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光勇,李天珍
(1.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2.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3)
慣習與場域:中國足球困局的文化社會學思考
翟光勇1,2,李天珍2
(1.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2.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3)
運用布迪厄實踐理論框架,嘗試從文化社會學視角思考中國足球困局的深層次原因。研究認為,中國足球的問題不僅是其自身場域內責權界定不清和關系處理不當所致,同樣是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慣習、其他社會場域的影響及中國足球乃至體育自身“資本”的相對有限性等諸多因素共同形塑的產物。
慣習;場域;中國足球;文化社會學
長期以來,有關中國足球落后原因的探討見仁見智,其中較常見觀點認為“普及程度不高,職業(yè)聯(lián)賽水平低,足球管理層的軟弱無力,是制約中國足球發(fā)展的三大瓶頸?!盵1]客觀地說,類似歸納確實道出中國足球存在問題的主要表征,但這其實還是一種就足球論足球、將中國足球問題與整個國家、社會的大環(huán)境割裂開來的簡單解讀。有關中國足球議題的探討理應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與文化的語境之中——一種文化社會學的審讀。
皮埃爾·布迪厄是法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思想大師之一,他早期深受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創(chuàng)始人列維——斯特勞斯影響。后者與存在主義大師讓-保羅·薩特代表著二戰(zhàn)后法國知識分子中兩種對立的知識模式?!八_特強調自由選擇的、創(chuàng)造性的、未被決定的個體主體意識的作用,而列維-斯特勞斯則關注結構的因果力量,這種力量在個體意識之外起作用并塑造個體的選擇?!盵2]41-43布迪厄后來遇到符號互動學家歐文·戈夫曼,開始理論轉型。正是在對戈夫曼對于能動性的強烈感受中,布迪厄發(fā)現了對于法國結構主義的策略性糾正。[2]29-30布迪厄認識到,只有超越傳統(tǒng)的主觀論與客觀論對立關系及其二分法,超越由此造成的視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論的發(fā)展才會成為可能。他由此提出其文化社會學理論(實踐理論),其中心是三個基本概念:“慣習”(habitus)、“資本”(capital)、“場域”(field)。[3]
(1)慣習:“慣習”在布迪厄實踐理論中占據中心地位,他強調“我說的是慣習(habitus),而不是習慣(habit)”[4]165。慣習是“持久的、可轉換的潛在行為傾向系統(tǒng),是一些有結構的結構,傾向于作為促結構化的結構發(fā)揮作用”。布迪厄強調最好把慣習看作一個文化中的“策略生成原則”,而不是事先主宰各種策略形式的原則。通俗地說,慣習是一個社會或群體所特有的、基本的那些特定的理解結構與習慣性的理解方式,是人們作為生活于某種特定的文化或亞文化群的一員而獲取的。布迪厄認為“如果要對實踐做出解釋,只有把產生實踐活動的慣習賴以形成的社會條件與慣習被應用時的社會條件聯(lián)系起來”。[5]74-79
(2)場域:“場域”是布迪厄社會學中的一個關鍵的空間隱喻。場域界定社會的背景結構,慣習就是在這個背景結構中運行的。[2]136布迪厄把場域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盵4]133-134他將場域視作“開放的概念”,用以修正各種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場域概念首先是對實證主義的修正。場域就是“從關系的角度進行思考”,去探究塑造行為的潛在的、不可見的關系而不是常識性范疇所賦予的所謂的“特征”。通過談論場域而不是人口、機構、群體、組織,布迪厄想要關注的是塑造這些經驗現實的利益與斗爭的潛在模式。其次,場域概念還是布迪厄批判階級還原論與粗俗的唯物主義的武器。他認為,階級背景、環(huán)境、語境對于個體的影響從來不是直接的,這種影響總是以場域結構為中介。[2]138
(3)資本:“資本”概念源自布迪厄對馬克思概念的一種再造,在《區(qū)隔:趣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中,他明確提出“資本”與“文化資本”概念。他認為“在場域中活躍的力量是那些用來定義各種‘資本'的東西?!盵6]98在充滿斗爭性的場域中,行動者憑借著不同質量和數量的資本在場域中展開競爭?!百Y本”可以說是布迪厄思想遺傳中被借用最多的概念,同時也因存在被濫用的傾向而引發(fā)爭議。
基于上述三個概念分析工具,布迪厄提出闡釋社會生活的一般實踐理論,公式:[(慣習)(資本)]+場域=實踐。斯沃茨認為,“布迪厄的完整的實踐模式把行為理論化為慣習、資本以及場域之間關系的結果。他警告說,實踐既不能被‘還原'為現存的條件,也不能被還原為產生慣習的過去的條件……(而是產生于它們)之間的關系”,[2]161即布迪厄明確反對將實踐歸結為慣習、資本或場域三者中任何一個單獨的結果,而是它們聯(lián)合作用的產物。
考慮“資本”概念尚存前述爭議,尤其本研究重點是從“慣習”與“場域”維度來對中國足球困局進行文化社會學思考,故本文除部分段落涉及“資本”探討外,有關“資本”維度分析只得留待相關后續(xù)研究。下文主要圍繞“慣習”與“場域”概念來展開討論。
2.1 重文輕武慣習制約中國足球發(fā)展
重文輕武慣習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特質之一,中國最早國別史《國語》中就有“君子務治,小人務力”之說(《國語·魯語》),《左傳·襄公九年》則曰“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孟子更是直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受制于此慣習,國人素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情結。這種“持久的、可轉換的潛在行為傾向系統(tǒng)”中,人們在選擇個人終身職業(yè)或規(guī)劃子女未來時,通常首選都不是體育而是智育?!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未必屬實,但恰是中國重文輕武慣習的生動體現。中國重文輕武慣習隨處可見,任憑時代變遷它仍在不斷再生產。它通過家庭中父母的嘮叨或訓斥,通過學校里老師的循循誘導或校規(guī)校紀,無時無刻不在有意或無意地內化到年輕一代的“性情體系”之中,進而長期持久地指導并影響著行動者的實踐。
2.1.1 重文輕武慣習使得中國足球社會參與度不足、后備人才匱乏
據統(tǒng)計,2000年至2005年國內參與足球項目的青少年急劇下滑到18萬人。2006年以后更逐年下滑,截至2010年中國足協(xié)注冊的青少年球員不足7 000人。國內足球學校更是由最多時4 000多所下降到2010年20多所。同期的日本和韓國的國內青少年球員注冊人數則分別達60萬和50萬。[7]換言之,中國人口基數超過13億,注冊青少年足球人口跟我們近鄰比卻不值一提。足球后備人才極度匱乏,讓中國足球的發(fā)展逐漸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1.2 重文輕武慣習使得體育活動與足球運動被日益邊緣化
中國人觀念里,年輕人發(fā)奮讀書、光宗耀祖似乎才是正經事。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大都根深蒂固地認為從事體育運動終究是一種不學無術,孩子踢球大多是玩物喪志、不求上進。這種慣習直接誘發(fā)并體現為一種對體育的制度性輕視和邊緣化,導致體育地位及時間在中國教育中被長期忽略和侵占。這在中小學尤其嚴重,有研究顯示“1985年到2010年,25年間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連續(xù)下滑?!盵8]
2.1.3 重文輕武慣習導致足球參與者智育偏低和身份認同危機
因重文輕武慣習,中國人早期教育中文化資本(智育)一直處于絕對中心。在中國家長和老師看來,足球只是差生自娛自樂的游戲,不僅難獲符號資本(合法性),也不利于年輕一代未來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獲得。社會性歧視使得中國球員的智力水準同歐美足球強國相比差距明顯,不僅不利于現代足球強調技戰(zhàn)術精美和團隊配合的實現,也不利于中國球員的日常訓練與管理。重文輕武慣習還讓中國球員、體育從業(yè)者甚至體育教育者很容易產生職業(yè)自卑感。專業(yè)認同感缺失,容易導致身份認同的危機,進而影響中國足球的發(fā)展動力。
2.2 競技精神匱乏影響中國足球的發(fā)展
相比歐美,中國傳統(tǒng)慣習側重中庸之道而缺乏競爭性文化(“槍打出頭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古訓)。競技精神匱乏慣習必然影響中國足球發(fā)展,如唐代蹴鞠就出現類似現代足球的“交爭竟逐”的運動方式,但至宋以后被認為過于激烈而逐漸失傳,保留下來的只有競爭性不強的單球門蹴鞠和近于雜耍、用于表演、娛樂的無球門蹴鞠。[9]傳統(tǒng)慣習對競爭的潛意識排斥,使國人難以養(yǎng)成正確心態(tài)來面對比賽得失。對多數競爭觀念淡漠的國人來說,中國足球每次重大賽事的失利更多是一種精神折磨。他們難以體驗競技體育的悲劇情調,亦難徹底放下某種政治意識與民族本位的集體無意識。中國足球管理者和普通球迷往往都難以理性對待競技足球所帶來的成功和失敗,于是乎勝利則“捧殺”,失敗則“棒殺”的現象屢屢發(fā)生。
競技精神貧乏導致中國足球不成熟還表現在政策的朝秦暮楚和輿論的搖擺不定。中國足球多年來一直在學習歐洲強硬打法和南美桑巴風格之間舉棋不定,韓國和日本則在各自堅守后終成正果。慣習誘發(fā)的不成熟還表現在:屢戰(zhàn)屢敗中,我們很少反省朝秦暮楚的決策失誤,而是繼續(xù)把美好理想或失敗主因歸于一系列主教練,于是神奇如米盧,一旦特定時期帶隊戰(zhàn)績未達預期也難逃“下課”命運。決策朝令夕改,主教練更替頻繁,讓中國足球缺乏必要的堅守和風格延續(xù)。中國足球則在這種稀薄的競爭文化和不成熟的得失觀中循環(huán)往復、艱難前行。
或許有人質疑:為何慣習對中國足球的影響更甚?布迪厄文化社會學對此同樣具有解釋力,布迪厄不僅強調行動者的實踐是慣習、資本和場域的聯(lián)合作用結果,還在強調行為者“個性”的反建構可能性。從行動者的反建構向度思量,行動者個體的反抗或叛逆自然比整體性叛逆要常見,這也可部分解釋中國體育為何個人項目比集體項目表現更好。此外無論是個體還是集體項目,那些成功者在憶苦思甜時往往都會提及年少時的叛逆,似乎也印證了中國式慣習的存在。最后,特定體育項目的成功除特定歷史階段的政治紅利外,還同該項目是否全球普及有關,中國女足曾經的輝煌與當下不濟似乎就屬此例。
3.1 場域之內:中國足球在悖論中博弈
3.1.1 中國足球未擺脫“大政府小市場”模式
探討中國足球問題,“體制”是永遠都繞不開的關鍵詞。中國足球體制問題其實就是場域的內部關系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如何處理“市長”與“市場”關系。就管理機制論,中國足球管理中心與中國足協(xié)還存在“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政社不分問題。[1]當前世界較成功的市場化足球管理模式是三級經營管理體制,即上層全國性協(xié)會,中層職業(yè)俱樂部聯(lián)盟和下層各職業(yè)足球俱樂部。三層分工明確:上層制定政策、法規(guī),中層負責聯(lián)賽操作、運營,基層重點提高俱樂部運動技術水平。中國足球管理模式顯然還未完全市場化,中國足協(xié)實際上擁有規(guī)則的制訂者和執(zhí)行者的雙重身份,立法和行政集于一身的格局容易導致人治并滋生腐敗。管理體制不完善,導致管理中的合法性危機,并容易侵犯俱樂部和贊助商利益、損傷其積極性。
從俱樂部層面看,中國足球場域的“大政府小市場”模式還沒完全擺脫早期“政府搭橋,體委出隊,企業(yè)出資”的老套路。中國足球俱樂部還不是以純粹的經濟實體和責權主體來參與市場競爭和進行商業(yè)運作,地方政府往往給所在地俱樂部施加了過多的行政干預,職業(yè)俱樂部常常成為維護城市形象和實現政治目的的手段之一,而非獨立的市場化參與者。行政權力干預過多,使中國足球場域內關系無論是三級權利的分配,還是足協(xié)、地方政府與俱樂部之間的責權關系都微妙且復雜,這都將影響中國足球市場化發(fā)展。
3.1.2 當前關鍵是如何結束體制博弈中的搖擺
中國足球現有模式讓足管中心和足協(xié)飽受批評,如體制僵化、足協(xié)權力過大、改革止步不前等。但中國足球場域內關系尚待理順,并不能就此否定足球是中國體制改革先行者的歷史功績。中國足球其實是國內最早沖破舉國體制進行職業(yè)化改革并走市場化運作的運動項目。1992年,中國足球就確定了體制改革方向。有研究者認為“中國足球在完成中國體育項目職業(yè)化改革的‘實驗品'和‘急先鋒'使命后就停滯不前,沒有抓住機會繼續(xù)深化改革”。[10]上述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中國足球學理上確實存在改革不徹底,市場化不足等問題。但對任何事物的評判都不應脫離具體國情,否則容易有失公允。
用場域理論分析,任何場域內關系的確定或調整都必然受到相關場域間關系的制衡和影響。就中國足球體制改革環(huán)境看,舉國體制下的職業(yè)化、市場化和社會化改革,絕對是中國足球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性制度調整。作為先行者不僅需要破冰的勇氣,更需要改革進程中跟隨者支持。殘酷的現實是,固然在中國舉國體制飽受批判,但這種批判多少有點“清談”。一旦大賽當前(尤其奧運會),國內無論是權力上層對體育泛政治功能的依賴,還是社會民眾對體育愛國主義情懷式期盼,都會在特定的歷史時間點再度膨脹。錦標主義不死,中國足球的市場化改革和去舉國體制之旅就不會有多少真正的同行者。因此“中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和中國足球職業(yè)化的慘淡現狀形成鮮明對比,也使得中國足球體制改革在北京奧運后糾結于舉國體制和職業(yè)化發(fā)展兩種體制之中?!盵11]
冷靜換位思考,中國足球體制改革的困境不僅是市場化和職業(yè)化程度高不高的問題,更是在當前國情下決策者是否能堅定當初路線抉擇、敢不敢繼續(xù)深化改革的問題。要知道,當社會將舉國體制破冰者的神圣角色寄托于中國足球,同時又不愿意放棄舉國體制下的功利目標時,無論中國足球體制改革向前還是向后,其決策者和從業(yè)者無疑都會承擔著極大的社會壓力和政治風險。當下場域語境與現實目標的二律背反,必然導致體制定位的搖擺不定,由此“是堅持職業(yè)化方向,繼續(xù)深化中國足球體制改革;還是大踏步退回較為熟悉和擅長的舉國體制?”[11]對中國足球的決策者而言,這不僅是一道簡單的智力題,更是一次關乎前程和勇氣的改革檢驗。
3.2 場域之間:中國足球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3.2.1 作為工具理性的中國足球
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處在一個政治化的時代,足球作為全球普及最廣、影響最大的體育項目,自然不能置身政治之外。建國后中國遭遇的特殊國際環(huán)境,尤其使體育及足球舉國體制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正是舉國體制才讓中國競技體育在短期內取得巨大成功,極大提升了中國國際影響力和民族自信心。因此,中國足球職業(yè)化和市場化改革之前,其制度構建必然以“為國爭光”為衡量足球制度成功與否的標志,工具理性被無限放大,價值理性則被忽視。[10]
隨著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國力日益加強。國內關于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的討論日漸熱烈。足球作為舉國體制破冰者的角色才由此出現。由此觀之,作為工具理性的中國足球不僅體現在為國爭光,它還是中國改革的實驗區(qū)。作為實驗區(qū),其改革不可能有現成的方案,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前關鍵是如何在政治高度上看待足球的終極價值,而不是短期的工具理性。只有這樣,中國足球才能在體制博弈的悖論中結束搖擺。
3.2.2 作為宣泄出口的中國足球
有人說,如果把戰(zhàn)爭視做人類競爭欲的惡性表達,那競技運動則是人類競爭欲的良性表征??梢?足球運動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安全閥。中國足球的安全閥功用不僅體現在其場域本身,它對其他場域而言也是一種宣泄的對象與出口。這在中國足球場域與新聞輿論、政治等場域的關系中體現尤為明顯。按當前中國新聞政策,關乎國計民生的報道要“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而新聞的本質追求在于新聞的重要性、新穎性和反常性等?!皥猿忠哉鎴蟮罏橹鳌北厝蛔尙F實中的媒體在重大的政治、經濟,甚至是社會新聞報道時有諸多掣肘。由此并會出現科塞所總結的“在針對原初對象的沖突行為被阻的情況下,敵對的情緒會轉向替代目標;只有通過緊張的釋放才會得到替代性的滿足?!盵12]25
某種程度上說,當媒體報道尤其批評性報道在其他場域受限,足球場域無疑成了絕佳的替代目標。首先,足球的高關注性具有較大新聞價值;其次,對體育尤其是足球進行批評至少在中國是低成本和低風險。上述分析無意替中國足球問題尋找托辭,也不是質疑相關報道的真假。我們想陳述的是,作為媒體和社會情緒替代性出口,中國足球的負面消息無疑是受到了過多關注和過度詮釋。所以有人認為,中國足球在網上有被污名化趨勢,社會對中國足球有“刻板印象”。[13]新聞真實性不僅要求具體真實,更應體現在對事物總體把握的整體真實。如果媒體只是盯著中國足球的問題,忽略中國足球(人)的努力和成績,這種信息環(huán)境下構建的中國足球形象顯然是不客觀和不公平的。
3.2.3 作為社會縮影的中國足球
“體育是社會的一種縮影,大社會中的各種社會問題會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到體育這個小社會中來。”[14]203中國足球場域作為整個社會大場域的子場域,必然會受到其他場域的浸染和影響。當下中國正處在經濟大發(fā)展、社會大變革的歷史轉型期??焖俚纳鐣冞w很容易出現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所言的“文化墮距”現象。劇烈的社會變遷中精神文明建設滯后、社會規(guī)范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等都會導致中國社會場域滋生諸多問題,如拜金主義、官僚作風、權力腐化、社會公平等,這些又無不折射入中國足球場域之中。從文化社會學視角審視,中國足球存在的問題不僅是足球場域內所獨有的,而是轉型期中國社會問題的投射。
換言之,中國足球現狀不僅是其自身發(fā)展的結果,亦是諸場域或因素建構的共同產物。所以,評判中國足球當下問題時理應辯證對待。首先,中國足球的問題是中國社會問題的組成部分,這些問題客觀、真實存在,任何回避或諱言都不利于中國足球問題的最終解決。其次,社會大眾和媒體輿論在監(jiān)督中國足球過程中應拋棄刻板印象并有所包容,不能只一味指責甚至妖魔化中國足球。就拿中國足球打黑反腐來說,世人或許更多只是將其作為中國足壇腐化的鐵證加以批判,但若能換一種更積極更包容的心態(tài)來看,也許我們在探討中國足球問題的同時,同樣可以看到深陷“醬缸文化”大環(huán)境的中國足球展現的還有一種壯士斷臂的改革決心。此外,作為中國足球管理者與中國足球人,要勇于承認和承擔當前中國足球的現實問題,同時也不應妄自菲薄、自卑悲觀、感覺低人一等。因為只有中國足球的主體具有真正的自信心和職業(yè)認同感,中國足球才會有真正的未來。
需要強調是,本文的主旨并非是想粉飾中國足球存在的問題,更不是準備給輿論漩渦中的中國足球“翻案”。坦率地說,在有關中國足球就事論事式分析汗牛充棟的當下,本文無非是想給當下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分析視角,嘗試性進行一次理性“糾偏”。即遵從韋伯“價值中立”的原則和現象學“懸置”的方法論,來對中國足球發(fā)展進行一次文化社會學意義上的反思。
研究認為,中國足球存在的問題有其自身不可推卸的責任(如場域內部的責權界定和關系處理),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慣習、其他社會場域的影響及中國足球甚至是體育自身“資本”相對其他場域的有限性,才最終形塑了當前的中國足球現狀。當然,在被傳統(tǒng)慣習與其他場域建構的同時,我們更不應忽視中國足球存在的反建構能力和可能性,恰是這點才是布迪厄實踐理論的精髓所在。因此,中國足球的未來發(fā)展不僅有賴于中國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改善和發(fā)展,更有賴于中國足球的行為主體(足球人)發(fā)揮主人翁的意識:勇于直面問題,承擔歷史責任。只有如此,中國足球的未來才會值得期待。
[1]萬昌智.制約中國足球發(fā)展的瓶頸及其對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64-68.
[2]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M].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41-43;29-30;136;138;161.
[3]包亞明.布爾迪厄文化社會學初探[J].社會科學,1997 (4):70-73.
[4]布迪厄.實踐與反思[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65;133-134.
[5]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74 -79.
[6]Bourdieu.P.,Wacquant L.D.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log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98.
[7]佚名.青少年足球人口20年驟降64萬[N].工人日報, 2011-03-26(3).
[8]孫科.學校體育,路在何方?[J].體育與科學,2013(2):1 -4.
[9]曹守訸.中國古代的重文輕武風氣及其對體育的影響[J].成都體院學報,1988(2):9-15.
[10]張廣林,康林善.中國足球制度改革之殤[J].體育學刊, 2011(2):16-20.
[11]劉樺楠.中國足球體制整合調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思考——基于社會學文化視角[J].中國體育科技,2010(4):56-59.
[12]劉易斯·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5.
[13]吳林隱,王斌.中國足球互聯(lián)網污名化現象研究——對三個典型案例的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5):116-123.
[14]盧元鎮(zhèn).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03.
Habitus and Field:Cultural and Sociological Reflection of China's Football Dilemma
ZHAIGuang-Yong1,2,LITian-Zhen2
(1.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0093;2.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241003)
On the basis of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framework,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found reason of China's football dilem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ciology.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problem of Chinese football is created not only by the ambiguous defini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the improper handling of relationship within its own field,but also by some other factors,such as the habitu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nfluence of other social field and the relative limitations of the"capital"of Chinese football or even sports itself,etc.
habitus;field;Chinese football;cultural sociology
G80-056
:A
:1001-9154(2014)11-0056-05
G80-056
:A
:1001-9154(2014)11-0056-05
翟光勇(1975-),男,安徽無為人,在讀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和體育傳播學。通訊作者:李天珍。
201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