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真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中醫(yī)院 南京211800)
筆者于2012年5月~2013年10月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肝火亢盛型高血壓病40例,并與西藥治療的40例患者進行比較,結果療效顯著?,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8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的確診為肝火亢盛型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8.4±7.2)歲;病程 0.6~33年;輕度高血壓19例,中度高血壓21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7.8±6.8)歲;病程 0.5~31年;輕度高血壓18例,中度高血壓2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提出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及高血壓分級[1];中醫(yī)證型符合《中藥新藥研究指導原則》[2]中肝火亢盛型的診斷標準,辨證要點:主證:眩暈、頭痛、急躁易怒;次證:面紅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有嚴重心、腦、腎、肝功能損害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低鹽、低脂肪飲食,戒酒,適當運動,均以4周為1個療程并進行療效觀察。對照組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國藥準字H20020468)5 mg,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自擬瀉肝清心湯。組方:夏枯草15 g、黃連9 g、黃芩 12 g、梔子 12 g、菊花 15 g、鉤藤 12 g、當歸 12 g、生白芍15 g、生石決明15 g、柴胡9 g、淡竹葉12 g、甘草6 g。隨證加減:頭痛甚者,加川芎12 g、白芷12 g;頭暈甚者,加天麻12 g;頸項脹痛者,加葛根15 g、羌活12 g;痰多嘔惡者,加法半夏12 g、竹茹12 g;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15 g、夜交藤15 g;胸悶胸痛者,加郁金12 g、瓜蔞12 g;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后下)6 g。1劑/d,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
1.4 觀察方法 使用立式水銀血壓計測量右臂血壓,量血壓前休息15 min,測量3次取平均值,每周測量1次。治療前血壓值為治療前1周內非同一天的3次血壓平均值,治療后血壓值為治療后1周內非同一天的3次血壓平均值。治療前及治療4周末進行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脂、血電解質和心電圖檢查。
1.5 療效觀察
1.5.1 降壓療效標準[2]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或下降20 mmHg以上。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或下降10~19 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收縮壓下降30 mmHg以上。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1.5.2 中醫(yī)證候療效 參照衛(wèi)生部2002年《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痊愈:治療后較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以上;顯效:治療后較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90%;有效:治療后較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50%~70%;無效:治療后較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50%以下[2]。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間降壓療效比較 治療組40例中,顯效23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對照組40例中,顯效15例,有效14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2.2 兩組間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40例中,痊愈8例,顯效16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0%;對照組40例中,痊愈4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6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2.3 兩組血脂變化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 (±S) 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 (±S) 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項目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膽固醇甘油三酯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對照組40 40 40 40 5.15±0.94 4.92±0.89 1.64±0.44 1.63±0.37 4.19±0.68*4.97±0.83 1.18±0.31*1.62±0.31
2.4 安全性觀察 兩組病例血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心電圖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毒副作用。兩組患者中治療前未服用過鈣拮抗劑的患者,對照組有3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頭痛、潮紅、心悸等癥狀,治療4~5 d后癥狀減輕或消失。
高血壓是心、腦、腎等臟器損害的最常見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血壓水平越高,病程越長,靶器官受損越重,治療過程中需要更大程度地降低血壓。單藥治療常力不能及,多數(shù)患者需聯(lián)用多種藥物才能使血壓達標。而中藥通常從患者的具體病證出發(fā),從高血壓的病因病機入手,通過聯(lián)合中藥復方,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達到標本兼顧的治療效果。
高血壓病屬于中醫(yī)學“眩暈、頭痛”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眩暈與肝有關。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載:“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敝鲝堁摹盎稹绷⒄?,并進一步認識到火的形成與肝密切相關。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主疏泄、調情志、暢氣機。生理狀態(tài)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暢達、血行無阻、氣血調暢,血壓自可保持正常。若素體陽旺或飲食不節(jié),臟腑積熱內蘊,復加五志過極、情志失調、內外相引,可導致臟腑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氣郁化熱生火,即朱丹溪“氣有余便是火”。肝火熾盛,母能令子實,引動心火,二者相激相助,使臟腑氣機愈加逆亂,氣火屬陽,甚則陽動而風生,風火陽沖逆于上頭目,清竅不利,遂發(fā)高血壓病??梢?,臟腑功能失調、心肝火旺是高血壓病的重要病理基礎[3]。治以清肝瀉火、清心平肝立法。方中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清肝經(jīng)之內熱,補肝氣,開肝郁,能治一切熱郁肝經(jīng)之證,《本草征要》言:“清肝火,防薄厥。陽浮于上,眩暈欲跌。”黃連苦寒,入心、肝二經(jīng),《本草新編》:“黃連,入心與胞絡,最瀉火,亦能入肝,大約同引經(jīng)之藥,俱能入之,而入心,尤專經(jīng)也。”兩藥苦寒直折火勢,瀉肝清心共為君藥;黃芩瀉火燥濕,梔子清熱瀉火、除煩利膽,以助夏枯草清肝瀉火;淡竹葉利尿清熱助黃連清心,三藥合用針對心肝火熱之邪,共為臣。當歸甘溫補血活血,《中藥學》中描述“能補血以養(yǎng)肝”;白芍酸、微寒,養(yǎng)血、柔肝斂陰、平抑肝陽,二藥合用滋陰養(yǎng)血,以順應肝的生理特性,使邪去而不傷正,故以為佐。菊花甘苦、微寒,清金氣、平木火;鉤藤性味甘涼,通心包于肝木,清熱平肝息風;石決明平肝潛陽、除熱明目;三藥合用清熱平肝、熄風潛陽,用亦為佐?!澳居暨_之,火郁發(fā)之”,柴胡疏肝解郁,并能清肝膽之熱,亦為佐;生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瀉火而兼養(yǎng)陰,清肝而兼疏肝,平肝而兼斂肝,共奏清肝瀉火、平肝清心之功,使心肝火清,陽亢得平,肝風得息,陰陽平衡,諸癥自止。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2.5%,P<0.05。且聯(lián)合中藥治療能改善眩暈、頭痛、急躁易怒等癥狀,在降壓的同時具有多環(huán)節(jié)綜合調節(jié)的作用,降低血脂,調節(jié)機體代謝,而且安全可靠,無明顯毒副反應。說明瀉肝清心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能產(chǎn)生協(xié)同降壓作用,增強療效,減少西藥副作用,達到治療高血壓的目的。
[1]余振球,馬長生,趙連友,等.實用高血壓病學[M].第 2 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4-77
[3]李運倫.清肝寧心瀉火解毒法治療高血壓病的探討[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2,26(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