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淑珍
以筆為劍書厚重
文/劉淑珍
媒體的擔當是厚重的。我們報道創(chuàng)新、傳遞創(chuàng)新、引導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融入行業(yè)創(chuàng)新潮流,與行業(yè)一起歷經創(chuàng)新之迷惘與陣痛、裂變和新生,也在風云激蕩之間收獲激情與力量、智慧與夢想。
那一年,背棄教師和學術的軌道,背著理想和文字,投奔新聞的熱土。
投身記者,緣起叛逆。那時,長期的學院生活讓我深覺身居“文字牢籠”的無力,沒有找到對社會行動的武器,揮出去的拳飄飄蕩蕩在空中。感慨于各類充斥著的無謂喧嘩和堂皇炒作,讓人難以捕捉存在真實的溫度。沒有思想的穿透和責任的擔當,你永遠不可能把自己磨成一柄劍。
新聞可以鑄劍,真實礪人以志。對于現(xiàn)狀的不滿和理想的熱衷,改造著我的行動:希望改變和提升自我,以有限的人生做無限的穿透和承擔,以筆為旗,以筆為劍,以筆為力,以期對投身的時代和社會做出一些正推動。
這是一位中文系女子的癲狂夢想。新聞的筆,是厚重的,也是新銳的。擔任《運輸經理世界》記者和《長三角道路運輸》執(zhí)行主編,負責雜志社論和重大要稿的撰寫,是對自我的全新挑戰(zhàn),是對行業(yè)的深入認識,更有著對新思維、新挑戰(zhàn)、新進步的驚喜發(fā)現(xiàn)。
記得寫過的第一篇文章是《潛泳在物流深處——衢州物流網總經理湯春柳的物流人生》,這個其貌不揚、行為低調的老總在行業(yè)整合和信息化發(fā)展方向上的活躍思想、創(chuàng)新魄力深深感染了我,于是,我渴望用更多維度、更深入的筆觸來詮釋一個人物的神髓,下筆之處深感專業(yè)能力的不足和敘述技巧的匱乏,以為憑文字功夫就能料理的一切,其實遠沒有所想的那樣簡單。
困惑開啟學習征程。走在路上,我逐漸學會洞若觀火地洞察事件,通過新聞了解個案,掌握規(guī)律,自由自在地發(fā)問與解答,辨別事物最細微的差異,尋找真實但不落俗套的采訪視角,吸引讀者眼球的寫作技巧,進入對學習、生活、工作充滿活力的激情狀態(tài)。小細節(jié),大視野;淡化的自我,世界的眼光,傳遞新聞世界中的生命、顏色和溫度,讓更多的人兒有機會接近存在的本然,有更多的熱情與力量去追求和實現(xiàn)夢想,有更多的可能把握自己和時代發(fā)展的未來,從而推動社會朝健康和諧的方向上前行。
或許一切皆有因緣。離開《運輸經理世界》,至今我仍帶著夢想前行,潛泳在物流信息化領域致力于推進跨企業(yè)、跨部門、跨行業(yè)、跨地區(qū)、跨國界信息互聯(lián)互通的夢想,回想起來,來雜志社播下的“第一顆種子”顯得格外意味深長。
1971年9月21日,《紐約時報》誕生了一個新嬰兒,這個嬰兒的名字叫“社論的對面”。取這個名字完全是因為其版面處在社論的對面,并不意味著觀點的相左。這個版面原來的訃告內容被雜感所取代。
這樣的創(chuàng)新,總是以最平凡的姿態(tài)打動我。創(chuàng)新,是記者的使命,是媒體的靈魂,是進步的力量。作為一本更多面向官方的行業(yè)雜志,如何準確把握立場,通過形式、內容的創(chuàng)新,傳遞真實聲音、引導理性認知、推動行業(yè)轉型是責無旁貸的使命,也是持久的挑戰(zhàn)。
為了創(chuàng)新選題,我們放眼天下,縱覽時政,深入市場,聚焦出租汽車行業(yè)改革、“拼車”之辯、物流轉型、汽車后市場等系列行業(yè)發(fā)展的熱點難點,盤點風云激蕩的行業(yè)30年;
為了創(chuàng)新思路,我們鍛煉自己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旁觀者、批判者和建設者,不斷創(chuàng)新和豐富觀察的視角,呈現(xiàn)更多的層次和側面,以期提供更好的參照和借鑒;
為了創(chuàng)新敘述,我們了知新聞事件是有生命的、有顏色的、有體溫的;而文字卻拘泥與時態(tài)和表達,張力有限。但它們同樣,可以影射出許多不被照亮的死角,因而取舍之間,就是思考的高度、引導的技巧和創(chuàng)新的張力……
對待當年的每一篇社論,每一則深度報道,都像是對待初戀情人,傾注了立場、溫度、理性和熱情,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功夫和“唯恐不夠好”的忐忑謹慎同樣真實,在眾多揀字挑句、凝智思遠的努力中,我收獲著成長和進步,也了知了從整體上去把握一件事情、一種趨勢的技巧和重要性,更懂得了傳遞理想和方向的意義。
創(chuàng)新之力源于敬畏之心。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除了“知之”,記者還需“知不知”,自覺地將自己引入“不知不知”(我們看不到我們看不到,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困惑境地。蘇格拉底提倡“自知之明”。這是一種最高境界的知識,把人帶入智慧的境界,把媒體導入創(chuàng)新的力量。這需要觀察者不斷置于他者的立場上,在不斷的溝通對話和感同身受中學習成長,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突破中贏得活力和先機。
概念是生硬的,故事是精彩的。
故事,讓時空豐富,讓歷史延綿,讓新聞有血有肉。
深悟故事對于新聞的魅力,始于熊導師推薦的清華大學李希光老師的《轉型中的新聞學》、《新聞學核心》。看他的書之前要有心理準備——準備接受一次極有魅力的布道。如果自己是一堆曠野中的荊棘柴,則極有被點燃的可能;抑或是那久旱處的禾苗,在一股雨水的滋養(yǎng)下則極可能暴發(fā)出令自然喟嘆的力量,沖破凍土昭示新春。
的確,新聞報道是事實的圖解過程,而事實在圖解化的過程中,新聞事件又往往會按照記者的價值尺度被剪裁,納入其道德、意識形態(tài)和利益框架中。因而,講新聞故事,并不是簡單的事實呈現(xiàn),而是一門精微的藝術,一門智慧的學問。要把新聞故事寫作當藝術一樣,用藝術家那種苦心孤詣的精神、鉆研寫作藝術,勇于探索,盡善盡美,不留遺憾,這是應有的新聞寫作態(tài)度。
那時候,最樂于做的是在每一篇報道中講述一個能滲入讀者靈魂的好故事,最起碼能突破概念和程式展示一個貼近讀者生活的故事。宛如司馬遷以故事性的《史記》為歷史作傳,新聞的力量和沖擊力在于其個人化,突出有血有肉的人。用人性的觀點和一套嫻熟、敏捷和精確的手法采寫新聞,以最簡單的文字講述個人的故事、體驗為切入,展現(xiàn)新聞事實,這是新聞通往精彩的“法門”。
同時,我也意識到,好文章好文字是工具,更要有思想和情感。思想的高度和情感的熱度能賦予文字生命和靈氣,讓文字之路充滿頓悟的欣喜和思維轉型的巨大快樂。
故事就是人生,如今,《運輸經理世界》已成為我的故事,但故事中的情與思已然沉淀為人生底蘊,融入生命血液,“健康的思想情感、光明的道德情懷、開闊的胸襟、熱情的為人、淡化的自我、世界的眼光和團隊精神”這一理想的記者人格正成為我人生實踐的方向。
感謝《運輸經理世界》賦予的磨礪和成長,感恩新聞前輩的栽培和關愛,感恩記者生涯對我人格的塑造和生命的提升。祝《運輸經理世界》妙手文章,鐵肩道義,越行越遠!