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何琴
(宜興 214221)
經(jīng)典的壺型總有一股迷人的魅力,可謂“百年不衰”,例如“石瓢壺”,此壺型的風格古樸、做工精細,它將“石瓢壺”整體呈現(xiàn)“三角造型”的精髓為本,線條圓潤為輔,帶有一份細膩。在正確地把握了傳統(tǒng)“石瓢壺”型內(nèi)韻美的基礎上,設計了紫砂“提梁開片石瓢壺”(見圖1),上方一道彩虹似的美麗提梁,使得壺器頓顯柔美、和諧,尤其是提梁與壺蓋的配合恰到好處,其技藝非同凡響。
圖1 提梁開片石瓢壺
此款紫砂“提梁開片石瓢壺”的造型充分把握了傳統(tǒng)“石瓢壺”的精髓之處,將傳統(tǒng)“石瓢壺”這一經(jīng)典器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紫砂“提梁開片石瓢壺”器型古拙,線面簡潔明快,不失沉穩(wěn)大度。壺身沿襲傳統(tǒng)“石瓢壺”的古老制作方法,上小下大,使其重心下垂,壺器使用起來更加穩(wěn)當?!疤崃洪_片石瓢壺”的壺嘴采用短而有力的直筒形設計,出水力度佳。整器采用暗接手法,提梁與壺身相連銜接自然,不落痕跡。壺鈕如同一條拋物線連接壺蓋兩端,形如拱橋?!疤崃洪_片石瓢壺”的器型精神飽滿,擁有大氣之風,提梁開闊大度,擁有飄逸之風采。
紫砂“提梁開片石瓢壺”的造型,最初源自傳統(tǒng)的“石瓢壺”?!笆啊弊钤绶Q為“石銚”,“銚”在《辭?!分薪忉尀榈踝?,是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yōu)樘掌?,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系。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淖仙肮拗蟛璞茹~、鐵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后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那么紫砂“石銚壺”何時稱“石瓢壺”呢?這得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紫砂壺藝,本身就是感情的藝術。一件較完美的紫砂藝術作品,必須能夠抒發(fā)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啟迪心靈,給人以油然而生的藝術感受。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身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態(tài)兼?zhèn)?,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如現(xiàn)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各門藝術的意象都可以觸類旁通。書畫家可以從劍的飛舞或鵝掌的撥動之中得到一種特殊的筋肉感覺來助筆力,可以得到一種特殊的胸襟來增進書畫的神韻和氣勢。推廣一點說,凡是藝術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圍內(nèi)下功夫,須處處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養(yǎng)?!痹谧仙皦氐膭?chuàng)作中,把朱先生的話作為座右銘來指導藝術創(chuàng)作。要使紫砂作品產(chǎn)生藝術感染力,要將創(chuàng)作者豐富的想象同創(chuàng)作實踐聯(lián)系起來,追求有自己特色的紫砂藝術作品來。紫砂“提梁開片石瓢壺”的設計,便是充分運用想象力的藝術結晶。此壺泥料優(yōu)異,泥質(zhì)沉穩(wěn)厚重、色澤沉郁、光澤閃現(xiàn),極富層次感。尤其是壺器上斑駁的開片就像歷經(jīng)千年歲月淘洗過的痕跡,使人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歷史的滄桑美。特大圓提梁跨壺體,恰似一道長虹懸掛于空中,且骨肉均衡,氣度不同凡響。那道“彩虹”猶如歷經(jīng)千年歲月淘洗過的時光,又透露出晶瑩的色彩,充滿生機。紫砂“提梁開片石瓢壺”整器氣質(zhì)偉建、深沉樸茂。此壺置放于各種環(huán)境中品茗觀賞,都能顯其神采。
經(jīng)典的“石瓢壺”演繹成這款紫砂“提梁開片石瓢壺”,它的美態(tài)不僅是壺身的明潤光澤,也不止是器型的優(yōu)雅端莊,更在于壺器的創(chuàng)新、立意之美。紫砂“提梁開片石瓢壺”各部位的銜接吻合處精確到位,比例恰到好處,整器韻味十足。加上此壺色澤醇和優(yōu)雅,彩虹似的提梁渾厚而自然生動,以此壺泡養(yǎng)之后想必也是很出彩的。
[1]許濤.紫砂壺之筋紋器漫談[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2(07):72.
[2]劉紅仙.淺析“山水腰圓形執(zhí)壺”的美學內(nèi)涵[J].江蘇陶瓷.201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