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歡+冼培盛
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批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18號文件《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下發(fā),各地文化部門遵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fā)展”的方針,積極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流傳在珠海一帶的沙田民歌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作為珠海一所注重技能和職教內涵發(fā)展相結合的職業(yè)學校,珠海市理工職業(yè)技術學校重視承傳特色優(yōu)秀文化,積極打造沙田民歌教育示范基地。
一、實施背景
1. 承傳張揚水鄉(xiāng)文化
沙田民歌,又稱咸水歌,是一種民間音樂。在歷史的沉淀中演變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地域文化,它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和鮮明深厚的藝術內涵,但由于其口傳方式、外來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交錯沖擊與交融,使得沙田民歌漸漸為人們所淡忘。承傳這種特色文化,面臨重重困境。
2. 擁有得天獨厚的研究條件
沙田民歌起于漢代,展于元代,盛于清代。主要分布、流傳在珠三角的沙田水鄉(xiāng)地區(qū)。而斗門燈籠沙的水上婚嫁更是遠近聞名。學校地處沙田民歌植根的地域,很多研究人員自小就對沙田民歌耳濡目染,研究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在豐富的資源中,學校更有信心去傳承發(fā)展沙田民歌。
3. 校園文化發(fā)展的需求
學校有傳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和本土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與義務。因此,珠海理工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強校的優(yōu)勢,通過沙田民歌的藝術教育,提高中職生綜合素質,激發(fā)學生熱愛本土文化,弘揚民族文化。
二、實施目標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發(fā)掘沙田民歌文化價值,開發(fā)沙田民歌旅游價值,大力宣傳推廣沙田民歌,打造嶺南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形成職業(yè)學校傳承特色文化的示范。
1. 汲取精華,大膽創(chuàng)新,賦予水鄉(xiāng)沙田民歌新活力。
2. 依托課堂,推廣宣傳,形成校園沙田民歌新氛圍。
3. 多元并舉,多頭并進,構建沙田民歌新元素。
4. 校企合作,溝通交流,打造沙田民歌教育示范新基地。
三、實施過程
1.學習、研究和總結,吸取原生態(tài)民歌的精華,大膽創(chuàng)新沙田民歌
經過近幾年來的努力,學校沙田民歌的研究成員在不斷地深入民間采風與調查中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一共挖掘宣傳十五首原生態(tài)的民歌,并掌握了沙田民歌的11個種類,包括咸水歌、長句咸水歌、高堂歌、古腔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等,研究了沙田民歌的數(shù)量、分布、淵源狀況,并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shù)字化多媒體等多種形式記載下來,建立起系統(tǒng)而齊備的檔案資料和數(shù)據(jù)庫,讓原本只有聲音卻沒有記載的“無譜”沙田民歌能白紙黑字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得以學習與傳承。
時代在不斷地前進和發(fā)展,沙田民歌也需要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學校以原生態(tài)民歌為基礎,從時代審美與價值取向方面進行藝術改編,創(chuàng)作四十多首新民歌。譬如,創(chuàng)編民歌的演唱采用廣州方言和普通話,這樣的創(chuàng)新沖破了語言地域的界限,使得人人會唱,個個能聽;采用重唱、小組唱、歌舞劇、樂曲等方式,避免了單調的獨唱或對唱;多種表演方式的大膽求新,讓沙田民歌充滿了時代特色。
2.整編、出版沙田民歌鄉(xiāng)土音樂讀本,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提高修養(yǎng)
學校組建了沙田民歌演唱隊、舞蹈隊,在旅游專業(yè)開展民歌教學、在全校學生中教唱與播放,在社會上演出宣傳,學生對學習民歌興致濃厚,認為沙田民歌旋律優(yōu)美,比流行歌曲好聽。在音樂課堂,學生悠揚地唱著學校創(chuàng)作且全區(qū)推廣的《立志強國之歌》、《廉政風范永遠傳揚》,唱出了崇廉拒腐、廉潔自律的積極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在傳承沙田民歌的過程中滲透著德育,音樂啟迪了學生心靈,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品位和深化了教育內涵。
3.積極參加各級比賽和社會演出,宣傳和推廣沙田民歌,推動傳承發(fā)展
在研究實踐中,我們探索形成了“挖掘、創(chuàng)編、教育、展演一條龍”的傳承發(fā)展模式。以沙田民歌為素材,以歌舞、小組唱、重唱、二胡演奏曲、舞蹈等形式,組織師生在社會文化宣傳陣地(戲院、文化廣場等)進行演出,多年來共演出100多場(次)。學校藝術團演出的足跡踏遍了北京、山西、廣州、中山、江門、珠海等地,深入城鄉(xiāng)、農村、企業(yè)的文化廣場,在社會上產生極大的反響。此外,我們還排練有關沙田民歌題材的節(jié)目,參加國家、省、市級的有關競賽,屢獲金獎,沙田民歌在廣州、北京唱響。例如,學校的黃華歡、林青老師,被邀請參加市大型歌舞劇《少年容閎》的創(chuàng)編工作,成為主創(chuàng)人員之一。在社會口碑上,沙田民歌與學校聲譽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4.注重校校、校企合作,在基地營造濃郁的沙田文化氛圍
學校為了將沙田民歌承傳、創(chuàng)新、發(fā)展下去,在沙田民歌教學中,除了音樂老師教唱,還邀請民間歌手與師生進行現(xiàn)場演唱,分享和交流經驗。宣傳教育示范基地在輻射全國的基礎上,還與常聞民間歌聲的橫山中學和橫山中心小學、實驗小學、城南中學、城東中學攜手,實行校校合作,壯大了宣傳民歌教育隊伍。還與生態(tài)旅游單位“十里蓮江”合作,傳承水鄉(xiāng)文化特色,使沙田民歌的藝術魅力深入人心,讓悠久的沙田民歌悠然傳唱。
四、實施成效
沙田民歌課題研究小組的宣傳與推廣,打造了校園學習沙田民歌的良好氛圍,促進師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推動了學校的全面發(fā)展:
1. 傳承創(chuàng)新特色文化成效顯著
我們在民間調查中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并且以原生態(tài)民歌為基礎,從時代審美與價值取向出發(fā)進行藝術創(chuàng)編。演唱語言的創(chuàng)新沖破了語言地域的界限,推動沙田民歌走出廣東。我們創(chuàng)編的節(jié)目參加沙田民歌各級比賽,屢獲佳績,如在2006年珠海市第二屆民間歌手大賽,曲目《沙田綠茫?!帆@青年組優(yōu)秀獎,為傳承工作打響了第一炮。2007年1月組織師生參加廣東流動演出節(jié)目網上大匯演,曲目《請來珠海西岸游》獲銀獎。2007年7月,連續(xù)參加廣東省三屆珠三角“咸水歌”歌會大賽,均獲金獎,其中,《對花》獲金曲獎,《歌仔唱出心里話》獲創(chuàng)作獎,《真心阿妹世上難尋》獲演唱金獎,《珍惜學習好時光》獲表演金獎,學校獲優(yōu)秀組織獎等。2009年8月,廣東省舉行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學校原創(chuàng)舞蹈《歸》代表珠海市參加江門賽區(qū)的比賽,獲得評委觀眾的一致好評,取得全省一等獎,并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二屆音樂舞蹈創(chuàng)作優(yōu)秀節(jié)目暨電視匯展獲最高獎——“國家未來之星獎”,《珍惜學習好時光》同獲演唱類“國家未來之星獎”;多年來在斗門區(qū)、珠海市的藝術巡游,學校都有上百師生參與以宣傳本土文化為主題的巡游隊伍;給合學校的專業(yè)組織師生開展《疍家漁歌》微電影的拍攝,師生在學習、深化沙田文化中提高素質和能力,得到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在市委書記李嘉同志的批示下,由市委副秘書長主持召開了總結匯報推廣座談會,在社會上引起更大的反響。多年來我們以保護傳承為契機,以沙田民歌為突破口帶動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校內,學生由衷地對沙田音樂的愛好和崇尚,由接納到熱愛,并在學校學生中自然地流行與傳唱。由此可見,學校傳承創(chuàng)新特色文化成效顯著,為弘揚沙田文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2. 傾力打造校園文化,扎實有效
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民歌的教育成為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很重要部分,優(yōu)秀的沙田文化滲透著人文的智慧光芒閃爍在音樂課堂上,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單純音符與理論的學習,而且包含了對沙田人勞作生活畫卷的欣賞,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藝術教育內容,深化了辦學內涵,形成了學校特有的藝術教育特色和校園文化。
3. 推廣宣傳民族文化,反響強烈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沙田民歌研究成果的展演與其他藝術教育(如舞龍舞獅、武術、書法、茶藝等)貫穿結合起來,帶動了一大批學生追求和學習藝術技能,同時在各種場合表演過程中宣傳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各級比賽都得到不俗的成績。學校書法興趣小組成績突出,2007年被省授予書法教育名校,2008年獲省書法教育先進學校;學校醒獅武術隊,2007年參加國際(新會)蔡李佛武術大賽獲5金5銀的優(yōu)異成績;2008年參加全省“鐘村杯”醒獅武術大賽以最高分獲一等獎,2009年參加港珠澳醒獅大賽獲一等獎。這些豐富深化了學校文化內涵,打造了傳統(tǒng)文化的示范基地。
4. 校企共建文化基地,形成示范
學校的沙田民歌在社會上形成強烈的反響和共識,吸引了很多企業(yè)的眼球。企業(yè)與學校攜手共建文化基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全國形成示范。學校成為全國“藝術教育特色顯著”的品牌學校;舞蹈《獅徒》獲市金獎并代表廣東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技能大賽中展演;參加全國第七屆中小學德育思想建設成果評比獲先進單位和優(yōu)秀組織獎;學生參加全國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獲一等獎;核心人物黃華歡被評為全國“名校長”。學校成為引領全國藝術教育中的一面旗幟。
五、體會與思考
1. 文化的傳承,陶冶學生的性情,倡導社會和諧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沙田人對精神家園的守護,對心靈慰藉的渴求,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只要民族精神尚存,沙田文化就會永遠傳承下去。學生在沙田民歌的音樂熏陶中卸下內心的浮躁,消除了隨著感覺走的現(xiàn)象,修正偏差的價值觀,滋潤了心靈。緊貼時代旋律的新沙田民歌,催人奮進,歌詞中所傳唱的廉潔之風、立志強國的斗志對社會倡導的良好風氣亦是一種激勵,促進社會的和諧。我們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祈求并不懈追求,讓沙田民歌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文化興市作更大的貢獻。
2. 注重文化的內涵,求新、求變
沙田民歌的歌詞來源于人們的勞動與現(xiàn)實生活,充滿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情真意切。我們在多種音樂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除了展現(xiàn)沙田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更注重沙田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滲透沙田人熱情、樸實、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當然,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讓傳統(tǒng)的詠唱要與現(xiàn)實接軌,要求新、思變。
3. 響應校園文化育人模式,傳承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全國形成示范
學校積極運用寶貴的沙田民歌資源,打造最受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與形式,如對唱、街舞、舞蹈、舞龍、舞獅、武術、茶藝、書法等,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形成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之余放松自我,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同時,以點帶面,由沙田民歌帶動茶藝、武術、書法的學習,傳承民族文化。例如,最近由校企合作拍攝了微電影《疍家漁歌》。反映疍家漁歌多為口口相傳,一直缺少文字或曲譜方面的記錄,更缺少理論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這種傳統(tǒng)民俗開始日漸式微,處在失傳的邊緣。而珠海本地的多位音樂人,學校的黃華歡書記,本著對疍家漁歌的熱愛,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保護、挖掘和推廣疍家漁歌的工作,使得疍家漁歌逐漸恢復了生機。學校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努力打造形成在全國的示范教育基地。
(作者單位:珠海市理工職業(yè)技術學校)
2. 傾力打造校園文化,扎實有效
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民歌的教育成為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很重要部分,優(yōu)秀的沙田文化滲透著人文的智慧光芒閃爍在音樂課堂上,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單純音符與理論的學習,而且包含了對沙田人勞作生活畫卷的欣賞,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藝術教育內容,深化了辦學內涵,形成了學校特有的藝術教育特色和校園文化。
3. 推廣宣傳民族文化,反響強烈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沙田民歌研究成果的展演與其他藝術教育(如舞龍舞獅、武術、書法、茶藝等)貫穿結合起來,帶動了一大批學生追求和學習藝術技能,同時在各種場合表演過程中宣傳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各級比賽都得到不俗的成績。學校書法興趣小組成績突出,2007年被省授予書法教育名校,2008年獲省書法教育先進學校;學校醒獅武術隊,2007年參加國際(新會)蔡李佛武術大賽獲5金5銀的優(yōu)異成績;2008年參加全省“鐘村杯”醒獅武術大賽以最高分獲一等獎,2009年參加港珠澳醒獅大賽獲一等獎。這些豐富深化了學校文化內涵,打造了傳統(tǒng)文化的示范基地。
4. 校企共建文化基地,形成示范
學校的沙田民歌在社會上形成強烈的反響和共識,吸引了很多企業(yè)的眼球。企業(yè)與學校攜手共建文化基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全國形成示范。學校成為全國“藝術教育特色顯著”的品牌學校;舞蹈《獅徒》獲市金獎并代表廣東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技能大賽中展演;參加全國第七屆中小學德育思想建設成果評比獲先進單位和優(yōu)秀組織獎;學生參加全國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獲一等獎;核心人物黃華歡被評為全國“名校長”。學校成為引領全國藝術教育中的一面旗幟。
五、體會與思考
1. 文化的傳承,陶冶學生的性情,倡導社會和諧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沙田人對精神家園的守護,對心靈慰藉的渴求,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只要民族精神尚存,沙田文化就會永遠傳承下去。學生在沙田民歌的音樂熏陶中卸下內心的浮躁,消除了隨著感覺走的現(xiàn)象,修正偏差的價值觀,滋潤了心靈。緊貼時代旋律的新沙田民歌,催人奮進,歌詞中所傳唱的廉潔之風、立志強國的斗志對社會倡導的良好風氣亦是一種激勵,促進社會的和諧。我們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祈求并不懈追求,讓沙田民歌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文化興市作更大的貢獻。
2. 注重文化的內涵,求新、求變
沙田民歌的歌詞來源于人們的勞動與現(xiàn)實生活,充滿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情真意切。我們在多種音樂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除了展現(xiàn)沙田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更注重沙田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滲透沙田人熱情、樸實、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當然,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讓傳統(tǒng)的詠唱要與現(xiàn)實接軌,要求新、思變。
3. 響應校園文化育人模式,傳承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全國形成示范
學校積極運用寶貴的沙田民歌資源,打造最受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與形式,如對唱、街舞、舞蹈、舞龍、舞獅、武術、茶藝、書法等,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形成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之余放松自我,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同時,以點帶面,由沙田民歌帶動茶藝、武術、書法的學習,傳承民族文化。例如,最近由校企合作拍攝了微電影《疍家漁歌》。反映疍家漁歌多為口口相傳,一直缺少文字或曲譜方面的記錄,更缺少理論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這種傳統(tǒng)民俗開始日漸式微,處在失傳的邊緣。而珠海本地的多位音樂人,學校的黃華歡書記,本著對疍家漁歌的熱愛,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保護、挖掘和推廣疍家漁歌的工作,使得疍家漁歌逐漸恢復了生機。學校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努力打造形成在全國的示范教育基地。
(作者單位:珠海市理工職業(yè)技術學校)
2. 傾力打造校園文化,扎實有效
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民歌的教育成為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很重要部分,優(yōu)秀的沙田文化滲透著人文的智慧光芒閃爍在音樂課堂上,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單純音符與理論的學習,而且包含了對沙田人勞作生活畫卷的欣賞,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藝術教育內容,深化了辦學內涵,形成了學校特有的藝術教育特色和校園文化。
3. 推廣宣傳民族文化,反響強烈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沙田民歌研究成果的展演與其他藝術教育(如舞龍舞獅、武術、書法、茶藝等)貫穿結合起來,帶動了一大批學生追求和學習藝術技能,同時在各種場合表演過程中宣傳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各級比賽都得到不俗的成績。學校書法興趣小組成績突出,2007年被省授予書法教育名校,2008年獲省書法教育先進學校;學校醒獅武術隊,2007年參加國際(新會)蔡李佛武術大賽獲5金5銀的優(yōu)異成績;2008年參加全省“鐘村杯”醒獅武術大賽以最高分獲一等獎,2009年參加港珠澳醒獅大賽獲一等獎。這些豐富深化了學校文化內涵,打造了傳統(tǒng)文化的示范基地。
4. 校企共建文化基地,形成示范
學校的沙田民歌在社會上形成強烈的反響和共識,吸引了很多企業(yè)的眼球。企業(yè)與學校攜手共建文化基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全國形成示范。學校成為全國“藝術教育特色顯著”的品牌學校;舞蹈《獅徒》獲市金獎并代表廣東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技能大賽中展演;參加全國第七屆中小學德育思想建設成果評比獲先進單位和優(yōu)秀組織獎;學生參加全國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獲一等獎;核心人物黃華歡被評為全國“名校長”。學校成為引領全國藝術教育中的一面旗幟。
五、體會與思考
1. 文化的傳承,陶冶學生的性情,倡導社會和諧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沙田人對精神家園的守護,對心靈慰藉的渴求,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只要民族精神尚存,沙田文化就會永遠傳承下去。學生在沙田民歌的音樂熏陶中卸下內心的浮躁,消除了隨著感覺走的現(xiàn)象,修正偏差的價值觀,滋潤了心靈。緊貼時代旋律的新沙田民歌,催人奮進,歌詞中所傳唱的廉潔之風、立志強國的斗志對社會倡導的良好風氣亦是一種激勵,促進社會的和諧。我們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祈求并不懈追求,讓沙田民歌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文化興市作更大的貢獻。
2. 注重文化的內涵,求新、求變
沙田民歌的歌詞來源于人們的勞動與現(xiàn)實生活,充滿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情真意切。我們在多種音樂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除了展現(xiàn)沙田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更注重沙田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滲透沙田人熱情、樸實、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當然,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讓傳統(tǒng)的詠唱要與現(xiàn)實接軌,要求新、思變。
3. 響應校園文化育人模式,傳承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全國形成示范
學校積極運用寶貴的沙田民歌資源,打造最受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與形式,如對唱、街舞、舞蹈、舞龍、舞獅、武術、茶藝、書法等,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形成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之余放松自我,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同時,以點帶面,由沙田民歌帶動茶藝、武術、書法的學習,傳承民族文化。例如,最近由校企合作拍攝了微電影《疍家漁歌》。反映疍家漁歌多為口口相傳,一直缺少文字或曲譜方面的記錄,更缺少理論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這種傳統(tǒng)民俗開始日漸式微,處在失傳的邊緣。而珠海本地的多位音樂人,學校的黃華歡書記,本著對疍家漁歌的熱愛,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保護、挖掘和推廣疍家漁歌的工作,使得疍家漁歌逐漸恢復了生機。學校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努力打造形成在全國的示范教育基地。
(作者單位:珠海市理工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