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業(yè)華,陳珍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萬寧571533)
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Hance)屬姜科山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莖入藥,其性熱、味辛,具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等功效,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嘔吐,曖氣吞酸等癥狀[1].現代藥理學等研究表明:高良姜還具有鎮(zhèn)痛、抗菌、抗炎、抗腫瘤、抗腹瀉等功效[2].高良姜是出口創(chuàng)匯的大宗中藥材及其許多中成藥的主要原料,如著名漢藥二天油、驅風油、清涼油、萬金油、良附丸、仲景胃靈片、胃瘍寧丸、八寶瑞生丸、菖蒲四味丸、胃炎康膠囊等.高良姜也是“藥食同源”植物,被大量作為食品調味料、香料、藥酒及驅蟲劑等[3],具有較大的國內外藥用和習俗食用市場,列為“十大南藥”之一.
主要查閱古代本草、《藥典》、現代藥用植物專著和相關科技期刊,掌握高良姜藥用歷史沿革、資源分布、研究狀況等相關資料.
通過訪問各地產區(qū)的市縣和鎮(zhèn)政府相關部門、村委會、藥材收購站、中藥材種植企業(yè)和當地藥農,了解野生資源分布狀況、人工栽培種植面積、種苗來源,生產管理措施、藥材產量、購銷渠道、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等相關信息.
分別對廣東徐聞道地主產區(qū)和海南產區(qū)進行生產實地調查.重點調查種植地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土壤類型、高良姜種質主要特性、生產狀況、影響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等.具體的生產實地調查區(qū)域信息詳見表1.
表1 高良姜生產實地調查區(qū)域信息Tab.1 Galangal production fieldwork regional Information
高良姜生長在我國華南地區(qū)熱帶、亞熱帶區(qū)域,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huán)境,耐干旱,怕澇浸,不耐霜寒.野生于路邊、山坡草地、荒坡灌叢或疏林中,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酸性或微酸性紅壤較為適宜.高良姜在最高氣溫38.8 ℃,最低氣溫2.2 ℃,年降雨量1100~1803 mm的地區(qū),生長良好,植株幼苗生長需要一定的蔭蔽度,生育后期能夠適應強光.野生資源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和云南等省區(qū)[4-5].徐聞縣龍?zhí)伶?zhèn)華林和大塘一帶是野生高良姜的分布中心.
廣東省湛江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23.2 ℃,年均降水量1567.3 mm.遂溪、廉江、雷州、徐聞等地分布著大量的野生高良姜資源.特別是雷州半島屬熱帶氣候,年均氣溫23 ℃,年均降水量1400~1700 mm,無論是氣候還是土壤都極適合高良姜的生長,野生高良姜資源分布廣、蘊藏量大.但走訪調查:一方面20世紀80 年代,當地藥農過度采挖野生高良姜資源,藥材收購公司大量收購高良姜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大部分土地都被開發(fā)種植甘蔗、菠蘿、香蕉等經濟植物,高良姜的野生資源迅速減少,現也瀕危衰竭.
海南省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島嶼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3.8℃,年均降雨量為1639 mm.植物生長繁茂,植物種類繁多.??谑小⒊芜~縣、儋州市、白沙縣、東方市、陵水縣、萬寧市、瓊海、文昌市、屯昌縣、定安等地都分布著野生高良姜資源.但走訪調查:由于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林地、山丘過度開墾種植檳榔、橡膠和芒果等經濟作物,野生高良姜資源現已瀕危衰竭.
文獻記載野生高良姜分布地區(qū)還有:廣東粵北的乳源、新豐、南雄、始興等地[6];廣西的興安、蒼梧、崇左、鳳山、大新、欽川、靖西等地;云南的紅河、文山、思茅、西雙版納等地;但走訪調查高良姜野生資源也瀕危衰竭.
高良姜種植歷史悠久,據《廣東通志》和《雷州府志》等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徐聞所出產的高良姜就是朝廷貢品,因其氣味芬芳馥郁,有溫中散寒,止痛消食和避疫之功效.北宋皇室曾用作香料和驅蚊蟲品、御醫(yī)院也經常采其制作皇室成員食滯的消食湯品.由北宋至明、清數朝幾度將高良姜列為官營產品,禁止商賈走私.1949年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由國家統(tǒng)一收購,出口至日本、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qū).據新編《徐聞縣志》記載,1961—1985年出口良姜894t,1986—1993年出口良姜745t[7].
建國前種植面積較?。▋H限于徐聞龍?zhí)恋貐^(qū)),20世紀60 年代初徐聞縣良姜村率先人工引種野生良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區(qū)域也曾擴增到廣東的遂溪、廉江、雷州、陽西、惠陽和東莞等市縣,廣西的博白、陸川和玉林等市縣,海南的陵水、儋州、屯昌、萬寧、文昌、臨高等市縣.但高良姜“道地”主產區(qū)首指廣東的徐聞,1998 年在徐聞的大塘和華林一帶創(chuàng)建了高良姜開發(fā)基地,種植面積一直穩(wěn)定在2667 hm2左右,徐聞最高的種植量達到4467 hm2,總產量10余萬t.目前徐聞全縣高良姜種植面積及干姜產量均占全國90%以上.在海外,享有“中國徐聞良姜”之美譽.2006 年“徐聞良姜”以“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成功申報國家原產地域保護標志,保護范圍僅限廣東徐聞縣龍?zhí)伶?zhèn)、曲界鎮(zhèn)、城北鄉(xiāng)、南山鎮(zhèn)、海安鎮(zhèn)、錦和鎮(zhèn)、下洋鎮(zhèn)、前山鎮(zhèn)等8個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
調查得知:
1)高良姜品種主要有牛姜和雞姜兩種,產區(qū)多用牛姜栽培.海南產區(qū)主要采用“橡膠園間種高良姜”的栽培方式,徐聞道地主產區(qū)主要采用“高良姜單一成片”的栽培方式.各產區(qū)高良姜生產都采用根莖“留種、育苗和種植”,生長年限一般3~4a(也有部分藥農視價格行情延期至5~6a).田間生產管理較粗放:種前噴灑除草劑滅草,一般只施基肥,中后期很少施追肥.種植第一、二年需人工拔草,以后高良姜封壟就不再除草.高良姜主要病害是爛根病,主要蟲害是鉆心蟲和卷葉蟲,但高良姜田間病蟲害較輕,一般不噴施農藥.高良姜產量一般每公傾產原姜30~60t.目前各產區(qū)都沒有繁育種基地、GAP 規(guī)范化栽培示范基地和深加工企業(yè).
2)由于一方面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農民對“土地產值需求量”的提高.部分藥農不再選擇種植生產周期長、價格低(10~13元/kg)、銷路窄風險大的高良姜,而改種經濟效益高且生產周期短、銷路寬風險較小的香蕉、甘蔗、菠蘿等經濟作物.另一方面海南農業(yè)以發(fā)展橡膠、檳榔、果疏等經濟為主,多數藥農只選擇在橡膠園間種高良姜,隨著橡膠樹年長封園,蔭蔽度過大,而放棄間種高良姜.近年來,廣東、廣西和海南等一些地區(qū)不再種植高良姜,高良姜生產面積逐步縮小.在道地主產區(qū)徐聞縣,高良姜生產面積也逐年下降,由盛產期的3334~4467 hm2下降到目前的1334~2000 hm2.2011 年徐聞種植面積1807 hm2,收獲面積453.2 hm2,總產量原姜23793t,干姜7435t,2012年徐聞面積減至1400 hm2.目前,徐聞道地主產區(qū)尚無加工企業(yè),干姜一般都是農戶或收購商自行曬制,經個體工商戶或外地藥商收購,部份銷往國內藥材市場,部份運至深圳報關后經香港、澳門銷往國外市場.
1)各地高良姜野生資源現已瀕危衰竭,特別是廣東徐聞的“道地”主產區(qū)尤為嚴重.
2)藥農對高良姜科學種植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品種混亂、留種不規(guī)范、種苗無標準,田間生產管理粗放,盡管少施化肥和不打農藥,藥材安全性高,但產量低、產值不高、生產效益也不高.采收曬制不規(guī)范,影響藥材品質.
3)由于高良姜種植周期長(3~4a 后才收獲盈利),單一品種高良姜成片種植方式已不能滿足藥農對土地增值的需求,影響了藥農種植高良姜的積極性.
4)產區(qū)沒有深加工企業(yè),高良姜深加工滯后、產業(yè)鏈不能延伸,不能形成良好的經濟循環(huán)和產業(yè)聚焦效應,影響了產業(yè)的發(fā)展.
5)忽視了經營“中國徐聞良姜”品牌的效益和作用,包裝粗劣低檔,宣傳泛力,影響市場營銷和出口創(chuàng)匯.
1)加強對產區(qū)藥農的科技普及,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和講座,大力宣傳高良姜野生資源保護和科學種植的意義和作用.一方面設立一定范圍和一定面積的野生種質資源保護區(qū),按照品種布局分別在原生地建立良種繁育基地,鑒定優(yōu)良品種、良種培育與種苗繁殖,為各產區(qū)提供優(yōu)質種苗.另一方面建立高良姜規(guī)范化栽培示范基地,以點帶面,采用科學的“間作或混作”栽培方式,提高土地復種指數.提升田間管理水平,提高單位面積藥材產量,增加藥農生產效益.
2)探索“企業(yè)+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密切產研合作,建設高良姜加工基地,研究和開發(fā)高良姜中成藥產品、中間原料(如高良姜素等)、保健食品和日用品,增加高良姜產業(yè)附加值,加快高良姜規(guī)模化、產業(yè)化、專業(yè)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3)樹立大品牌意識,建立主產區(qū)倉儲中心和現代化流通服務平臺.規(guī)范采收曬制工作流程,加強產后倉儲管理,確保藥材優(yōu)質安全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中藥材標準.開拓國內外營銷市場,營造良好的經濟循環(huán),促進高良姜產業(yè)進一步發(fā)展.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 年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270.
[2]陳湖海,王鵬.高良姜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04,22(6):327-330.
[3]李隆云,鐘國躍,衛(wèi)瑩芳,等.中國中藥種質資源的保存與評價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9):641-645.
[4]肖培根.新編中藥志[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2:833.
[5]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第16 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100.
[6]楊全,嚴寒靜,龐玉新,等.南藥高良姜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2,28(4):382-386.
[7]鄧祥,何強.點燃徐聞南藥系列產品的引爆點[Z].徐聞縣情研究,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