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原
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現在逐步放慢,我個人認為是一個趨勢性的放緩,不是通過短期刺激可以馬上起來的,大起大落也很難出現了,是相對穩(wěn)定。趨勢緩慢,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從供給面的因素決定,勞動力的供給,資本責任的供給,還有效率提升帶來的增長動力。供給面的因素在發(fā)生深刻的調整,首先是適齡勞動人口的減少,人口學界的預測到2015—2016年增長為零,2012年我們適齡勞動人口減少315萬,同時又每年新增加700萬的大學畢業(yè)生,出現了結構性的就業(yè)矛盾。再者人口老齡化帶來當前儲蓄的減少,儲蓄增長放慢以后,高投資率的增長就會放慢。供給面的兩大因素都在減弱和放慢,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靠效率提升,有五個主要因素決定,技術進步、結構優(yōu)化、管理改進、勞動力素質提高和制度變革。但是又要注意這五個方面大部分是慢變量,比如管理改進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可以是快變量,我們增加培訓,加強管理,可以調動出來一些增長的潛力。但是技術創(chuàng)新、結構優(yōu)化、制度變革是慢變量,比我們短期的三大需求的變化要慢,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這三大主要供給面的動力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增長出現趨勢性的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加上過去30年高速增長帶來的資源環(huán)境約束也給經濟發(fā)展帶來壓力,這個也是我們必須考慮到的因素。這導致了我們綜合成本上升和利潤空間被擠壓,這種情況下我們微觀經濟再投資的活力肯定比較弱,一定要找到新的動力來源、利潤來源、商業(yè)模式、盈利模式才行。
中長期三大供給面的決定性因素,三大需求,投資、消費、出口,是年度短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中長期主要的需求基本面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不等于年度沒有波動。我們要著眼于中長期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變化來考慮年度經濟的協(xié)調問題,要關注年度經濟增長發(fā)生了哪些深刻的調整和積極的變化,不要老盯著那個速度,我國經濟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從現在算6.8%就夠了。
從短期來看,我們同步指標顯示經濟增長是下行的,根據國研中心課題組的研究,我們構造的先行指標顯示經濟開始反彈,先行指標主要包括信貸、訂單、從業(yè)人數等等,大概七八項,預示經濟未來幾個月的變化,相當于企業(yè)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我們叫做先行指數。先行指數比同步指數發(fā)生了領先的變化,現在開始往上反彈了,但是還沒有接近100這個趨勢線。先行指標反彈表明我們經濟不是像投入指標看起來那樣糟,政策意味著不要急于出招。這個很重要,我們分析宏觀經濟形勢,一個看滯后指標,一個看同步指標,一個看先行指標,所謂預見性是一定要看先行指標的,如果先行指標、同步指標回落,這種趨勢就比較值得擔憂,就要預調、微調,否則我們的調控就滯后。
我講的多一點關注我們的積極變化,多一點關注轉型。那我們的積極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關系趨于比較協(xié)調。過去我們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投資和出口占的比重很大?,F在消費的內需已經超過了投資的內需,達到48.5%,這就說明宏觀經濟正在轉型。目前投資、出口、消費的關系越來越趨向合理。二是在增長速度逐步放慢的情況下,新增就業(yè)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遠遠超過預期目標,這是極其深刻的變化。新增就業(yè)比預期目標高,顯然不是第一和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9月份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46.7%,超過了二產的比重。服務業(yè)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并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就業(yè)服務業(yè)上升,這個比重低于增加值比重,這個是不太理想的。但是上升速度比較快,大概每年上升2個百分點,如果這個趨勢保持下去可能會超過增加值比重。我們的就業(yè)渠道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實際上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第三產業(yè)已經成為更加活躍的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三是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和出口結構的調整是非常深刻的。從短期看,我國對外貿易經常賬戶的順差和資本性賬戶的逆差同時出現了,這意味著國際收支平衡可以改善,因為前幾年我們遇到雙順差,經常賬目和資本賬目都是雙順差,帶來大量外匯儲備的增加,導致我們現在四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人均GDP只有不到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四萬億美元,這是什么狀況?這是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國際信譽提高的大好條件,同時帶來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壓力。因此我們的國際收支平衡是我們年度宏觀調控四大目標的最后一項。要觀察平衡了沒有,今年我覺得趨向平衡,資本性賬戶出現了逆差,經常性賬戶還是順差。近三年貿易順差額占GDP的比重低于3%,而在2009年這一比例高達10%,這是轉型的結果。我們從高達10%的貿易順差占GDP比重調到3%以下,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國內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
這就是我們的轉型。東莞現在提出來,要把工廠和車間變?yōu)檎嬲莫毩⑵髽I(yè)的法人。為什么?改革開放長達30多年以來,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yè)不是真正的企業(yè),是給外國資本或者是跨國公司貼牌生產,沒有獨立的營銷網絡、研發(fā)能力和設計能力,就是一個車間工廠?,F在提出來,我們讓獨立的企業(yè)法人去升級轉型,這又意味著中國經濟深刻的變化。 因此我們國際收支平衡的改善,出口結構的改善實在是中國經濟轉型重大的變化,深刻的調整,將來對我們下一步政策思路、體制變革,政策效果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四是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有待提高,我們的承受能力是在增強的,有了這個才有底氣。我國東部的速度比中西部下降的更明顯,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我國東部部分省市人均GDP已達到12000美元,進入高收入社會的門檻,所以高收入社會遇到的所有問題,他們現在都在面臨。這個時候怎么辦?要把速度搞上來,搞不上來了,像美國和日本怎么把速度搞上來,我們東部就面臨這個問題,怎么辦?淘汰落后產能、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產業(yè)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動力來源、利潤來源、增長來源,包括新的增長模式、盈利模式、商業(yè)模式、體制變革的方向。從先行指標PMI看,東部要比西部活躍,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動力。
最近我們做了多次企業(yè)論證調查,大多數企業(yè)告訴我們,在中國經濟增長7%左右,工業(yè)增長10%左右,他們可以維持正常經營水平。而在此之前大面積虧損,他們動不動就要求國家放松信貸,放松財政?,F在他們說了,當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到7.2%的時候,他們不認為國家應該強刺激經濟,在所有企業(yè)家在座的場合我不只一次的給他們樹大拇指,中國經濟轉型的微觀是誰?我們底氣來源于哪里?就是這樣一些有了更強承受力,預期更趨合理的企業(yè)。我們對這些關注的不夠,宣傳的不夠。要多一點關注深層次變化,多一點關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