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外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研究基地科研項目,項目名稱:翻譯效應(yīng)學視角下的新疆英譯外宣研究(編號:XJEDU010712B01)
作者簡介:劉娜,女,漢族,1983年2月,新疆霍城人,昌吉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about Tourist Commodity Words in Xinjiang
(昌吉學院外語系,新疆昌吉831100)
摘要:本文基于范仲英的翻譯三原則探討了新疆旅游商品名稱的翻譯,將旅游商品分為食品和用品分別舉例翻譯,旨在讓人們通過對旅游商品名稱的翻譯了解新疆的旅游商品。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e Principles by Fan Zhongying, this paper try to translate tourist commodity names by food and supplies. It aims to let people know about tourism commodity in Xinjiang.
關(guān)鍵詞:翻譯三原則,旅游商品
Key Words: translafectology; tourism commodity
一、翻譯三原則
新疆對外宣傳英譯有政治敏感性,文化多元性和意識形態(tài)話語多的特點。[1]有學者指出要從譯入語的最佳接受角度,研究譯文的最佳翻譯方法。[2] 在翻譯問題上,范仲英指出不失原意即傳意性,也就是講原文的意思用譯語重新表達出來,使看不懂原文的讀者能通過譯文獲得原文的信息。(1994;59)譯文的可接受性是指譯文讀者對譯文能否完全理解,譯文是否明白易懂……衡量可接受性高低的標準要看譯文是否符合譯語表達習慣,越接近譯語表達習慣,可接受性越高。(1994;66-67)相似性即譯文應(yīng)力求與原文相似。相似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即內(nèi)容相似、形態(tài)相似、文體相似及風格相似等。實際上,要使譯文在各方面都做到與原文相似是辦不到的,只能做到在某些方面相似某些方面部相似。譯者在不損害傳意性和可接受性原則下,應(yīng)該爭取譯文多于原文相似。(1994;73-76)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翻譯三原則可以為旅游翻譯提供某種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3]
二、旅游商品名稱翻譯
依據(jù)2003年頒布的《旅游資源分類、調(diào)查與評價》國家標準(簡稱“國標”)[4],新疆旅游資源有8個主類、31個亞類、103個基本類型的類型結(jié)構(gòu)。而全國旅游資源有8個主類、31個亞類、155個基本類型的類型結(jié)構(gòu)。8大類型結(jié)構(gòu)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shè)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可見,新疆旅游資源的類型豐富度極高,為本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下面就以旅游商品名稱為例探討新疆旅游詞匯的翻譯。粗略的將旅游商品分為食品和用品兩部分來討論。
2.1 食品
抓飯目前有的譯為pilaf,有的譯為Zhua Fan, 還有的地方譯為rice which eat with hands, 這幾種譯法都從某個角度翻譯了抓飯,但是筆者認為可以譯為pilaf, Xinjiang Style,因為這是新疆維吾爾族和其他民族喜愛的一種食物,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也有類似的食物,但是新疆的抓飯是有其特色的。從詞源上看,Pilaf一詞源于土耳其語,也受到波斯語,北印度語,梵語的影響,拼寫主要借鑒了希臘語。[5]從詞源上可以看出這種食物歷史悠久,傳播廣泛。能成為當?shù)仫嬍车囊徊糠?,自然是要符合當?shù)厝说娘嬍沉晳T,因此各地的抓飯在名稱,配料上都有所不同。例如新疆的抓飯中主要放羊肉,胡蘿卜,當然也有素抓飯,即沒有肉的抓飯,和甜抓飯,即里面放葡萄干等干果的抓飯。依據(jù)范仲英的翻譯三原則,要注重譯文的傳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形, 那么pilaf, Xinjiang Style是比較可取的譯文。因為國際通用的對于這種食物的英文名稱是Pilaf,但是新疆本地的抓飯又有自己的特點,因此,不妨加上Xinjiang Style,這樣對于譯文本身就做到了傳意性,即用國際通用的表達能讓受眾了解大概是一種什么樣的食物,從可接受性角度來看,因為Pilaf是國際通用的英文表達,因此是最能被最廣大的受眾接受的一種譯文,新疆的旅游者來自世界各地,可接受性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從相似性角度來講,做到了內(nèi)容相似。
類似這種譯法的還有烤羊肉串可譯為shish Kebab,Xinjiang Style, 因為新疆的烤肉主要用的是羊肉,另外調(diào)料主要有孜然,辣椒,芝麻等。拌面也叫拉條子可譯為Hand-pulled Noodles with Side Dishes, Xinjiang Style.制作時不用搟、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種蔬菜和牛羊肉,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面食。首先,新疆拌面的面一根可以有一兩米長,但是比牛肉面要粗一些,而且不放蓬灰等添加劑,加適量鹽和面,放一陣子后把面拉成細長圓條,其次,拉條子有配菜,把菜倒在面上,拌了吃。
此外,像馓子和粉湯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也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譯法。筆者認為馓子可譯為Sanzi(Fried Coiled Noodles), Xinjiang Style, 馓子是一種油炸面食,是漢族,回族,東鄉(xiāng)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都食用的一種點心。在新疆,馓子是回族群眾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也是各族人民群眾喜愛的食品。新疆的馓子因為一圈圈盤繞成塔狀而別具一格,因此,在翻譯時,采用了漢語拼音后加注釋的方法,因為全國范圍內(nèi)很多地區(qū)都有馓子,只是做法略有不同,因此漢語拼音能被廣泛接受。其次,由于新疆的馓子會盤成塔狀,跟其他地區(qū)不同,因此用英文注釋清晰明了。再次,由于其獨特的做法,為了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的馓子,加上Xinjiang Style,就很清楚了。粉湯,F(xiàn)entang(Bean-starch Jelly Soup),Xinjiang Style. 由于粉湯是回族的食品,除了新疆之外,其他省區(qū)也有,只是做法略有不同。因此采用漢語拼音加注釋的譯法,再加上Xinjiang Style,就比較清楚了。
大盤雞也有幾個不同的譯法,筆者認為可譯為Chicken with Potatoes in big plate,這個譯法用了主料加輔料的方法翻譯。大盤雞是新疆的特色菜肴,主要用料為雞塊和土豆塊,煮熟后盛在大盤里,因此,出于外宣的考慮,主料加輔料的譯法遵循了傳意性原則,讓人看到菜名就知道主要配料,也遵循了可接受性原則,土豆和雞這兩種配料都是被世界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人們接受的,同時,也遵循了相似性原則即內(nèi)容相似。
再如九碗三行子可譯為Nine Bowls in Three Rows,這個譯法比較統(tǒng)一。這是回族正宗的宴席,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樣的碗來盛,并要把九只碗菜擺成每邊三碗的正方形.這樣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熬磐肴凶印庇胸S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不只是一道簡單的菜肴,如果取掉中間的水菜,再仔細看就是一個回族的“回”字,九在回族人的心目中,是個吉利的數(shù)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現(xiàn)在的“九碗三行子”已融入了各民族飲食的特點,但不管怎樣變,菜肴的內(nèi)容花樣怎樣翻新,這道美味佳肴的擺法永遠都沒有改變過,人們吃的是秀色可餐的菜肴,品的卻是其樂融融的文化。因此,出于外宣的考慮,這個翻譯遵循了傳意性的原則,即告訴讀者這道菜有九只碗擺三排,也遵循了可接受性原則,碗是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使用的餐具,讓人一目了然,至于相似性原則,這里遵循了與中文的內(nèi)容相似,也遵循了形態(tài)相似。
新疆的特色食品還有很多,在這里舉著幾個例子想說明新疆的食品翻譯可以遵循范仲英的翻譯三原則,即傳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譯文要讓讀者知道是怎樣的食物,同時易于接受,愿意品嘗,還要盡可能的尊重原文的內(nèi)涵意義。
2.2 用品
新疆的旅游商品中用品很多,限于篇幅再次探討艾德萊絲綢和鷹笛的譯法。
艾德萊絲綢目前有用維吾爾語發(fā)音翻譯的,也有用漢語拼音翻譯的,筆者認為可以用它的制作工藝來翻譯,可譯為The Tie-dye Silk,Xinjiang Style這是新疆極富民族特色的獨特產(chǎn)品,艾德萊絲綢的圖案紋樣,據(jù)說是古代維吾爾人信奉薩滿教,崇拜樹神,水神的宗教意識的反映,有人說是巴旦木紋,梳子紋以及民族樂器的變形紋樣。人們對絲綢并不陌生,但是艾德萊絲綢獨特的圖案紋樣是人們不熟悉的。艾德萊斯是扎染的意思。根據(jù)設(shè)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jié)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結(jié)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結(jié)部分均勻受染。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guī)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xiàn)具象圖案的復雜構(gòu)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因此這個翻譯用英文詮釋了制作工藝,遵循了傳意性的原則,扎染工藝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廣為流傳,歷史悠久,譯文選取工藝方式遵循了可接受性原則,絲綢是大家熟悉的,扎染工藝也是廣為人知的,可是只有看到美麗的艾德萊絲綢才能知道它的圖案紋樣,因此對于絲綢的愛好者來說,一種新的絲綢是有吸引力的。這個譯文遵循了相似性的原則,譯文與原文在內(nèi)容和制作工藝上保持了相似性。
還有民族樂器,以塔吉克族的鷹笛為例,有人譯為Eagles Flute, 筆者認為可譯為Eagles wing bone Flute,它是由鷹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常用于獨奏。是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古老的樂器。傳統(tǒng)的鷹笛都成雙成對,塔吉克族人民常用一只 鷹的一對翅膀骨,做成兩支左右相襯,大小和開孔完全一致的一對鷹笛,吹奏起來,音調(diào)也完全相同,好像一對孿生娃娃,頗富民族風采。由于目前還能使用的鷹笛只有塔吉克族的鷹笛了,藏族的鷹笛已經(jīng)失傳,因此從外宣角度看,能夠清晰明了的從名稱上介紹鷹笛十分重要,該譯文做到了傳意,并且具有可接受性,而且跟原文有相似性。
總之,范仲英提出的翻譯三原則有助于旅游商品名稱的翻譯,這樣才能夠清晰明了的推介這些商品。
三、小結(jié)
旅游商品對于一個地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旅游商品名稱的翻譯對于英譯外宣研究也有重要意義,因此從不同角度探討旅游商品的英譯是必要的,本文以范仲英的翻譯三原則為理論指導,探討了部分旅游商品中食品和用品的翻譯,旨在為新疆的英譯外宣提供一個新的角度,為讓更多人正確的了解新疆,熱愛新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謝旭升. 新疆對外宣傳英譯特點與問題探討[J]. 語言與翻譯,2003,03:54-56.
[2] 劉瑞強,賀繼宗. 翻譯效應(yīng)學的范疇[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222-225.
[3]范仲英.使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4]國家旅游局規(guī)劃發(fā)展財務(wù)司,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diào)查與評價》(GBPT18972-200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5]Harper, Douglas.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Retrieved 5 Jun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