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霞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 400043)
1980年,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預言21世紀將會出現第三次浪潮。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紀,社會進步不再以技術和物質生活來衡量,而是以豐富多彩的文化來衡量。博物館是文化的復合體,是傳播歷史文化的圣殿,是社會進步、文明的窗口。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口述歷史走進了紀念性歷史博物館,這一新的記錄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方法將對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藏品資源建設、科學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工作產生積極影響。
口述歷史是一種記錄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方法。它是由準備充分的訪談者,以筆錄、錄音或錄像的方式收集、整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觀點[1]。194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倫·內文斯(Allan Nevins)首次提出了Oral History的概念,翻譯成漢語即“口述歷史”。1948年,內文斯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口述歷史檔案館,并運用口述歷史研究方法,記錄美國顯赫人物的回憶。從此,口述歷史在歐美、新西蘭、中國等國家和地區(qū)蓬勃發(fā)展起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后出版了斯坦利·維斯塔爾的《西亭·布爾》、西奧多·羅森加頓《上帝的全部危險》、拉斐爾·薩繆爾的《倫敦東區(qū)的下層社會》、崔永元的《我的抗戰(zhàn)》等作品。
口述歷史的興起,不但豐富了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而且拓寬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如今,口述歷史作為記錄人類記憶和學術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視,綜觀口述歷史,具有以下特點。
我國傳統(tǒng)的學術研究主要以官方保存的文獻、檔案等傳世文獻為研究對象,豈不知今世之典籍已非昨日之文獻,研究結果的科學性便可想而知。20世紀初期,埋藏于地的甲骨文、漢簡等出土文獻的出土,印證了傳世文獻的謬傳、偽托,震驚了學術界。錢穆驚呼:要重寫中國學術史!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運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漢簡,結合《史記》《漢書》等傳世典籍,對漢代邊塞和烽燧進行考證,成就卓著,對學術界裨益很大。他提出了“二重證據法”,即“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治史觀念和方法。“二重證據法”對20世紀中國學術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改變了我國學術界的治史觀念,豐富了治史方法,提高了學術研究水平。“二重證據法”的方法論價值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評價其為“示來者以輕軌?!敝麣v史學家郭沫若贊譽其為“這種研究學問的方法完全是近代式的。”
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口述歷史,其哲學意義如同“二重證據法”??谑鰵v史是以親歷、親見、親聞者的敘述,以歷史文獻、檔案資料為證據來對過去歷史進行研究。這種新方法與“二重證據法”一樣具有重大方法論意義,既豐富了記錄歷史、研究歷史的方法,又拓寬了人文社科研究領域,是現代重要的治學方法。
21世紀的主要資源是再生性資源,不可再生性資源極為稀缺,屬于搶救性保護資源??谑鰵v史資料,主要是運用訪談方式收集受訪者對特定歷史事件的觀點或經驗,或者其本人在歷史事件中的親身經歷,或者其生活經歷、重要故事等等。這些史料具有三親性,是寶貴的歷史資源。隨著受訪者的去世,采訪所得的口述史料是不可再得的,具有不可再生性。
史料的真實性是一切學術研究之根本。博物館是傳播文化的神圣殿堂,真實性是其靈魂??谑鰵v史所收集的史料,大都是受訪者的親歷、親見、親聞的經歷或故事,具有極強的真實性、客觀性。當然,由于受訪者的社會歷史地位、教育、情感等因素的制約,受訪者所談的經歷、事件、觀點與文獻、檔案的記載乃至于他人的口述史料有異同,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并不影響口述史料的真實性。
口述歷史收集的是當事者親身經歷或經驗,是一個人的生平閱歷、歷史經驗和感情世界的記錄,具有極強的情感價值。受訪者栩栩如生的描述,再現了歷史的細節(jié),使歷史鮮活起來,生動起來。
博物館是個舶來品。博物館一詞源于希臘語Mouseion,即供奉繆斯及從事研究的處所。19世紀傳入我國,漢語譯為“博物館”。1946年世界博物館協(xié)會(以下簡稱國際博協(xié))成立,初步確定了博物館的定義。隨著時代的進步,博物館的定義一直處于不斷更新中。1989年,國際博協(xié)將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和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見證物。
博物館的種類很豐富,國際博協(xié)根據博物館藏品所屬學科進行主導分類,分為歷史類、藝術類、自然科學類和綜合性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是個大類,它關涉發(fā)展變化著的人類社會有關的方面,如歷史博物館、名人紀念館、名人故居、民俗博物館、民族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遺址博物館等等。歷史博物館的數量很多,世界著名的歷史博物館有大不列顛博物館、墨西哥民族博物館、匈牙利歷史博物館等。紀念性博物館又是歷史博物館中一個重要類型,大多是為紀念重要人物或者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博物館,如美國的林肯博物館,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太平天國博物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等。紀念性歷史博物館大多具有如下個性特征。
紀念性歷史博物館大多依托于重要人物的故居或者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地,具有真實的、客觀的現場性。如美國的福特劇院和鄰近的彼得森公寓博物館,是紀念美國歷史上著名總統(tǒng)林肯的紀念地。這兩處依然保持著林肯遇刺時的舊貌,成為世界人民紀念林肯的一座活博物館,參觀者一進入劇院或者彼得森公寓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國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是一座紀念被侵華日軍殘酷殺害的中國人民的紀念館。該館的館舍建立在侵華日軍集體屠殺中國人民的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讓參觀者一進入紀念館便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成為世人受教育的活教材。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是一座全景式紀念性歷史博物館,包括中共中央南方局機關、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新華日報總館、中國代表團駐地等革命紀念地,以及歌樂山白公館看守所、渣滓洞看守所等烈士犧牲地。觀眾一走進革命紀念地紅巖村,便能強烈地感受到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共產主義情懷;走進歌樂山革命烈士殉難地,便能強烈地感受到革命志士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文物較之普通歷史博物館具有更多的紀念內涵,是被紀念者精神面貌的物質載體,能使參觀者睹物思人,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能實現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之目的。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庋藏的文物主要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革命志士的物品,如“周恩來致范元甄函”、“新華日報社印刷機”、“楊虎城出國紀念錦旗”等。這些文物雖不是一個時代生產力水平的見證物,或者一個王朝的重器,但這些革命文物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內涵,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革命歷史的見證物?!爸芏鱽碇路对绾笔?941年7月周恩來給范元甄的復函。范元甄是《新華日報》的一名女記者,當時遠在陜北延安學習。信的主要內容是告知范元甄“皖南事變”的真相及重慶紅巖、曾家?guī)r、虎頭巖的同志們堅持斗爭、積極工作的情況。這封看似普通的信函,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同志崇高精神的歷史見證物。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奔o念性歷史博物館因其自身的個性特點,展覽展示的對象主要是人物或者事件,因此人便可視為博物館的“文物”,而這種特殊意義上的“文物”較之一般意義上的“文物”更具生動性、形象性和復雜性。故人物性是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獨有的個性。
紀念性歷史博物館如同其他博物館一樣,都具有征集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的功能。隨著口述歷史在博物館領域的運用,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工作將得到極大豐富和發(fā)展。
藏品是博物館的主要特征,沒有藏品就不是博物館。中國生態(tài)博物館之父蘇東海曾將博物館的藏品資源比喻為樹木的根,認為“根扎得越深,樹才能長得越大”[1],并說“一個博物館的軟實力主要是藏品和人才,藏品是軟實力的核心。沒有一流的藏品不能成為一流的博物館”[2]??梢?,藏品資源建設是博物館建設的第一重任。然而,由于客觀原因,文物之于紀念性歷史博物館卻是短板,往往是除了紀念地的不可移動文物之外,可移動文物少而普通,因此也制約了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發(fā)展。僅從2012年全國一級博物館評估結果看即可知。2012年,全國有89家一級博物館被評為合格,排名靠前的大多是藏品豐富的綜合性博物館,而紀念性歷史博物館雖勉強合格,但排名大多靠后。因此,為了彌補藏品資源的貧乏,紀念性歷史博物館需要挖掘潛力,尋找出路??谑鰵v史的出現,無疑是困境中的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救命稻草,采訪歷史名人或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親見、親聞者便可獲得豐富的口述史料,從而豐富紀念性歷史博物館藏品資源,推進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科學研究、陳列展示、社會教育工作。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曾經開展過大規(guī)模的口述歷史資料的蒐集工作。2001年至2003年,該館采訪了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侯方岳、劉澄清、劉昂、童小鵬、張黎群、羅青等120多人,拍攝DV視頻11 700分鐘,照片1 980張,采訪記錄120多份,10萬字。①劉立群.南下北上,艱辛征集,數百件珍貴革命文物資料展現在紅巖紀念館——紀念館拍攝、采訪暨文物征集工作側記.重慶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史研究,2002。如今,大多數受訪者已不在人世,這些口述歷史資料是該館不可再生的、彌足珍貴的藏品資源。有了這些珍貴的藏品,將會極大地推進和發(fā)展該館的科學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工作。
科學研究工作是博物館的基礎,沒有科學研究,博物館便沒有靈魂。歷史上,紀念性歷史博物館因無文物重器,科學研究一直是其短板。隨著口述歷史的出現,科學研究工作日漸成為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重要工作,通過陳列展覽、論著、影視作品等多種形式的研究成果,實現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情感價值和思想價值。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向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博物館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衡量博物館工作質量的重要標志[3]。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在一定空間內,以文物標本為基礎,配合適當輔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組合的,進行直觀教育、傳播文化科學信息和提供審美欣賞的展品群體[4]。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大多采用復原方式陳列,復原歷史遺址或在展廳中復原歷史場景,用以突出表現杰出人物或者烘托重大歷史事件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和時代氣氛,以此實現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情感價值和思想價值。隨著口述歷史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口述歷史資源應用到陳列中,既可豐富陳列展覽內容和形式,又可烘托展覽效果,從而實現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價值。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亦叫博物館體驗,是博物館與觀眾聯(lián)系的橋梁和紐帶,是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責任。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區(qū)別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是通過陳列者—陳列—觀眾這種鐵三角關系來實現觀眾的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谑鰵v史的運用,將會豐富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口述歷史靜態(tài)的陳列會變得鮮活起來,有利于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實現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口述歷史是記錄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方法,是親歷者、親見者、親聞者的歷史記憶或觀點??谑鰵v史具有真實性、客觀性、細節(jié)性、形象性、生動性,是彌足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口述歷史運用到紀念性歷史博物館的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將開辟博物館事業(yè)的新天地。
[1] 段煉.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口述歷史[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1(1):78-82.
[2] 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蘇東海論文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3] 文化部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22.
[4] 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46.
(責任編輯 張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