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長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高考應試素質呢?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培養(yǎng)方式,本文從語文學科的角度,談談高考語文應試素質的訓練思路。
簡要地說,從兩大方面入手:
一、以知識為重心,培養(yǎng)學生吃透考點,消化考點,形成對付與突破的能力
二、以能力為重心,培養(yǎng)學生答卷的良好習慣、操作技能和應付本領
針對第一方面,本人按“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對付”的“十字三部曲”的思路進行復習訓練。
首先,講清“考什么",即考點是什么,《考試說明》怎么表述,該考點在高考試卷中表現(xiàn)為什么樣的形式。其次,講明“怎么考",即通過對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引導學生弄清高考語文對這個考點采用什么方式來考查,該考點有幾種考法,出現(xiàn)過幾種題型,試題材料來自何處,今后該考法發(fā)展的趨勢有幾種可能。再次,傳授“怎么對付",即在弄清了考點、考法后,引導學生尋找針對該考點考法的對付辦法與突破對策。最后,在完成以上“十字三部曲”后,帶領學生做對應考點的強化練習,通過練習,圈住考點,包圍消滅,逐漸形成應試能力。
對《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每個考點,本人始終圍繞“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對付”的思路,帶領學生進行有規(guī)律的訓練。經過一定時期的訓練,學生就知彼知己,有備能戰(zhàn)了。下面試舉一例:“識記現(xiàn)代漢字的字形”,其思路如下:
(一)考什么:
《考試說明》:識記現(xiàn)代漢字的字形(能力層級:A)。
實質:①考漢字的正確認讀和書寫,②考對別字的辨別。
(二)怎么考:
1.考人們常用但常讀錯的、寫錯的字(包括一般詞語和成語中的易錯字)如:
人情世故——人情事故(后面一個為錯字,以下各例皆同)
膾炙人口——膾灸人口;川流不息——穿流不息
2.考查的全是辨認別字(沒考錯字)
3.主要題型有兩種:
①判斷句子或詞語中是否有錯別字,或者有幾個錯別字。
②在句子的空格中選填正確的字。
4.干擾項的設計來源于造成別字的原因。
①形似而誤:磐石——磬石;不寒而栗——不寒而粟。
②音同或音近而誤:再接再厲——再接再勵;截然不同——絕然不同。
③形似音同而誤:輻射——幅射;磋商——蹉商;痙攣——痙孿。
④音同(近)義近而誤:辭藻——詞藻;訂立——定立。
⑤形近、音同(音近)、義近而誤:請?zhí)堎N;天花亂墜——天花亂墮。
(三)怎么對付:
1.注意辨析字形、認清字的結構、偏旁。如炙(會意字):肉放在火上烤。灸(形聲字):聲旁“久”,形旁“火”。2.準確地理解字義、詞義,把字形和詞義聯(lián)系起來記憶。如“川流”的意思:“像河水一樣流動”?!澳亍钡牡涔适侵腹糯哪由朴谑赜?,如此知其義,則不會寫成“穿流”“默守”。3.擴大閱讀面,積累詞匯,如鳩占雀(應為鵲)巢(96年高考題)。4.扎扎實實、抄寫易錯的詞語。
附:對策歸納:①分析字形②分析字義③抄寫積累(識記)。
(四)強化練習:(因篇幅關系,練習略去)
針對第二方面,本人著重從答題角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巧。具體說從兩方面進行:首先,對試卷中每一塊內容的應試授以對付的要領口訣:1.對選擇題的總要求:要領口訣:看清題干選什么(作上記號),比較選項錯在哪(辨析比照)操作點撥:①在每道題干的要求處作上記號(如著重號或三角號);②辨析比照時要注意三種情況:選項自身內部有無錯誤;選項之間有無出入;選項與原材料有無出入。
2.對主觀題的總要求:(1)閱讀部分:閱讀后,看題目,帶著問,找著落。(2)表達部分:審清題干,挖掘隱含;明確任務,注意相關;用語簡潔文采不缺。(3)作文部分:先讀原材料,看看話題腦;兩者有相關,限制有多少;后讀要求項,想想怎么辦;選取某文體,構思立意好;文面欲清潔,字端是正道;全文段落多,開頭要小巧;首尾宜呼應,字數(shù)不可少。其次,針對試卷中的每一道考點考題,授以具體應付的操作技巧。
例如,試卷中的考點為“字形辨析”的題目,其操作技巧如下:1.在題干的要求處作上記號,明確選什么。2.用筆頭指著每個選項中的每個字逐項逐個進行辨析。3.凡遇上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形聲字,一定要逗留一下,問是不是這樣的字,問有沒有其他的字形、寫法?4.想想該字何時學過、何處見過,利用平時識記積累的詞語來幫助判斷。
又如試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其操作技巧是:1.連讀三遍找感覺:先連讀三遍,讓自己對詩有初步認識,產生微微的感覺。2.聯(lián)綴文字成畫面:將詩句翻譯出來,在大腦中形成具體可感的畫面或形象。3.進入畫面會意境:讓思緒進入畫面,體會詩歌情境交融的意境,讓感覺變得明晰。4.體會意境探意蘊:進入意境后追問: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要表達什么(主旨)?他通過什么手段(表現(xiàn)手法)來表達的?
經過以上四個步驟后,再看題目的問題,并結合前面追問到的意蘊來做題,則詩歌鑒賞題的答題思路就清晰明了。
由于篇幅關系,對于答題時的具體操作技巧,僅舉兩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