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玲 羅 媛
(蘇州科技學院)
《典型美國人》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特蕾莎與海倫的對比分析
沈美玲 羅 媛
(蘇州科技學院)
華裔女作家任碧蓮在其處女作《典型美國人》中描摹了以張家人為代表的華裔美國人在追求美國夢——成為 “典型美國人”——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欣喜、幻滅與無奈。小說中的兩位女性人物——特蕾莎和海倫在實現(xiàn)各自美國夢的道路上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本文試圖從女性主義以及文化批評的角度對照剖析這兩位女性人物,從而揭示作者是如何通過塑造這兩位女性形象啟示讀者從跨文化的視角管窺華裔女性的生存處境。
《典型美國人》 女性人物 女性主義 文化批評
當代著名的華裔女作家任碧蓮的處女作《典型美國人》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美國文壇乃至學術界的關注。“與關注華裔美國的歷史、文化、性別等的華裔美國前輩作家(如湯婷婷、趙健秀)不同,任碧蓮不再執(zhí)著于文化沖突、華裔美國歷史、性別政治等問題,她更加注重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受?!盵1]
這部極具反諷意義的華裔小說呈現(xiàn)了以拉爾夫張一家為代表的華裔移民艱難追求各自所謂的“美國夢”并試圖融入主流社會的故事,探討了主人公在中西兩種文化的融合與沖突中如何處理追求個人獨立和承擔家庭責任之間關系的問題。
評論界聚焦探究小說的美國夢主題以及小說的男主人公拉爾夫張的文化認同,例如程愛民與劉婷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探索》(當代外國文學,2003 (3))分析了《典型美國人》中“美國夢”的奮斗過程以及誰是“典型美國人”;李鮮紅的《追求與困境——透析《典型的美國佬》中拉爾夫的美國夢》(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3(6))分析男主人公拉爾夫的美國夢,指出任碧蓮對待美國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張欣的《后現(xiàn)代視角下的文化認同——重讀任碧蓮小說《典型美國人》》(閩江學院學報,2007(3))借《典型美國人》分析了后現(xiàn)代文化認同的特點。然而評論界卻往往忽略了小說中的兩位女性人物即男主人公拉爾夫張的姐姐特蕾莎以及他的妻子海倫。這兩位女性人物雖然著墨不多,但卻也是貫穿整部小說的靈魂人物。閱讀文本以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任碧蓮所塑造的這兩位女性形象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
特蕾莎,拉爾夫的姐姐,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觀念。“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立足點,強調(diào)的是人的社會性、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它所規(guī)定的等級性和模式化的人際關系中,個人是作為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獲得意義的,克己復禮、負責任和盡忠孝是儒家大力宣傳的美德。”[2]嚴格良好的家庭教育使特蕾莎成長為一名負責任、明人倫、具有自我犧牲的中國人。
當特蕾莎還在中國的時候,按照當時傳統(tǒng)的習慣,只有姐姐出嫁了妹妹才能嫁人。為了讓妹妹能夠盡早嫁給自己的如意郎君,特蕾莎選擇了犧牲自己,在母親的安排下和一個自己素未謀面的男子訂婚,盡管沒有成功。到了美國以后,她還是秉承著自己身上優(yōu)良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特雷薩對自己的弟弟總是無微不至地關心著,甚至可以說她在這個新組建的家庭扮演了“母親”的角色。正是由于特蕾莎到了美國以后,不懈地尋找失蹤的弟弟,才把拉爾夫從頹廢的邊緣拉了回來。否則的話,拉爾夫就可以淪落為乞丐,從此行尸走肉般活在美國這片土地上了。在特蕾莎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州立大學的獎學金以后,為了避免傷害弟弟的面子和自尊心,她謊稱“我的獎學金被取消了”,[3]使得拉爾夫重新振作起來學習。在成為住院醫(yī)師的實習期間,特蕾莎常常因為手術一連工作幾天不休息,回家以后,臉也不洗牙也不刷就直接上床。但是盡管如此,她還是過去看看拉爾夫,“你沒有事吧?你好像實在是在生病……我剛好聽見你在打噴嚏”。這令拉爾夫大為感動:“他沒有見過哪個人這么疲倦。這真的只是為他打噴嚏來看看的。她,這個成天給病人看病的人,因為他是她的弟弟?!盵3]在知道海倫和拉爾夫需要買新的房子以后卻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支付貸款的時候,她主動提出:“我希望我能夠湊點錢作抵押支付。我的實習很快就要結束了,那時候我就要有一筆可觀的收入了?!崩瓲柗虿蝗绦?,她就勸自己的弟弟說:“不要擔心,我哪也不會去。你聽我說,從現(xiàn)在起,30年、40年、50年,我依然會待在這里……從前是張家佬,永遠會是個張家佬。”[3]這就是特蕾莎,永遠只知道為自己的弟弟著想,為他們的家庭著想。
然而特蕾莎辛辛苦苦維持的這個家,在格羅弗(拉爾夫的生意伙伴)進入他們這個家以后開始分崩離析。拉爾夫知道了自己的姐姐特蕾莎和自己的上司老趙的婚外情之后,他感到非常惱火,覺得特蕾莎的行為使自己受到了侮辱,他羞辱諷刺她,罵她是“臭雞蛋”。他大聲地抱怨:“滾出去?!盵3]試圖將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特蕾莎趕出了他們的家。收拾箱子離開錯層公寓時,特蕾莎哭了。這位堅強獨立的女子哭了,正是因為她對張家濃濃的不舍之情才會讓這位女子落淚?!耙怀癁閺埣依?,永遠為張家佬?!盵3]再次出現(xiàn)在了特蕾莎的腦海里。當然特蕾莎的命運比湯婷婷筆下的“無名女子”的命運要好得多,“無名女子”在與他人通奸生下孩子后只能帶著孩子去投井自殺,而特蕾莎只是另租公寓。在她的流放期間她養(yǎng)了兩只貓,以她的兩個侄女的名字來命名,一個叫加莉(Callie),一個叫蒙娜(Mona),足見特蕾莎對張家深深的眷戀之情。甚至特蕾莎被拉爾夫開車撞得不省人事也是為了保護拉爾夫的狗。在特蕾莎的眼里,拉爾夫的狗也是這個家族的一員,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值得她去保護。
拉爾夫的炸雞店因為地基下陷而使其蒙受了重大的經(jīng)濟損失,在這個時候又是特蕾莎挺身而出,挽救了這個瀕臨崩潰的家庭。是家的觀念讓特蕾莎不計前嫌地繼續(xù)幫助自己因美國夢失敗而頹廢的弟弟。她在整理行李時,特蕾莎告訴自己:“她實在很多方面已經(jīng)美國化了,但是這個方面她還是中國式的——當家族前進時,她應該跟上隊伍。況且這不正是她所渴望的嗎?重新團聚,中國人的理想,就像過年時一樣,quan jia tuan yuan——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她的流放也就結束了 ?!盵3]
特蕾莎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她以家為自己人生中心的觀念始終沒有改變過。而海倫——特蕾莎的好友兼弟媳,她的家的觀念到美國以后卻發(fā)生著改變。
“海倫在嫁給了拉爾夫成為他的妻子以后,就不再是曾經(jīng)那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她就像中國的傳統(tǒng)婦女一般義無反顧地以自己的丈夫為中心,承擔了所有的家務,生兒育女,望夫成龍?!盵4]丈夫說什么就是什么,丈夫要求她做什么她就得做什么。新婚燕爾,拉爾夫就表示“希望自己在中國,這樣當他的婚姻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他就能納個小妾了”?!八肽鞘莻€更好的制度,毫無疑問?!盵1]55他還甚至竭力通過控制海倫的呼吸來控制海倫。他半夜不睡覺,觀察海倫的呼吸方式甚至模仿她的方式。他認為海倫的呼吸方法是不對的,要求海倫學著他的方式呼吸,先吸氣再呼氣?!斑@樣,你看見了嗎,你應該這樣呼吸。”[3]他一遍又一遍地教海倫如何正確地呼吸,而海倫竟然真的就模仿著他,怯怯地一遍又一遍請教、嘗試:“歪著個頭,很高興地看著拉爾夫興致勃勃,像權威一樣吩咐她的樣子。”[3]“法國著名女性主義作家波伏娃曾經(jīng)說過:女人是被變成的。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男權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下被扭曲、壓抑、異化的‘他者’地位,男權使女性長期處于一種受壓迫奴役的附屬狀態(tài),身上的枷鎖愈來愈沉重,甚至淪為男性賞玩的‘物品’和生產(chǎn)的‘工具’,成為非人,而男人憑借其對金錢的占有,輕而易舉地成為女性的主人”。[5]海倫就是波伏娃就所描繪的長期被男性壓迫的“他者”形象。她也是英國著名女權先驅(qū)弗吉尼亞·伍爾夫所說的把生活抱負放于家庭并將男性標準化內(nèi)化的“家中天使”。
海倫以家為中心的觀念也體現(xiàn)在生孩子方面。因為連續(xù)生了兩個女兒而沒有一個兒子,兒子就成為了海倫的心結。海倫的心結也是因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在作怪。畢竟在中國人的眼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然而隨著海倫逐漸在美國扎根下來,她這種以夫為天的觀念逐漸被美國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文化取代,使其一度偏離了她曾經(jīng)生活的中心。對于拉爾夫,她不再是完全順從。“在炸雞店被迫停業(yè)以后,為了補貼家用,海倫到處去尋找工作,而拉爾夫卻不愿意回去教書,還把海倫當成發(fā)泄怒火的工具進行毆打?!盵2]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的海倫對于拉爾夫的所作所為不再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被毆打的海倫不再是默默地承受著拉爾夫的折磨,她對拉爾夫進行了反擊。兩人拳腳相向,最終導致海倫住院治療。幸運的是,最后海倫又重新回歸了家庭。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特蕾莎始終秉著中華傳統(tǒng)美德,正因為她這種強烈的家的觀念,這個家庭才得以維持下來;而海倫一開始也是以家為中心的,但是她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美國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影響,一度偏離了自己的家庭。
毫無疑問,特蕾莎和海倫在這個家中都受到了拉爾夫的壓迫。在與海倫結婚以后,拉爾夫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是“我是這家的家長”,因為他是這家的家長,他可以做他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所有的人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3]拉爾夫在不斷融入美國社會的進程中,將父權家長制中父親對家人的責任感演變成了美國式自由的體驗——他是“一家之長”,所以 “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這使得他走向了家長制的極端。[6]對于這種壓迫,特雷莎選擇了默默地承受;而海倫一開始是順從,到后來逐漸開始反抗。
小說中的主人公是在 “二戰(zhàn)”以后來到美國的?!岸?zhàn)”摧毀了美國人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和社會價值的認同,而戰(zhàn)后一系列矛盾的爆發(fā)加劇了社會的動蕩。這個時候的美國社會充斥著道德的墮落,美國精神中的積極意義已經(jīng)為人們所摒棄,人們的美國夢是以財富與自由為人生絕對目標的。美國夢逐漸演變成對成功的追求,這一時期的很多美國人夢想著一夜暴富。金錢至上、財富萬能的觀念深入人心,植根于美國文化理念中,鼓舞著千千萬萬的美國人奮斗前進。
特蕾莎和海倫在美國生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她們的轉(zhuǎn)變既是主觀上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客觀上又是被主流文化同化的過程。
特蕾莎把中西兩種文化的精華融合在了一起。在國內(nèi)的時候她就已經(jīng)吸取了西方人堅強勇敢獨立、勇于追求的開拓精神。初到美國時,特蕾莎能夠很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早年在女修會的學習和嚴酷的生活現(xiàn)實使特蕾莎清楚地意識到:在美國,中國人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才能不受歧視,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了讓全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特蕾莎堅強地承受著壓力,面對挑戰(zhàn)毫不畏懼。她勇敢地擺脫了性別對職業(yè)的束縛,毅然選擇作外科醫(yī)生,并為了獲得醫(yī)學博士學士而終日勤奮學習。特蕾莎通過付出不懈的努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美國夢。“在醫(yī)院實習期間,她非常的敬業(yè),戰(zhàn)勝恐懼,終日面對著鮮血和死亡仍然保持著鎮(zhèn)靜,不知疲倦地與男醫(yī)生們一起工作?!盵7]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外科醫(yī)生無聲地反抗著存在于美國社會的性別歧視。特蕾莎在醫(yī)院目睹了窮人因為無錢治病而死去,深知錢對于一個人生存的重要性,但是她繼承了儒家安貧樂道的傳統(tǒng),反對格羅弗所宣傳的拜金主義。
海倫到美國之前,對美國社會是存在著一定的排斥心理的?!盀榱四軌蛑乐胁?,她學習如何煮飯。沒有中餐吃的時候,她就不吃飯?!盵3]海倫作為一個嬌生慣養(yǎng)的大家閨秀并不能像特蕾莎那樣輕松地適應美國生活。然而海倫的抵觸只是暫時的。隨著她與拉爾夫在美國結婚生子安定下來,她開始慢慢適應美國的生活了。“她開始走動得更多,并且喜歡和人交往,她和語言學校的朋友做朋友,和住在另一個街區(qū)的美國朋友玩橋牌?!盵3]不難發(fā)現(xiàn),海倫認同了美國文化價值中的核心部分——“個人主義”。
受個人主義影響,海倫從一個害羞膽小的女孩成長為一個獨立自強的女人。當家里漏雨的時候,這個曾經(jīng)連門都不敢出的女人甚至通過活板門爬到屋頂上面去查看房子?!八龑W會了做月餅,她學會了自己發(fā)豆芽,她學會了做窗簾和床單,她學會了給拉爾夫的舊臺燈換新的電線。她自己都為了自己感到自豪。”[3]海倫獨自一個人拿著手電筒去地下室修鍋爐從而使房子有暖氣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說是海倫內(nèi)化個人主義最好的證明。
海倫認同的不僅僅是美國的個人主義,還有美國的消費文化。她喜歡上了美國的雜志、報紙、收音機,“她偷偷閱讀關于婦女服裝的雜志,并將其藏在褥子下面”。[3]她渴望在郊區(qū)購買一幢房子,有一個大的餐廳供全家一起吃飯。她已經(jīng)把美國婦女的理想和標準看成自己努力的方向了。這就是海倫的美國夢——追求物質(zhì)上的極大享受。清教徒那種追求精神生活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在當時已無足輕重,已經(jīng)讓位于崇尚生活中享樂和滿足的消費觀念。正因為受到美國消費主義的影響,加上對浪漫愛情的憧憬,海倫掉進了格羅弗卑劣的情愛陷阱中不能自拔。格羅弗以廉價的愛情就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海倫對家庭的不忠。當然,海倫的出軌也不全是受美國消費文化的影響,也有著對丈夫大男子主義的反抗。海倫苦苦追尋的“美國夢”因拉爾夫炸雞店的破產(chǎn)與自己的出軌最終破滅。
相比較特蕾莎而言,海倫在文化認同的過程中走向了一種極端。在成為“典型美國人”的過程中,她認為美國的一切都是好的,而沒有像特蕾莎那樣能夠有取舍地吸收,這也就是其產(chǎn)生悲劇的原因。
造成這兩位女性人物差異的一個原因可以歸結于其早期的成長環(huán)境。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他所受到的教育對他以后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蕾莎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父親是前政府官員,家境優(yōu)越。思想開明的父親堅持用牛奶喂養(yǎng)孩子,以至于特蕾莎長成了一個身高有5.7英尺的巨人,“人還沒有進來,腳已經(jīng)進來了”?!霸诮虝W校,她給自己取了英文名字特蕾莎”,“在父親的容許下,她學會了打棒球,以至于她走路的時候總是喜歡把雙手插在口袋里面”。[3]在別人的眼里,也許她的行為舉止很另類,但是特蕾莎卻毫不在意。在未去美國之前,她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同于中國的傳統(tǒng)婦女。而海倫就不同了,她從小就體弱多病,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溺愛之下長大,是個真正的大家閨秀,“她的生活目標就是永遠待在家里面”。[3]
兩位女性走向不同人生之路的另一個原因也與其性格有關。特蕾莎堅強獨立,能夠憑借著頑強拼搏的精神在以男性為主導的醫(yī)學界占據(jù)一席之地,有著獨立的經(jīng)濟能力;海倫柔弱溫順,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來源,必須依附男人存活。
可以說特蕾莎代表了新時代的中國女性,能夠很快地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在到了異國他鄉(xiāng)以后能夠憑借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她身上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的觀念,又汲取了美國人積極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她身上,中西文化的兩種價值觀得到了融合,雖然并不是那么完美。與特蕾莎不同,海倫代表的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形象——大家閨秀,初到美國時,對美國社會有著抵觸情緒;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在經(jīng)濟之上依附自己的丈夫生存;在潛移默化中,被美國物質(zhì)社會的消費主義所俘虜,成為其腳下的犧牲品。
雖然特蕾莎和海倫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被美國化了,但是中國傳統(tǒng)家族觀念的根深深扎在了她們的骨子里面。特蕾莎自始至終都牢牢地記住自己是張家人。而海倫在一段時期被美國的消費主義所俘虜,但是她的美國夢破滅時,她還是會回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幫助。而且無論她們在美國生活了多長時間,她們還是中國式思維。作品中有著大量的漢語拼音,然后是英語的翻譯,如:(kanbujian)看不見、(tingbujin)聽不見、(xiangbanfa)想辦法、(chidekuzhongku,fangweirenshangren)“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這些漢語夾在作品中,表明了無論特蕾莎和海倫在美國生活了多久,也不論她們的英語說得多么流利,但在她們的骨子里面卻深深鐫刻著中國文化的痕跡。
從這兩位華裔女性逐漸成為“典型美國人”的歷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面對中西文化沖突時,對于不同的文化我們要像特蕾莎那樣進行有鑒別的吸收,否則我們就可能會像海倫一樣走向一種極端,這不僅會危害到我們自身,同時也會對我們周邊的人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1]吳冰,王立禮.華裔美國作家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2]石平萍.《典型美國人》中的文化認同[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1(4):121,124.
[3]Gish Jen.Typical American[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黃馳.《典型的美國佬》中海倫形象解讀[J].時代文學,2012 (5):130.
[5]吳童.美在女性視界——西方女性文學形象及作家作品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0.
[6]閆正坤.《典型美國佬》:美國民族身份認同的消解和建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2(2):65-68.
[7]關晶.中西合璧的“圣女”——《典型的美國佬》中特蕾薩的性格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6(4):69-71.
江蘇省大學生高校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文學類重點項目——美國華裔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號201310332023Z);江蘇省十二五重點英語建設階段性成果(編號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