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豐年 崔延琴
科技的發(fā)展使得地球村越來越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相互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些交流的成功依靠的是交際人對對方語言的熟練掌握,更是對對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接受。時間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共同財富,它不因人們所處的地域或所屬的種族而改變。然而就是這客觀存在的時間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中間卻有著不同的意義。本文主要探討東西文化中的時間觀念。
關鍵詞:東西文化;時間觀念
自從英國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高速發(fā)展著,越來越快捷的交通和通訊使得地球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小。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加拿大作家馬歇爾就提出了“地球村”這一概念來說明這一趨勢。便捷的交通使得人們跨區(qū)域的大幅流動成為可能。這就使得交際人對對方語言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顯得異常重要。在實際交往中,人們總是期待對方的語言運用技能與其對所使用語言文化背景的掌握相一致。交際人對文化的掌握要比對語言的掌握更為重要。在對對方文化缺乏必要了解的前提下,談話人對對方語言運用的越流利,交往中越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解。作為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時間在人類的交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有鑒于此,本文以他人成果和個人經(jīng)驗為基礎探討東西文化中的時間觀念。
一.東方文化中的時間觀念
以中國為典型代表的東方國家雖然享有發(fā)達的古代文明,但這些文明卻更多的體現(xiàn)在哲學思想方面。傳統(tǒng)中國文化認為,時間的變化和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是相一致的,始終處于周而復始的運動之中。這種運動使得自然界有了一年之后的另一年,人類有了今生以后的來生。古代中國人長時間的依靠觀察太陽的影子來判斷時刻并因此發(fā)明了“日晷”,這種工具在晴朗的天氣里有助于人們從大體上判斷時間的早晚,但尤其是遇著陰雨天氣,這種儀器就失去了作用,人們就更難準確估計時刻了。因此,中國人習慣上對時間不是太敏感,也無法太敏感。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才開始了能精確計時的手表的研發(fā)和生產(chǎn)。即便如此,由于社會的普遍貧困等原因,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擁有一塊上海手表仍然是中國廣大老百姓難以實現(xiàn)的孜孜追求(事實上,也不可能擁有別的品牌的手表了,當時的中國還不夠開放,少有進口,而國內(nèi)只有“地方國營上海手表廠”)。中國人衡量時刻就習慣用“羊出坡時”(放羊的人動身去放羊的時候),“下午見”,“晚飯時”等大概但不精準的表述;衡量時間的長短就用“一柱香的功夫”,“一袋煙的功夫”等來形容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大家都能買得起表了,也能準確計時了。加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社會從上到下越來越強調(diào)守時的重要性了。但深深扎根于國人思想深處的“懶散”習慣還是很難得到糾正的,和英美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人總體上是“不守時”的。從對時間的取向方面看,國人總體上采取的是往后看或者稱之為過去取向,中國人長時間生活在一個由傳統(tǒng)所導向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這樣的社會里,我們趨向于對過去擁有鮮明的懷念。因為過去的經(jīng)驗和教訓往往就是今天事情成敗的參考和憑證。再加上受傳統(tǒng)教育及中華民族歷經(jīng)興衰的歷史影響,國人對于歷史的重視就更加與眾不同,它承載著祖先的榮耀和曾經(jīng)的屈辱。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臺詞“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體現(xiàn)了國人對過去的重視和敬仰。相對于國人,阿拉伯人就更不守時了。對于他們來說,比約定時間遲三五十分鐘甚至是三兩小時都是不足為奇的。
二.西方文化中的時間觀念
在西方文化中,時間是有起點的,它是在行進的,在流逝的。天主教思想家Saint·Augustinus曾經(jīng)指出:“上帝在超時間的意義上來說是永恒的。在上帝那里,沒有所謂以前和以后,只有永遠的現(xiàn)在,時間自創(chuàng)世始,又隨末日審判而終,進入無時間狀態(tài)?!庇需b于此,西方文明中,時間不是可以周而復始的永遠存在下去的。這樣的時間觀念使得“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認知深深扎根于西方人的靈魂深處。早期的美國英雄富蘭克林將這種想法表達得最淋漓盡致:你愛生命嗎?如果愛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生命即是由時間組成的。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里,時間的意義等同于生命的意義。他們認為時間是最為寶貴的有限資源,因此特別愛惜時間甚至把時間加以管理。人們想盡辦法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擠出更多的時間來。為了節(jié)約時間,他們強調(diào)守時的重要性,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寫給老朋友威廉·彼特斯的信中提到:“在我看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無論是對老朋友,還是對陌生人,守時就是最大的禮貌?!保档?,1779年3月)西方現(xiàn)代人際關系教育奠基人Dale·Carnegie指出:“如果你想要結(jié)交朋友和有影響力的人就要準時。任何人都喜歡和一個時間觀念強、守時的人做朋友,因為這樣的人必定是一個誠信的人?!?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在久遠的過去一直比較落后,但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工業(yè)革命后,科學技術卻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生產(chǎn)了易于推廣使用的手表。西方人靠著精確的計時手段使得他們對時間的進行嚴格管理較容易地實現(xiàn)守時成為可能。從對時間的取向方面看,西方人不傾向于懷念過去,而更傾向于著眼未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認為過去僅僅是一種曾經(jīng)的體驗,無論它是否美好,它都不復存在了,對過去的懷念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表現(xiàn)。他們一切著眼于未來,因此未來取向成了他們重要的價值觀念。西方人認為,未來確實是未知的,而正因為它是未知的,它才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各種使人們生活的更美好的可能性。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在國內(nèi)赴宴,無論是在對方家里還是在賓館飯店,準時到基本沒錯;而在美國情況卻有所不同,對方家中設置的宴會,要求參加者提前十到十五分鐘赴宴,在賓館飯店舉行的宴會,參會者卻要推遲十到十五分鐘赴宴。
東西文化中時間觀念的差異反映了不同地域人民不同的文化認知,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是長期逐漸形成的,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它會在人們的跨文化活動中有意無意地進行碰撞并被加以調(diào)節(jié)。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人要特別注意東西文化中時間觀念的異同并努力做到求同而存異,從而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張勁松: 東西方時間觀與跨文化交際[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 2003年9月。
[2]韓銀燕: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時間觀念差異對比[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9卷第4期, 2006年7月。
作者簡介:薛豐年,男,1976年,河北師大英語文學碩士 延安大學外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