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譚豪
“圣戰(zhàn)者”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中東,可如今,它與歐洲的關系卻是如此的緊密,甚至有人講,歐洲已經成為“圣戰(zhàn)勞務”輸出大洲。其中緣由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最殘忍的人是“自己人”
自2011年初敘利亞內戰(zhàn)爆發(fā)后,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瑞典等歐洲國家陸續(xù)有穆斯林青年出境參與該國戰(zhàn)事,但人數相對較少,影響相對較小。今年6月底,“伊斯蘭國”領袖巴格達迪自稱 “哈里發(fā)”,宣布“建國”,并宣稱自身對于“整個穆斯林世界”(包括歷史上阿拉伯帝國曾統(tǒng)治地區(qū))擁有權威地位后,情勢發(fā)生了急劇變化。此前,歐盟反恐協(xié)調員德凱爾肖夫估計,奔赴世界各地參加“圣戰(zhàn)”的歐洲人已逾2000,其中約500人加入在敘利亞的“基地”組織。僅僅三個月后,德凱爾肖夫難掩焦慮地表示,單是從歐洲前往敘利亞和伊拉克參加“伊斯蘭戰(zhàn)斗”的人數就已超3000,其中法、英、比三國分別達900、500和200多人,有的國家近八個月來出境“圣戰(zhàn)”的人數增幅高過70%。從人員結構看,除了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外,女性比例也不斷增大:相當數量的歐洲女性被所謂“圣戰(zhàn)解放”概念吸引,自愿前往伊拉克、敘利亞參與“性圣戰(zhàn)”,僅法國就有上百人。
更令人擔憂的是,“伊斯蘭國”及其他極端組織也如法炮制西方前宗主國們“以夷制夷”之法,將大量歐洲籍“戰(zhàn)士”又遣送回家鄉(xiāng)制造恐怖或執(zhí)行其他破壞、宣傳等任務,其中比利時籍赴敘“圣戰(zhàn)者”回國率高達九成。5月24日,在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槍殺四人的法國男子奈穆什成為“將恐怖襲擊帶回家的第一人”,此后恐襲、綁架及斬殺人質等一批已遂或未遂事件接踵而來。英、法、德等多國領導人遭到本國“圣戰(zhàn)者”的死亡威脅。10月22日,加拿大國會大樓遭“伊斯蘭國”恐怖分子闖入,逼得哈珀總理一度躲入壁櫥,也讓高調打擊“伊斯蘭國”的歐洲驚出一身冷汗——近來僅比利時就已發(fā)現數起針對歐盟總部等要地的恐襲陰謀,今后歐洲“維穩(wěn)”壓力無疑將進一步升高。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強調:“打擊‘伊斯蘭國也須涵蓋歐洲各國?!睔W盟國家從政府到媒體再到普通民眾則一片驚呼:我們從未在一個如此近距離、如此易接觸的環(huán)境下,面對如此大規(guī)模的“圣戰(zhàn)”組織。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這些最殘忍的人恰恰是“自己人”。
目前,歐洲各國紛紛繃緊神經,以備不虞。英國提控至少50名從敘歸來的公民,并準備進一步制止在國外參與恐怖活動的純英國公民短期內返國,對持雙重國籍者則剝奪其英國國籍。法國早已將反恐級別提升至僅次于最高級的“紅色加強”,日前又決定進一步強化反恐措施,動員“所有的保安和武裝力量”保衛(wèi)法國,包括賦予警方更大權力,如無須事先申請庭令,就可制止公民出國“圣戰(zhàn)”。德國宣布禁止“伊斯蘭國”組織在德一切活動,并高調審判一名潛回境內后被捕的德籍“伊斯蘭國”恐怖分子。西班牙、荷蘭、丹麥等八國聯名提議歐盟盡快修改邊防管制條例、加強邊境管制規(guī)定,以阻止在敘、伊參戰(zhàn)的歐洲公民回國。歐盟本屆輪值主席國意大利則呼吁各國加強針對“伊斯蘭國”的情報合作。
“自己人”,怎么會成了最殘忍的人?
歷史上:“東方”與“西方”的沖突
眾所周知,歐洲文明主要源頭之一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而今天歐洲各國的穆斯林主要來自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移民及其后裔。盡管已歷數代,但其仍自視及被視為“客居者”,與歐洲“土著”民族不僅沒有“天然親近感”,還傳承下來歷史疤痕。缺乏“傳統(tǒng)友誼”也使得當代穆斯林融入工程存在“先天不足”。
首先是宗教沖突?;浇毯鸵了固m教有著諸多差異甚至是根本分歧。比如,到13世紀左右,基督教已培養(yǎng)出一批邏輯論證和口頭辯論能力俱佳的方濟各會修士。他們在與穆斯林的辯論中發(fā)現,穆斯林既不進行任何反駁,又拒絕皈依基督教,這令修士們異常沮喪,遂認為包括穆斯林在內的“東方他者”對歐洲基督徒的理性思維不感興趣、無動于衷,是“冷漠的、不適合理性論爭的非理性人群”;對待他們就應使用強權和暴力,強迫其接受基督教,安靜地聆聽布道。如此,兩教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鴻溝日益加寬加深,以至于英國詩人吉卜林感慨:“西方是西方,東方是東方,它們永遠不能共敘一堂?!?/p>
談不攏的結果自然是打??v觀歐洲、西亞北非及東南亞歷史,穆斯林與基督徒兩類政權之間的沖突無疑是一條永恒的主線。在近代以前,占據上風的大多是穆斯林。632年阿拉伯帝國崛起后,不遺余力地擴張,作為近鄰的歐洲不可避免地成為其垂涎之物。盡管阿拉伯人三次在東歐大舉進攻拜占庭帝國未果,但在西線,阿拉伯人將拜占庭的勢力完全趕出北非,拿下從突尼斯到摩洛哥的廣袤土地,并跨越直布羅陀海峽進入歐洲西部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甚至攻入今天的法國境內。穆斯林在伊比利亞的統(tǒng)治維持了數個世紀之久,直到1492年才被完全逐出歐洲。11~13世紀,基督教世界趁阿拉伯人內亂紛爭之時發(fā)動反攻,接連八次發(fā)動十字軍東征,陸續(xù)占領近東、中東部分區(qū)域。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隨即興起并滅亡拜占庭帝國,在15~19世紀再成歐洲人的夢魘,攻取東南歐大片土地,兩度兵臨維也納城下;同時封鎖絲路貿易,迫使歐洲人踏上尋找新航線之路?!拔拿鳑_突論”的始作俑者亨廷頓就曾談及,伊斯蘭文明是惟一使西方的存在受到過威脅的文明。
但近代以來,隨著歐洲工業(yè)文明崛起并成為全球霸主,雙方力量對比迅速倒向歐洲。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等殖民列強挨個拿著地球儀圈地,成為大批穆斯林國家的宗主國,甚至迫使當地民眾改信耶穌,給伊斯蘭諸民族帶來不可磨滅的痛苦記憶。列強還不顧中東原本的民族、宗教等文化傳統(tǒng),人為劃分行政區(qū)域,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等諸多穆斯林國家埋下一干地緣政治地雷,之后果然一一被踩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浪潮風起云涌,伊斯蘭世界紛紛獨立建國,但不久又在中東戰(zhàn)爭中屢敗于西方支持的以色列,至今仍未擺脫歐風美雨的籠罩,并一次次在地緣政治中被調動、被平衡。
現實中:異夢的“同床者”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重創(chuàng)的歐洲滿目瘡痍,卻無人力和財力重建。馬歇爾計劃解決了后一道難題,前者如之奈何?須知,僅是遭戰(zhàn)爭破壞相對較輕的英國,每年即有14萬勞動力缺口,更遑論淪為主戰(zhàn)場的歐陸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