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作佼 鄭 華 鄭大為 李冬梅 于 艷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性病科,吉林 長春 3002)
硬腫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少見皮膚病,臨床上以頸后部、背部皮膚腫脹、硬韌為特點,部分患者合并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1.1 一般資料 16例患者中男15例,女1例;平均發(fā)病年齡56歲,其中60歲以上4例,60歲以下12例,42~69歲;病史2個月~6年,平均3.1年,其中患病2年以上14例,2年以下2例;16例患者均無明確誘發(fā)因素,無明顯前驅癥狀。
1.2 臨床表現(xiàn) 所有患者的皮損形態(tài)均表現(xiàn)為始于頸后部、背部的彌漫性紅斑、腫脹,非指凹性,硬韌,邊界不清,表面失去正常的皮膚皺紋,皮溫低于正常皮膚,掐起困難;一般無轉頭、低頭等頸部功能的受限;16例患者中僅3例患者有自覺癥狀,其中1例表現(xiàn)為皮損部位瘙癢,1例自覺皮膚發(fā)硬,伴緊縮感,1例患者皮損累及四肢、肩胛、舌,表現(xiàn)為四肢皮膚硬韌,伴緊縮感,舌發(fā)硬,但未影響吞咽及發(fā)音功能;其中2例患者皮膚肥厚,毛孔粗大,外觀呈現(xiàn)橘皮樣改變。
1.3 合并疾病 16例患者中9例伴有糖尿病,男8例,女1例。9例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病史6個月~7年,平均4.2年;口服降糖藥治療4例,使用胰島素治療5例。1例男性患者伴有皮膚瘙癢癥。
1.4 實驗室檢查 糖尿病的程度,按空腹血糖<7.8 mmol/L為輕度者5例,7.8~11 mmol/L為中度者3例,11 mmol/L以上為重度者1例。尿糖陽性者2例。
1.5 病理檢查 16例患者行病理學檢查,蘇木素伊紅(HE)染色結果顯示表皮大致正常,有時表皮突消失,真皮明顯增厚,膠原纖維增生,膠原束間隔增寬。對其中11例行阿新藍染色,均為陽性,表現(xiàn)為膠原纖維間藍染黏蛋白沉積(如圖1,2),其余5例未行阿新藍染色。
1.6 治療及預后 16例患者中,11例給予薄芝糖肽治療,其中5例效果較好,用藥2個月后,背部皮膚出現(xiàn)輕度色素沉著,皮紋明顯,腫脹發(fā)硬部位面積縮小、變軟、皮溫升高。4例患者皮損部分改善,皮膚稍軟化。2例患者連續(xù)用藥2個月,皮損無明顯變化,未再繼續(xù)治療。其余5例未給予治療,其中1例患者患病4年后,病情緩解。
圖1 組織病理(HE×100)
圖2 阿新藍染色(×100)
硬腫病較為少見,病因未明。曾有學者提出本病是淋巴管炎癥性阻塞、周圍神經(jīng)或腦垂體功能性疾病,也曾提出是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本病分為三型,Ⅰ型常繼發(fā)于急性感染后,起病快,皮損常于數(shù)月后消退;Ⅱ型無明確的誘發(fā)因素,起病隱匿,病情緩慢,多伴發(fā)副球蛋白血癥、多發(fā)性骨髓瘤、類風濕關節(jié)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Ⅲ型合并有糖尿病,又稱糖尿病性硬腫病,多為男性,多不能自行緩解〔1〕。本組患者中9例伴有2型糖尿病,說明該病與糖尿病的發(fā)病關系密切,均無明確誘發(fā)因素,無副球蛋白血癥、多發(fā)性骨髓瘤、類風濕關節(jié)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并發(fā)癥。
硬腫病在糖尿病患者的并發(fā)率為2.5% ~14%〔2〕。多累及病程長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長,頑固難治,且起病隱匿,不易發(fā)現(xiàn)。隨訪發(fā)現(xiàn)9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中,3例患者血糖控制平穩(wěn),6例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因樣本量小,血糖控制是否平穩(wěn)與此病的發(fā)生有無明顯關系還需進一步考證。但有文獻〔3〕證明糖尿病性硬腫病患者控制血糖非常關鍵。當糖尿病患者,尤其中年及以上男性患者,出現(xiàn)頸背部或其他部位皮膚非指凹性腫脹、硬韌時,應考慮糖尿病性硬腫病的可能。
硬腫病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紅斑、硬韌、腫脹,一般由頸后部或肩部開始,逐漸波及背部、前胸、上臂近端,少數(shù)病人可延至臀部、腹部及大腿,一般四肢遠端很輕,幾乎不累及手足。腫脹為非指凹性,硬韌有光澤,常描述為成蠟狀、僵硬狀、板狀、軟骨樣、面團狀或木質狀等。皮膚多不能捏起,邊界不清,表面失去正常的皮膚皺紋,部分皮損呈橘皮樣改變。但無皮膚萎縮、色素沉著及毛發(fā)脫落等現(xiàn)象。極少數(shù)病人有心包、胸膜及腹膜滲出,出現(xiàn)心悸、氣短和呼吸困難。累及食管,可造成吞咽困難。累及眼睛可引起眼球凸出、眼瞼水腫及顯著的球結膜水腫〔4〕,還可累及心肌,出現(xiàn)有心動過速、心電圖異常;還可累及骨骼肌、雙腮腺、肝、脾等,出現(xiàn)系統(tǒng)損害。因此病多并發(fā)有系統(tǒng)性疾病,應定期復查,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可能合并疾病。
硬腫病病理表現(xiàn)為表皮大致正常或輕度變薄,附屬器正常,真皮明顯增厚,膠原纖維增生,膠原束間隔增寬。阿新藍染色陽性,可見膠原纖維間藍染黏蛋白沉積。因甲醛能移除酸性黏多糖,病史長者膠原更換已經(jīng)處于穩(wěn)定期,阿新藍染色可以呈陰性。此病多誤診為硬皮病,應與硬皮病鑒別。硬皮病病理表現(xiàn)主要為表皮萎縮、毛囊、皮脂腺、汗腺的萎縮、消失,膠原纖維增生。硬皮病進展階段也可出現(xiàn)阿新藍染色陽性。因此診斷硬腫病應主要根據(jù)病史、臨床特點、病理檢查無附屬器損害、膠原束間隔的存在。阿新藍染色可以作為硬腫病診斷的輔助檢查,不能作為鑒別硬皮病與硬腫病的主要依據(jù)〔5〕。
薄芝糖肽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對機體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等均有促進作用,此外還有降低血糖等作用〔6〕。硬腫病可能為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可應用薄芝糖肽進行治療。本病目前無特效治療手段。報道的療法有內用糖皮質激素、雌激素、垂體激素、中藥等,但無肯定效果。近年來有報道應用長波紫外線(PUVA)、中波紫外線(PUVB)治療硬腫病,可見明顯效果,但長期治療的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7,8〕。
1 趙 辯.臨床皮膚病學〔M〕.第4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11-2.
2 趙 辯.臨床皮膚病學〔M〕.第4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53.
3 郭 剛,陸春玲.成人硬腫病31例臨床分析〔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7;36(11):695-6.
4 Loannidou DI,Krasagakis K,Stefanidou MP,et al.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 presenting as periorbital edema:a diagnostic challenge〔J〕.J Am Acad Dermatol,2005;52(2):41-4.
5 杜 偉,孫秋寧,苑 勰,等.硬腫病的臨床和組織病理特點〔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9;31(1):42-4.
6 孫仁山,陳曉紅,李文維,等.薄芝糖肽的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8):2101-2.
7 Eberlein-Konig B,Vogel M,Katzer K,et al.Successful UVA1 phototherapy in a patient with scleredema adultorum〔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5;19(2):203-4.
8 肖 汀,徐宏慧,李 波,等.窄波UVB治療成人硬腫病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5;21(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