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 華
(山西汾西礦業(yè)(集團(tuán))有限責(zé)任公司 供用電分公司,山西 介休032000)
三相三線二元件電度表正確計量需接人A 、B、C 三相二次電壓,A 、C 相二次電流,并且極性、相序正確。但當(dāng)變電所的電壓互感器:①因故退出運(yùn)行。②高、低保險熔斷。③二次接線接觸不良或斷線時,以及當(dāng)電流互感器(1)二次開路(2)二次回路在電度表前短路(3)二次側(cè)無電流時,都將使電度表不能正確計量,我們把以上情況統(tǒng)稱為“斷相”。斷相的結(jié)果是計費(fèi)電量的減少。因此需準(zhǔn)確計錄每相的斷相時間,并以此為依據(jù)合理地計算斷相修正系數(shù),以便計算正確電量。
假設(shè)正確的用電量為W,月電度表抄讀的電量為W',則
k為斷線修正系數(shù),它與用電時間、斷相時間、斷相相別和功率因數(shù)都有函數(shù)關(guān)系。
設(shè)A、B、C三相斷相小時數(shù)分別為Ta、Tb、Tc,并且分時斷相,月供電小時數(shù)為TO。三相三線二單元件電度表斷A相(只有C相做功)時,做功百分比為Pc;斷C相(只有A做功)時,做功百分比為Pa。此外,斷B相電壓時,三相元件電能表做功總是為全相功的50%,則
(1)斷A相時
上式中W/T為平均每小時的正確電量:[W'-(T-Ta)·(W/T)]/Ta為只有C相做功時平均每小時的電量。
對(2)式整理可得
W=T·W'(T-Ta)·(1 -Pc),因?yàn)镻a+Pc=1,所以得出:W=T·W'(T-Ta)·Pa=Ka·W
式中Ka為A相修正系數(shù):
同理可得,C相斷相修正系數(shù):
B相斷相修正系數(shù):
總的斷相修正系數(shù):
在上式中a為誤差修正數(shù),經(jīng)過統(tǒng)計a=1.00 -1.19。當(dāng)計量時段內(nèi)(一個月)只有一相斷相,不論時長,a=1;當(dāng)有兩相及兩相以上斷相時,斷相時間越長,則a的值越大,反越接近于1。為了便于應(yīng)用到實(shí)際當(dāng)中,我們規(guī)定:當(dāng)只有一相斷相或Ta+Tb+Tc≤240 h 時,取a=1(實(shí)際中,絕大多數(shù)屬于這種情況),當(dāng)240 h <Ta+Tb+Tc≤480 h 時,取a=1.05,當(dāng)480 h <Ta+Tb+Tc≤720 h 時(或744 h),取a=1.1。
圖1 三相三線元件有功電鍍表各相電壓電流間向量關(guān)系
三相三線元件有功電鍍表各相電壓電流間的向量關(guān)系如圖1 所示。
根據(jù)相量圖,第一元件功率:
第二元件功率:則第一元件的功率百分比為:
第二元件的功率百分比為:
或Pc=1 -Pa
根據(jù)式(7)和式(8),計算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功率百分比與cosγ 的關(guān)系如表1 所示。
當(dāng)三相都走字時,不能分清A、B、C 三相是同時斷相還是分時斷相,乳溝是同時斷相,那上述的公式就不能成立。(二次電壓降到70 瓦以下時,計量表也會將其視為斷相,同樣上面的公式不能成立)。只計斷相時間,而沒有運(yùn)行時間的記錄,不便于準(zhǔn)確計算修正系數(shù)。
表1 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功率百分比與cosγ 關(guān)系
第二元件功率百分比(Pa%)0.61 12.5 87.5 0.90 36.0 64.0 0.62 13.5 86.5 0.91 36.8 63.2 0.63 14.4 85.6 0.92 37.7 62.3 0.64 15.3 84.7 0.93 38.6 61.4 0.65 16.2 83.8 0.94 39.5 60.5 0.66 17.1 82.9 0.95 40.5 59.5 0.67 18.0 82.0 0.96 41.6 58.4 0.68 18.9 81.1 0.97 42.8 57.2 0.69 19.7 80.3 0.98 44.1 55.9 0.70 20.5 79.5 0.99 45.9 54.1 0.71 21.4 78.6 1.00 50.0 50.0 0.72 22.2 77.8 無論cosγ 為多少,缺少B 相時,做功總是減少一倍cosγ第一元件功率百分比(Pa%)第二元件功率百分比(Pa%)cosγ第一元件功率百分比(Pa%)
[1] 唐玉華,于志剛. 三相電度計量斷相計時及修正系數(shù)[J]. 雞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01(12).
[2] 王友,朱玲,胡海云. 電壓互感器斷相更正系數(shù)分析與計算[J]. 湖北電力,2008(S2).
[3] 韓麗紅.相量圖在三相三線高壓電能表接線檢查中的應(yīng)用[J]. 西北電力技術(shù),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