探索反饋在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作用。本次調查旨在探究針教師評改反饋,學生對不同反饋的態(tài)度以及學生修改作文的方式和特點,從而得到的一些作文教學的啟示。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略)
二、結果與討論
1. 學生原稿和修改稿的對比
根據學生的作文原稿和修改稿,筆者分析了各組之間的平均語言錯誤數和平均內容分,檢驗了教師反饋中糾錯的效果,分析了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何種反饋。從內容上,原作文語言錯誤從第1組到第5組得分別是7.2,7.3,7.5,7.8和8.3;改寫作文語言錯誤從第1組到第5組得分別是3.1,3.4,3.6,4.2和1.9;原作文內容從第1組到第5組得分別是3.8,3.7,3.7,3.6和3.9;改寫作文內容從第1組到第5組得分別是3.9,3.8,4.5,3.8和4.6;原作文平均分從第1組到第5組得分別是6.8,6.7,6.8,6.6和6.9;改寫作文平均分從第1組到第5組得分別是8.5,8.6,8.8,8.4和9.3。
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改(無論是語言反饋還是內容反饋)均是有效果的。改寫作文時,學生一般依賴教師提供的反饋,他們會對原稿做出全面思考和修改。1-4組不同的糾錯方法并沒有很大區(qū)別,只有第5組有差別,既評改語言,又評改內容,用符號標出語法錯誤的性質,就內容方面給出具體的評語,在二次改寫作文時,原作文中的錯誤基本避免了。
2. 學生對待反饋的態(tài)度
反饋的最終目的是發(fā)現原稿中的不足,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對作文加以改進,使之更通順和準確。這就決定反饋與修改緊密相連。根據傳統(tǒng)的語言技能組成部分,Ferris(1995)和Cohen & Cavalcanti(1998)均將寫作修改分為以下五個方面:語法、內容、結構、詞匯和構成法。筆者沿用以上的劃分方法,將導致修改的反饋進行同樣的劃分之后進行問卷調查。42%的學生希望老師給予語法反饋,24%的學生希望老師給予內容反饋,23%的學生希望老師給予結構反饋,只有6%和4%的學生希望老師給予詞匯和構成法的反饋。從以上的百分比可看出,學生在寫作中最重視語法。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語法正確與否通常被看成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壞的重要依據。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結構重要,是因為英文作文的結構和寫作模式。只有小部分學生希望老師給予詞匯和構成法的修改,是因為學生遇到生詞時,可以很容易查詞典和課本。
3. 學生處理反饋的策略
從請教教師、詢問同學、獨立思考、參考語法書和課本、翻閱筆記到僅僅根據評語進行修改,學生人數和百分比分別是18和31、11和19、6和10、9和16、7和11以及7和13。
這些數據分析表明超過三分之一的同學對于教師的評改反饋,會請教教師,說明中學生主要依賴老師解決學習上的問題。19%的學生選擇詢問同學,因為學生之間的更容易進行信息交互。16%的學生參考語法書或課本,因為學生對課本相當熟悉,他們會在課本中很容易地找到他們所需要的詞匯或句型,或相關的寫作模式。僅僅根據評語進行修改和翻閱筆記各有13%的學生。10%的學生喜歡獨立思考。
三、結論
從以上的實證研究結果,可見高中英語教師在寫作教學方面還有許多需要努力和改善的地方。教師要學會在整體地、動態(tài)地提高教師的評改有效性的反饋機制,把握有效的反饋方法,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把反饋原理用于指導教學,對學生來說,反饋信息可以強化正確,改正錯誤,找出差距,便于調整思維方式,改進學習方法;對于教師來說,反饋信息可以及時掌握教學效果,有利于調節(jié)教學活動,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