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崗
?
不同瞄準點訓練對籃球罰球命中率影響的實驗研究
劉 崗1
(河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 河南 洛陽 471023)
運用實驗法,對罰球時選擇不同瞄準點訓練后命中率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經過分組訓練,有確定瞄準點的實驗組訓練后罰球命中率具有顯著提高,而沒有確定瞄準點的實驗組訓練后命中率提高不明顯。其中,以籃圈后沿為瞄準點的實驗組訓練后罰球命中率提高最大,而以籃圈前沿為瞄準點的實驗組命中率提高次之,選擇籃圈中心和沒有固定瞄準點的對照組訓練后罰球命中率增加不明顯。
罰球;瞄準點;命中率;實驗
影響投籃命中率的因素很多,從持球動作到投籃時的出手力量、速度、角度、球的飛行弧線、投籃時的心理素質等眾多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和細節(jié)都將對最后的投籃命中產生影響。在眾多影響因素中,投籃瞄準點的選擇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指標。正因為此,一些研究者開始從直接命中瞄準點的選擇上研究如何提高投籃命中率。目前的研究是將投籃直接命中的瞄準點分為籃圈前沿中點和后沿中點兩種情況[6]。通過專家訪談和課堂調查發(fā)現(xiàn),在實際應用中,籃圈前沿、中心和后沿都可以作為罰球直接命中的瞄準點,但究竟選擇哪種瞄準點進行練習后罰球命中率提升最快還有待研究。本研究從體育學院籃球專項班的罰球訓練中選取不同瞄準點進行實驗研究,以期找出罰球時的最佳瞄準點,從而完善學生的罰球技術,提高罰球教學與訓練的效果,并為高校體育院系學生罰球技術的教學與訓練提供參考。
河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2012級和2011級籃球專項班男生共40名。
1.2.1測試指標
每人在罰球線使用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進行罰球,共罰球30次,分3組完成,每組10個球,記錄命中次數(shù)。
1.2.2實驗對象的選擇
選取河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2011級和2012級籃球專項班所有男生53名,每人按照測試指標進行測試,記錄測試結果,利用卡方檢驗篩選出投籃命中率在同一水平上(P>0.05)的40人,并將其分成4個組,每組10人。該40人作為本研究的實驗對象,其中2011級22人,2012級18人。
1.2.3 實驗分組
將這4個組隨機分成3個實驗組:甲組、乙組、丙組和一個對照組:丁組。其中,實驗組甲組要求罰球瞄準點為籃圈前沿距投籃者最近的點,乙組要求罰球瞄準點為籃圈后沿距投籃者最近的點,丙組要求罰球瞄準點為籃圈中心距投籃者最近的點。對照組丁組不作要求,按照平時習慣進行投籃。
1.2.4實驗時間
2013年4月1日~5月26日,共8周,每周二、周五下午各訓練1次,每次10min。
1.2.5實驗方法
采用組間、比較設計實驗。對照組按照教學大綱以正常步驟、要求進行教學。實驗組在正常教學的基礎上引入不同瞄準點的罰球訓練,4個組的授課教師相同,練習強度相同。要求4個組的學生在每次課的結束前10分鐘進行強化練習:由專人負責語言暗示,要求他們在罰球線進行投籃練習,規(guī)定他們在投籃時采用單手肩上投籃,且必須瞄準各組對應規(guī)定的籃圈前沿(甲組)、籃圈后沿(乙組)、籃圈中心(丙組)、正常投籃(丁組)。
經過8周16次共160分鐘的專門訓練,甲組、乙組、丙組和丁組于2013年6月4日進行最終的測試。
測試指標與實驗前測指標相同,即每人在罰球線使用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進行罰球,共罰球30次,分3組完成,每組10個球,記錄命中次數(shù)。各組實驗前后罰球命中統(tǒng)計數(shù)見表1~表4。
表1 甲組實驗前后罰球命中率對比表
人數(shù) 組均命中率 差值 P值 實驗前 10 46.3% 9.7% 5.61 0.018*實驗后 10 56%
注:*表示兩組命中率對比具有差異性,**表示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下同)
表2 乙組實驗前后罰球命中率對比表
人數(shù) 組均命中率 差值 P值 實驗前 10 44.3% 14.4% 12.34 0.000**實驗后 10 58.7%
表3 丙組實驗前后罰球命中率對比表
人數(shù) 組均命中率 差值 P值 實驗前 10 48% 5.3% 2.41 0.121實驗后 10 53.3%
表4 丁組實驗前后罰球命中率對比表
人數(shù) 組均命中率 差值 P值 實驗前 10 44% 3.3% 1.13 0.287 實驗后 10 47.3%
使用卡方檢驗的方法對運動員投籃命中次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從4個組(表1-表4)實驗前后的命中率對比可以看出,經過針對性訓練,4個組的罰球命中率均有提高,但提高程度不同,其中差值最大的是瞄準點為籃圈后沿的實驗組(乙組),實驗后罰球命中率提高了14.4個百分點;其次是籃圈前沿組(甲組),提高幅度為9.7個百分點;選擇籃圈中心為瞄準點的實驗組罰球命中率提高了5.3個百分點(丙組),而罰球時沒有要求特定瞄準點的實驗組(丁組)訓練后罰球命中率提升最少,只有3.3個百分點。從統(tǒng)計學上分析,在有固定瞄準點的三個實驗組中,瞄準點為籃圈前沿(甲組)和瞄準點為籃圈后沿(乙組)實驗前后命中率都有顯著性差異(P<0.01),尤其是瞄準點為籃圈后沿(乙組)的組經過16周訓練后,罰球命中率與實驗前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1),命中率提高了14.4個百分點,達到58.7%,而瞄準點為籃圈前沿(甲組)實驗前后命中率也有差異性(P<0.05),16周訓練周命中率提高了9.7個百分點,達到56%。在以籃圈中心為瞄準點(丙組)進行針對性訓練后,雖然命中率提高了5.3個百分點,達到53.3%,但從統(tǒng)計學上來看,訓練前后命中率沒有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而實驗組丁組,作為對照組,在訓練時沒有指定瞄準點,經過16周的訓練,命中率也有提高,從訓練前的44%提升到47.3%,但在統(tǒng)計學上沒有出現(xiàn)差異性(P>0.05)。
上述實驗結果說明,專門性的訓練對于提高大學生罰球命中率具有促進作用。其中,在有固定瞄準點的情況下,針對性訓練后罰球命中率具有顯著性提升(甲組和乙組);以籃圈中心為瞄準點進行訓練后罰球命中率提高不明顯(丙組),這是因為籃圈中心沒有任何標志物,只能憑借投籃者的感覺和經驗進行瞄準,操作起來比較困難,故以此為瞄準點的投籃命中率短期內提高不明顯,這也從反面印證了瞄準點的選擇是需要實物作為標志的;最后,沒有任何要求的罰球實驗會使學生練習積極性與注意力下降,命中率提高不明顯,丁組的結果就是一個證明。
為了進一步找出甲組、乙組、丙組和丁組實驗后罰球命中率有無差異,需要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完全隨機設計的多個樣本均數(shù)間的比較,其統(tǒng)計推斷是推斷各樣本所代表的各總體均數(shù)是否相等,因其不考慮個體差異的影響,僅涉及一個處理因素,但可以有兩個或多個水平,所以亦稱單因素實驗設計。
經過計算,4個組的方差齊性檢驗結果為sig.=0.739>0.05,可接受方差齊性的假設。表5是4個實驗組實驗后罰球命中率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4個組實驗后罰球命中率具有差異性。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LSD法),則可以找出各組間的差異。從表6的多重比較中可以看出,實驗后甲組、乙組、丙組罰球命中率沒有差異(P>0.05),可視為同一水平,但與丁組相比,3個組命中率得到進一步區(qū)分。具體為:實驗后甲組和乙組命中率都與丁組出現(xiàn)差異性(P<0.05),尤其是乙組和丁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說明乙組實驗后命中率提高比甲組更大,而丙組實驗后命中率與丁組沒有出現(xiàn)差異性(P>0.05),說明實驗后命中率提高效果相同。也即以籃圈后沿為瞄準點的實驗組訓練后命中率高于以籃圈前沿為瞄準點的實驗組,而以籃圈中心為瞄準點的實驗組訓練后和沒有瞄準點的實驗組訓練后命中率提高相同。
表5 實驗后各組成績單因素方差分析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T值 組間方差 78.20 3 26.067 4.659 0.007**組內方差 201.40 36 5.594 方差總和 279.60 39
表6 實驗前后各組成績均數(shù)的多重比較(LSD)
甲組 乙組 丙組 丁組 甲組 0.058 0.063 0.017*乙組 0.058 0.134 0.002**丙組 0.063 0.134 0.093丁組 0.017* 0.002** 0.093
上述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罰球練習時,增加了瞄準的要求后,選擇籃圈后沿為瞄準點命中率提高幅度高于選擇籃圈前沿為瞄準點的,這可以從投籃力量和球的飛行路線進行解釋。由于投籃出手后球是后旋飛行,如果瞄準點為籃圈前沿,根據(jù)球體在空中的飛行軌跡和球體觸籃的關系,可能有3種情況:(1)如果用力過小,球沒有觸及籃圈前沿則不會中籃;(2)球可能正好碰到籃圈前沿上,那么由于后旋,球會彈回到球籃前面,也沒有命中;(3)球的力量較大,超過籃圈前沿,投到籃圈中心或后沿彈回籃圈命中,因此瞄準籃圈前沿的命中率理論值為33.3%。而瞄準點為籃圈后沿時,也有3種情況:(1)用力較小,球沒有觸及后沿,而是投到了籃圈中心,則投籃命中。(2)如果球正好投到了籃圈后沿,由于球的后旋,可以將球彈回到籃圈里面,投籃命中;(3)如果力量特大(或特?。?,離籃圈后沿太遠(或太近)則不能命中。所以,瞄準點為籃圈后沿時罰球命中率理論值為66.7%??傊?,結合實驗以及理論分析,罰球直接命中時選擇籃圈后沿距離投籃者最近的點是最佳瞄準點。
3.1 罰球直接命中時需要一個固定的瞄準點,通過確定瞄準點的罰球練習,罰球命中率可以明顯提高。
3.2 罰球瞄準點的選擇通常有籃圈前沿距投籃者最近的點、籃圈中心距投籃者最近的點和籃圈后沿距投籃者最近的點。其中,罰球時選擇籃圈后沿為瞄準點進行練習命中率提高幅度高于選擇籃圈前沿和籃圈中心為瞄準點的實驗組。
3.3 選擇籃圈中心為瞄準點的實驗組和不做任何要求的對照組實驗后罰球命中率增加不明顯。
[1] 鐘添發(fā).籃球大詞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21.
[2] 王家宏.球類運動――籃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6.
[3] 郭永波.籃球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43.
[4] 孫民治.球類運動――籃球(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6-127.
[5] 高鶚,李峨恒.現(xiàn)代籃球[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222.
[6] 李同彥.確定直接命中投籃瞄準點在籃球教學中的實驗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2,18(1):99-10.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Aiming Point on the Free Throw Percentage
LIU Gang
(PE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a comparis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etween the free throw percentage with different aiming points and the free throw percentage without aiming poi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latter supers the former significantly.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free throw percentage with the basketball along as the aiming point is most increased, while that with the rim edge as the aiming point is less increased and those with the ring center as the aiming point and without aiming point are scarcely improved.
free throws; aiming point; free throw percentage ;experimental
劉崗 (1980-),男,河南南陽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體育賽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