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作華
相傳諸葛亮作《便宜十六策》,其中《察疑篇》提到:“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蔞似瓜,愚者食之?!边@段話意思是說,許多東西非常相似,愚笨的人分不清真假,必然受騙上當(dāng)。
但是,真假一時難辨,決不意味著永不可辨,否則,就要陷入“不可知論”和“無是非論”。白居易有兩句詩:“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成團豈是珠?!蔽灧腔?,露非珠,真假終究可辨別。問題是要不斷提高我們鑒別真?zhèn)蔚哪芰Α?/p>
去偽存真,首先要有“疑似”精神,聽到任何一樁傳聞,看到任何一種可疑現(xiàn)象,都應(yīng)該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一番,既不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也不能偏聽偏信、囿于己見?!稇?zhàn)國策》中有一個“三人成虎”的寓言,熱鬧的集市上怎么會闖來老虎呢?一個人說“市有虎”,你不信;兩個人說“市有虎”,你開始動搖了;三個人都這么說,“寡人信之矣”!曾參號稱賢人,他的母親本來對他最了解,但“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別人接二連三地來說“曾參殺人了”,她竟然丟下織梭翻墻逃走了。其實,真相是:殺人者與她兒子同名,也叫“曾參”。唯他人之言是聽,而不躬親視事,是很容易受到蒙蔽的。
把真善美同假惡丑這些對立的東西作一番比較,是去偽存真的有效方法。魯迅在一篇雜文中提到,“比較是醫(yī)治受騙的好方子”。比如鄉(xiāng)下人常常把硫化銅誤認為金子,空口與他爭辯是無濟于事的。但是如果遇到一點真的金礦,只要用手掂一掂輕重,比較比較,他就會明白了。
去偽存真,不僅要有正確的邏輯加工的方法,更重要的還是要用實踐來檢驗真理。蘇軾《石鐘山記》,先從對石鐘山名的懷疑寫起?!端?jīng)注》作者酈道元認為石鐘山得名于“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唐代李渤曾做實地調(diào)查,“得雙石于潭上”,敲擊它們即發(fā)出宏亮清越的聲音,便“自以為得之矣”。蘇軾依據(jù)日常邏輯,對兩種說法均提出質(zhì)疑,并于月明之夜,乘小舟前去山中,發(fā)現(xiàn)兩山間“有大石當(dāng)中流”,大石“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終于把這個問題考察得一清二楚。一切結(jié)論產(chǎn)生于調(diào)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頭。要推翻前人的謬說,更需要有深入“虎穴”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