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曦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杭州浙江 310009)
糖尿病腎?。―N)是糖尿?。―M)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根據WHO數據統(tǒng)計,預計到2030年,全球DM患者將達到3.7億,其中25%~40%的患者將在20~25年內進展為終末期腎?。‥SRD)[1]。DN發(fā)病機制復雜,除與遺傳背景有關外,還與高血糖、高血壓、脂代謝紊亂以及某些細胞因子關系密切。研究顯示,患者處于DN的早期時,通過有效的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可以明顯的阻止病情進展[2]。因此,課題選取早期的DN患者進行相關性研究:從血糖、血壓、血脂,以及血漿TGF-β、ET水平這4個角度,觀察痰濕證DN患者與非痰濕證DN患者、DM無血管病變患者之間的區(qū)別,研究這些因素在DM進展至DN中的作用,以及與中醫(yī)痰濕辨證的相關性。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來均來自2011.12-2013.2期間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病人。早期DN患者診斷標準參照希氏內科學分期:尿微量白蛋白達 20~200μg/min 或 30~300mg/24h,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原因。DM患者的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
參照1992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yè)委員會第三次大會通過的《消渴病中醫(y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參考標準》和1987年天津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科腎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腎衰中醫(yī)辨證分型診斷專題討論會通過的標準,以及鄭筱萸主編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主要條件:①肥胖;②舌苔膩;③脈滑。次要條件:①眩暈,嗜睡;②頭身困重;③四肢倦??;④胸脘腹脹;⑤渴不欲飲;⑥納呆嘔惡;⑦大便干燥或溏。凡具備主要條件2項;肥胖或舌苔膩加次要條件1項;或脈滑加次要條件3項,診斷成立。
DN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共95例,男61例,女34例,年齡31~70歲,糖尿病病程0~20年。對DN組進行中醫(yī)辨證分析,根據是否存在“痰濕”病機再分成2組:痰濕證組49例,男34例,女15例,年齡31~69歲,糖尿病病程0~20年;非痰濕證組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31~70歲,糖尿病病程0~20年。DM組: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的患者,共50例,其中男28例,女 22例,年齡 22~70歲,糖尿病病程0~17年。不同組別中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4.1 記錄指標
糖尿病病程:取第1次診斷為糖尿病的月份至收集病例月份止;血壓分級:以患者入院后的最高血壓值為標準。血壓水平分層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05年6月發(fā)表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1.4.2 血液標本采集及處理
研究對象在檢測前1周內未服用糖皮質激素等影響神經、內分泌功能的藥物。抽血前1天晚8時后不再進食,均于上午6時空腹抽取肘靜脈血6mL,分兩部分:一部分用于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另一部分置于離心機中,3000r/min離心10min;吸取上層血漿,放入-20℃低溫冰箱中保存,檢測前,現將樣本復溫,檢測生長轉換因子(TGF-β)、內皮素(ET)。
1.4.3 指標檢測
HbA1c測定采用高壓液相法;FPG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脂(TG、TC)測定采用酶法;TGF-β、ET采用ELISA法,方法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計量單位:ng/L。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根據觀察指標和數據的不同,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等級資料采用和秩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DN痰濕證組與非痰濕證組之間HbA1c水平無明顯差異,但相較于DM組都有明顯增高,見表1。
表1 3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DN痰濕組較非痰濕組,血壓控制不佳的情況更普遍,見表2。
表2 3組患者血壓情況比較
DN痰濕組較非痰濕組,甘油三酯(TG)水平普遍升高;以上2組較DM無血管病變患者,膽固醇(TC)水平顯著增高,見表3。
表3 3組患者血脂代謝情況比較
DN痰濕組較非痰濕組,內皮素(ET)水平普遍升高;以上2組較DM無血管病變患者,ET、生長轉化因子(TGF-β)水平顯著增高,見表4。
表4 3組患者中TGF-β、ET水平比較
DN屬于消渴病繼發(fā)的“尿濁”、“腎勞”、“溺毒”等,中醫(yī)尚無統(tǒng)一的病機認識,呂仁和教授所提出的腎絡“微型癥瘕”假說為主流之一[3]:消渴病治不得法,傷陰耗氣,瘀血、痰濕、濕濁互相膠結,形成“微型癥瘕”,聚于腎絡,使腎體受損,出現尿濁(蛋白尿)、水腫等癥狀。其中,瘀血與DN關系明確,所謂“久病必瘀、久病及腎”,瘀血之證貫穿DN始末[4];濕濁側重于“濁”,主要指濁陰和溺濁,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尿素氮、肌酐,更常見于DN的臨床期、晚期;考慮到本課題選取DN早期的患者進行研究,因此,主要針對痰濕這一標證進行研究,翼以增強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科學性和可重復性。
痰濕內生,阻滯氣機,津液不能正?;?,則陰液不足,燥熱自生,或者痰濕日久化熱,痰熱內阻則三消之癥始見,臨床表現為血糖升高。表1提示:痰濕證組HbA1c、FPG水平較非痰濕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DN人群,痰濕證與高血糖關系并不密切??紤]原因是雖然痰濕之人胰島素抵抗(IR)現象明顯,但DN患者的血糖水平較DM無血管病變患者明顯增高,原因除與痰濕有關之外,也與瘀血、濕濁等因素相關,因而由痰濕這一單因素所致的高血糖作用被削弱了。
97版《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中將高血壓的中醫(yī)病名對應為“風?!?。所謂“無痰不作?!保禎駜韧?,阻滯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濁上蒙清竅,出現眩暈耳鳴、頭脹痛、欲仆掉搖等高血壓癥狀。根據表2提示:DN非痰濕證患者,血壓控制不佳的情況在痰濕證人群中更加普遍,與中醫(yī)理論相一致。
現代中醫(yī)理論認為,“高血脂為血中之痰濁”,血脂升高當可視為血中之痰濁的微觀顯現。這與痰濕之人多存在IR,機體往往代償性的出現高胰島素血癥,后者易導致血脂代謝異常有關。表3提示:對比DN非痰濕證患者,脂代謝異常的情況在痰濕證人群中更加普遍,說明在DN人群中,痰濕證與血脂代謝異常密切相關,認為TG水平或可作為DN痰濕證的參考指標。
生長轉換因子β(TGF-β)在DN的發(fā)病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5]。高血糖刺激TGF-β的表達,升高的TGF-β主要通過Smads、MAPK這兩個信號傳導途徑,增加腎小球系膜細胞、腎小球上皮細胞、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外基質蛋白分子的合成,從多個途徑導致腎小球硬化。內皮素(ET)是迄今所知最強的縮血管物質。已證實腎臟受損后,ET通過旁分泌和自分泌發(fā)揮作用,致腎小球毛細血管收縮,致腎小球毛細血管內壓升高[6]。表4提示:DN組(含痰濕組與非痰濕組)TGF-β和ET水平較DM無血管病變組增高,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這兩項因子在DN發(fā)病中的作用突出。
現代中醫(yī)理論認為,TGF-β、ET是高血壓的西醫(yī)病因,而痰濕是高血壓的中醫(yī)病因,或可以高血壓為樞紐,將兩者聯系起來,近年來的諸多中醫(yī)現代化研究也都把目光聚焦于此[7]。本課題結果提示:痰濕組ET水平較非痰濕組明顯增高,而兩組TGF-β水平無明顯差異。說明在DN人群中,痰濕證與ET水平密切相關,認為ET水平的高低或可作為DN痰濕證的一項參考指標??紤]到ET在DN與DM人群中的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其在DN發(fā)病中的作用突出,因而認為,ET或是判斷痰濕證的理想且較特異的客觀指標,更利于診療效果的觀察。
[1]Wenying Y,Juming L,Jianping W,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1090-1101.
[2]Hodgkinson AD,Millward BA,Demaine AG.Polymorphism of the glucose transporter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diadetic nephropathy[J].Kidney Int,2001,59(3):985-989.
[3]何澤,南征.糖尿病腎病“毒損腎絡”中醫(yī)病機假說探討[J].醫(yī)藥世界,2006(9):11-12.
[4]卞摘,李敬林,董天寶.從瘀論治糖尿病腎病[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10):1266-1267.
[5]Cosenzi A,Bernobich E,Tervisan R,et al.Nephrop rotective effect of bosentan in diabetic rates[J].JCardiovasc Pharmacol,2003,42(15):752-756.
[6]Bruno CM,Meli S,Marcinno M,et al.Plasma endothelin-1 levels and album in excretion rate in normotensive,microalbuminuric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2002,16(2):114-117.
[7]鄭國靜,常瑜,程益春.糖尿病腎病的中醫(yī)治療思路和方法[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4,26(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