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華
(北華大學文學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是任意的,語言具有理據(jù)性和象似性的重要特征。元雜劇作為元代文學與藝術(shù)的代表樣式,不僅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且在人物命名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元人獨特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底蘊。在明代臧懋循選編的《元曲選》[1]中共收錄元人雜劇百種,冠姓命名的人物(不含歷史人物)就有300多個,這些人名既縮微了元代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又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符號的象似性與理據(jù)性特征。
象似性是指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具有的相似關(guān)系。[2](P41)元雜劇人物命名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的象似性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
元雜劇中女性人物多取“女”旁字為名,通過視覺書寫符號呈現(xiàn)出圖示象似關(guān)系。由于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具有望文生義的特征,通過文字形體即可傳達一定的意義,因此雜劇作者大量使用“女”旁字為女性人物命名,由于公兇如:賽娘(酷寒亭)、玉姐(爭報恩)、嬌娥(魯齋郎)、劉月娥(破窯記)、定奴(合同文字)、倩女(倩女離魂)、春嬌(馮玉蘭)等。《元曲選》中有約22個含“女”旁字的女性人物名,約占全部女性人物名的30.5%。甲骨文“女”字像女子俯首之形,這一字形反映出女性順從、柔弱的特點,使用“女”旁字為女性人物命名,與女性具有很強的象似性,旨在突出人物的性別特征,強調(diào)男女之別,男尊女卑。
語言中的詞匯是聲音和意義的結(jié)合體,如果詞匯形式通過語音模擬意義來反映后者,從而造成兩者相似,那就表現(xiàn)為象似性。元雜劇作品中的姓名是由作者根據(jù)塑造人物性格、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的需要而虛構(gòu)出來的,常常通過諧音的方式暗示人物的性格命運,具有象似性特征。如:《猿聽經(jīng)》的主人公是一個由猿猴變化成的書生,因此以“袁”姓,“袁”諧音“猿”,表明其本來面目?!独铄迂撉G》中兩個無賴分別以“宋剛、魯智恩”為名,在故事中這兩個人曾假冒梁山好漢宋江、魯智深,“剛”與“江”、“智恩”與“智深”諧音。這里,人物的姓名與情節(jié)發(fā)展具有象似性,成為雜劇故事情節(jié)的組成要素,對理解作品的情節(jié)和主題至關(guān)重要。有些姓名是作者根據(jù)特定時代、特定文化背景和典型環(huán)境精心題取的,在字面上通過諧音的方式作者做了就雅避俗的處理,寓意較為曲折。如《外編伊尹耕莘》[3]敵軍的元帥叫“陶去南”,諧音“逃去難”,可見這個人物是個多么無能的將領(lǐng),不要說領(lǐng)兵取勝,就是想逃跑都困難?!锻饩幗瞪i分杏袀€太醫(yī)叫“宋了人”,諧“送了人”,意思是庸醫(yī)糊里糊涂、斷送人命?!犊村X奴》中的“賈仁”,即“假仁”,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
此外,為了表示人物的民族特點,元雜劇還使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音譯為人物命名,如:女真族人名茶茶、山壽馬、金住馬、銀住馬(虎頭牌),回族人名馬合麻(酷寒亭)等。這些少數(shù)民族語音音譯的人名,與人物的民族特點具有象似性特征。
隱喻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隱喻的特點是通過某一類事物來理解另一類事物。隱喻的認知基礎(chǔ)就是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因此是語言象似性特征的一種表現(xiàn)。元雜劇人物命名中隱喻性人名所占的比重較高,喻體的選擇范圍也比較廣泛,多通過隱喻命名寄托“與……一樣”的美好愿望。
1.以植物為隱喻:香草喻美人,雜劇作者從男性的視角出發(fā),喜歡選用令人賞心悅目的花卉作為女性人物的名字,表達希望女子像這些花草一樣美麗芳香的審美期盼。如:劉桃花(曲江池)、梅英(秋胡戲妻)、張海棠(灰闌記)、桂花(兒女團圓)、鄭月蓮(云窗夢)、秦弱蘭(風光好)、嬌蘭(金安壽)、倩英(玉鏡臺)、撇枝秀(盆兒鬼)、柳翠(度柳翠)等。這些植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多被賦予了與女性象似的象征意義:桃花妖嬈,隱喻女子的妖艷、性感;梅花不畏嚴寒,隱喻女子的堅貞;海棠嬌艷,隱喻女子的美麗;桂花幽香,隱喻女子的柔順;蓮“出淤泥而不染”,隱喻女子的純潔;柳婀娜多姿,隱喻女子的柔弱風姿。以“桃、梅、蘭、蓮”等字為女性人物取名,反映了男性對女性的價值取向,即希望女子相貌美麗、性格溫柔,在視覺上可以給男子美的享受,在生活上要服從男子的意志,這類人名是女性社會地位在姓名符號中的象似性的投射。
2.以動物為隱喻:漢語賦予了動物詞匯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漢民族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古人喜歡在動物身上尋找與人類自身相對應的某種品性,從而使動物的某些習性與人的品行具有了很強的象似性。雜劇作者通過以動物為人物命名,傳遞出“該人物就像某種動物一樣”的意義。如:以虎豹之類的猛獸為兇惡的強盜、賊人、殺人犯命名有陳虎陳豹(合汗衫)、李虎(外編金鳳釵),以驢為市井無賴命名有孫驢兒(竇娥冤)、趙頑驢(蝴蝶夢),以蟲為被欺侮的小人物命名有孫蟲兒(殺狗勸夫),以馬為逆來順受的普通百姓命名有郭馬兒(岳陽樓),以狗為忠誠的奴仆命名有狗兒(虎頭牌)。女性人名多取用性格比較溫順的鳥類名,不用猛禽之名,如:鶯鶯(西廂記)、燕燕(調(diào)風月),鶯燕形體小,鳴聲清脆悅耳,隱喻女性形體嬌小、聲音婉轉(zhuǎn)動聽,表現(xiàn)了女性特有的聰慧靈動之美。
3.以玉器為隱喻:玉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尊貴、吉祥,以玉器之名為雜劇中的貴族小姐們命名,旨在表現(xiàn)其尊貴美麗。如:韓玉簫(兩世姻緣)、李玉英(鴛鴦被)?!杜岫冗€帶》中的韓瓊英,本是官宦之女,出身高貴,后因父親被冤入獄,瓊英辛苦籌資救父,幸得朝廷采訪使李邦彥贈玉帶相助。瓊英路過山神廟時不慎失落玉帶,被裴度撿到。韓氏母女正要絕望自盡,裴度將玉帶歸還,瓊英一家性命皆得救,并與裴度結(jié)為夫婦?!碍偂奔疵烙裰x,價值不菲,珍貴不可替代,同時又是高潔堅貞的情操的象征,以此為名,隱喻人物尊貴的出身和堅強貞潔的品行。
4.以儒家倫理觀念為隱喻:儒家思想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儒家主張的倫理綱常觀念滲透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即使在小小的人名中,也表現(xiàn)出對儒家推崇的美好德行的頌揚,雜劇人物中以“善”、“德”、“忠”、“孝”、“信”、“義”、“仁”、“禮”、“謙”、“和”這些儒家倡導的道德觀念為名的比比皆是。如:楊從善(盆兒鬼)、劉德(誤入桃源)、陳全忠(張?zhí)鞄煟⒗钚⑾龋▉砩鷤?、曾信實(來生債)、張義(合汗衫)、俞循禮(兒女團圓)、趙士謙(爭報恩)、蕭公讓(蕭淑蘭)、李彥和(貨郎旦),這些人物多具有這種品德,人名與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的象似性。如:《玉壺春》中有一個人物陶綱,字伯常,其人是封建倫理綱常的衛(wèi)道士,因此就以“綱”為名,以“常”為字。《冤家債主》的主人公張善友,是一個樂善好施的財主,因此就以“善友”為名。以美德來為人取名是中華民族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這種命名多表達對某種美德的崇尚,其與人物性格之間的象似性是十分有限的。
5.以吉語為隱喻:姓名同樣也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以社會與個人的互相作用、歷史上沿襲下來的風俗習慣、社會記憶、社會認知以及社會運動為背景。姓名對于民族心理的反映,也是對于各種社會因素互動的反映。元雜劇的人物命名,能夠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趨吉:雜劇人物多以吉語命名,表出對命運的祝福,對吉祥與平安的期盼,如:增福(桃花女)、劉安?。ê贤淖郑?、李慶安(緋衣夢)、李順(后庭花),表達了希望人物像他們的名字一樣有福氣、平安、順利之義。人們總是希望能將自然生命盡量延長一些,這種對生命的執(zhí)著和祝愿,在元雜劇中,也通過人物命名表現(xiàn)了出來,如:金安壽(金安壽)、岳壽(鐵拐李)、石留?。ㄌ一ㄅ?、張保(酷寒亭),表達了希望人物像他們的名字一樣平安長壽、留在人間、保全性命之義。古人認為佛教信徒能夠長生不老,因此神奴兒(神奴兒)、僧奴(忍字記)等名都是希望兒童能夠像神佛的奴仆一樣獲得長壽,乞僧福僧(冤家債主)、佛留(忍字記)、僧?。岷ぃ┑纫彩窍M⒆幽軌虮簧穹鸨佑恿糇⌒悦?。(2)慕利:物質(zhì)生活的優(yōu)裕和社會地位的高貴,是中國人自古向往的,元雜劇中,作者常常通過為人物命名來表達這種期望。如:高成(酷寒亭)、侯興(羅李郎)、孫榮(雙獻功)、郭華(留鞋記)、周榮祖(看錢奴),表達期盼興旺發(fā)達、榮華富貴、光宗耀祖的美好愿望。這類人名與人物實際命運未必相符,但是命名的初衷仍然是希望能夠人如其名,因此也是一種隱喻。
隱喻是語言象似性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隱喻命名的過程是通過隱喻修辭提供的文化意象將人物的特征以語言文字的形式符號化的過程。人物特征與姓名用字的文化聯(lián)想意義具有高度的象似性(見圖示)。
理據(jù)性指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非任意的、可論證的聯(lián)系,理據(jù)性與象似性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如果語言形式通過模擬意義來反映后者,從而造成兩者“相似”,那就表現(xiàn)為象似性;如果語言在形式上反映了表達的意義,就表現(xiàn)為理據(jù)性。[2](P45)理據(jù)性在人物命名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轉(zhuǎn)喻。轉(zhuǎn)喻就是通過某一事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來認識和指稱該事物,轉(zhuǎn)喻和隱喻一樣,也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方式。元雜劇一些人物命名直接以人物的長相、穿戴、身份、行為特征等為依據(jù),在人名與名主的特征之間建立起了轉(zhuǎn)喻關(guān)系,是有理據(jù)的。具體表現(xiàn)為:
有些生活物品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內(nèi)涵之后,就具有了某些特殊的象征性。中國古代女子未嫁的住處稱為“閨房”,閨房中的物品,玲瓏秀美,往往能代表女性特征,又能象征女性的從屬地位,所以也被用來為女子命名,包括:以各種精美的女紅繡品為名。如:樊素(?梅香);以化妝品為名,如:謝天香(謝天香)、閨香(外編緋衣夢)、王粉蓮(陳州糶米)等。這些細膩柔美的物品,是女性專用的,可以用于指代女性,以其為名,理據(jù)是以所有物之名替代所有者,作為語言符號的姓名與人物本身具有鄰近關(guān)系。
在元雜劇中,下層社會的人往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名字,他們的名字是作者依據(jù)其職業(yè)特點而取的,如:茶三婆(百花亭)、李梢(望江亭)、羅和(來生債)等,人物命名突出了其職業(yè)特點。此外,一些官僚、貴族子弟的名字也與其職業(yè)、身份有關(guān)。如:《金錢記》中的京兆府尹姓王名輔字公弼,以“輔弼”為名字,表明他的身份是輔弼君王之人?!吨x金吾》中的謝金吾是北宋樞密王欽若的女婿,其名取義于“金吾衛(wèi)”,金吾衛(wèi)是古代官職名,多由貴族子弟擔任,因此“金吾”成為元雜劇中貴族子弟的常用名。知識分子是中國古代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雜劇作者在人物命名時大量使用了“文”、“士”、“彥”、“卿”一類的字眼,反映了這一群體的特征。如:王文舉(倩女離魂)、蘇文順(羅李郎)、孟倉士(羅李郎)、白士中(望江亭)、劉彥芳(外編延安府)、張君卿(云窗夢)、陳季卿(竹葉舟)等,觀其名而知其人的身份必是文人。以職業(yè)、身份特征為名,就是通過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來指稱該人物,是典型的轉(zhuǎn)喻。
元代,文人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文人很難通過科舉走向仕途,因此,他們只能將自己的抱負、希冀、追求寄寓于筆下的人物中,甚至通過人物的命名來婉轉(zhuǎn)的表達自己的理想,在雜劇人名中,隨處可見一種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這也是當時文人在無力扭轉(zhuǎn)乾坤的形勢下,將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寄托于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物身上的一個反映。如:趙國器(東堂老)、楊國用(盆兒鬼)、韓廷幹(裴度還帶)、趙廷玉(冤家債主)、魏邦彥(貨郎旦)裴少?。▔︻^馬上)、韓輔臣(金線池)、荊楚臣(對玉梳)、劉君佐劉君佑(忍字記)、陳世英(張?zhí)鞄煟?,以國之器用、朝廷之干才、邦之俊彥、輔佐之臣、世之英雄為名,雖然名字與名主的身份并不完全相符,但是婉轉(zhuǎn)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積極態(tài)度和渴望建功立業(yè),成為治國安邦的棟梁、輔弼君主的名臣的理想,也可看作是一種轉(zhuǎn)喻。
元雜劇的作者在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物命名時,往往直接以人的性格特點為依據(jù)。如:《外編降桑椹》中的無賴姓白,雙名是廝賴,寓意是蠻不講理、流氓無賴,觀其名而知其人。《外編九世同居》中有個不學無術(shù)的秀才名“張狂”,見其名便知此人性格輕狂。這些名字與姓氏連貫,直陳其事,寓意淺白,在字面上具有明顯的諷刺效果,給人深刻的印象。有的為了收到詼諧幽默的效果,作者在設(shè)計人名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人物的姓氏,這樣的姓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姓氏中固有的,而是作者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虛擬的,名與姓連貫,表達一定的意義。如:《外編伊尹耕莘》中的敵方的副將叫做“躲入巢”,意在諷刺其人雖身為武將,卻貪生怕死,臨到兩軍對陣時就“躲入巢”了,通過這樣一個名字,一個貪生怕死的將領(lǐng)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有的通過名與字的配合共同表達對人物的諷刺、貶低之意。如:《外編九世同居》中官員“姓贓名皮,表德字要鈔”,一個貪圖錢財?shù)内E官的形象通過這個名字便展現(xiàn)了出來。
抓取名主典型性格為其命名,是雜劇作者為反面人物命名的一種主要方式,這些通過轉(zhuǎn)喻而起的名字簡潔精練,詼諧有趣或帶有譏諷色彩,突出了名主的顯著性格特征,增強了作品的喜劇效果,人們可以通過名字認知其人。
直接以人的相貌為依據(jù)為人物命名。有的人相貌奇特、與眾不同,這種獨特的外貌形征可以用來指認該人,以此為名,體現(xiàn)了人名稱謂作為語言符號的理據(jù)性。如:《外編延安府》中的“疙瘩頭”、“壁虱臉”,《外編五侯宴》的“趙脖揪”,丑陋、獨特的外貌將名主在眾多的人物中凸顯出來,以此為名,讀者和觀眾更易于辨認。
體重是外貌特征的一個方面,元代蒙古人好以重量來為人取名,這個習俗在元雜劇的人物命名中也有使用。如:《外編村樂堂》的“王六斤”,意即此人出生時只有六斤重,這一轉(zhuǎn)喻人名反映了元代的民俗。
有一些女子,以女性柔媚的外貌特征為名,如:謝金蓮(紅梨花)、王柳眉(金錢記)?!敖鹕彙奔磁拥男∧_,女子纏足之風興起于宋代,元代漢族知識分子仍以女子“弓小”為美,以“金蓮”為女名,凸顯了其外貌特征,還帶有一層狎昵的色彩。“柳眉”意為像柳葉一樣細長的眼眉,是女子美貌的表現(xiàn),以“柳眉”為女名,不僅艷俗,而且?guī)в休p薄之義。這些女名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體現(xiàn)了男性對于女性的畸形的審美觀,他們對于女子的定位就是男子的私人財產(chǎn)、游心娛目、消遣取樂的玩物。透過這種女名的表象,可見婦女對男性的依附與順從,她們要在修養(yǎng)、行為、容貌諸多方面遵從男性的要求,順應男性的審美需求。元雜劇中女性人物的名字,反映了女性卑微的地位、悲慘的命運和中國古代社會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觀念。
雜劇人物的命名,常常會以暗示、雙關(guān)等方式,與人物的經(jīng)歷遭際、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直接聯(lián)系,如:《老生兒》中的反面人物張郎是財主劉從善家的贅婿,其妻因此名為“引張”?!读_李郎》的主人公以“平日織造羅段為生,又在羅家入贅”,因此名喚“羅李郎”?!秲墒酪鼍墶分械捻f皐本為書生,后棄文從武,取得成就,所以字“武成”。人物不同尋常的人生際遇,成為作者為其命名的理據(jù)。
以人物的性別、年齡特征為理據(jù)命名在元雜劇中甚為常見。主要有:1.以“郎”為名,“郎”是漢語中對青年男子的稱謂,故以“郎”為男性人物命名,如:金郎(爭報恩)、歡郎(西廂記)、春郎(劉弘嫁婢)、劉一郎(青衫淚)等。2.以“童”為男童或少年命名,如:喜童(魯齋郎)、福童安童(兒女團圓)、奇童(劉弘嫁婢)等。3.以“哥”為男童或少年命名:受少數(shù)民族風俗的影響,元雜劇中很多人物是以“哥”為乳名的,如:憨哥(《馮玉蘭》)、湯哥(《羅李郎》)、薛驢哥(《薛仁貴》)等。4.以“兒”為女子名:“兒”在古代多為對青年女子的稱謂,故青年女子常以“兒”為名,如:趙盼兒(救風塵)、譚記兒(望江亭)、郭念兒(雙獻功)等。5.以“仙”為女子名:“仙”指仙人,常用來比喻女子,故成為雜劇中女名常用字,如:玉天仙(漁樵記)、李亞仙(曲江池)、月仙(遇上皇)等。這些常見的人名用字,不僅凸顯了人物的性別、年齡特征,同時可以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流行風尚等很多歷史文化內(nèi)容。
元雜劇中經(jīng)常運用一、二、三個字為人物取一個綽號,將人物的形貌、性格、行為等特征言簡意賅的勾勒出來,綽號是人物的第二名稱,其理據(jù)性與人名大體相同。綽號取辭多是直接因人形貌、性格、言行、事跡的具體特征而尋找的,同時或融入幽默、詼諧的情趣,或寓入嘲弄、凌辱、謾罵的意味,帶有濃厚感情色彩。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元雜劇的綽號主要分為隱喻和轉(zhuǎn)喻兩類。
1.隱喻:隱喻類綽號多是以動物為喻體的。如:出山彪(外編獨角牛)、飛山虎(外編衣襖車)、一窩狼(外編遇上皇)、護橋龍(酷寒亭)。這類綽號多以猛獸為喻體來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燕青博魚》中的燕順須發(fā)蓬松,性子粗糙,綽號叫做“卷毛虎”。這種綽號還表現(xiàn)出了家族繼承性,如:《外編獨角?!分歇毤遗3錾碛谒邮兰?,他自我介紹說:“俺祖公公是沒角牛,俺父親是鐵角牛。到我這一輩,喚做獨角牛?!盵3](P799)
2.轉(zhuǎn)喻:轉(zhuǎn)喻直接以人物的外貌、身份、行為特征等為依據(jù),起到突出人物特征的作用。(1)性格:如宋江的綽號是“順天呼保義”(燕青博魚),凸顯其急公好義的性格特征。特別是三國戲中往往在人物名字之前用兩字綽號概括出人物的突出特點,生動傳神,使我們在千年之后讀此,仍能形容其人,仿佛其聲,如:大膽姜維、百計張遼(外編黃鶴樓),這正是綽號的高超絕妙之處。(2)特長,如:《外編獨角?!分杏袀€摔跤手叫“折拆驢”,這個綽號的依據(jù)是“我有氣力無氣力,一頭驢往我面前走過,我一只手揪住,一只手揪住尾,使氣力則一折,把驢腰就折拆了?!盵3](P795)《外編黃鶴樓》中東吳的一位將領(lǐng)于樊綽號叫做“俊俏眼”,是由于“他一雙好眼,不問遠方來的人,不是我這國的,他便認將出來。”[3](P844)這是依據(jù)人物的特長為其取的綽號。(3)職業(yè),如:《生金閣》中的賣卦先生叫做開口靈,押送犯人的衙役喚做催動坑,這是依據(jù)人物的職業(yè)特征為其取的綽號。(4)身份,如:村李胡(外編遇上皇)、孤窮劉備(外編黃鶴樓)、賈半州(看錢奴)、李十萬(外編緋衣夢)(“半州”、“十萬”意為財產(chǎn)多)?!犊村X奴》中的賈仁最初是個窮光蛋,所以被人稱為“窮賈兒”。這些綽號形象的凸顯了人物某方面的特征,使人們觀其綽號,便如見其人,知道這個人的特點??梢姡b號與人名相比,更直接地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事物,尤其是人物特征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元雜劇的人物命名具有極強的象似性與理據(jù)性。元雜劇人物命名的象似性與理據(jù)性研究,可以加深我們對語言的基本功能以及語言與我們認識事物的方式之間的復雜關(guān)系的認識,可以透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以及元代文化的特殊之處,是認知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臧懋循[明].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隋樹森.元曲選外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