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慧麗,張 帆,2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1管理學院;2衛(wèi)生信息資源研究中心,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information literacy)日漸成為信息社會中人們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yè)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給美國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委員會(NCLIS)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信息素養(yǎng)概念:“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技術和技巧”[1]。隨后便掀起了世界各國對信息素養(yǎng)研究的熱潮,逐漸成為國內外圖書情報界普遍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雖然大家圍繞信息素養(yǎng)的討論研究各有立場,但是都圍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層面進行的。人們對它的認識逐步深入,比較簡明的闡述來自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1989),其內容包括: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2]??梢?,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對保持終身學習和實現自我價值顯得異常重要。世界各國對信息素養(yǎng)的重點研究是什么?信息素養(yǎng)是怎么演化的?文章將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以增加大家對信息素養(yǎng)的了解。
該文數據來自于ISI Web of Science的子庫SCIEXPANDED和SSCI。具體的檢索策略是:主題=“information literacy”,文獻類型 =“article”or“review”,時間跨度為1983-2013,數據下載日期是2013年8月15日,此次檢索共得1179條記錄。
該文使用引文分析工具 CiteSpaceII[3-4],版本3.0.R1,是基于Java運行環(huán)境的可視化分析工具,繪制研究主題為信息素養(yǎng)的科學知識圖譜。CiteSpaceII是美國費城Drexel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可以用來識別和分析科學文獻的新趨勢和新動態(tài)。利用Cite-SpaceII軟件使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并利用突現詞技術來確定信息素養(yǎng)研究前沿。
將下載得到的1983-2013年以“information literacy”為主題的相關數據導入CiteSpace II軟件中,然后進行相關選項的設定。在CiteSpace II的操作界面上,設置Time Slicing為3,即設置每三年為一個時間間隔,1983-2013之間的31年分為11個階段,主題詞來源選擇 title、abstract、descriptors、identifiers。在前、中、后三個時期分別設定閾值,其余的由線性內插值來決定[3]。設定c(文獻被引頻次),cc(兩篇文獻的共引頻次),ccv(文獻的共引系數)的閾值分別是(2,2,20)、(4,3,20)和(4,3,20)。其他值默認。最后根據分析內容選定相應節(jié)點,如關鍵詞、作者、國家,等。以下將從時間分布、地區(qū)與機構分布、共被引作者、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等5個方面做具體分析。
檢索得到1 179條文獻數據記錄,其年代分布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信息素養(yǎng)”作為主題詞的文獻最早出現在1983年,是Layman D L發(fā)表在美國社會情報學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上的《信息素養(yǎng)和教育生產力》(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一文。隨著對信息素養(yǎng)認識的不斷深化,研究文獻也在不斷增加。1983-1995年研究文獻較少且不穩(wěn)定,1995-2002年持續(xù)增長,2002年后增長迅速,可見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素養(yǎng)研究越來越受世界各國的關注。
表1 “信息素養(yǎng)”文獻年代分布表
圖1 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國家與機構的知識圖譜(頻次越高字體越大)
將數據導入CiteSpace II軟件,節(jié)點類型選擇Country和Institution,得到發(fā)文國家(地區(qū))與機構分布概況圖。圖1是各個國家(地區(qū))與機構研究實力分布圖。圖中,一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國家(地區(qū))或機構,節(jié)點大代表該國家(地區(qū))或機構出現的頻次高。圖2是各國或地區(qū)出現頻次分布圖。從圖2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美國獨居首位,發(fā)文量為771篇,具有絕對優(yōu)勢,與排名第二的國家相差很大,其次是英國177篇、澳大利亞152篇、加拿大89篇、西班牙61篇、中國56篇、南非52篇、新西蘭42篇、瑞典31篇,等。近年來,中國雖然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有一定的造詣,但是由于起步晚,標準體系不健全,等,與美國、英國等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我國信息素養(yǎng)研究所涉及的學科領域雖與國外大體保持同步,但尚未在互聯網信息評價中受到廣泛研究[5],這說明我們國家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不斷地探索與研究。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各國聯系甚少,缺乏應有的溝通與合作,尤其是在美國已經形成一個獨立集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方面美國走在發(fā)展的最前端,也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學術壁壘現象的存在。而在發(fā)文量相對較少的國家,如意大利、蘇格蘭,等,反而與其他國家有一定的協作關系。
圖2 信息素養(yǎng)研究國家或地區(qū)分布
圖1還展現了不同國家(地區(qū))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中比較有實力的研究機構分布情況。此次研究發(fā)現,有關信息素養(yǎng)研究的文獻主要的研究機構是大學,WOS上美國的主要研究機構是伊利諾大學(illinois university)、華盛頓大學州立(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威斯康星大學(wisconsin university)、加州洛杉磯大學(calif Los angeles university),等;我國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的主要機構有北京師范大學、香港康莫大學,等;英國的主要研究機構有謝菲爾德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等。
對信息素養(yǎng)領域作者進行共被引知識圖譜分析,節(jié)點類型選擇作者(author)和被引作者(cited author),其他設置不變,得到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作者共被引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代表作者Kuhlthau CC,Breivik PS,Dervin B和團體作者美國圖書館協會信息素養(yǎng)總統(tǒng)委員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的節(jié)點有紫色外圈并且紫色外圈較大,根據陳超美的科學文獻可視化理論,可知這四位作者是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具有橋梁作用的重要作者,其中心度較大。此外,中心度和發(fā)文量都較大的有Bruce C、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Bawden D,等。可知這些作者是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者和引領者。
圖3 信息素養(yǎng)作者共被引知識圖譜
Kuhlthau C C是美國羅特格斯州立大學信息交流與圖書館研究中心教授,多年來致力于情報學和圖書館學研究,主要進行實踐型檢索及用戶檢索行為研究[6]。她的突破性研究是信息檢索過程(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ISP)和信息檢索及使用六個階段中情感、認知和物質的信息檢索過程模型。1985年在《圖書館技能指導的過程方法》(a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skills instruction)一文中首次進行ISP研究,此后不斷發(fā)展對ISP的認知和研究。Kuhlthau CC從用戶角度進行信息檢索和使用,認為ISP分為開始(initiation)、選擇(selection)、探索(exploration)、表達(formulation)、搜集(collection)、描述(presentation)和評價(assessment)七個階段,以預見用戶在信息檢索和信息素養(yǎng)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對我們今天的研究依然影響深遠。
Breivik PS參與創(chuàng)建美國國家信息素養(yǎng)論壇(national d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NFIL),并擔任首任主席。該論壇給國內外學者提供了一個促進和維持信息素養(yǎng)交流的平臺,使各行各業(yè)的人們能夠有效地搜集、使用、評價和發(fā)布信息,以實現他們的個人、社會、職業(yè)和教育目的。
Dervin B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她關于信息檢索和信息利用的研究促使意義構建理論方法的發(fā)展。1972年提出情報學領域的意義建構理論,認為信息的意義建構是內部行為(即認知)和外部行為(即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Dervin B是從以系統(tǒng)為中心轉移到以用戶為中心的典范,他認為信息檢索是主觀建構的活動。強調個人理解,而非協同理解。
美國圖書館協會下屬的信息素養(yǎng)總統(tǒng)委員會于1989年重新概括了信息素養(yǎng)的含義:要成為一個有信息素養(yǎng)的人,必須能夠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且能夠有效地查詢、使用和評價所需要的信息。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了信息素養(yǎng)的兩個維度: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推動美國國家信息素養(yǎng)論壇的成立,并號召全民及全世界重視終身學習和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4.1 信息素養(yǎng)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分析 文獻的關鍵詞/主題詞是從文章中抽取出來的高度概括文章主題的核心詞匯,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與精髓,是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及凝煉,頻次高的關鍵詞/主題詞常被用來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7]。主題詞類型選擇Noun Phrase(名詞短語),節(jié)點類型選擇Key Word(關鍵詞),選用Pathfinder(路徑搜索)算法,運行CiteSpaceII軟件,得到信息素養(yǎng)研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如圖4所示),共有101個節(jié)點,372條連線。表2是信息素養(yǎng)領域熱點高頻關鍵詞/主題詞,是將不同寫法的同義詞進行合并,頻次進行累加,中心度選取較高值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
圖4 信息素養(yǎng)研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由分析可知,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的熱點關鍵詞/主題詞除信息素養(yǎng)外,還有圖書館、網絡、信息檢索、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技能、信息知識、教育、信息行為,等。表2中列出頻次排名前15的關鍵詞,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information literacy,頻次是356。排名第二位的是education,頻次82,說明信息素養(yǎng)教育成為一個重要的熱點研究領域。Internet排在第三位,說明因特網為信息素養(yǎng)的研究提供支撐。
表2 信息素養(yǎng)研究熱點關鍵詞/主題詞表
這些熱點研究領域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類:一是有關素養(yǎng)研究的分類,包括信息素養(yǎng)、計算機素養(yǎng)、健康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等,熱點研究領域是信息素養(yǎng)和健康素養(yǎng)。二是信息素養(yǎng)內涵構建的四個維度,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識四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信息意識是指對信息交流活動在社會中的地位、價值、功能和作用的認識[8],包括信息保密意識、信息主體意識、信息傳播意識、信息更新意識、信息獲取意識等多種形式。信息意識是人們進入信息社會的通行證,信息意識的強弱影響人們是否能有效地判斷、獲取、評價、傳播和利用信息。信息能力是信息時代人們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是進行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能力,是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信息道德是人們在社會信息活動中形成各種信息行為人之間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信息知識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隨著信息意識、信息能力的提高而深化。三是信息素養(yǎng)的實現。分為主要的實現地點:圖書館;主要的實現環(huán)境:www網絡、Internet、多媒體、信息社會,等;主要的實現方式:計算機輔助教學、圖書館教學、信息檢索、信息交流,等;實現標準:信息素養(yǎng)能力標準、信息素養(yǎng)人的界定標準,等。
2.4.2 信息素養(yǎng)研究前沿及演進路徑分析 針對1983-2013年間信息素養(yǎng)研究的題錄數據,利用Citespace軟件中提供的膨脹詞探測(burst detection)技術和算法,通過考察詞頻的時間分布,將其中頻次變化率高的詞(burst term)從大量的主題詞中探測出來,依靠詞頻的變動趨勢,而不僅僅是頻次的高低,來確定信息素養(yǎng)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發(fā)展趨勢[9]。在CiteSpaceII上術語類型選擇膨脹詞(burst terms),其他設置不變,然后進行膨脹詞探測(detect bursts),運行Citespace軟件,得到信息素養(yǎng)領域研究前沿的時區(qū)視圖,如圖5所示。
圖5 信息素養(yǎng)演進路徑及研究前沿
我們探測出膨脹詞居于前6位的是:understanding-information(信息理解)、cancer-information(癌癥信息)、knowledge-economy(知識經濟)、digital-literacy(數字素養(yǎng))、online-tutorials(在線教程)和researchevidence(證據研究)。此外,還有在線學習、檢索策略,等。從圖5中,我們可以看出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主題詞變化率最高的是2001年出現的understandinginformation,說明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領域開始重視基于語義網絡的信息理解問題。信息理解可以加深對信息素養(yǎng)的判斷、理解和深化。2013年美國信息素養(yǎng)月就強調了數字素養(yǎng)整合實踐對學生成績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影響的問題。這些研究前沿反映出信息素養(yǎng)研究順應時代潮流,基于信息技術和網絡環(huán)境進行自主學習成為提高公民信息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之一。
該文利用CiteSpaceII軟件,繪制Web of Science所收錄的1983-2013年間30年的信息素養(yǎng)研究題錄數據的知識圖譜。從時間分布、國家、機構、作者、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等方面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從2002年開始,信息素養(yǎng)研究文獻數量增長較快并逐漸形成規(guī)模。世界各國廣泛參與信息素養(yǎng)研究,尤其是美國在信息素養(yǎng)研究方面的貢獻最大,中國排名第六,各國之間應該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fā)展;在該研究領域,關鍵作者對信息素養(yǎng)研究及普及做出了突出貢獻;另外信息檢索、高校圖書館等是研究的熱點領域,在研究前沿方面,信息理解的作用日漸凸顯。
[1]Spitzer KL,Lowe CA,Eisenberg M B.Information Literacy: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M].USA:Libraries Unlimited,1998:13-14
[2]孫平,曾曉牧.面向信息素養(yǎng)論綱[J].圖書館論壇,2005,25(4):8-11,106
[3]陳超美,陳悅,侯劍華,梁永霞(譯).CiteSpace II: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tài)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28(3):403-421
[4]劉則淵,陳悅,侯海燕.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
[5]劉曉波.新世紀十年我國信息素養(yǎng)研究可視化分析[J].現代情報,2013,33(4):159-161
[6]趙勇,沙勇忠.當代情報學研究的知識圖譜:基于ACA的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8,28(6):63-69
[7]張凌.基于CiteSpace的競爭情報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網刊,2011,(10):1-8
[8]王征清.網絡時代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J].情報科學,2002,20(5):453-455
[9]欒春娟,侯海燕,王賢文.國際科技政策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9,27(2):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